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德国父母: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发布时间:2021-04-27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德国父母:让孩子做完整的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孩子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父母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德国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小学学校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同伴。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德国小学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课,孩子6岁起上学,课程主要有语文(即德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宗教和生活常识课,三年级以后有外语课,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会穿插进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知识、性常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星期五放学后没有家庭作业,假期也没有家庭作业,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大考小考。学校重视的是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每一次当堂作业、当堂测试的水平总和。班里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一起学习德国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


在中国,很多父母常对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做个家务、制作个小玩意、甚至动手整理个书包文具,父母都认为这是浪费学习时间。

到最后,有的孩子除了学习真的啥也不会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吗?动手能力、独立意志是要从小培养的,我们不妨看看德国父母都是怎么做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会动手也不屑动手

一位华人朋友买了漂亮的新别墅,我们去帮忙搬家。这位建筑工程师朋友用来拆卸家具的工具只有极袖珍的小螺丝刀和小钳子。我笑:“这就像儿童玩具,在德国,有了房子得置备像样的工具才行。”朋友理直气壮地说:“我又不是工人!”

是的,我们都是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观念熏陶下长大的,何况他博士毕业。才高八斗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动手也不屑动手的。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德国,男人都是工人!我的德国老公也是工程师,他带到华人朋友家的工具箱分三层抽屉,整齐地放着38把各种型号的螺丝刀、20把各式钳子,还有小仪表、量尺、各种胶带线笔等,真让朋友夫妇看傻眼了。

而这只是便携工具箱,他在家里的工具库里还有20台锯钻刨切磨等各种用途的电动机器,挂满墙的各类大小型工具,几十盒不同型号的钉子等。可以说,那是个小型车间。我们家房间装修都是他自己动手。

德国男人在外从事各种职业,回到家共同的爱好就是鼓捣动手。他们普遍爱逛建材商场,喜欢买各种工具,喜欢自行设计动手装修房子,给孩子做木马摇椅木板拉车,乐此不疲。

我感觉,中国留学生和移民来德后的种种不适应,主要跟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欠佳有关。通过这20年的观察,我认为,德国人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并非天生,而是来自德国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培养。

“狠心”的德国父母摔打出独立不依赖的孩子

德国人的育儿观念和做法与我们差异巨大。孩子从出生就独自睡觉。晚上给宝宝吃饱奶换好尿布,父母就会关灯离开,养成孩子按时独立睡觉的习惯。

有一次去德国人家做客,他们家8个月大的小女儿看到来了这么多人很兴奋,到了睡觉时间,女主人将孩子抱回房间喂好奶安置妥当后,就关上门回到客厅与客人聊天。孩子不肯睡觉,嚎啕大哭惊天动地的。朋友夫妇就像没听见一样,照旧谈笑风生。直到孩子哭累睡着了,这个妈妈都没进房看一下。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德国父母的“狠心”。

西方孩子走路摔倒父母不扶不抱,等孩子自己站起来,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闻。在德国,旁人是不能插手亲子矛盾的,我有深刻教训。刚来德国时我所住公寓楼4楼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有个4岁的女儿,金发碧眼,洋娃娃一般。小女孩经常独自在楼下封闭的后花园里玩儿。

一天,妈妈在楼上叫她,女孩玩累了想让妈妈抱上去,坐在一楼台阶上使劲哭。娘俩僵持了30多分钟。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弯下腰问她怎么了,小女孩立刻就紧紧搂住我脖子不松手。我将洋娃娃抱上楼,本以为年轻妈妈会感谢我,不料她用暴怒的声音说了谢谢就关上大门。我的尴尬今天还挥之不去。

小孩子吃饭常不专心,边吃边玩,德国父母的做法是结束就收走盘碗,没吃饱就饿一顿,绝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端着碗追着哄着喂。在德国极少看到几岁的孩子哭闹不休耍脾气的。孩子的独立不依赖,就这样给摔打出来了。

不论大小,自己动手整理书包、赚零花钱

德国幼儿园的教室里都有橱柜,上面放有瓶装矿泉水和杯子,孩子们想喝水随时自己倒,杯子自己洗。幼儿园混龄制,小孩子的杯子由大孩子帮助洗。放学前,孩子们会自觉将玩具收拾好,将水杯摆进厨柜。

他们的小学教育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带领小学生们为朋友为父母制作生日卡节日礼物。德国有个传统的儿童节日马丁节,过节的重要方式是晚上儿童举着灯笼跟着骑士马丁大游行。

小学生举着自制灯笼参加儿童节日马丁节大游行

每年马丁节前,老师都会和全班同学一起制作纸灯笼,那一周的课程内容就是设计样式寻找材料并制作出漂亮结实的灯笼。马丁节夜晚的大游行,简直就是各个班级独一无二的自制灯笼大展示。

德国孩子有自己的储蓄罐,里面的零花钱是他们做家务活替父母擦车为邻居花园剪草等劳动挣来的。我儿子8岁开始洗全家的盘碗,洗得很认真很干净也很有成就感。他知道零花钱不是白给的,要靠自己挣。

有一次德国房东来我们家,正碰上他踩着小板凳在水池边洗碗,房东大大地赞赏他一番,孩子好得意。他15岁那年我们家买了土地建新房,建筑公司的整个建造过程他都目睹甚至参与了,看图纸选材料,很长见识。大学假期他去建筑工地打工已然得心应手。

德国小学教学还包括集体郊游、野外宿营、大自然探险、足球比赛等等,经历了好动童年期所神往的各种户外野趣,他们锻炼得更加独立坚强。我儿子10岁时独自乘飞机往返中国,我们没有办托管业务,只是托付给在机场临时认识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儿子丝毫不胆怯,不但与留学生混成了哥们儿,还要求空姐带着参观了整个飞机及驾驶舱,一路开心不已。

美国父母如何赞扬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表扬,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美国父母十分注重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赞美和表扬,而且这已经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风气。

在餐馆用餐,当五岁的迈克将自己盘中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的时候,迈克的爸爸妈妈非常开心地对他说:“宝贝,你今天可真棒,把晚餐吃得干干净净的。”而吃完饭出门时,当迈克一人跑过去用力地推开门时,旁边的一位老先生微笑地对迈克说:“小伙子,你可真能干!”迈克晚上睡觉了,他安静地躺下,和爸爸妈妈道了晚安,爸爸妈妈对他说:“今天你的现非常好,晚安!你一定会做一个好梦的!”诸如此类的对孩子的赞美和表扬,随处可见。

有些人将这些赞美词归纳整理成101句,印在一页纸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将这101句赞美词的复印件贴在冰箱上、门上或其他显而易见的地方。孩子的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要对自己的孩子说那些赞美的话。如:宝宝真乖!干得真好!做得漂亮!你是最好的!你是非凡的!你真是妙不可言!你是我欢乐的源泉!等等。而对于别人的孩子,也是用同样的语言,去赞美他们。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可以促使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进取,获得积极快乐的人生。而孩子的缺点,可能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和榜样欠佳有关,父母亲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美国教育部门研究评估后认为对孩子打击最深、伤害最大的话是:“笨蛋!看你那熊样!”“我看你没救了!”“你再学也是那样!”“把你的嘴闭上!”

赞美教育对我们的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中国的爸爸妈妈们也请试着对您的孩子说一句:“宝贝,你真棒!”

美国父母怎样为孩子讲书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胎儿起就已经开始学习。多给孩子讲书会在多方面为他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可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培养逻辑思维的作风;提高解决问题的才干;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亚特兰大一儿童健康护理机构建议:

1)讲书的内容要有乐趣;

2)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为孩子讲书;

3)见到什么就给孩子读什么,如路标、商标、食谱等;

4)教孩子看图说话;

5)让孩子翻页;

6)让孩子看书皮;

7)让孩子看字;

8)讲故事书要栩栩如生;

9)讲完故事后要提问孩子;

10)让孩子把你讲过的故事讲出来。

他们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用不同内容的图书和讲书方法,具体如下:

◎6个月到1岁的孩子

喜欢硬面书、儿童图画、有韵律的文字和歌曲、反复读一本书等。在为孩子讲书时,要将孩子搂在怀里,放于腿上,用手指指住画面,阅读应带有表情。

◎1岁以上的孩子

喜欢反复读一本书;喜欢睡觉前听故事;喜欢自己选书和自己拿着书;喜欢有关食品、汽车、动物和儿童的书;喜欢带有图画说明文字的书。当为孩子讲书时,可让孩子四处走动,或一块看着书。教孩子认识图画上的动物或图片名称,平时在家或外出时,见到什么就给孩子读什么,比如商标标签等,从而达到教孩子识字的目的。

◎学前儿童

喜欢故事书;喜欢识字书;喜欢数学(简单加减法)书;喜欢介绍有关家庭、小朋友和上学方面的书;同时还喜欢睡觉前听讲书。在给孩子讲书时,让孩子紧坐在你的身旁或坐到你的腿上,多提故事中的有关问题,并让孩子把你讲过的故事讲出来。带孩子去图书馆儿童阅览室或书店,让孩子自己挑选所喜欢的书。别忘了关闭电视。

欣赏各国父母惩罚孩子的艺术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新西兰:把孩子当成人随他意愿,教他学会承担责任约束自己

新西兰 Bernny :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不要当众批评孩子,给他留下尊严

日本TsukuBa: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英国:也许惩罚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

英国Echo:女儿5岁半,儿子2岁

英国父母基本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会比较绅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泼。每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英国父母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是他们的惩罚十分耐人寻味。

Echo描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女儿4岁那天,Echo给她买回一只会学多种小动物叫声的特别漂亮的玩具小闹钟。小女孩对那只小闹钟爱不释手,为闹明白闹钟“肚子”里的秘密,她将闹钟拆了个稀巴烂。无法妙手回春的女儿急得大哭起来。Echo平静地对女儿说:“你把闹钟弄坏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帮助,你可以找妈妈。”小女孩真的动手开始“修理”小闹钟。虽然最终她没有把她的小闹钟修理好,但是整个修闹钟的过程给了她不少很特别的体验与锻炼,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让她明白了,她必须对她所有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

美国:惩罚教育从小做起

美国Holly:女儿3岁半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对美国父母来说,惩罚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一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的问题。当女儿几个月的时候,Holly就开始对她进行惩罚教育了。

某一天,女儿咬了Holly。Holly对女儿说:“哦,你把妈妈咬痛了。”与此同时,Holly将女儿放进她的婴儿床,并离开她一会儿以示惩罚。

Holly对小宝贝的惩罚总是善意的,并且她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力让孩子体会到她深厚的爱意。美国人从来不打骂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每次女儿有比较过分的举动,Holly都会以很严肃地眼神看着女儿,大多数时候,乖巧的女儿立刻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当然女儿也有不乖巧的时候,如果她的错误比较严重,Holly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女儿进行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女儿最喜爱的活动等等。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过分顽劣,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加拿大:惩罚孩子要掌握尺度

加拿大Paul:儿子2岁半

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Paul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毕竟已经在警察局有了案底。

Paul认为惩罚孩子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这个长远目标来进行。首先,他会给儿子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Paul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他们在一家餐厅吃饭。儿子Johnny一坐下就开始玩他的刀叉,并故意将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定地对Johnny说“No”,但是Johnny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并大声而生气地喊叫起来。Paul平静而坚定地将Johnny手中的刀叉拿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Johnny到了外面。Paul将Johnny抱进自家的汽车,严肃地对Johnny说:“Johnnie,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什么意思。”Paul在Johnnie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Johnnie安静下来,并立刻明白Paul并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英国父母不溺爱和娇宠孩子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他们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子不教,父之过”。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父母应感到愧疚,应向社会检讨。

因此,英国年轻的父母虽然会悉心照料幼小的孩子,但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意地爬,随意地玩,他们也绝对不会去扶起不慎摔倒在地的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在一般家庭当中,五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论富裕家庭还是普遍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环境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例如,在学费昂贵的贵族学校——公学里,富家子弟也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并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亦须开窗就寝。

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严厉训斥。因为,所有的英国人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

英国的父母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严加管束,让孩子明白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外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勤劳节俭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父母亲从小培养孩子勤劳和节俭的意识和品行。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中,很重视“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国心”等的教育。最近,德国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子一道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

外国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勤劳节俭教育中的特点是:

一、要求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儿,鼓励他们外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日本的家长很注意同学校一致起来,在家中进行勤劳、节俭等教育,不少母亲甚至特意外出,多给孩子一些学着独立干家务的机会。在美国,家长们还鼓励大、中学生当义务工,如到孤儿院、安老院去劳动服务。

三、榜样与示范教育。不少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让他们亲眼目睹家长们工作的艰辛。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焦虑所在


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当一个繁衍千年的生育惯例,每个细节都被层出不穷的新理论重新考量,而这些理论又与商业利益的需求相互交织,家长们这些内容的缺少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是困扰。

以上因素与连轴播放极端信息的传媒网络结合,更加大了父母的担忧。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讨论的育儿焦虑,多是对“暴力、恐怖主义、车祸”等外在侵害的担忧。安德雷格觉得,这种焦虑在很多时候是莫须有的,是成年人将极端信息中的危险嫁接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中。而且“焦虑并不只限于母亲,也传染到父亲身上,鼓励孩子去野外探险不再流行”。正常的游戏也被赋予了危险的意味。”

什么是育儿焦虑症?“如果你没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当你的孩子出了一点小问题,比如磕破头皮,和别的孩子发生一点口角和争执,你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法承受一点意外发生,你可能就是这可怜又可厌的家长中的一位。”而沉溺于焦虑泥潭,过于儿女情长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为弊大于利。他们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毁坏孩子的未来——伴随焦虑而来的过度控制,不仅毁掉孩子之所以为孩子的生活乐趣,还会毁坏他长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独立、忍耐力,甚至被认为戕害到社会的未来。焦虑的父母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大学?可是,作为一个有3岁孩子、正与连绵不断的焦虑对抗的中国妈妈,我还是想辩解一下。我已经历了一些在孩子生理探索期的焦虑考验。

每到育儿与社会的接触面,都是中国年轻的白领父母最手足无措、最焦虑的时刻。家庭之外的世界,不仅拥挤,而且藩篱重重。为了给孩子上户口,我不得不从北京往返我的户籍所在地成都两次,因为北京的户籍警察不接受成都方面出示的证明——那是成都警方在几年前对户籍登记格式进行的小小改革。但因为这超出了北京一位街道民警的常识,所以我必须要坐飞机再回到成都,重新开一张符合她认知的补充说明。

这可能是当代中国年轻父母的独特体验,是美国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中并不涉及的部分:我们的社会必需品严重不足,我们孩子生活的世界有更多条条框框的严格限制。认识园长或某个教委官员吗?我们想让孩子在正常的年龄,以正常的价格,通过正常的程序,获得正常的医疗、教育服务时,却要面对极不正常的超量竞争。或者为了满足芜杂的行政要求,却要为混乱的行政管理,耗费大量人力和金钱成本。

如果你有那么一点混不吝,在中国,由于育儿成本的高企和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白领家庭都选择了请老人共同参与育儿的方法。一项在线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平均有50%的家庭由老人帮忙照顾第三代,而在生活成本更高的北京和上海,这一比例可能高达70%到80%。上一代人口红利和资本红利的加入,为育儿的安全健康与家庭经济增长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在减轻焦虑感方面,有一句老话是“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对育儿不要用力过度的劝诫可以翻译为: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苛求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对于从物质紧缺时代开始人生长跑的上一代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经验还是:保持队形,不要掉队,更不能脱队。毕竟,我们行政管理体系上的进步还是少得可怜,社会其他部分的突飞猛进,反让它与现实间生出了大量的裂缝。在路况不明的情况下,跟着既有路径走是最安全的。幼儿教育

社会必需品短缺但副产品过剩,传统人生路径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变迁,是中国白领家庭的育儿焦虑二重奏。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放大,让世代相传的“因爱生忧,因爱生惧”更为强烈:担心他因为不合格的食品监管而不健康;担心他因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误在了起跑线上;担心他就算挤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列,却在充满着智力、权力和金钱竞争的群体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可是即便中国的几千万育儿新手愿意洗心革面,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软弱,以获得与孩子相处的勇气、智慧时,那至关重要的另一角——社会的公平,这些的获取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方法。

美国父母从襁褓期开始尊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孩子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他在加州两年来,从未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经常见到父母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美国孩子在家里的确是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电脑,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邻居家10岁的孩子,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还有一家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已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养成随拿随放、注重环境整洁的好习惯。妈妈也就按“协议”不再唠叨不休。

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它兴趣技能,父母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个什么技能培训班。

美国父母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制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父母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德国父母:让孩子做完整的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恩父母活动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德国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小学学校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
    2021-04-19 阅读全文
  • 一起学习德国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 在中国,很多父母常对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做个家务、制作个小玩意、甚至动手整理个书包文具,父母都认为这是浪费学习时间。 到最后,有的孩子除了学习真的啥也不...
    2022-01-22 阅读全文
  • 美国父母如何赞扬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表扬,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美国父母十分注重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赞美和表扬,而且这已经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风气。 在餐馆用餐,当五岁的迈克将自己盘中的食物吃得干干...
    2021-04-28 阅读全文
  • 美国父母怎样为孩子讲书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胎儿起就已经开始学习。多给孩子讲书会在多方面为他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可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培养逻辑思维的作风;提高解决问题的才干;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亚特兰大一儿童健康...
    2021-04-19 阅读全文
  • 美国父母如何与孩子轻松交流 1.倾听他们怎么说,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2.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4.常和他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2021-04-29 阅读全文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

2021-04-19 阅读全文

在中国,很多父母常对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做个家务、制作个小玩意、甚至动手整理个书包文具,父母都认为这是浪费学习时间。 到最后,有的孩子除了学习真的啥也不...

2022-01-22 阅读全文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表扬,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美国父母十分注重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赞美和表扬,而且这已经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风气。 在餐馆用餐,当五岁的迈克将自己盘中的食物吃得干干...

2021-04-28 阅读全文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胎儿起就已经开始学习。多给孩子讲书会在多方面为他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可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培养逻辑思维的作风;提高解决问题的才干;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亚特兰大一儿童健康...

2021-04-19 阅读全文

1.倾听他们怎么说,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2.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4.常和他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2021-04-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