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园长“看班”有不同

发布时间:2021-05-01

幼儿看故事。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园长“看班”有不同》,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年轻的刘园长刚上任就深入保教一线“看班”,检查指导工作。一天早上八点牛,刘园长推门进人中一班,祁老师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刘园长微笑着告诉她平时怎样组织教育活动现在就怎样进行。祁老师按照计划,组织小朋友进行主题活动“清清的水”。刘园长很高兴地欣赏着小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有时还参与其中。活动结束后,刘园长约好午休时找祁老师交换看法。

孩子们睡了,刘园长悄悄来了。她先请祁老师谈了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实施的优点与不足,后续活动的构想等。而后,刘园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她参考改进。两人平等交谈潜心研究问题,祁老师忘却了紧张,她发自内心地说:“我今天收获真大,希望你经常来‘看班”’。教师们听说此事,纷纷邀请刘园长去自己的班里指导工作。在“看班”的过程中,刘园长给大家留下了务实、干练、谦和、率直、真诚的印象,教师的工作得到肯定、鼓励和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和干劲。

前任谢园长也经常“看班”,她总是一脸的严肃,在本子上记录些什么,看过之后不发表任何意见就悄然离去。到了工作评估的时候,有教师在相关项目上被扣掉一些分数,去找谢园长询问。此时她才说:“某月某日,你做得怎么样难道忘记了?我的本子上可记得清清楚楚,你当时的差错现在是抹不掉的!”背地里,教师们称谢园长的工作手册是一部“黑帐本”,都对它存有戒心,个别教师因此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调离了幼儿园。两任园长“看班”的出发点不同,做法不一样,结果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评析

1.经常深入“看班”是园长的职责。园长深入保教工作第一线加强指导,是对园所内部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园长只有经常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观察、了解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一些重点问题,甚至是棘手的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获得良好的办园效益。

2.园长应摆正“看班”动机。刘园长深入“看班”是带着欣赏和发现的眼光,她能够悉心体察具体情况,欣赏和激励员工先进的教育行为,她的管理动机是积极的,主要是为了肯定教师的工作;谢园长“看班”带着挑剔的眼光,专门为了挑毛病和记账整人,因此她的管理动机是消极的,主要是为了否定教师的工作。两位园长都通过“看班”管理日常工作,效果却迥然不同。刘园长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受到教师热情的欢迎;谢园长“看班”截留信息,发现问题当面不说,等待秋后算账,因此普遍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戒心,遭到她们心理上的排斥和拒绝。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示我们,无论管理的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或者忽视对人的思想激励的重要作用;无论信息渠道多么迅速快捷,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无论纪律多么严明,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废止人文关怀。一味地压制和惩罚,并不能有效激发下属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所以,园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赢得人心,使幼儿园获得长足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我看幼儿的不同归因倾向


在打击乐《加油干》的活动中,幼儿A拿到铃铛后,眼睛盯着小铃看了一会儿,然后双手握着铃铛一下、两下间隙的敲着铃铛。老师见了就走到她跟前指导她用正确的动作敲打铃铛。而幼儿A却尽力把身子往后靠,头也同时侧向一边,用似看非看的眼睛瞟着老师。过了一会儿,进行合奏练习了,幼儿在集体中用杂乱的节奏打着铃铛。老师发现了就再一次去指导她,可是这回幼儿A索性扔掉手中的铃铛,伏在桌上哭了起来,嘴里还不停的说着:“太难了,我不会的,我不会的。”

分析:幼儿A把成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即能力和稳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即任务的难度上。她认为按一定的节奏打击铃铛这个任务太难了,而且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幼儿A在没验证自己真正能力水平的情况下,就以初尝试所得的结果来给自己的能力下了判断。同时产生了这种信念: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以致于幼儿不去请求老师帮助,不去寻找成功的方法,而是极伤心的接受失败。

描述二:幼儿B中班艺术活动《漂亮的手套》

本次的活动内容是利用糖纸和彩带等物来装饰用纸画的手套,教师示范完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只见幼儿B手拿着剪刀等工具,坐在座位上看其他幼儿的操作。老师上前提醒他进行操作,幼儿就皱着脸说:“我不会做。”接着小眼睛就盯着手中的东西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其他幼儿都做好了,幼儿B就偷偷的把东西塞在了课桌里。旁边的幼儿笑他不会做,幼儿B就不以为然的说:“你是老师帮你做的,我妈妈也会的,做的比这个还要好看。”

分析:幼儿B把成败归于稳定可控的外部因素即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稳定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即对自己恒定不变的能力观上。幼儿B以前在手工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很多次都要靠老师的帮助指导,所以一开始他没经过尝试就认为自己没这个能力,认为自己的努力都是无用的。另外,由于以前都是靠老师的指导而完成任务的,这次的失败是由于老师没有提供帮助,别人成功也是有了老师的帮助。他觉得如果有他人的帮助如:爸爸、妈妈,他也会成功的。所以他不是努力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安心地等待别人给予他帮助。

中日儿童养育观有什么不同?


中国与日本在儿童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的不同。

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尽管已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

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成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多穿,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

很显然,中日两国成人在儿童养育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人对儿童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肌体和能力而需加倍的保护,以免夭折;日本人却认为要使儿童健全地成长则需加强锻炼,以便习惯具备适应外界的体魄和性格。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环境,能使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已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会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经历艰险的不同态度放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目标的不同。

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从小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避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进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大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顺安说看作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一希望自己的孩子只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生性求安稳、怕风险的中国人既不忍心也不敢于将孩子置于艰险之中。所以,尽管中国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坚韧不拔的性格靠说教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只是通过具体的养育方式和过程将其逐渐注入到儿童的“血脉”与“骨髓”里。

不同孩子需要不同的爱


导读: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作为妈妈应该能够发现,并且尽可能地用最适合的方式来爱他们并引导他们。

为人父母,你一定避免不了将他与别的孩子相比较。如果你的孩子太过调皮,你一定会羡慕别人的宝宝乖巧,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那样安静和易于管教。但专家说,对不同的孩子有相同的期望是错误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而且每种个性都有着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的个性。那么,你是否已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了呢?你是否能够发掘出孩子内心最大的潜能呢?

凯凯是个野性十足的孩子。这个8岁的男孩,无论是溜冰还是刷牙,都会使出浑身的精力和嗓音来折腾,说他是匹脱缰野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他的表弟,5岁的豆豆却是个乖巧而敏感的孩子。经常一个人专注地玩填词游戏或者静静地坐在他妈妈膝上。孩子的妈妈们自认为她们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直到有一天凯凯大声地对着他妈妈大减大叫:“你不如豆豆妈妈爱他一样爱我!”时,两位妈妈才发现,孩子的世界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听到孩子说自己不爱他,这是妈妈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批评。凯凯39岁的妈妈苏纹有些无可奈何,“我当然和豆豆妈妈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他总是那么好动和调皮,我误认为他不需要我过多地去表现我的爱,并且我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他。而乖巧的豆豆却更容易引发大人们对他的爱。虽然听起来有些可怕,但事实的确如此,乖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得到父母们的爱。”

自从你家宝贝呱呱落地那天起,他的性格,他内在的个人特质,这些先天遗传的东西,就开始从他的睡姿、他的哭声等各种行为表现出来。这时候,你要耐心地去读懂他的肢体语言,因为它们往往暗示了你应该如何引导他。否则,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去管理一个天性狂野的孩子,或者去了解一个害羞得只肯从你腿后看这个世界的孩子的想法,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很多妈妈都和苏纹有一样的想法,认为每个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的,尽管他们性格迥异。但事实是,妈妈们做不到,不过,也不必做到。

如果每个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这只能说明妈妈们忽视了孩子之间的特有之处。活跃的孩子希望妈妈能够喜欢他们的思想,淘气的孩子希望妈妈喜欢他的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作为妈妈应该能够发现,并且尽可能地用最适合的方式来爱他们并引导他们。为了帮助妈妈们做得更好,专家们将各种孩子进行了分类,发现孩子们的性格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较真型

露西是一个7岁的孩子。这本应是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她却个很难快乐起来,除非她能把所有事都能做得非常完美。她妈妈说,“她是自己最大的挑剔者”。几乎没有能让她高兴的事情,包括玩耍。就算是打羽毛球这样简单的事,她也会因为没有接住一个球,就拒绝玩下去。“认真是件好事情,”她妈妈说,“可是我担心她永远也无法享受游戏过程中的一些快乐,因为她太较真了。”

挑战:有一个对自己非常苛求的孩子,对父母来说也是件非常苛求的事。谁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小小的挫折打败呢?并且你也没办法对一个较真的小孩说“放松一些”。因为她们还太小不懂得如何放松。对于这种性格的小孩,更好的办法是,将事情变得简单,将困难的事情分成几个阶段去做。在开始之前对她说,“这将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让我们先试着做半小时,不行再重做。”另外,幽默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她正在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不妨将其中的一个星球变成自己红色的大鼻子来逗她。让她慢慢地学会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结果。另外,笑对缓解紧张的情绪非常有效。通常较真的孩子紧张情绪比较多,所以常常逗他开心,慢慢地就会有所改观。

优势:有一个较真的孩子,父母们虽然比较累,但却不用担心他成为同伴压力的牺牲者。因为较真的孩子,尽管也会犯错误,但是他们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都会思考,很多时候甚至想得过多。所以像露西这样较真的孩子,长大后大有成为工程师和医生的可能,并且很容易在自己选定的职业中取得很高的成就。

害羞型

如果没有事先踩过点,吴敏几乎不敢带她的儿子去任何地方。6岁的杰是个异常害羞的孩子,如果贸然地带他去一个有很多陌生人的地方,他会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进去。不管去哪儿,去之前吴敏都要告诉他去哪,都有谁,可以和谁玩。吴敏说,“他很想加入其他的孩子,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很多时候,我真想冲着他大叫‘你到底怕什么,他们不过是同你一样的孩子!’,不过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担心。”

挑战:害羞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种性格。专家说,“现在的社会,似乎更青睐那些有野心和更懂人情世故的人。”但害羞并不意味着胆小,大部分害羞的人和其他人一样自信,只不过他们显得更安静一些。想让你家那害羞的孩子走出自己那封闭的壳?首先要让他感觉到舒服。安排他参加一对一玩耍的游戏,再慢慢地变成小团队活动。让他在心理上先感觉到安全和自在,他才不会有害怕的感觉。在活动中,你可以是他的精神支柱,但不能让他一直依在你身边,让他慢慢学会独自一个融入自己的圈子。记住,千万不要操之过急,逼一个天性害羞的孩子参加大规模的活动,这样只会让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封闭。无论什么时候,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来决定要不要加入一个大群体。

优势:害羞的孩子习惯站在拥挤的人群后面,这并不代表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事实上,害羞的人可以是很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常常被外向性格的人所忽视的细节。专家说,害羞性格的人通常都是很好的倾听者,可以听到那些已经说出,甚至还没有说出的东西。这是上天很好的礼物。害羞性格的孩子有成为观察家、科学家和伟大的作家的潜质,当然还可以是忠诚的朋友。

散漫型

对于童童来说,考试中得高分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她妈妈对她却很是头疼,“对什么事,她都漫不经心,临时应付,从来不做认真对待。”她很担心孩子这种自由散漫的个性会受同伴们影响。“她非常在意朋友们的想法。虽然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我发现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她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认真思考”。

挑战:有一个自由散漫型的孩子,父母们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害怕他虚度一生,所以通常给他过大的压力。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因为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更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比如让他参加竞选班长或者成为校运动队的队长。这两项工作都可以充分发挥你孩子的能力,并让他得到更好的校园地位,所以他会开始认真对待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样,如果学习优秀能够有助于他进入更好的班级或团队,相信他也会从主观上更认真地对待学习。所以对散漫的孩子,不妨为他设计一个目标,让他有努力的动力。

优势:不做准备,临时应付是需要很大自信的。自由散漫型的孩子活得更自我一些,因为他们从来不被生活和压力所累,而是坦然接受生活的原生态。恰恰是这种没有压力的状态,使得他们有时反而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公关和市场领域。

好动型

林风说,跟她4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就像是养了只充满活力的兔子。“他比任何一个堂兄妹都好动和冲动。”每天带他都觉得筋疲力尽,但他永不知疲倦。“对他来说,‘不’并不代表着‘不’,而是继续的意思。真是让人头疼。”

挑战:让好动的孩子变得乖巧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要明白孩子们的抵抗,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反对你,而是他强烈好奇心导致的结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听话或乖巧,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尽相同的。经常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很差。同样,也会让你自己有种强烈的挫败感,因为强迫孩子做违背他天性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接受和宽容他这种精力旺盛的事实,并找出对策。当他们放学回家后,先让他们在小区里玩耍或者打上半小时的球,然后再让他坐下来写功课。另外,尽可能在家中开辟出一块较空旷的场地让他尽情玩耍,在这里没有害怕破坏的豪华装修也没有易碎的物品。他可以尽情地疯狂,但此领域之外,就要乖乖地听话。

优势:这些小时候好动得让父母们发狂的孩子,长大后却往往能给父母惊喜。因为这类孩子非常的顽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勇往直前。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有长大后成为执行官的潜质,非常适合成为企业家或者出色的运动员。

尽管孩子各有性格,但作为父母应该明白,不管哪种类型的孩子,都要顺其自然。因为每种类型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看你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身上的这种特质和潜能。人生成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你要做的就是引导他用自己的方式做到最成功。

不同的孩子干不同的事儿


导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孩子之间各有差异,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行为举止,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锻炼不同的生活能力。

当宝宝自己有意愿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阻拦,因为这正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的绝佳机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各年龄段能做的事情吧!

倒果汁或牛奶(2-3岁):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倒果汁,首先他们应有足够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动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饮料事先倒在塑料小凉杯里,这样他们倒起来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颜料画画(3岁):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能帮助他“自由创作”了,虽然他不太可能把颜料吃进嘴里,但还是要给他提供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岁):让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还有点为难,但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脱有松紧口的裤子或套上一件T恤应该不成问题。

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3岁):太早给孩子换床可能让他们睡不好,因为他在婴儿床里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时可以再睡着,可如果改让他睡在儿童床上,他可能还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动,而应该接着睡觉。

上游泳课(4岁):在这之前,他们喜欢又跑又跳,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开始最基础的游泳训练了。

学习乐器(5岁):一个很小的宝宝就能用他的小手敲响小鼓,但真要学习乐器,现在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因为孩子到了这么大,才能够理解什么是重复,并且能读懂简单的乐谱。

一起做运动(5岁):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知道,在团体中需要遵守规则和裁判,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才能进行团体运动,懂得合作。并且随着协调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他们能够在一起玩得更好,更开心。

自己穿鞋(5-6岁):此时他们小手的控制能力很好,能够完成这种需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做的事了。

独自淋浴(6岁):6岁的孩子平衡能力很强,站着淋浴也不会跌倒,但还是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浴室里,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调节冷热开关,需要你帮助他调节水的温度。

接听电话(6岁):长到这么大,你的孩子在接电话时询问“谁呀?找谁?”已经很熟练,而且很有礼貌,不会一拿起电话就说“喂,我妈没在家。”但这么大的孩子要给大人传个口信可能还不容易。

独自在朋友或亲戚家过夜(6-8岁):上了小学后,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了,不但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而且在与小伙伴的家长交谈时也能很自如,如果他愿意,可以在假期去同学或亲戚家住一两天。

孩子不同哭声代表不同心情


导读: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所在的长崎大学医学系的研究小组,曾经找到20名志愿者,她们都是生产不久的母亲,我们到她们家中观察婴儿的哭声以及当时的状况,并对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然后将婴儿的哭声与当时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想知道婴儿在撒娇、饥饿、困倦等各种状况下所发出的哭声是否存在差异。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收集了婴儿“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的哭声,并根据这些哭声的特征,研发出可以自动判别婴儿哭泣理由的程序。这一程序的准确率为66%(是盲目判断的准确率的3倍),基本上可以判读婴儿哭泣时的心情。目前,我们正准备将其应用在育儿和临床领域。

为了帮您简单地理解宝宝哭声的“含义”,接下来我将按照宝宝的“倾诉内容”,分别介绍他们哭声的特征(主要是声音的高低)。

◎“撒娇”时哭声的特征

“抱抱我吧!”“好无聊啊!”当宝宝想向父母撒娇时,发出的哭声比较高(与“困倦”、“难过”时的哭声相比)。也许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哭泣大多不会流出眼泪来。

◎“生气”时哭声的特征

当“没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湿了,很难受”的时候,宝宝就会“生气”甚至“发怒”,此时发出的哭声与“撒娇”时的哭声相比,声音更高,而且尖锐、刺耳。通俗地形容,就像被火烫到似的。另外,也许是过于亢奋的原因,有时也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时而也会夹杂一些低音。

◎“饥饿”时哭声的特征

当宝宝肚子饿了,想吃奶的时候,发出的哭声大多混有“m”音。此时宝宝的哭声中,大多伴有类似“manma”、“ma—ma”的呼唤声。有趣的是,不管说什么语言的国家,婴儿时期饥饿的时候,大多都会发出混有“m”音的哭声。

◎“困倦”、“难过”时哭声的特征

宝宝“困倦”、“想睡觉”时的哭声,比“撒娇”时的哭声稍微低沉一点。当因为“妈妈不见了”、“妈妈都不抱我”而感到“难过”时,宝宝的哭声还要更加低沉一些。

喜欢《园长“看班”有不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看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中美教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往往属于被动的一方,是父母主动对孩子实施一些行为,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而美国的儿童是具有自愿的主动性,也富有创造力,这完全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
    2021-04-23 阅读全文
  • 案例:我看幼儿的不同归因倾向 在打击乐《加油干》的活动中,幼儿A拿到铃铛后,眼睛盯着小铃看了一会儿,然后双手握着铃铛一下、两下间隙的敲着铃铛。老师见了就走到她跟前指导她用正确的动作敲打铃铛。而幼儿A却尽力把身子往后靠,头也同时侧向...
    2021-05-25 阅读全文
  • 中日儿童养育观有什么不同? 中国与日本在儿童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的不同。 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尽管已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
    2021-04-29 阅读全文
  • 中美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
    2021-04-28 阅读全文
  • 男孩女孩有10个不同点 很多理论告诉我们,之所以男孩喜欢玩儿枪,女孩喜欢玩儿娃娃,都是成年人和社会在后天加给他们的性别特色,而不是他们的本性。这是真的吗? 案例分享: 其实,只要问问那些既养过男孩、也养过女孩的人,你就会知道...
    2022-02-07 阅读全文

中国的儿童往往属于被动的一方,是父母主动对孩子实施一些行为,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而美国的儿童是具有自愿的主动性,也富有创造力,这完全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

2021-04-23 阅读全文

在打击乐《加油干》的活动中,幼儿A拿到铃铛后,眼睛盯着小铃看了一会儿,然后双手握着铃铛一下、两下间隙的敲着铃铛。老师见了就走到她跟前指导她用正确的动作敲打铃铛。而幼儿A却尽力把身子往后靠,头也同时侧向...

2021-05-25 阅读全文

中国与日本在儿童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的不同。 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尽管已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

2021-04-29 阅读全文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

2021-04-28 阅读全文

很多理论告诉我们,之所以男孩喜欢玩儿枪,女孩喜欢玩儿娃娃,都是成年人和社会在后天加给他们的性别特色,而不是他们的本性。这是真的吗? 案例分享: 其实,只要问问那些既养过男孩、也养过女孩的人,你就会知道...

2022-02-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