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请让你的孩子在七岁前明白这些道理

发布时间:2020-07-08

家园共育。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家园共育:请让你的孩子在七岁前明白这些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扮演着孩子面前的一堵墙,帮他们设立边界、修正行为偏差。

孩子会把从父母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升入小学,开始真正的校园生活,哪些规则的建立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开始新的人生呢?这里向父母们提出7个建议。

举止文明。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为孩子设立这一系列的规则,父母首先要时时检视自己的行为。

分内的事必须做。大人要工作,小孩要上学,这既是大家的义务,也是分内之事。所以,不能不想上学就不去,不高兴就不参加集体活动,报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也不可以随意打退堂鼓。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父母应耐心找出原因,帮他们克服。

遵守时间。合理的生活安排、规律的作息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但让孩子学会守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以身作则的同时,可以尝试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里:“请你10分钟后关掉电视”、“再睡20分钟就得起床了”。

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从小让孩子学着做事,7岁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不错了,比如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收拾物品、制定简单的行动计划并执行。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付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并处理孩子暂时做不好造成的麻烦。

尊重别人,不能任性。祖父母、父母、老师、同学,都是和孩子同样重要的个体,应该教育孩子在家尊敬长辈,不因长辈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发火;在学校尊重老师、小朋友,不因利益冲突骂人、打人,做错事要向他人道歉。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帮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区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支配;对于公共物品,从哪里拿的要放回哪里,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要征求所有者同意,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自己先要学会分享。

学会等待。从幼儿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等待,逐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比如吃完饭才可以看电视、周末才可以去游乐园。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5分钟……父母用数数、语言描述(太阳再升起3次,就可以去游乐园了)等方式将等待时间形象化,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这些忌讳一定不要犯!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是在某些方面硬性约束孩子,让幼儿园的管理松紧有度。可是,在部分家长眼里,幼儿园的规矩如同虚设,给老师的工作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其实,家长如果对幼儿园的规定有异议,可以与老师沟通,切忌漠视自己的孩子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家长面对的,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幼师面对的,是全班甚至全校好多孩子,或许有些规定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适应,但是,请相信,规定绝对是为了绝大多数孩子更安全的成长而建立的。

遇事冷静的和老师沟通

经常在幼儿园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幼儿园时的一点小磕碰,跟幼儿园老师闹的剑拔弩张,一个劲地埋怨老师推卸责任,甚至和老师动手。

家园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家长在找老师“理论”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切不可一时冲动与老师起冲突,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也会伤了孩子。

再忙也要参考学校的亲子活动,多和老师沟通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请假说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其实,幼师知道,家长们很忙。但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最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是家长。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机会,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果家长不参加,受到损失的,是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几乎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来不在微信群里交流,从来不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怎么发挥家园的作用,怎么更好的因材施教呢?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家长

这个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于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就是哄孩子的地方,我交了钱,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哄好。但是,真诚的想说一句:幼儿老师不是保姆,家长也不是幼师的领导。并不是交了钱,所有的老师都要唯唯诺诺任劳任怨。

新时代的家园关系是平等的,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要力量,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家园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

家园共育的真谛——尊重与宽容,也唯有宽容与尊重才能使得家园和谐,老师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最终让孩子受益。

家园共育:4岁前的孩子,请用正面语言和他说话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还是少说反话。

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

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家长在孩子调皮的时候会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反话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语言形式,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你说的“好事”与你生气的脸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孩子感到纳闷:妈妈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生气呢?

说反话阻碍亲子沟通

3岁的凌凌是个小哭包,一件小事都会让她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哄得心烦,最后大爆发:“哭吧哭吧,哭个够!”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家长的一气之下说出任性的话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父母事后也会心疼凌凌哭得可怜继而安慰,但是你不适当的发泄你的情绪,甚至用反话来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

年幼的孩子难以区分“正话”“反话”,因而容易错误地认为父母这样的方式是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说法,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讲礼貌,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没有好处哦!

而且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温柔的安慰和关注,但却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热讽,这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阻碍。家长本应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学会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爱的反话会伤害孩子

2岁多的小明活泼好动,神经大条的他经常闹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帮妈妈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却摔破了碗;想帮爸爸擦窗子,却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无奈一句玩笑:“你这小笨笨,真是越帮越忙啊!”本应是一句充满爱意的小玩笑,却被小明解读成为爸爸讨厌他碍手碍脚。

他哇的一声大哭“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我了”。

孩子有时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来,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可爱的犯错行为。一些家长甚至习惯用“小傻瓜”“小笨蛋”来称呼自己的小孩。

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自己,当爸妈用“笨笨”这些反话时,孩子却认为较真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弃责怪自己。孩子读不懂你的反话,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说反话影响孩子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

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

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

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现场一

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吃早餐,和我坐在同一张桌子的对面是一对母子。那个小男孩看上去4岁多,正上幼儿园的年龄。

在等饭的时间里,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踢踢桌角,一会儿把凳子当马骑,嘴上还说“卡哒卡哒”;一会儿玩桌子上的一筒卫生筷;一会儿跑开。

妈妈在看在眼里,一脸的生气,站在那儿训孩子:“不要把凳子弄响,人家有意见的!不许玩筷子,没听见吗!不要乱跑,规矩点!”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发现这个妈妈说了十多次的“不要“这样的话,而孩子呢,根本不听!你制止了这个,他又玩那个。

这个时候,我也在等饭,于是就把这孩子招呼过来,说:“小朋友,来,你过来。阿姨想和你说个话。”孩子走过来了,问我什么事。我立即拉起他的双手,微笑地对他说:“你很可爱,很聪明。”他听了我这话,奇怪地看着我。“你看,你在等饭的时间,没有浪费时间,做了这么多事。你会摆筷子,你想把凳子摆好,你想让自己活动活动,在锻炼身体。是不是?”孩子半信半疑,回答“是”。

这时我看到孩子的妈妈很惊讶很不理解的样子,正奇怪我为什么这样说。我只管继续对孩子说:“其实,这些事可以在家做的是不是?饭店里人多,其他人也要吃饭,如果这些事情放在家做,就不会影响别人,你还可以尽情地做这些事,快乐地玩,是不是?”孩子听了我的话,使劲点点头。我又表扬一番:“嗯,我没看错。一看你就是懂事的好孩子!”

现场二

5岁的姐姐正在搭积木,弟弟看见了,上去就要抢。姐姐大喊着,一边去保护自己的积木一边去推弟弟,差点把弟弟推倒。弟弟哭了起来。奶奶生气地走上前,“教训”姐姐说:“你就不能给小弟弟玩一会吗?”“不给,就不给。”姐姐的态度很强硬。

可是弟弟还是哭,而且非常想玩那个积木。爸爸忍不住了,上前对姐姐说:“那好,以后给我们只给弟弟买,你也别玩。”转向弟弟:“爸爸明天就给你买一个更好的。你说你怎么就不懂得分享呢。”

姐姐仍然很强硬:“那也行,反正我不给他玩。”看小妮子的态度的确强硬,我只好转变思路,故意对弟弟说:“姐姐不是不给你玩,姐姐是想搭好一个漂亮的房子再给你。你看你太小了,姐姐担心你不会搭,先给你做个示范。姐姐,你是先给弟弟一块还是两块?”姐姐想了想:“先给你一块吧。”“你看吧,姐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都懂得分享,何况自己的弟弟呢?”听了这话,刚刚还拒绝和弟弟玩的姐姐把刚刚搭建好的房子拱手送给弟弟:“你玩吧。随便玩。”“那如果弟弟给你弄的乱七八糟的话怎么办?”“没事,拆了还可以再重新搭嘛。”

现场三

3岁的豪哥很爱吃糖,而且看见就不会放过。他总是偷偷地趁妈妈不注意去拿着吃,就算妈妈藏起来他也会发现然后一下子吃好几块。

一开始妈妈就会跟他说不要吃那么多,可是他根本不听。妈妈说多了,他就表面上答应私下里还是偷着吃。

有一次妈妈换了一种方式,妈妈:“儿子,你过来妈妈跟你讲为什么不让你吃那么多糖。你知道吗?吃太多甜的东西对牙齿不好而且会身体不好,如果你牙疼了就是吃糖吃多了,小虫子在咬你的牙齿,你的牙齿就不漂亮了,吃多糖你还会咳嗽很难受你说对不对呢?”

儿子想想点点头把手里的糖放回去然后跟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就吃一块儿,吃完多喝水好吗?我要有漂亮的牙齿。”

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会带来反差如此大的反应呢?

这主要是看话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给了孩子怎样的感受。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

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那么怎么避免“祸”从口出呢?可事先来作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

方法是:你希望孩子怎么样,你就把这个词说出来。这叫希望词,再找出它的反义词,然后把反面的说法改为正面的说法。

例一:希望词:勤快反义:懒。

反说:不要这么懒,你怎么这么懒!你真够懒的!

正说:你勤快一点,你比上次勤快多了。

例二:希望词:认真反义:粗心

反说:你不要这么粗心。

正说:你认真一点

例三:希望词:快反义:慢

反说:你这么慢。

正说:你快一点,我相信你能快起来。

例四:希望词:干净反义:脏

反说:你弄这么脏。

正说:你可以保持干净一点的对不对?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家园共育:好爸爸要对这些行为say no


与妈妈相比,爸爸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要短很多,但是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所占的分量却一点也不比妈妈轻。爸爸能够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责任感,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陪伴。那么什么样的爸爸才是一名合格的好爸爸呢?

禁止行为一:一直玩手机

随着科技的发达,手机变得比宝宝更受到关注。要么就在上班,就算是回家以后,只要有空的话就会拿着手机在玩。到了放假休息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游乐园、海洋馆、亲子聚会,虽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可是只是注重了形式罢了,真正的注意力,基本上都用在手机上。

如果爸爸老是在玩手机的话,那么对宝宝是非常不好的。虽然爸爸一直呆在宝宝身边,可是孩子完全没有感受到爸爸的爱,反而会有更重的逆反心理。同时要是爸爸妈妈经常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沉溺在手机里面,不仅影响视力,更严重的会造成心理上的孤僻和自闭。

禁止行为二:下班没事不爱回家

爸爸下班以后,有时候是公事,有时候是和朋友聚餐,很多时候就是很晚才回家。家人打5、6个电话催促,往往还是不能够回来。在有孩子以前,妈妈或许会觉得有点不舒服。但有了孩子以后,妈妈的反感就会越来越大了。

有这种行为的爸爸,多半都是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心理上还没有成为一个爸爸。所以很多的时候,爸爸还是希望过以前的生活状态来拒绝承担为人父之后的责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会开始模仿,模仿妈妈的生活习惯。爸爸影响的却是孩子的性格。要是爸爸一直以爱玩、拒绝长大、不负责任的形象出现,那么宝宝以后的性格往往跟爸爸是非常像的。

禁止行为三:做养孩子的旁观者

换纸尿裤、给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觉、陪孩子读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妈妈要做的事情,所以爸爸总是不愿意去做,不愿意为妈妈来分担这些家务。可是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养孩子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事情,传统道德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

如果是全职妈妈,一个人既要负责孩子,又要负责家务,那么是非常辛苦的。爸爸们下班回家最好要理解妈妈,并且可以让妈妈休息一下,自己来做些事,像是给孩子换纸尿裤、洗澡、陪孩子睡前阅读。这样也能够让妈妈感受到丈夫的爱,然后让孩子觉得爸爸对自己是非常关怀的。

禁止行为四:不陪孩子玩耍

因为男性和女性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都不能够缺少。要是说妈妈的陪伴能给孩子安全感,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细腻和善良,那么爸爸对孩子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坚强,独立,有一个非常好的性格。爸爸陪孩子玩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缺位了孩子的陪玩,那么也许就会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的软弱和逆反。

禁止行为五:与家人相处不和

有一种爸爸,经常有着领导范。妈妈在家带孩子,总是会挑出毛病;外公外婆过来帮忙,又觉得老人动作太慢。老婆产后抑郁,觉得老婆太脆弱了;老婆产后发胖,会觉得老婆没有控制好身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爸爸老是会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老是在挑刺。因此会和大家产生矛盾,要是碰巧还是婆媳关系不合,他非但不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深矛盾。孩子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场景,对于孩子以后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不好的。

当然很多爸爸并没有上述这些行为,希望各位爸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他们最好的陪伴,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家园共育:夸奖孩子的动作,你会做几个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对于自我意识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父母一个简单的爱抚动作,一个富有深情的眼神,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学会一些简单的夸奖动作,对家长尤为重要。

你有多久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了?上一次微笑着摸孩子的头是什么时候?在和孩子一起走路的时候会习惯地牵起Ta的小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简单易行的夸奖孩子的动作吧。

动作一:温暖拥抱

拥抱可以让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它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如果觉得语言过于苍白,那就什么也别说,张开你温暖的臂膀,给孩子一个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在你的臂弯里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体温。这会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肯定和荣耀。

动作二:温柔抚摸

抚摸是孩子的一种心理情感需要,也是父母传达赞赏和爱意的一种肢体语言方式。当孩子主动承担家务时,当孩子热情帮助他人后,亲切的抚摸一下孩子的头顶,相视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动作三:亲亲宝贝

亲吻堪称是亲子密语,心理学家说:“正是母亲的第一个吻,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让我们继续用亲吻来表达对他们努力后的赞美,流露对他们成功后的祝贺。

动作四:竖大拇指

不要吝啬我们的大拇指,让它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竖起。长此以往,你将会看到赞美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将植入孩子的心里,更能通过孩子传递的更远,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

动作五:欢呼击掌

当孩子演出成功时,当孩子比赛胜利后,当孩子费劲周折完成一道智力题时,都不妨与孩子欢呼击掌。如果再加上一句:“祝贺你,我为你骄傲!”就更加完美了!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击掌,这简单的动作里传递着催人奋进的力量,是家长对孩子辛苦付出的回应和夸奖。

另外,请记住,在做以上任何动作的时候都别忘了加上具有永恒魅力的真心微笑。孩子需要我们的微笑,就像我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家园共育:孩子总是丢三落四?那是你没用过这些方法!


豪豪妈妈的烦恼:

豪豪4岁了,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他丢三落四的毛病很让我头疼。在家里不是弄丢玩具小水枪,就是弄丢图画书、积木……每次丢了后,我都会给他买新的,但他还是常常再弄丢。有时,幼儿园老师嘱咐带彩色画笔或故事书,豪豪也总是忘记带,到了幼儿园就央求老师给家里打电话,让我给他送去。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我该怎么帮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孩子为什么会做事没有条理? 上面这位妈妈的烦恼,你是否也碰到过?

孩子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一方面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比如3至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就想着另一件事,最后就导致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另一方面,孩子的这种坏习惯的养成还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比如父母的过度操心、事事包办,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并逐渐失去责任感和独立性。

下面就教大家几招,帮助各位家长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1.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情况,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样做好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时的注意事项。只有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孩子才能在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父母要适度“偷懒”

很多家长总是一边抱怨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一边事无巨细地帮孩子打理好所有的事情,殊不知你的这种“勤快”,恰恰是在剥夺孩子独立动手、动脑的机会,会在无形之中阻碍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所以,家长要学会适度“偷懒”,比如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等小事,应尽可能地放手交给孩子来做。孩子初次尝试时,即使完成得不太理想,家长也不要代替孩子完成,而是要主动示范、巧妙启发,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中锻炼独立性和培养责任心。

3.和孩子一起“画”计划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写或画下的符号比即时的言语对孩子的自我调节帮助更大。”低龄孩子由于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孩子很难完整地描述情境和事情经过,通过画图的方式则能传递更多的信息。

也许家长会担心孩子不会写字,也不擅长画画,但其实孩子笔下的那些成人看不懂的涂鸦,对孩子自身而言是确实有意义的符号。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像列工作清单一样,将需要完成的事情一件件画出来,这样孩子也能逐渐学会安排自己的事情。

4.“小惩罚”能起大作用

“小惩罚”就是让孩子自己承担丢三落四的后果,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负责感。比如,去幼儿园发现书没带?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送去,而是让孩子自己想想该怎么办,是不是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看?或者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一个黄金教育时机胜过一万次唠叨,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家长再代替他着急,再努力改变他恐怕都会效果甚微。

家园共育:2-7岁孩子成长敏感期,你知道多少?


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几乎全部是在7岁前形成。无论父母还是老师,如果无视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孩子7年成长的关键期,等他们的性格习惯已经成形了才想到教育,为时已晚。当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了如指掌,你的困惑、无奈和愤怒会少很多,进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越来越趋向正面和科学。所以,先让我们来细数一下2-7岁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敏感期吧!

大肌肉发育的敏感期1-2岁;小肌肉1.5-3岁

特点:喜欢扶、站、努力行走。

建议:两岁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活泼好动的时期,此时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熟悉更多的肢体动作,和他一起作许多游戏运动,使各种肌肉得到训练,并且还能使左右脑均衡发展。在动作敏感期,精细动作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还可以增长智力。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特点: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他常常会做出一些我们不理解的细小动作,比如捏起一片掉落的叶子不停地往花盆里插,我们不明白的,他们却能从中看到更多的奥秘。

建议:此时期正是培养孩子对事物学会观察入微的好时机,带着疑问和想法去认知世界,再好不过。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1.5-3岁

特点: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主要表现:从开始说“我的”到开始说“不”到开始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地孩子们有了自我意识,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们的表现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建议:当孩子打人咬人的时候,我们只需制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打S你”只是排除的意思,不要去谴责,也不要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就让孩子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吧。

多说两句:自我意识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是否具备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自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护这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这个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这样一个能力。

社会规范敏感期 2.5-4岁

特点:开始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社会规范敏感期的教养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抓住时机教养,有利于将来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和他人轻松交往。

建议:和更多的孩子接触。一般2岁半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准备入园了,幼儿园可以提供良好的交友环境。

空间敏感期 3-4岁

特点:喜欢垒高高、三维、钻箱子等

建议:可以多提供类似的玩具,同时可以在这个机会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对日后学习几何学奠定兴趣基础。

色彩敏感期 3-4岁

特点: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建议:给孩子提供多彩的颜料,和孩子一起涂鸦。

逻辑思维敏感期 3-5岁

特点:不断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黑了?”“为什么会下雨?”等等。当我们一次一次地给孩子解答时,孩子开始出现了逻辑思维。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建议:保护好孩子这份珍贵的好奇心,如果大人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时备有一套百科全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时认知的速度是事半功倍的。

剪、贴、涂等动手敏感期3-4岁

特点:孩子从这时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这又是大多数孩子建构专注品格的最好机会。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家里,只要有充分的材料,孩子们都非常乐意选择剪、贴、涂等这些工作。

建议:大人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尽量不要打扰专心工作的孩子。

藏、占有敏感期 3-4岁

特点: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拥有物质并可以自由支配时,才可能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才可能超越于对物质的占有。而当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孩子自己时,交换就开始了。与此同时,也就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建议: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或者区域。在你进入他的房间或者区域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间。

执拗敏感期 3-4岁

特点:对大人来说是具有极大挑战的一个敏感阶段!孩子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建议: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关键要理解和变通。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

多说两句: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追求完美敏感期 3.5-4.5岁

特点: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

建议:依然是尊重孩子!这时不要在意孩子一定要吃一整个的饼子是否能吃掉,是否会成为浪费等等,孩子的问题不要扩大化,在什么时间只针对什么事。

人际关系敏感期 4.5-6岁

特点: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建议:大人可以给一些人际关系相处方法的引导,不过还是那句话:身教大于言传。

婚姻敏感期 4-5岁

特点: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建议:无论孩子想结多少次婚,喜欢多少朋友,大人都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审美敏感期 5-7岁

特点:审美是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

建议:孩子到了审美敏感期时总是喜欢化妆。当然,在成人眼里这些“妆”化得很离谱,但是女孩们总是热情不减,总在人面前走来走去展示,直到得到夸奖之后,她们才会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除了化妆,女孩子还喜欢漂亮的裙子和鞋子,并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和打扮。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我们无需对美做任何评判。

性别敏感期 4-5岁

特点: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

建议: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成人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数学概念敏感期 4.5-7岁

特点:孩子到了4岁多时,总是喜欢问:这是几个?现在是几点?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逻辑,他们只是能够将数名、数字、数量配上对。

建议:这是孩子数学智能的最初发展,而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这时可以让孩子帮助家里买一些日用品,通过花钱锻炼数字能力及经济能力。

数学逻辑的敏感期 6-7岁

特点:数学逻辑的敏感期和数学概念的敏感期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在完成了对数字、数名、数量的认识之后,开始对数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建议:比如通过数学教具让孩子学习加减乘除法,这种方法学习的是数学的逻辑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绘画和音乐敏感期4-7岁

特点:这是人生来俱有的智能。绘画是孩子最会使用的一种语言,他们从涂鸦开始一直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的过程都是一种自然的展现。而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听觉的发展,一岁多的孩子就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音乐是人类的语言,孩子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

建议:在这个敏感期的发展上,我们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就可以帮助孩子的发展了。

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6-7岁

特点:孩子0-6岁的发展是一个人宏观发展的微观缩影,到了6岁他们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建议: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包括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捡垃圾活动、自己做手工义卖捐助活动等,这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时机。

相信《家园共育:请让你的孩子在七岁前明白这些道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这些忌讳一定不要犯!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
    2020-06-04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4岁前的孩子,请用正面语言和他说话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好爸爸要对这些行为say no 与妈妈相比,爸爸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要短很多,但是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所占的分量却一点也不比妈妈轻。爸爸能够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责任感,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陪伴。那么什么样的爸爸才是一名合格的好爸爸呢?...
    2020-06-10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夸奖孩子的动作,你会做几个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对于自我意识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父母一个简单的爱抚动作,一个富有深情的眼神,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学会一些简单的夸奖动作,对家长尤为重要。 你有多久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
    2020-07-08 阅读全文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

2020-06-04 阅读全文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

2020-07-08 阅读全文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与妈妈相比,爸爸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要短很多,但是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所占的分量却一点也不比妈妈轻。爸爸能够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责任感,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陪伴。那么什么样的爸爸才是一名合格的好爸爸呢?...

2020-06-10 阅读全文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对于自我意识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父母一个简单的爱抚动作,一个富有深情的眼神,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学会一些简单的夸奖动作,对家长尤为重要。 你有多久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

2020-07-0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