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3大误区扼杀孩子天分

发布时间:2021-09-14

怎样教育孩子。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3大误区扼杀孩子天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

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他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做智力测试。

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难过不已。“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一句话能点亮孩子的艺术人生,一句话也能泯灭一个画画天才,关键看你怎么说。

墙上贴满了孩子画的树、房子和他最喜欢的猫,你惊叹他如此灵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叹还远远不够。如果运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他还会拥有一些重要技能,这些技能即使在入学后也十分需要。正如一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所说:“艺术能够帮孩子学习阅读、写作和恰如其分地自我表现。”其实,学艺术不仅是技能的提高,画画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事情。抓住迸发火花的关键期,孩子将受益终生。

比如:孩子的画与众不同,显露出创造力的苗头,你可以让他说说画里的故事。这样,他还增进了与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但是,如果你采取以下的态度对待天生的“画家”,那么,上面所说的一切可能不复存在了。

你画的这是什么呀?怎么一点都不像呢?

大人感受的世界,是现实的存在。看到了,才相信是真的,是好的。但是,小孩儿却不同。他们在4、5岁时,认为主观想象就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画,再加上控制画笔的能力还不够娴熟,所以,孩子的画当然与大人的评判标准有差距。可是,他有画不像的自由。因为,画得像,并不是绘画艺术的最终目的。绘画的真正意义在于满足孩子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

其实,真正的儿童画不是考级的作品,更不是以大人意志为主导的画。而是由孩子自己创意,反映孩子情绪指向的“小品”。

不要去猜你孩子那辨认不清的画是什么。而要提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你能告诉我画里面的小秘密吗?”或者“你是怎样就选择了这些颜色了呢?”而不要以“像不像”去评判一幅画。

如果父母太执着于绘画结果,并对技巧过于紧张,只求画得像,就会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孩子天然所拥有的),也正是毕加索等绘画大师毕生追求那种状态。

尊重孩子就别乱下结论,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最明智的!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我现在没有功夫听你讲你的画。

大人忙了一天,回家就想清静会儿,歇一歇。然而,对于小孩儿来说,白天是满足好奇心的、令人兴奋的探索过程,回家后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于是,画画就成了沟通的桥梁。

5岁的浩浩刚等爸爸下班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最近的画。他爸爸说:“大多数画的就是一天里发生的小事,他很注重每一个细节,我也能够从细节问题中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快乐与烦恼,挺好玩的。”

我有画要说——画作是孩子无声的语言。当他们还无法以明确的语言表达他心中想说的或是某种委屈时,可以借由不同的线条与色彩,以绘画代替口语说出来。

当你的孩子开始告诉你有关他的画的故事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你们的对话将会拓展他的词汇,还可以教会他按顺序讲述故事,这些对于今后的阅读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他画了一匹马正在田地里,可以问他马生活在什么地方。这将会使他想起马圈、马车等等,有可能还会引出一个长长的故事。

给孩子一点时间,就会成就一个快乐的、想法与众不同的人。

你的画太棒了,将来能够成为画家了。

大人觉得孩子只有受到表扬才能更好地画画,所以,不论他画的什么,画得怎么样,都一味地夸奖。结果适得其反,小孩觉得这类表扬给自己造成的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可能就开始糊弄你,比如:一天画几十张“一钱不值”的画。

描述性的评论,比如:“那只恐龙看上去真高兴!”听上去更好。其实除了当画家,绘画还能开发孩子更多的潜能。当孩子开始画画的时候,是理解因果关系的绝好时机。通过画画,他们还制定自己的计划,如:“我要试着画一头大象”,并开始琢磨这张画中的大量细致问题,例如:“象有脚趾头吗?”之类的答案。

因为在艺术中无所谓对与错,所以孩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如:坚信自己的判断力、作品的自我评价等,培养自尊心。同时,绘画艺术还是孩子仅有的、不依靠成人的帮助的,从而进行自我探索和创造的领域之一。

让孩子在适度的评价中生活,你会发现他神奇的自我成长。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画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可以准备考级了!

大人觉得,对画画投入那么大,再加上别人都开始考级了,那就随大流吧。但是小孩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喜欢的每一件快乐的事,都会被大人套上个恼人的框框。画画好并不是通过证书体现的。比赛、考级都体现了大人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孩子意愿的表达。其实宝宝学画的意义主要是在画外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有助于小肌肉运动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

所以,与其考级束缚,不如自由创造。

你画的不好,我来帮你画。

大人认为,孩子画的线不直,尺寸不对,所以,把着孩子的手,让他规矩地画完一张画是家常便饭。小孩却讨厌这样的做法:你限制了我的手,限制了我的脑,不让我独立地做事。日久天长,孩子产生了依赖性,便失去了原创的热情,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力了。

文文画的小人儿头大身子小,腿短胳膊长的。联想到儿童游乐场的沙画,文文妈妈想出了一招:复印出人物的轮廓,只让孩子往里填色。其实这是封锁制约孩子创造力的残酷训练。专家指出,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

孩子是创意大师,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画作中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大人插手,孩子缩手,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对创意的破坏。

若想保持这份原创活力,应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孩子的自由情感在涂鸦中得到抒发,会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同时,也会逐渐形成自信与个人独特性。

TIPS温馨提示:

下一次当孩子画得十分精彩的时候,不要随便把他的画乱扔。想一想能不能用下面这些好玩的办法,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兴趣。

1、把画装进精美的画框中,作为礼物送给亲戚

2、把画制成一个薄板,用它们当作盘垫

3、把画发到网上,例如雅虎相册等,让更多的人欣赏

4、用他喜欢的画当作壁纸来装饰孩子房间的一面墙

5、做一个家庭绘画作品展,邀请孩子的老师、同学、长辈、邻居前来参观并留言祝福

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定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现在有很多人出国回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许多名校毕业生现在也难以适应社会。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说明,常做家务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应对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剥夺了孩子做家务事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爱就可以当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并非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着孩子健康成长的乐趣。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1、可以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关键是等到寒假结束,需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寒假没有规矩。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可以彻底放松

有不少家长认为放假了就让孩子“放松放松”,不用参加兴趣班,这是很好的见解!不过,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学琴、学画之类的小孩子,需要每天有一定时间练习,不能随意间断,即便在寒假里也需要坚持。

对策

父母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议好大家都认可的日程表,可以规定每天几点到几点是学习的时间,或者规定每天要有多长时间是必须用于学习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比方画一张画,练一张纸的字等),但具体安排在什么时候可以相对灵活一些。

3、让孩子“宅”在家

孩子在家或仅是老人陪伴,容易一整天抱着电子设备。看太多电视、玩电脑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不仅容易发胖,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

对策

周末家长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家长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

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扼杀孩子潜质的四大失误


上帝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指纹,同时也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潜质。每个人只要能有效运用上帝赋予我们的这种独特潜质的1%,他就会成为优势的生存者。

近二十年过去了,中国3~6岁的幼儿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个性化教育,注重孩子的优势发展能力倾向开始为社会所重视。然而,遗憾的是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对孩子能人所不能的素质培养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这是个极大的失误。要知道3岁前是培养孩子能人所不能素质的最佳时期,因为人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艺术素质和体能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发展的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的教育,人的潜能将得到最佳的开发,上天所赋予每个人的能人所不能的优势生存素质,也将得到最佳开发。

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具备能人所不能的优势素质许多孩子之所以没有具备能人所不能优势素质,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能人所不能的潜质,而是他们的这种潜质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因而被埋没了,逐渐丧失了。

让孩子能人所不能的潜质不能转化为能人所不能的优势素质的原因主要有2个:

孩子的父母不具备“让孩子能人所不能是优势生存第一观念”的教育理念,家长不注重对孩子能人所不能的潜质的开发,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模仿其他孩子的发展途径教育孩子。

孩子的父母没有在7岁前——孩子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没有在3岁之前对孩子进行科学系统的潜能开发,而错过关键期的开发将只是事倍功半。

99%的天才都是父母成功早教的结晶,这些父母我们称其为优势父母。只有那些具备优势早教观念、能抓住孩子发展关键期开展科学系统全素质教育的父母,才是真正的优势父母,他们必将培养出未来的杰出人才。当代优势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优势生存者,需要树立的第一观念就是:让孩子能人所不能。

优势生存能力来源于:能人所不能的优势素质。在我25年科研与教学的经历中,有一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至今仍然影响着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那是二十年前,我陪同国外几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参观中国的多家著名幼儿园和著名小学,参观结束后,他们指出了我国幼儿教育主要的四大失误:

失误1:

教师怎么能要求全体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动作、坐姿、站姿都一模一样呢?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富有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为,那才是他们独特的行为符号。只有具备个人特点的行为才是有魅力,有力量的。

失误2:

教师怎么能要求全体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和语气都一样呢?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符号,每个孩子只要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就应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语言也就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失误3:

教师怎么能让孩子的思想和兴趣都一样呢?你们每个男孩和女孩都异口同声地说:“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而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当科学家时,却没有几个能说出来,而外国幼儿的回答却几乎没有一样的,有的长大后想当总统、有的长大后想当牙医。如果连孩子的理想和兴趣都被成人约束地一模一样、毫无个性,极易使孩子长大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失误4:

教师怎么能阻止和嘲笑幼儿说出与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呢?教师不能武断地强迫孩子接受教师给出的唯一答案,而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我能够理解外国专家这些话是说中国的教育不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孩子没有了独立的个性,也就没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言行,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和生存的竞争力。其实,不仅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和能人所不能的素质是他成为优势生存者的唯一条件,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的生存法则都同此理。企鹅、北极熊为什么能在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生存?为什么骆驼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生存?

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能人所不能”的生存素质,使它们成为了独特环境的优势生存者。

每个孩子都具备能人所不能的潜质许多人都认为能人所不能的素质是天才的“专利”,只有天才才能够具有这种优势素质。不少家长常常对我说:“我怎么也看不出我的孩子有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我的孩子才3岁能看出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难道“能人所不能”真的只是天才的“专利”?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与生俱来的具有独特的“能人所不能”的潜质,即使是轻度弱智的儿童也一样。科学研究表明,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70%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几乎决定了人生的100%。

专家友情提醒 助你脱离教育孩子的3大误区


在广州市妇联举行的“家庭教育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现代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误区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痛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误区1:大部分都不是“泰山”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子女都有一种‘司马迁情结’,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南华工商学院院长、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副会长易江指出,大多数家长都不惜一切努力欲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泰山”。“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属于这两种类型, 80%的孩子是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追求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泰山’是不切实际的。”

误区2:“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广州市明人教育负责人大山说,这听起来似乎是很有道理,可是,事实上是错误的。“教育真正应该让孩子明白的是,不怕输,才会赢。”

与会的另一位专家也表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词害死人。“这都是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语。”她说,这种说词不知害了多少孩子,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让孩子陷入痛苦的深渊。

误区3:成功是教育孩子目标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广州市109中学校长张仲庆不无忧心地说,他们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提醒1:家长别干涉小孩子的“社会模拟”体验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在以前的多子女家庭,在幼年时即有了由兄弟姐妹组成的模拟社会,可以得到一种社会模拟体验。”易江提醒家长,“绝对不能干涉小孩子进行这种‘社会模拟’。”

他说,0~6岁的孩子,需要有3个以上年龄相仿的朋友保持6个月以上的“社会模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经历合作、闹矛盾、吵架、嫉妒,甚至打架。

提醒2:孩子5岁前不要进行定性的知识引导

“家长要放飞孩子的梦想,绝对不要对其进行束缚。”易江强调,孩子5岁前不要进行定性的知识引导。他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用回形针折成一个英语的 “and”,让孩子们说那是什么。结果发现,提早认识这个英语单词的孩子,只有一种答案,就是“and”,而没有经过这种知识性的训练的孩子至少说出了 18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东西。

提醒3: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

“对中国的父母而言,家庭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大山认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不知道有智慧的爱。

他认为,家庭教育的真相就是“关系”两个字。他认为,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是“五大关系”,就是孩子跟父母、老师、同学、学科、自我的关系,任何一个关系出问题,孩子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家长就是要引导孩子处理好这“五大关系”。

可是,太多的中国家长以忙为借口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学会陪伴孩子,要善于与孩子沟通。

应对孩子“哭”三大误区


孩子一哭,家长就头疼,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三大误区,家长是绝对不能犯的!否则,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成为小霸王!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长发现这招非常有用,孩子在自己面前哇哇大哭,只要家长不理他,或者走开,孩子马上就不哭了,于是,每当孩子哭,家长就会走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让孩子学会独立。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跑过去,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哭,可能是他肚子饿了,可能是他生气了,可能是他冷了……这些都是孩子给家长的信号,希望家长留意自己,如果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那么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直接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为什么孩子看见家长不理会之后,就不再哭了呢?孩子是绝望了!他想:“我能够告诉爸爸妈妈的,就只能用哭的方法了,我哭,我大哭!但爸爸妈妈还不理会我,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不哭了……”而且很多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独立,其实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十分依赖家长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完善,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坚强和独立,实在是不应该!而且只有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孩子才会变得坚强和独立。

误区二:不准孩子哭,因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真的不哭就代表坚强了吗?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哭泣,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让孩子哭出来,发泄情绪

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大哭一场之后,情绪就会变得非常好,刚才还伤心欲绝,一会就又欢呼雀跃的了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妈妈不要担心。但是,也不是说,孩子哭的时候,就不管他了,此时妈妈应该陪伴着孩子。如果妈妈这时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说,在旁边陪着孩子就好,但是千万别丢下孩子走开,千万不要让他忍着不哭,要他马上恢复平静。

在孩子哭时,多抚摸和拥抱孩子

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和孩子在身体上的接触,对缓解孩子的情绪,非常有帮助。比如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孩子,还可以轻轻地抚摸或是轻拍他的后背……这样的做法,会帮助孩子尽快化解不良情绪。

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为妈妈不同意带他去吃麦当劳而哭闹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你现在一定很想去吃麦当劳,可是我们约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遗憾,我也替你感到很伤心。”这样帮孩子说出来,孩子心里就会感觉好受一些。或者可以鼓励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为什么会不开心,为什么要哭,家长此时要耐心地倾听,不要作太多的批评。逐渐地,他也能够学会,用语言代替哭泣来表达情绪。

误区三:孩子无理哭闹,家长只好“妥协”

孩子缠着家长要买东西,家长不肯买,孩子就大哭大闹,家长心疼,只能买给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哭,家长看见周围有这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协”了。

对于孩子无理的哭泣取闹,家长不应该纵容,否则他会变本加厉!以为哭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逼着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试过奏效,他就会试第二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家长就越来越没办法了,而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坚定立场”,并且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了不买就是不买!”,不能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心疼,更不应该因为面子而纵容孩子,要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霸王!

上班族父母教育孩子的7大误区,快来看!


教育孩子误区一: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教育孩子误区二:不要让孩子产生疏远感

孩子幼时所承受的孤独及疏远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长时间地远离孩子,要始终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

教育孩子误区三: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教育孩子误区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

教育孩子误区五:不要因为上班就对孩子感到内疚

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对孩子产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孩子的问题上稍有疏忽便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责,这只会使孩子对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说会留给孩子继续依赖于你的余地。

教育孩子误区六: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教育孩子误区七: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误导孩子教育的4大误区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出这句话。有些妈妈们回答「宝贝,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些妈妈们则回答「你是我们捡来的」。

后者的回答也许是一句玩笑话,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问出这类问题时,意味着他已经有了浅显的性认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了。

在给孩子做性教育的时候,家长们最常进入以下 4 个误区。

误区 1

性教育太早没有用

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讲这些。

永远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家孩子太小。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了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家长们在给孩子买东西,挑花样、选颜色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做性别教育。

所以,性教育,从 0 岁就已经开始了。

误区 2

性教育容易导致性早熟

当孩子问起一些性问题时,有些家长羞于启齿,刻意回避。

家长千万别去回避这些问题,你不告诉他,他也会自己去找答案。

街头巷尾充斥着大量的流产、堕胎广告,孩子并没有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这些信息很容易让孩子迷失。

有些孩子则过早地出现了性行为,而家长则要承担孩子发生性行为的后果。

掌握一些小技巧解答孩子的性问题,可以避免孩子发生错误行为。

误区 3

孩子不问我不答

大部分家长不会主动和孩子聊起性的话题,总觉得这方面有些隐晦。

其实,在适当的场景,给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会印象更加深刻。比如:

当我们在给孩子清洗私处的时候,就可以主动聊起性器官的话题。当然,我们要想一想怎么和孩子说,孩子才能听的懂。

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哪些部位别人是不能触碰的。

又或者当妈妈们来例假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要穿和孩子类似的纸(wei)尿 (sheng) 裤 (jin)。

误区 4

性教育只能防性侵

如果,你认为性教育只能防性侵,很遗憾,你做错了。

性教育,不仅能防性侵,还能教孩子怎么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95 后的平均恋爱年龄已经提早到 12 岁左右。从这个数字可见,孩子们在初中甚至小学就会开始他们的恋爱生活。恋爱则容易刺激孩子们发生性关系。

如果性教育不及时跟上,等到孩子在性行为上受到了伤害再来教育恐怕为时已晚。

性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会孩子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尤为重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3大误区扼杀孩子天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一句话能点亮孩子的艺术人生,一句话也能泯灭一个画画天才,关键看你怎么说。 墙上贴满了孩子画的树、房子和他最喜欢的猫,你惊叹他如此灵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叹还远远不够。如果运用合适...
    2021-12-27 阅读全文
  • 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
    2020-12-09 阅读全文
  •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1、可以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关键是等到寒假结束,需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需...
    2020-09-30 阅读全文
  • 扼杀孩子潜质的四大失误 上帝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指纹,同时也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潜质。每个人只要能有效运用上帝赋予我们的这种独特潜质的1%,他就会成为优势的生存者。 近二十年过去了,中国3~6岁的幼儿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个性化教育,...
    2021-10-02 阅读全文
  • 专家友情提醒 助你脱离教育孩子的3大误区 在广州市妇联举行的“家庭教育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现代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误区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痛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误区1:大部分都不是“泰山”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子女都有一种‘司...
    2021-09-11 阅读全文

扼杀孩子画画天分的5句话 一句话能点亮孩子的艺术人生,一句话也能泯灭一个画画天才,关键看你怎么说。 墙上贴满了孩子画的树、房子和他最喜欢的猫,你惊叹他如此灵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叹还远远不够。如果运用合适...

2021-12-27 阅读全文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

2020-12-09 阅读全文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1、可以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关键是等到寒假结束,需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需...

2020-09-30 阅读全文

上帝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指纹,同时也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潜质。每个人只要能有效运用上帝赋予我们的这种独特潜质的1%,他就会成为优势的生存者。 近二十年过去了,中国3~6岁的幼儿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个性化教育,...

2021-10-02 阅读全文

在广州市妇联举行的“家庭教育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现代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误区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痛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误区1:大部分都不是“泰山”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子女都有一种‘司...

2021-09-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