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大班教案《会跳舞的小米粒》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10 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喇叭通电后的振动现象。

2、尝试操作的方法,提高仔细观察、探索发现的能力。

3、能够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筐低音喇叭、一筐1号电池、一碗小米。

2、PPT、播放器。(www.111642.COM 优美句子网)

活动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通电后喇叭的振动现象,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小米在喇叭的跳动感知喇叭的振动现象。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观察电池、喇叭。

2、提醒幼儿正确取放喇叭,不要碰喇叭中间很软的地方,要拿喇叭的两边,摆放的时候喇叭口要朝上。

二、探索如何使喇叭发出声音。

1、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喇叭发出声音呢?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3、请1-2名幼儿演示操作过程。

4、教师小结:当喇叭上的两根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负极上时,电路通了,喇叭就会发出声音了。

三、感知喇叭通电时小米在喇叭上跳动的现象。

1、请幼儿给喇叭接上电池,观察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呢?用手摸一摸喇叭口,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呢?(喇叭口在轻轻振动)

2、把小米放在通电后的喇叭上会怎么样呢?

3、幼儿操作并观察小米的跳动现象,启发幼儿用比较确切的语言表达小米“跳舞”的样子。

4、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5、小米为什么会跳舞呢?

6、教师小结:喇叭通电后引起的振动使小米跳起“舞”来。

四、探索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小米在喇叭上的跳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呢?

1、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在喇叭上的小米会有什么变化呢?

2、幼儿操作,启发幼儿相互合作,并仔细观察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小米跳动的不同情况。

3、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4、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米的活动图,帮助幼儿梳理知识。

5、教师小结:电池接的越多,喇叭振动的越厉害,小米就跳的越高。

五、游戏:快乐的小米。

教师做喇叭,小朋友做小米。老师说出电池的数量,“小米根据电池的数量来跳舞。比如老师报“1节电池”。“小米”跳的低、老师报“3节电池”“小米跳的高”。

反思:

以上活动过程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所以本节活动孩子们都是在不停的操作,振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一种物理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触觉为手段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振动,其感受相对比较微弱。在“会跳的小米”中,将喇叭较为细微的振动借助小米的跳动使其更为明显,更易为幼儿所觉察。这一做法在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构思上无疑是别具匠心的。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摒弃了“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具操作性的活动,使孩子沉浸在欢乐的带有游戏性质的自主活动中,使其思维和感官处在兴奋与敏感的状态,最终使孩子的情感表现、感知效果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境地。在现场,孩子们活动的热情使旁观者深受感染。

幼儿百科:振动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总体分为宏观振动(如地震、海啸)和微观振动(基本粒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一些振动拥有比较固定的波长和频率,一些振动则没有固定的波长和频率。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会跳舞的“小米粒”》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会跳舞的“小米粒”》”,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设计】

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因而设计本次活动,意在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幼儿对自己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有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2、能观察到小米随着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

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

2、音乐结束,引出小米。

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出示小米)

二、观察探索小米“跳舞”。

1、请幼儿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什么地方“跳舞”。

师:小米这么小,你们猜猜,他会怎样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适呢?

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简单介绍小米跳舞的舞台。

师:小米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探索。

3、幼儿分组,尝试将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观察。

(1)第一次观察

音乐的音量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

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小米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小米是怎样变化的,并引导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

小结:声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声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观察: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节奏慢的、舒缓的音乐时,小米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与方便面薄膜盒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同一首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音乐时,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远,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近时,小米跳的快、高。

三、讨论交流

1、请幼儿猜想小米为什么会跳舞。

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传给方便面薄膜盒,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

【活动延伸】

小米在声波的震动下可以跳舞,这里还有些碎纸屑,他们能不能跳舞呢,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进行尝试呢,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一起探究。

幼儿百科:米粒,指米的颗粒。亦泛指粮食。

关于“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会跳舞的“小米粒”》”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小一粒米》及教学反思


中班教案《小小一粒米》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小小一粒米》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

2、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无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组1个;每组1张16开或8开纸。

活动组织:

1、让幼儿摇动桌上的瓶子,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你们轮流摇桌子上的瓶子,听听有没有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个摇过了要给另一个,不要争。”

2、引发幼儿猜想瓶中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每个小朋友都摇过了,那你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导幼观察米,说出米的特征。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瓶子里是米,好,现在我们把瓶子盖开开,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纸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谁愿意告诉大家米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好,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长,有点圆,捏在手里硬硬的像个睡着的小娃娃。”

4、引导幼儿说出米的好处。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吗?”“对了,米可以做成饭,可以让小朋友吃饱,长身体,米是粮食。”“好,大家把米捡到瓶子里去,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厨房的阿姨把它们做成饭。要小心点,千万别弄到地上,这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会吃饭时也要小心,不要洒到地上,要爱惜粮食。”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认识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了解种水稻的过程和食品的简单加工过程,明白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该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是:教育学生懂得爱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精神。考虑到现在学生的生活已远离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采取生活模拟、图像感知、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自身体验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对爱惜粮食的深刻体会,把爱惜粮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和责任。

幼儿百科:米是禾本目禾本科稻属植物的果实–稻谷经脱壳、碾磨粗皮后的成品,可食用。大米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也是亚洲人的主要粮食之一,全世界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食用大米。常见当作主食的地区在亚洲和各地唐人街。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的身体会跳舞》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案《我的身体会跳舞》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我的身体会跳舞》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丰富词汇:眨一眨、嚼一嚼、扭一扭、耸一耸,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的趣味性,有节奏的朗诵儿歌,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我的身体会跳舞》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的趣味性,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2、丰富词汇:眨一眨、嚼一嚼、扭一扭、耸一耸。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在仔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讲出儿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音乐《健康歌》。

2、幼儿用书11页。

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用身体动作表现词语,并能大胆地表达和表现。

指导要点:

运用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鼓励幼儿边朗读边大胆地用身体动作表现。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边做律动入场。

2、讨论并探索:我们的身体上有哪些地方会动?是怎么动的?(幼儿自由表达,可请部分幼儿做示范动作,全体幼儿一起学习)

3、教师做动作,有感情地示范朗诵儿歌。

4、出示教学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提问:儿歌里说了身体的哪些地方会动?

提问:眼睛是怎么动的?一起来学学,(学习词语并用动作表达:眼睛眼睛眨一眨。以此类推,引导幼儿逐一说出鼻子、嘴巴、小手、屁股、肩膀等各部位的动作,教师注意用诗歌的语言和动作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

5、教师边做动作边再次示范朗诵儿歌。

6、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幼儿集体跟读。

(2)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7、讨论: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地方会动?(注意引导幼儿用诗歌的语言说出完整的一句话,如手腕手腕转一转,小脚小脚踏一踏等)

小结:我们的手腕、脖子、关节等也会动。

8、在教师的带领下听音乐跳《健康歌》,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富有趣味性且动作性强的儿歌,特别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喜欢动的特点,让幼儿边读儿歌边做动作,满足了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要求,通过人体结构展示图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人体结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并为最后的讨论环节“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地方会动?”做了铺垫,教学开始和结束的律动,有效的放松了幼儿的身心,让幼儿身心愉悦的参与活动,轻松的学得知识,又做到了首尾呼应,有效的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

幼儿百科:跳舞通常指伴随音乐按照有节奏的步伐而移动,或者单独一个人,或者带一个舞伴,或者以集体形式,是为了好看或是追求某种涵意。

幼儿园大班教案《会跳舞的点点》及教学反思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教案《会跳舞的点点》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所表现的马戏团表演的热闹情景。

2、认识新印象派大师修拉的作品,感受独特的“点彩”绘画方法。

3、体会大师作画的态度,并尝试用“点彩”的形式绘画作品。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学习欣赏名画,并体会作画的态度。

难点:尝试用“点彩”的形式绘画作品。

活动准备

名画《马戏团》、各种幼儿点彩画的幻灯片、、相机、画有许多点的范画纸

棉签、颜料、8开画纸、调色板、水彩铅笔分好组并放在桌子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一张画纸。出示画有许多点的范画纸让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并告诉他们这些点点会跳舞。

二、基本部分

1、名画欣赏《马戏团》

(1)告诉幼儿老师带来了一幅很好看的画,是一位法国的大画师画的,他的名字叫修拉。出示范画的同时告诉幼儿这是一幅点彩画作品。

我们来看看,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介绍大画师修拉及作品《马戏团》,并让幼儿理解修拉画画时的态度。一种坚持的态度。

2、欣赏幼儿点彩画作品

以幻灯片形式一一展示幼儿点彩画作品,并介绍每幅作品的画法及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

3、介绍“点彩”的绘画方式

和幼儿一起回忆刚才看到的作品,每种点的画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如何事圆点,画竖点,怎样用两种或以上的颜料画,老师示范并讲解。

4、用“点彩”的方式画一幅画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点点跳舞,跳一个和老师的,小朋友的都不一样的舞。

幼儿尝试画点彩画,老师巡视并指导。

5、老师用相机拍下作品,用投影的形式放给幼儿欣赏并讲评。

三、结束部分

要求幼儿和老师一起收拾材料,并洗手。

四、活动延伸

放几幅修拉的点彩画作品在美术活动区角,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平时都有机会进行尝试。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在送教下乡的情况下开设的。对当地的幼儿不熟悉,不了解他们开展美术活动的情况。在名画欣赏时,孩子们只看到画上的马,其他的都没有发现,我请了好几个小朋友,他们都只说看到了马,而且不能用语言描述马的形态。当时我就在投影上用手指着每一个地方让孩子们去发现是什么,并带领他们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一点受到当地老师好评。小朋友在尝试作画时的态度非常认真,也都坚持到了最后,在对坚持的理解上达到了我所设想的效果。小朋友的作品中,只有几个和我当时的示范画相同,绝大部分幼儿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画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画,跳一个和老师的,小朋友的都不一样的舞。在难点的把握上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是我个人觉得和孩子的互动不是很好,虽然在引导上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但孩子们和我门交流时,语言的发展不是很好。这个活动在我自己班上上的时候,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很好,看到了许多老师们都没有发现的情景。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以后还有这种借班上课的机会,我会提前和当地的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便于我更好的进行教学。

幼儿百科:点彩,一种绘画技巧,一般认为是印象派画家修拉首创,采用此种技法的画家被称为点描派。画家韩湘宁采用此种技法作画。陶瓷釉彩装饰的一种。又名“褐斑加彩”、“青釉褐斑”。始于西晋晚期,流行于东晋、南北朝,并为以后的龙泉青瓷继承。用含铁较多的褐釉,整齐地排列或随意点有施过青釉的器物上,釉烧后,青釉上出现褐色。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大班教案《会跳舞的点点》及教学反思”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相关推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会跳舞的“小米粒”》”,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活动设计】 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2020-07-25 阅读全文

中班教案《小小一粒米》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小小一粒米》...

2021-04-06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我的身体会跳舞》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丰富词汇:眨一眨、嚼一嚼、扭一扭、耸一耸,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的趣味性,有节奏的朗诵儿歌,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2020-10-23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教案《会跳舞的点点》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所表现的马戏团表演的热闹情景。 2、认识新印象派大师修拉的作品,感受独特的“点彩”绘画...

2020-07-01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园大班教案《玉米粒粘贴画》及教学反思”!【活动目标】 1.能自己绘画并用玉米粒进行粘贴。 2.提高幼儿的小肌肉灵活性。 3.让幼儿体验自...

2020-07-0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