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师教学经验:面对熊孩子如何不费嗓子

发布时间:2020-06-13

如何进行幼儿园说课稿。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师教学经验:面对熊孩子如何不费嗓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 读

首先,幼儿教师不需要一直大声说话,相反小声说话,有时候更能吸引幼儿注意,仔细听你在说什么。所以,天天叫唤虽然不能避免,但是肯定可以减少。

当需要改变当前嘈杂的环境,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或指令时,说“安静”、“小声”什么都是无效的。而是应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吸引幼儿注意,在他们停止行为安静下来,判断发生了什么的瞬间,给出需要表达的信息。

方法1:铃铛

摇一摇,叮铃铃~小朋友会齐刷刷寻找声音来源,思考“发生了什么”。

方法2:开关

按教室灯的开关,瞬间改变光亮程度。于是小朋宇又会瞬间安静,思考“发生了什么”。

当需要组织幼儿开始学习活动时,要使用固定的小技巧,发出信号,动脑筋时间到啦!全部安静!

方法3:拍手

拍打出简单富有变化的节奏,你打一遍,让小朋友跟着打一遍,重复两三次。这个方法的好处是要求幼儿竖起耳朵听节奏地同时,也要拍手。也就是说必须闭嘴,注意力集中并放下原本在做的事情。

方法4:音乐

固定的一段轻柔的音乐,表示准备和老师学本领了,或者收玩具了等等。类似于上课铃的效果,加强仪式感。不用说话的同时,让小朋宇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现在要做什么事。

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抓住幼儿反应的片刻时间说清楚要求,尽可能的具体;没有做到要求的或不安静下来的人有什么样的惩罚说清楚,可以是站起来、吃完饭不能看书玩玩具等等。

还有就是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威信,在是非对错的问题上面说到做到,这样也会减少大吼大叫的频率。但是要把握好度,别让小朋友害怕你。个人认为,又敬畏又喜欢,有亲近感又保持一点点的距离,是最佳状态。

每个年段的孩子心理特点都不一样,当孩子吵闹的时候,老师千万不要当着孩子面大声喊安静啊,不要吵啊等话,孩子们就算一下子被震住了,但是它们的安静是迫于外界施加的压力,而不是幼儿自身出发,这样的后果就是下次还会继续这么吵。

老师想让孩子安静,老师自己也要安静,别忘了学前阶段孩子都是好模仿的,所以老师的榜样作用很大,你可以突然拿出个小东西,然后小小嘀咕几句奖励给个别安静的小朋友,也可以突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引起孩子注意,然后声音越来越小,孩子好奇心很强的,而且注意力容易转移。

幼师是一份很神圣的工作,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就像天使一样纯洁透明。时刻保有一颗童心,和孩子接触融合在一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面对“熊”孩子,我们不妨学学丹麦警察


娃娃玩“子弹飞”,药店频频受伤,工作人员是苦不堪言。如今小肇事者被抓并被扭送到了学校,校长表示会通知家长。接下来这些“熊孩子”会得到什么惩罚?很有可能是老师的严厉批评,乃至被要求写检讨,家长的大声呵斥,乃至送上“竹片子炒肉”。这难道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有这样一个让人备感温馨的小故事,一位丹麦警察在巡逻时看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警察测速后,发现车速居然接近汽车的速度。警察驾车追上了这辆自行车并拦了下来,骑车人是一名中学生,说自己要迟到了,不得不骑飞车。警察要求孩子留下了学校和姓名,并叮嘱他先去上学,路上慢点骑。不久后,那个孩子的学校收到一封自行车俱乐部的来信。信中说,欢迎那个叫斯卡斯代尔的孩子参加他们的俱乐部,信中还夹寄着一张警察测定的车速。几年后,丹麦出了位奥运会自行车赛冠军,他正是斯卡斯代尔。

一次温情惩罚造就了一个冠军,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这耐人寻味。咱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处罚“熊孩子”时,能否学学那位丹麦警察的做法呢?平心而论,孩子投掷玻璃片、铁皮等不仅会损害人家的财物,也不安全,大人确实应该教育。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这么做是出于对网络游戏的迷恋,主观上并无太大恶意,而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如果只是严厉斥责,或许反倒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老师和家长在进行必要的教育,告诉孩子这么做的危害性,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后也可以考虑进行必要的疏导。孩子们不是爱玩“让子弹飞一会”嘛,那不妨搞一个校园版游戏。如在校园内举办擂台赛,组织爱玩这一游戏的孩子们比试一番,看谁用沙包打气球或靶子更准,优胜者有奖励,并邀请家长现场加油。孩子玩得痛快,还会再在校外用玻璃片、铁皮乱砸东西吗?

这样疏堵结合,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掉坏毛病,还能从中收获快乐,更加幸福地成长,没准还能从中挖掘几个射击、射箭项目的好苗子。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问题是,2-6岁的孩子,思维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与孩子解释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孩子已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或自己身上,9岁以上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的心理特征。

当你有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若孩子问“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孩子明白这点,其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更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

不过,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怖片;参观“阴曹地府”展览等。

若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孩子没有这些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所以,正确地让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我们的生命对于爱我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向家人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剌激。

第三,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这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2)在家里养蚕,观察蚕被孵出、变成成蚕、吐丝结茧、变成虫在产卵,体验生命的轮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4)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类害虫;

(6)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的诞生和死亡,但这个场面最好在孩子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还会轻视生命吗?

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生活中一个至亲离开了人间,而孩子又必须面对,且孩子又小,家长行事说话要特别注意。

若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并且不建议参加葬礼;

小于6岁的孩子,就说“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

6岁以上,可以实说,但有几点需要注意: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地谈论此事。

如何面对孩子作业磨蹭


孩子总在赶作业,没有养成提前完成作业的习惯,该怎么处理?

孩子没做完作业一般有两个表现,一种是自己特别着急,一种是似乎一点都不急。

今年2月19日晚,柳州市一名10岁的男孩请人帮忙报警,称自己是住在柳江县新兴农村,现在迷路了想回家,民警经过了解才发现孩子报了假警,原因是第二天要开学了,寒假作业没做完担心老师公开批评,竟不想读书了!打算跑到乡下爷爷奶奶家躲躲,才谎称自己家在新兴农场。

新闻中小男孩属于自己特别着急,伴随着急而来的还有对上学的深深恐惧,对公开批评的畏惧。家长们不要觉得这里的“怕”、“畏惧”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怕只会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长久影响下这样的孩子注定成绩不可能好。

一、如果孩子作业没做完,这个“错误”已经犯下了,现在特别的着急,家长该怎么办?

先帮他,而且绝对绝对不要再数落他。

做错了还不让家长批评吗?批评原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错,能改。而本来已经十分着急的孩子,他比你还知错,而且还特别特别怕。此时他更多需要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帮助!保护!对他们来说此时的处境就是“作业这件天大的事自己搞砸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家长们可以仔细观察,问问孩子:孩子你觉得自己能完成作业吗?如果需要帮助的话,爸爸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如果发觉孩子实在无法做完,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说一下,多给几天时间完成。

给予孩子支持与关爱,是对此刻的他们最重要的事。

如何让孩子知道赶作业这件事并不好,需要提早做呢?

当作业这件事解决后,家长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不经意的问问孩子,上次我们一起赶作业的时候妈妈觉得你蛮难受辛苦,妈妈也觉得很难受,是这样吗?你觉得下次再有这么多作业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按孩子的想法做,如果孩子不知怎么办,家长可以在这个时候提些学习方法的建议。比如预估一下每次作业需要花多长时间,那我们可以安排至少要在几点开始写作业,多余的时间可以做其他想做的事等等。

二、如果孩子作业没做完,而且一点都不着急,该怎么办?

信任他,并且让他知道你的信任。自然的接受一切结果。

首先,家长此时一定要能放松下来,尽量控制自己的着急焦虑的情绪。不要因为怕老师,或者是怕丢面子,不要由于老师、学校传递而来的过度压力而让自己控制不住情绪。

有的时候家长被老师“批评”以后面子上过不去恼羞成怒当众训斥孩子。看上去特别让人心疼:那是一个孩子呀,如果家长被批评面儿都过不去,承受不住这种羞恼感,更何况是个比家长弱小得多的孩子呢。这是最错误和冷酷的情绪释放方法。

家长如果控制不住焦急,就有可能不断的催催催孩子,然后就会形成一个现象:作业是爸妈的是老师的,是压力是痛苦,为什么要急?

最终变成:永远不着急的孩子,永远包办着急得要死的父母。有的甚至成年后,父母依旧在包办着孩子的生活,父母觉得孩子没长大,实际上父母在幼时也没给孩子成长的机会。简单的说来就是现在想管,就一直得管到孩子也变老。

其次,与孩子真诚的沟通。告诉他类似的话:宝贝,你已经是个小大人了,我相信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所以作业这个事,你就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吧,如果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就告诉我们。

这里一定要注意,父母一定要真诚的信任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最后没有顺利的完成作业,父母也绝对不要数落孩子,不要说“当初我已经提醒过你怎么还是没有做之类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

作业没做完这个事情并不可怕,比这更可怕的是:

孩子没有信心,

孩子没法自觉,

家长永远着急,孩子永远不着急,

孩子觉得读书学习是最痛苦的事,

孩子狠了、怕了学习、读书、考试。

家长们,你觉得这样的孩子还会真的能认真用心上学吗?如果这样压迫下的孩子现在的成绩也很好,那你想想一个人被逼着把自己厌恶、抗拒、讨厌的事情(学习)做好,那他每一天该活得多么压抑?

二十年后,你把现在的房子给孩子,孩子会说太旧了。

二十年后,你把现在的车子给孩子,孩子会说别逗了。

二十年后,你把现在的钱给孩子,孩子会说贬透了。

今天,你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二十年后孩子会说,老爸老妈谢谢你们,你们太明智了。

沧海桑田,时光回转,没有什么是一直在传承的,但是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人品的传承是可以一辈子一直去传承和延续的。最好的礼物是教育。

说一句

1.孩子作业没做完,没关系,家长首先不要着急。

2.孩子很着急很紧张作业怎么办,请家长理解、保护、帮助孩子。

3.孩子不着急怎么办,将自己对他真诚的信任传递给他。接受一切结果。

4.核心:一个受到父母信任、得到保护,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健康的学习。

5.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都爱自己的孩子,其实,爱的方式和爱同等重要。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熊孩子的宝宝无疑就是家长陪伴的时间太少。小盆友们都是一群好奇宝宝,模仿力又强,没有家长在身边陪护指导教育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一些陋习。

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变成熊孩子呢?

首先,你得陪孩子看电视。很多家长自己很忙就把孩子放在电视机旁边,孩子模仿电视机里做一些不正确的事就把错误归给电视剧、电视节目。基本不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你想想,你陪在你家宝宝身边一起看,每当看到宝宝可能模仿的危险动作就即可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相信宝宝也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其次,就是腾出时间陪孩子玩。大多数家长都老是抱怨自己没时间没时间,其实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像洗衣服,很多妈妈都觉得洗衣机洗得不干净喜欢手洗,但是手洗很费时间,你就可以买那些去渍能力强的洗衣液快速把衣服洗干净,腾出更多时间和宝宝玩。像做饭的时候,实在挤不出时间,你就可以让宝宝何以一起洗洗菜、捏捏肉丸什么的相信宝宝们也很喜欢和你呆在一起做事,同时也能培养宝宝的家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防止他无所事事到处乱翻。

最后,尽可能地带宝宝出去玩,最好是郊外、公园。但是一定要带好宝宝,像丁锦昊那样明显是父母监管不利,教育也有问题。去到一个地方,不是一屁股坐地上让宝宝自己去玩,而是带着孩子一起打打闹闹、放放风筝什么的,让孩子玩出美好未来。

在沙雕大师的巧手之下,一堆平淡无奇的沙子竟变作一幅幅令人称奇的3D立体大作。令每一个看到的孩子都“玩”性大发,一起和沙雕大师们玩得不亦乐乎。你说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无论是创造力还是联想力会有怎样地提高呢?

与此同时,和宝宝一起玩时,也要时不时为其树立良好形象,因为孩子总会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悄悄地开始模仿你,所以,时不时地给孩子一些小忠告,小叮嘱,小建议孩子就会变得更优秀,更讨人喜欢。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玩出美好的未来,需要父母亲用心的呵护。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孩子撒谎的现象,尽管经常说,不能撒谎,不要撒谎,可不是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就真的养成了不撒谎的好习惯了。当然,孩子的性格是各异的,就象有的孩子不会撒谎,有的孩子却撒了谎都不脸红;有的孩子撒谎是属偶然性的,有的孩子却是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面对生活、工作中的这种情况,要如何正确对待呢?回顾一些成长足迹,总结一些工作经验,觉得不妨试试如下一些方式:

一、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

可以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其实“狼来了”的故事真的是很经典,这样的故事要多讲一些,并且适时的提醒说谎的坏处。

二、了解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

撒谎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源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或是受到影响,或是为了逃避责任,或是为了一份“好心”……其实有时往往就是身边的大人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了撒谎,从他第一次尝到“甜头”开始,他便开始学习撒谎,所以,决不能让孩子以撒谎形成习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要树立良好榜样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出的话,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说过的话不兑现,那么很可能孩子也会跟着你说谎的。

四、耐心对待、及时表扬,帮助孩子远离撒谎

当面对孩子的撒谎,不要只是一味的责备,先要找出撒谎的根源,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让他了解撒谎的不良后果。当孩子有了点滴进步时,要及时表扬给予一定的信任,让他觉得诚实可信的人在朋友心中是多么重要和高尚。那么相信,他会逐渐的跟撒谎说BYE—BYE的。

当然,教育孩子是需要循循善诱的,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以正确的方式和一颗热情的心,那么结局总应该是美好的。

家园共育《幼师教学经验:面对熊孩子如何不费嗓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进行幼儿园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面对“熊”孩子,我们不妨学学丹麦警察 娃娃玩“子弹飞”,药店频频受伤,工作人员是苦不堪言。如今小肇事者被抓并被扭送到了学校,校长表示会通知家长。接下来这些“熊孩子”会得到什么惩罚?很有可能是老师的严厉批评,乃至被要求写检讨,家长的大声呵斥...
    2021-12-06 阅读全文
  • 如何面对孩子的说谎 今天下午,王宇晨的妈妈来园接孩子的时候,向我讲述了一件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上午,王宇晨的爸爸带孩子去花果山玩。孩子上车时,一不小心手指被车门挤了一个黄豆大的紫疱。玩过后,王宇晨的爸爸就直接将孩子...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如何面对孩子作业磨蹭 孩子总在赶作业,没有养成提前完成作业的习惯,该怎么处理? 孩子没做完作业一般有两个表现,一种是自己特别着急,一种是似乎一点都不急。 今年2月19日晚,柳州市一名10岁的男孩请人帮忙报警,称自己是住在柳...
    2021-05-08 阅读全文
  •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
    2020-11-12 阅读全文
  •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
    2021-09-01 阅读全文

娃娃玩“子弹飞”,药店频频受伤,工作人员是苦不堪言。如今小肇事者被抓并被扭送到了学校,校长表示会通知家长。接下来这些“熊孩子”会得到什么惩罚?很有可能是老师的严厉批评,乃至被要求写检讨,家长的大声呵斥...

2021-12-06 阅读全文

今天下午,王宇晨的妈妈来园接孩子的时候,向我讲述了一件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上午,王宇晨的爸爸带孩子去花果山玩。孩子上车时,一不小心手指被车门挤了一个黄豆大的紫疱。玩过后,王宇晨的爸爸就直接将孩子...

2020-09-29 阅读全文

孩子总在赶作业,没有养成提前完成作业的习惯,该怎么处理? 孩子没做完作业一般有两个表现,一种是自己特别着急,一种是似乎一点都不急。 今年2月19日晚,柳州市一名10岁的男孩请人帮忙报警,称自己是住在柳...

2021-05-08 阅读全文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

2020-11-12 阅读全文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

2021-09-0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