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发布时间:2020-11-17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你很特别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育儿从来就是个大学问啊,其实我家怎么养育孩子其实也源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怎么教育我们的,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话说的好听点就是经验以及文化传承,难听的就是老套(呵呵)。

先来谈谈我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我呢跟我老婆都是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物质肯定没现在这么丰富,但是却没什么缺憾的,喝的最好的饮料印象中就是麦乳精。因为在外地工作,女儿从出生到现在做为爸爸的我正真陪她的时间不多,妈妈么因为工作很忙,期间还去外地进修了一年,1到3岁女儿基本都是外婆在带,所以我们感到很惭愧,没尽到父母的责任。所以我每次回家总买些自己觉的好玩的玩具,书本啊,衣服啊什么的,每次带回家我总问她:雯雯,喜欢么。女儿总是一本正经的说:喜欢。她拿到东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东西先拆开,说先放一放都不行。几次下来就发现这小孩耐心挺差的!(咋像我呢!!),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父母的也应该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其实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是很清楚的,这个时候最应该是陪着孩子一起玩,买了玩具有时间就尽量跟她一起组装,女儿有时候不会,但是参与进来就是进步啊,而且也耐得下性子了。

自从上了幼儿园后,我们发现她喜欢做角色扮演游戏,喜欢自己在家做老师,做妈妈的工作,而叫我们大人做她自己,哈哈,蛮好笑的。而且女儿经常讲她自己小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她长大了又要怎样怎样,完全是个小大人啊。她做老师的时候说,来,这个小朋友表现很好,老师给你个五角星啊,然后假装往你头上一帖,做妈妈的时候,又说妈妈上班去了,小朋友要乖。这个不就是平常老师和妈妈跟她说的话么,我跟我老婆就约定了在女儿面前不要一直玩手机,玩电脑,要展现正能量。女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基本昨天发生的事情,好像已经过了好几天了,刚犯了错误转眼就望了,但是她的记忆力又很好,所以,我们平常女儿一有错误就立马批评,但是现在都是独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能宠就宠,这也是我们在孩子问题上伤脑筋的问题。

以上只是做为一个父亲的点滴体会,孩子在养育,其实我们也是陪着孩子自己也在成长,不管是处事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刚为人父母的我们也刚从孩子蜕变成大人,所以我们愿同孩子一同长大!YjS21.com

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是熙熙攘攘,我想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大方向肯定是一样的那就是: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没时间陪孩子长大 孩子便没时间陪你终老


曾经有位年轻貌美的妈妈将女儿送到贵族学校寄养,对女儿说:为了将来送你去更好的学校,给你更好的生活,妈妈要去赚更多的钱,没有时间陪你,你不要恨妈妈。

女儿点头:不恨妈妈,我长大以后,也会赚很多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这位妈妈听后一阵心酸,不禁放声痛哭。你没时间陪孩子长大,孩子便没时间陪你终老。

近日,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伤心日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日记是一位女儿“朵朵”渴望得到父亲陪伴的迫切呼唤。

在朵朵的印象中,身为警察的父亲像一个工作狂,永远没日没夜地值班、加班、开会、出差……没有时间陪伴她,她甚至在电话里哭喊,“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一个拥抱、一个笑脸、一声问候,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朵朵最大的心愿,令人倍感心酸可怜。

生活中,许多父母不得不忍住对孩子的不舍,坚守岗位或东奔西跑,每周只能陪孩子几小时;或者给钱给礼物,忽视对孩子心灵的沟通呵护;甚至沉溺上网玩游戏,无视孩子的成长。自身事业固然重要,可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可逆。

岁月如白驹过隙,孩子的成长转瞬即逝。回首时光的痕迹,在孩子童年的道路上,身为父母的你,是否因为错过了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而倍感遗憾?

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你是否忙于工作,在孩子已然睡去的深夜回家,在孩子还在梦中的清晨出门?你是否参与了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特质习性,及时出现在孩子最需要关心的时刻?

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事业打拼与家庭陪伴中难以找到平衡......不仅仅是留守儿童,城市孩子也开始在“失陪”一族中沦陷。

孩子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

心理学家格塞尔曾说:“失去父母的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与不平衡。”而在陪伴的过程中,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温暖贴心的亲子互动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星途一直坦荡的李小璐,自女儿出生,就变成了一个“爱女控”。尽管忙于拍戏,但她始终明白,孩子成长,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与陪伴,为了尽好母亲的角色,她毫不犹豫地推掉了一半的戏,腾出时间陪伴着心爱的女儿,让其在童年及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幸福生活。

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环境,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优秀的家庭教育,耐心的陪伴与循循善诱的教育,能够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孩子生活习惯与个性特征的养成有关键作用,更能激发孩子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呵护教育子女的责任,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有种幸福叫陪伴孩子成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里,落寞地道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恩情时光,厚重而短暂,父母子女一场,是渐行渐远的修行,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时间是最窄的阶梯。

当孩子咿呀学步时,需要你的细心呵护,你会用心牵着他的手,你知道那是一种需要;当孩子长大不再需要牵你的手,你们之间依然存在一种需要,只是换成了你需要他。

当他退去稚嫩,你会怀念他那奶声奶气的声音,当他背着书包去上学,你会想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时光......很快孩子就会成长到不再依赖你的年纪,现在的付出与陪伴,也许辛苦心累,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的幸福。

好好陪伴孩子吧,趁时光未老,在他身边的每一天,你都应该觉得是一种幸福与美好的记忆。不用太过于束缚,不要给孩子羁绊,适时管教、尽力而为,耐心地教会他生活的本领,日后才能自由地飞翔。因为即使在外打拼的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依然有一条路守候着你,那便是,回家的路。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爱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扼杀孩子的天性能更残酷的了。我不能说我的女儿在未来就一定会比那个安静的孩子优秀,但我高兴的是我的女儿享受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快乐。

所谓的礼仪,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应该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

我的女儿在3岁半时鹦鹉学舌般地学会了说“对不起”,当时的确是让我高兴了一阵子 。但我后来发现,一旦她做了错事,她就会没有一丝愧疚、轻描淡写地说:“我说对不起总可以了吧。”于是,我一直在找机会让孩子真正理解“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真正意义。

女儿的舞蹈表演一直很精彩,有一次,幼儿园举行大型的文娱表演,我是答应了女儿到时候一定会去观看她的演出的。但后来因为我没能抽出时间错过了,当晚女儿在埋怨了之后,一直沉默不语。在她睡前,我坐在她的床前,真诚地对她说:“宝宝,妈妈知道你的演出非常的精彩,我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宝宝的出色表现啊。错过你的精彩表演,妈妈感到伤心,更为没能实现诺言感到对不起你。对不起,宝宝。”孩子听完,紧紧地搂着我,哭了。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可能是完人,在做错事的时候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对不起”别人不是件轻描淡写的事。

同样,在孩子帮助我递过一件小物事时,我也会诚恳地说声“谢谢”,在孩子扑向刚下班的我并说“妈妈好”时,我也同样表现出格外的兴奋。渐渐地,孩子不再随随便便地滥用礼貌用语了,她懂得了这些词汇所传达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

女儿刚入幼儿园时,经常因抢夺玩具而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这也是同龄孩子普遍的特点。我也曾简单地告诉她要懂得谦让,但效果并不好。她曾对我说,谦让并不让她高兴。我明白,孩子没有在谦让这种交际方式中感受到快乐。现在有些父母也会对孩子说:“如果别人要抢你的玩具,你可以对他说‘我们一起玩好吗’。”其实,合作是社会礼仪活动中更为复杂的一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一起玩”要比谦让更难以应对。于是,我对孩子的“改造”首先从谦让开始。

平时,我每天都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一同玩耍,但这回我把自己的角色稍作了一下调整,不是“陪”,而是以一个大孩子的身份,一起与她玩。我会对她说我也喜欢那些可爱的玩具,甚至把她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玩“过家家”。起初,我也与她及别的孩子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天,我对她说:“本来我们玩得很高兴的,但跟别人抢玩具不是件高兴的事,怎么办呢?”过后,我看得出来,她也在想这个问题。终于有一次,在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女儿把一个玩具让给我玩。我马上表现得异常的兴奋,并大声对所有的孩子说:“言言(我女儿的小名儿)真好!她太让我高兴了!明天我还要和她玩!”我的异常兴奋感染了女儿及其他孩子们。爱玩的他们发现谦让原来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渐渐地,在我与他们的游戏中,谦让成了很常见的事,而在此基础上,女儿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时也很少发生矛盾,谦让促成了她与伙伴们的合作。

还有一次,我带女儿与大学同学聚餐,在座的其他同学也有携带孩子的。聚餐的地方围有不少对于孩子来说很好玩有趣的东西。席间,有的孩子就在那乖乖地坐着,不时斜眼看看自己的父母,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我的女儿则东跑西跑,兴奋得不时惊呼雀跃,还不小心打碎了别人的酒杯。对此,我没有像其他父母严厉批评,而只是让她下次小心些。之后,曾有同学出于好心劝我好好管管孩子,不可娇惯,还说看看人家孩子坐在那多安静、多乖。但我的同学却不知,这次聚餐我心里很不好受,不是因为我的女儿的好动,而是因为那个安静的孩子。

那个好心的同学说什么大人交谈时小孩子要安静、吃饭时小口进食等,我感到不解。为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子就得安静,而不是大人们给孩子让出空间?成人聚餐往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多的是为了交流或者交际,而玩闹对孩子来说则是件享受的事,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得以释放呢?为什么孩子打碎酒杯就应该挨骂,而成人不小心打碎酒杯也很常见,又有谁责骂了呢?

你的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常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孩子会带着书卷气,那是因为从小呼吸着书香味儿;出生于艺术家庭的孩子往往才艺出众,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显然,品质、道德、良好的习惯等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并不能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教育”就能产生效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的。

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学习要好;自己抽烟喝酒,却要求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突然想起来三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一个孩子的身上,常常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那样他既不快乐,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道德绑架,叫做: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只是我不想以身作则而已。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修行。父母与孩子相识于世间,瞬间便决定了一生的缘分。我们总以为当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但是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陪伴我们成长。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但是很多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我完全赞同,虽然我完全认同每个父母对待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这个观点,但并不代表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

举个例子,两年前舅舅家的弟弟学会了抽烟,舅舅刚知道的时候气得半死,全家人拦不拦不住,摁着弟弟一顿揍,16岁的小伙子正是倔强的时候,梗着脖子就是死活不承认自己错了。打到最后,舅舅说让弟弟戒烟,弟弟一句话就怼了回来:“多大点事,我妈天天让你戒烟你也没戒烟,凭啥说我!”

两年后的现在,弟弟抽烟更勤快了,父子两个经常对着抽。我曾拉着舅舅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为何不管着孩子点呢?他一脸无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老拿我抽烟说事,我也没办法了,我自己也戒不掉啊!

如果真的认真地去戒烟,真的会戒不掉么?妈妈跟我讲说,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抽烟,后来妈妈怀我的时候,怕影响我的健康,爸爸就戒烟了。至今也没见过爸爸再碰过一次。

作为父母,你自己都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有什么底气去让孩子做呢?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长环境,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前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谁?父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确实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跟父母“咿呀”学语,一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再大一些的时候学会察言观色,学习着父母的举动。教育真的不只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

历史上有一个宰相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可惜的是社会上有数不清的父母,其身不正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行羞踏错。”你希望孩子讲礼貌,你就先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彬彬有礼的角色;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你也尽量在孩子面前拿起书本而不是看韩剧;因为你是原件,孩子就是你的复印件。教育从来都是不简单的,也不会是快乐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却也必须去学习。

一生只做一次父母,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孩子,你是可以的


孩子,你是可以的“孩子,你是可以的”,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最大的满足和骄傲。

当孩子松开你们扶持的双手,独自去尝试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时,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时,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就像给了孩子扶持的“手”一样,在激励着他们去走出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直到冲到父母的怀抱里。孩子是多么的高兴,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走,而是父母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肯定和支持,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从未遇到的困难。

很多父母都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因为孩子需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做这样的事,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同时也说明了孩子从小就有克服困难,尝试去做的勇气。一次次的跌倒,并不能停止孩子前进的步伐,反而是父母的肯定,让孩子一次次的爬起来,重新踏上前进的道路。

孩子学会了走路,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父母对他们的能力的肯定,是父母的第一次放手,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同时也带给了孩子无尽的安全和温暖。这样的放手,也让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同时,也更激发了孩子不断去尝试,去探索,去创造的一种能力。

孩子在不断的长大,他已不能满足只是能行走,他需要更多的去学习,去尝试,动手去做。不管孩子要做什么,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许让父母生气,也许会受伤,也许会搞得家里一团糟,也许会失败,孩子就像是一个在黑夜里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一样,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时,父母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可以的”,就像给这个黑夜带来了光明,给孩子带来了指引,让孩子能更自信地趟过每一条河流。

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他一定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能学会感恩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这样的孩子,就多点跟孩子说:孩子,你是可以的。

你若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


我看电影的时候,偶尔会碰到这样的小孩,在电影开始后,静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开始满场乱跑。而做父母的呢,也不出声制止,就任由孩子在电影院吵闹,蹦跶。

同学给我讲过她遇到的一件事情,她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同学朋友送了很多礼物。有朋友送了一个花生的音乐盒,精致漂亮极了。刚拆开,被一起来的表妹看到了,5岁的她很喜欢,就直接张口问她要。同学不是很乐意,怎么说也是朋友送的礼物。可是她不给,表妹就又哭又闹,有趣的是同学妈妈的态度,她很大度,很宽容地直接把礼物送给了表妹。理由是她那么多礼物呢,送一个给表妹又无妨。

肯定有人会不以为然,理由也能找出一大堆,“孩子淘气是天性啊,活泼点才惹人爱。”“亲戚家的小孩,给她又怎么了”……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态度总是宽容的,心软的。他们理直气壮地说:”他还小,不懂事,你就让让他。“

所以,小就成了天然的护身符,自带有理光环(我小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谅。

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小,爱玩,爱闹是天性,但也因为小,他们对于是非对错,并没有成人那么清楚明白。他们会凭着天真的本性做事,没有父母的引导教育,这些本性导致的后果,有些在成人眼里无伤大雅,如电影院里跑跑,拿走姐姐的礼物……有些则可能导致很严重的伤害。

新闻中曾经报道过一件事: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经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面对警方的询问,小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更扯的事儿还在后面,孩子的爸爸在赔偿的时候,只赔了一!条!安!全!绳!

呵呵!别再拿“小”说事儿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熊家长。他们的熊行为,都是家长放任的结果。

有个很旧的故事

一个母亲在网上发帖说:在餐厅吃饭,就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打了一耳光!气得她现在还在发抖。

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附近的餐厅吃饭,她儿子喜欢到邻桌到处跑跑看看,几次去骚扰吃螃蟹的邻桌,最后因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别人把手甩开后,动手打了这桌的人,结果被回打了……

这个母亲愤愤不平的点大概就是我孩子小,调皮点很正常,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他小,可做妈妈的你还小吗?你难道不知道约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吗?

孩子再小,总是要长大的。做家长的现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权利,以他小的名义原谅他,甚至要求别人原谅他。那么,有一天,当他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对他再宽容了。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总有人会代替你教育他。但愿你到时候不会后悔。

孩子长大了就好了/懂事了

我相信还会有很多家长会说类似于“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的话,孰不知,在溺爱和错爱下的孩子,长大同样不会被社会所“原谅”。

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却走路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奥特慢”。后来他被父母送到英国念高中。有一次回国,他给我们讲了个经历,却对自己感触很深。原来他假期去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打工,结果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五分钟,于是被解雇了。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因为迟到所受到的严厉惩罚,竟是丢了饭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顶的,是那个华人老板的最后忠告:“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

在中国式教育的娇宠之下,让学生罚站也如走钢丝,迟到自然可以逍遥法外。但多年以后,因一种积习所引发的重创,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记得多年前,当班主任,处理过一起校园单车失窃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演就是班上的一个熊孩子。单车物归原主后我将他和他的家长叫来,准备和犯错的孩子和家长好好聊聊,他的父亲却说:“我们家不差钱,孩子就是一时贪玩,说多了会伤害他的自尊。”也许,这位天真的爸爸认为,有钱即不算窃,贪玩就不犯法。如果有一天,比尔盖茨突发奇想去难民营行窃,那就只能当做过家家吗?

其实,我只是想叮嘱一句——孩子,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请记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

是的,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家长,你可以原谅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孩子的成长没有儿戏。

不要随便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导读: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们应该改一改“看谁最安静!”“看谁动作快!”“看谁最神气!”诸类的评价口号了!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天早晨,张海川被妈妈送到幼儿园。“早上好,张海川!”我迎上去和他打招呼,令我诧异的是他在抹眼泪。“怎么了,有不开心的事情?”我话还没说完,张海川“哇”的大哭起来:“妈妈早但来接我,早点来、、、、、”我诧异转向他的母亲,他妈妈说:“不只怎么搞的,这几天都不肯上幼儿园,以前可不不这样啊”。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班是我新接的一个班级,老师告诉过我几个好孩子的名字,其中有他,说他是个好孩子。连续几天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老师不需要提醒他什么,小朋友面前我也没少表扬他,这样的好孩子居然不想上幼儿园!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

你看他每次吃完点就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不吵不闹,知道上课了还那么神气;上课时,小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举手发言也特别积极:玩玩具、做游戏时也特别懂事,和小朋又们很友好相处;游戏结束了,会把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成了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海川真棒!”“老师喜欢张海川!”这样的话每天都会重复。久而久之,在老师的表扬下,孩子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笑容,而是多了一份严肃,一份认真,以及好孩子这个称号带给他的压抑。

孩子的自我评价标准主要来自成人。幼儿园中,老师具有绝对权威,每一次的表扬对孩子来说都是对他行为的一个强化。而现在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多局限于“神气”“动作真快”之类的语言上,孩子也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坐神气、听话才是好孩子。为此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孩子的标准,在老师单调的表扬声中,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被老师冠予的高帽子成了他的紧箍咒,他怎么还能快乐起来呢?

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们应该改一改“看谁最安静!”“看谁动作快!”“看谁最神气!”诸类的评价口号了!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二、自信又回来了

一向主动自信的王一文,突然变的退缩起来,即使自己很熟悉的问题,回答起来也结结巴巴的,活动区游戏时,看着其他小朋友玩的热火朝天,他却躲的远远的。原来,一文最近胃不舒服,不断的倒气。一文是“打嗝”大王,小朋友的取笑,伤了一文自尊心,使他远离伙伴,封闭自己,产生了胆怯、自卑的不良心态。

为帮助这个孩子找回自信,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首先亲近他,消除他的心理压力。我比以前更多地抚摸他,亲近他对他微笑,使他觉得老师欣赏他,喜欢他。其次,调整同伴关系,树立一文的威信,为了使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我组织了“小朋友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主题谈话。教育幼儿换位体谅他人的痛苦,并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一文的点滴进步,及时的在集体面前肯定表扬,并利用他善讲故事的优点,经常让一文在大家面前讲,使一文在同伴的赞扬和教师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一文的朋友逐渐多了,他的性格变的活泼、开朗自信起来了。

看来,要为孩子找回自信,首先要找到根源,才能因材施教。

三、悄悄话引起的思考

一天,正值中午班,大部分幼儿都已经进入甜甜的梦乡。忽然听见有两个小朋友正在说悄悄话,于是我轻轻走到他们的床边,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我告诉你,今天囡囡非要用她拿的西瓜霜换我带的药,但是她吃了我的药却说没有西瓜霜好吃,又苦又涩、、、、、、”

听到这里,我心一震:药怎么可以随便换着吃?我马上叫醒囡囡小朋友问事情的原由,囡囡吞吞吐吐地告诉我“我看到秀秀小朋友带的药是黄颜色和蓝颜色合起来的,非常好看,我就用西瓜霜跟她换了,可是吃到嘴里又苦又涩,吞进肚里里也很难受。”我把那个颜色漂亮药片拿来一看,原来是红霉素片。吃多了会恶心呕吐。幸亏囡囡只吃了一粒,我忙给她喝了几杯开水,照顾他睡下了。

起床后我教育幼儿,药千万随便换着吃,如果哪个小朋友有病需要中午吃药,一定要把带来的药交给老师保管。

“悄悄话”引起我的思考: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个细小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的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母亲般的爱与关怀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孩子不是天生的白眼狼!但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心疼你?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

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合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

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

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我想如果那位妈妈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她有一个妹妹。

有一次,我去她家里做客,她妹妹嫌她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那时她妹妹也已经在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她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

更令我震惊的是,她妹妹买回来之后,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

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

我想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把自己吃剩的给我妈吃,而是会跟她一起分享。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哨子面,把剩下的汤和菜哗地一下倒进了我妈的碗里。

我妈当场严厉地批评了我,大意是要尊重她啊什么的。

你看就是因为妈妈的有限度给予,所以才让我至今记得有些事不可以那么做。

其实,我那个同学的妹妹到现在自己生孩子了,都没学会心疼她妈妈。

上次她要搬家,让她妈帮忙去收拾。她回到家的时候,她妈妈刚下班回来正在做饭,她就一个劲地在那里催促。

她妈妈做好饭,连吃一口都没顾得上,就跟她一起去收拾东西了,而且在做饭时还问吃过了没,她妹妹说在来的路上买饺子吃了。

我又震惊了一把,心里想为啥不打个电话问问她妈吃饭没,如果没有的话,买来一起吃不很好吗?

我那位同学的妈妈,整天埋怨自己的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可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奉献得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仿佛她生来就该心疼别人一样。

还记得那个在机场弑母的汪佳晶吗?他在日本留学五年,期间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来自于母亲每个月7000元的收入。

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给予的一切,从未想过自己24岁的大好年华,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来替母亲分担。

最后一次,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没钱给他了,他竟然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震惊不已。

一个对自己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人,如何能下得了手?难道把你养到24岁了,你还不能独立吗?难道身为人母就活该养你一辈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缺乏宽容,痛下杀手,何况对别人呢?还有一点宽容之心吗?

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换来的都是伤心和失望,那就请有限度地去给予,那才能打造出健康的亲子关系,不然终有一天会溺爱成灾!

十天游戏花十万,孩子你家是有矿么?


十天游戏花十万,孩子你家是有矿么?

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游戏成了许多孩子的“心头爱”,电子游戏给

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孩子为了玩游戏不写作业影响成绩,有的孩子熬夜打游戏视力一降再降,有的孩子因为玩游戏经常逃学,有的孩子为了买游戏装备,偷偷拿家里的钱充值,当然还有个别的“熊孩子”居然10天就往游戏里充了10万块钱,花光了妈妈给自己留下来的所有遗产!

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姚先生的故事吧,据看看新闻报道,姚先生的妻子在离世前给儿子的银行卡留了10万块钱,前段时间老人生病,姚

先生想取出这笔钱为老人治疗,谁想到一查余额,居然只剩下3块钱,姚先生一

下子就慌了,连忙找儿子了解情况,这才知道儿子迷上了电子游戏,为了升级买钻石买装备,儿子10天就把卡里的10万块钱花光了。

姚先生的经历让我们唏嘘不已,但因玩游戏引发的悲剧仍然屡见不鲜,之前

深圳一名11岁小学生玩手机游戏3个月就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而杭州13岁

男孩玩电子游戏被爸爸说了几句,竟然从4楼一跃而下,造成全身多发性骨

折……

电子游戏引发了如此多的负面事件,让家长们满心担忧:究竟该如何防止孩

子沉迷游戏?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下面的这些建议或许能够帮到你:

1、解决困难。父母应该明白,一些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遇到了难题,自己没办法解决,所以只好选择逃避,躲到游戏世界当中。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遇到的学业困难,或是人际交往障碍,尽早帮助孩子解决,那么孩子也就不会躲在游戏世界中不愿出来了。

2、夸赞孩子。游戏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是因为它的通关系统和成就系统

能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荣誉感,一些孩子很少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龄人的认可,但是在游戏里,孩子可以很轻松地成为“大侠”和“英雄”。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更多游戏之外的成就感,父母应该多去肯定和夸奖自己的孩子,这能更快地把孩子拉回现实世界。

3、培养兴趣。兴趣可以帮助孩子变得专注,收获不一样的技能,父母应该

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这样孩子就不会把精力只放在游戏上。书法可以磨炼孩子的品行,运动可以让孩子的体魄更加强壮,围棋可以磨炼孩子的思维……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知道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尝试,不必只在游戏世界里争当第一。

4、正确引导。孩子玩电子游戏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接触新生事物可以

让孩子的大脑更灵活,而且如果失去了电子游戏这个共同话题,孩子反而可能被其他孩子孤立。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电子游戏的利害,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和孩子讲明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的区别,不要把零花钱用在充值买装备上面。

游戏的世界总归是虚幻的,孩子其实渴望来自父母真实的关爱,如果家长们

能在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沟通和陪伴,那么孩子就会愿意告别游戏世界,和父母一起拥抱广阔的未来!

相关推荐

  • 你若安好观后感 关于“你若安好观后感”栏目小编进行了深入研究精心汇总了相关资料,写作品名观后感要注意什么呢?大家或多或少都沉迷于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果我们想要领悟作品的真谛,不妨写一篇观后感吧,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
    2023-09-26 阅读全文
  • 你是一个好孩子 “你是一个好孩子”看到这句话,大家一定会想到,又是哪个小朋友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了,可你知道吗?这句话是一个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破坏而说的一句话。那个一个区角活动的时间,我在为来园的小朋友发进区...
    2020-10-22 阅读全文
  • 孩子,你也是天使! 郑义和王子豪是我们班比较调皮的男孩子,每次排队的时候还总还在一起,追着闹着玩,对老师要小朋友排队的要求总是不理不睬,每次都要去督促他们,让我很头疼。 最近几天,我发现每次吃完饭,其余小朋友在玩在闹的时...
    2020-12-21 阅读全文
  • 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 今日午休,孩子们特别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说:"安静、安静!"孩子们也没啥子反映,仍然各说各的,这可怎么办?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孩子说咬耳朵。没想到还挺好的呢。 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抚...
    2020-12-03 阅读全文
  • 便便是个好东西的故事 1、便便是个好东西的故事 一头老黄牛走过,留下了三堆牛便便。便便的味道引来了两只屎壳郎。 屎壳郎决定把家就安在便便不远处。他们用锯齿一样的嘴巴和手脚奋力地挖着。 很快,他们挖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这就是...
    2020-09-12 阅读全文

关于“你若安好观后感”栏目小编进行了深入研究精心汇总了相关资料,写作品名观后感要注意什么呢?大家或多或少都沉迷于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果我们想要领悟作品的真谛,不妨写一篇观后感吧,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

2023-09-26 阅读全文

“你是一个好孩子”看到这句话,大家一定会想到,又是哪个小朋友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了,可你知道吗?这句话是一个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破坏而说的一句话。那个一个区角活动的时间,我在为来园的小朋友发进区...

2020-10-22 阅读全文

郑义和王子豪是我们班比较调皮的男孩子,每次排队的时候还总还在一起,追着闹着玩,对老师要小朋友排队的要求总是不理不睬,每次都要去督促他们,让我很头疼。 最近几天,我发现每次吃完饭,其余小朋友在玩在闹的时...

2020-12-21 阅读全文

今日午休,孩子们特别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说:"安静、安静!"孩子们也没啥子反映,仍然各说各的,这可怎么办?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孩子说咬耳朵。没想到还挺好的呢。 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抚...

2020-12-03 阅读全文

1、便便是个好东西的故事 一头老黄牛走过,留下了三堆牛便便。便便的味道引来了两只屎壳郎。 屎壳郎决定把家就安在便便不远处。他们用锯齿一样的嘴巴和手脚奋力地挖着。 很快,他们挖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这就是...

2020-09-1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