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要重视孩子不正常的攀比行为

发布时间:2021-10-29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要重视孩子不正常的攀比行为”,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在如今的孩子中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一件新衣服,一样新玩具,都会引起一些孩子的相互攀比,有的孩子还就此去要挟家长去买其他孩子所拥有而他没有的东西。

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是会滋长有害心理的,还会引起互相嫉妒,闹不团结,甚至导致损害他人的利益。比如,我班有个女孩,故意把食物撒在别人身上,弄脏别人的花裙。经了解,原来她往常的穿着总是班内最漂亮的,因而常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赏,久而久之,她便有了一种优越感。而今天,另一个小朋友的新裙子很美,这就使她心理不平衡而采取了上述的行动。还有一个男孩,当他发现别人的玩具比自己新颖、好玩时,就悄悄地把别人的玩具损坏或偷偷藏起来。可见,这种由攀比造成的不正常行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实际上,在攀比的后面,是有孩子好强的心理在起作用的,它包含着孩子对外界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注意,从这些方面来讲,这种出于竞争意识的攀比是正常的,值得保护的。这里关键在于如何告诉孩子应该和别人比什么,怎样比。我们应当让孩子知道去比谁的身体好,有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习进步快,有理想有志气。同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勤劳、节俭之类的作品教育孩子,并引导他们去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使他们有各种物品“来之不易”的亲身体验,从而为孩子具有健全人格打下好的基础。当然,要教育和开导已经习惯于攀比行为的孩子,是要花点功夫的,需要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培养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当事情没有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发展时,他们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的培养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前提。因此,情绪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很多孩子在失败后,情绪会显得很低落。教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正视失败的勇气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家长不妨故意输掉几次,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面对输赢的。可以这样说,“虽然我输了,但这个游戏还是非常有趣,也许下一次我能赢呢。”让孩子认识到,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输有赢的,只有这样游戏才会有趣。

二、让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往往不能忍受别人和自己分享每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与自私不同,而是天性使然。父母必须正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之前,帮孩子把最喜欢的几样玩具收起来。父母的做法告诉孩子,你尊重他所喜欢的东西,但分享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同时告诉孩子,小朋友不会把宝宝的玩具带回家。

三、做到公平裁决

如果您的小家伙为了玩具和小伙伴打起架来,您应该立刻上前制止,然后告诉两个孩子:你们要轮换着玩。这种说法比“让着弟弟”要好得多,因为对孩子来说,后一种说法并不公平也难以接受。你需要扮演裁判的角色,以确保每隔一段时间两个孩子便交换玩具。

四、事先打好“预防针”

被命令的感觉会让孩子沮丧,因此家长在某件事情将要发生之前应该让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出现哪些情况,这样就能让宝宝觉得掌握主动权的是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比如,“我们再玩三次滑梯就该回家了”,或者“吃完雪糕我们到外面去玩。”

五、制定好规矩当孩子感到事情不在自己掌握的时候就容易大声哭闹、乱发脾气。而规矩能给与他们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当和小伙伴正在进行的某项游戏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规定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握握手;或在回家之前再让他自由活动一会儿等等。

六、让孩子休息一会儿

完成一种活动,准备开始另外一种活动之前,父母可以带着孩子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平稳一下心情。虽然这样做有点耗费时间,但可以有效避免孩子过于兴奋。

七、经常给予表扬

如果孩子能够不哭不闹乖乖地跟着父母从小朋友家或者游乐园离开,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刚刚的表现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说,“宝宝那么听话,真让妈妈骄傲”,或者,“今天玩得真高兴啊!”小孩子都喜欢正面的评价,因此家长对于正确行为的关注和鼓励能激励孩子将优点保持下去。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表扬孩子要具体到事和行为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学龄前儿童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完善,他们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因此,别人表扬他、说他好,他自然“自我评价”就高,也就更自信。听到这些,可能有一部分家长不解了:我们也天天表扬孩子,为啥孩子不仅没像你说得那么好,反而有的霸道,有的畏首畏尾呢?对此,则要反问您——

表扬孩子要具体到事和行为

从乐乐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会背诵儿歌……到现在,刘先生已经记不清楚他对女儿说过多少回“你真棒”、“太聪明了”、“多乖”等类似的表扬话。现在看,他的这些表扬挺管用,不论在学校、家里还是外出,乐乐在人们眼里都是一个“乖乖女”。

不过,最近刘先生却为乐乐太乖发起了愁:她从不主动和人说话,一见陌生人就惶惶不安,也不像其他孩子对自己没尝试过的事充满好奇。他猛然发现,一向活泼、好动的女儿不知从何时起不见了。

“问题很可能出在刘先生对女儿的表扬上。”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许慧说,表扬绝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聪明”、“乖巧”等标签,类似刘先生“贴标签”式的表扬太模糊了,孩子并不能理解真正让他赢得表扬的行为是什么。以至于以后,他可能为了成为家人眼里的“乖宝宝”或继续赢得表扬而一味地听从大人,不敢发表个人看法,更不敢尝试自己没有把握的新领域。

此外,“贴标签”式的表扬还会让有些孩子把家长对一件事情的好评当成对他整体的评价,可能导致其盲目自大。

许慧建议,家长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到事,还要让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比如,看见孩子扶起摔跤的小朋友,不妨对他说:“小朋友摔倒了,你帮忙扶他起来,妈妈很为你骄傲。以后,要继续这样热心地帮助别人!”

表扬孩子太频繁太夸张都不好

和同龄孩子相比,洋洋可算是个家务小能手了,他每天都帮妈妈扫地、收拾筷子、刷碗,尤其听到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的表扬,他干得更起劲。然而,有一天,徐女士白天工作太劳累,吃完晚饭就直接回屋睡觉了,也没顾上表扬正在扫地的洋洋。第二天早上起床,她到餐厅一看,油腻腻的碗筷摆了一桌。

“现在,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但却不知表扬太频繁太过分,也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动力。”河南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业务主任魏慧敏说,过多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上瘾,哪天家长没能及时表扬他,他也许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此外,表扬用得太多,激发孩子动力的作用也会大大消减。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常采取表扬的激励措施,比如哪天他按时完成作业了、自觉收拾房间,就会适时表扬,或给他奖个小红花等。刚开始,家长发现孩子些许进步时,确实都要及时表扬,但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最好逐渐减少表扬次数、拉长表扬的间隔时间。

“表扬还不能过分夸张了,否则,容易让孩子骄傲。尤其当孩子有一定评价、判断能力后,家长过分夸张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诚心。久而久之,表扬对他的激励作用将大大降低,甚至会因此反感、排斥父母。”魏慧敏说。

孩子成功进步时给他不附加否定的赞扬

现如今,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爸爸妈妈们的认可。但是,家长如何才能把握好表扬的“度”?除避免上面两点误区外,许慧还给家长们提出以下建议:

1.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好的行为。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和支持孩子的选择,而不是替他选择,实际上也就是承认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探索的信心,当孩子有这种自豪的体验时,其实是对他最好的表扬。反之,孩子以后做事有可能战战兢兢,甚至成为循规蹈矩的“小机器人”。

2.找出确实能表扬激励孩子的东西。一旦你发现某种表扬对孩子很有效,可以经常使用。例如,你可以对一个孩子说“如果你现在听我的话,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你做游戏。”但对另一个孩子可能就要说“如果你现在听我的话,我们可以一起买东西。”对于不同孩子,你要留心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的表扬才能有效。

3.不附加否定的赞扬。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总希望他们要做得更好,往往会在表扬里添加那么一点否定。父母本意是让孩子做得更好,但孩子的感觉却是父母在批评他,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如放弃。所以,当孩子成功进步时,最好给他诚心的不加否定的赞扬。

家长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幼儿的行为


最近,商桢的妈妈工作比较繁忙,爸爸平时也来不及接送孩子,所以就将孩子托付给一个小饭桌的人,负责接送。

不知是不是因为家长比较忙,最近顾不得照管孩子,商桢这段时间比以往要调皮好多,并且常常和别人打架,在课堂中也不那么积极主动,总会东瞧瞧、西望望的……

今天,商桢又和别的小朋友打闹了,我连忙把他叫到身旁,告诉他不要这样,并说“如果在这样打闹,我就要和你妈妈谈谈了!”

商桢听后,回过头去小声的对小朋友说:“反正我妈妈最近不来接我,也不送我!”

听完这话,我震惊了!平时表现挺好的孩子,最近怎么了?

见此情景,我觉得我有必要和商桢的妈妈谈一谈了,于是,下午来接时,我请接商桢的叔叔转告家长,如果有时间来一趟幼儿园。

第二天,商桢的表现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呦,今天不错!

中午,商桢妈妈打来电话,语速非常着急的询问“商桢最近怎么了?”“是不是我没有接他送他,发生了一些事情?”帮助家长稳定情绪后,我告知了家长孩子最近的表现,家长听后,主动要求面谈。

过了一会,商桢妈妈就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和我推心置腹的谈了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的这种认真、主动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而且家长认为还需要继续给孩子做工作,并且无论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关注孩子,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才能正确地引领孩子。由于前段时间家长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所以导致孩子有其他不正常的行为发生,而在幼儿不良行为萌芽初,教师和家长能够及时探讨、制止,并定会让孩子顺利发展下去。

事后,我心想:怪不得今天商桢课堂表现这么好、课下也没有和别人打闹,原来昨晚商桢妈妈和爸爸已经和孩子谈过了一次。而同样是此事,发生在不同家长身上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只有真正关注幼儿在园的一切行为、关注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家园合作,共同做好教育问题,才能够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一致的教育中顺利发展。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家长要重视儿童尿床现象


小孩尿床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现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几岁才能自愈。

国外有关专家通过系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尿床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于正常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迟缓,长大后身高、体重平均低于正常人,容易出现泌尿、生殖等诸多生理问题,且多数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内疚、胆怯、紧张等。家长对孩子尿床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由于部分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尿床,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结果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过来又加重尿床,于事无补。

正确的办法是应当帮孩子分析原因,想办法克服。如果是吃饭吃得过饱引起的,应当提醒孩子睡前节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应当注意不让孩子玩耍过度;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原因,应当多方开导孩子;另外,家长应详细观察,在孩子容易尿床的时间前,及时叫醒孩子上厕所,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

由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肝肾功能不完善,一些有副作用的内服药物不易长期过量服用。家长可以考虑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通过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起居,结合适当的治疗,可以使小孩早日结束尿床历史,树立自信心。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1、当着孩子面吵架

上榜理由―――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而当“天地大碰撞”时,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2、对孩子说谎

上榜理由―――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但黑夜并不能染黑我们的心灵,而谎言却是世上最高效的心灵“染黑剂”。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3、带孩子横穿马路

上榜理由―――那看似不起眼的“冒险”,埋下的却可能是将来突破一切人间规矩的冲动。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4、对孩子的爱不稳定

上榜理由―――忽冷忽热的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的是孩子极不稳定的情绪和性格,从而也就注定了孩子极不稳定的命运。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5、硬让孩子说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

上榜理由―――这种玩笑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有可能是孩子终身无法修复的失落感和疏离感。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6、对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平等

上榜理由―――这一看似无私而高尚的行为,实际上是另一种残忍。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7、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

上榜理由―――毁掉一个未来天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削足适履”地盲目与别人比较,它剥夺了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上天赐予的独特权。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8、忽视孩子的优点

上榜理由―――我们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忽视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就无法向你呈现优点,由此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今后人生发展的优势。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9、当着其他孩子面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

上榜理由―――所谓“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这一貌似哲理的警句,在成人世界里都难以行得通,对孩子来说简直是混账逻辑!它打击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尊,而可能是其一生的自信心。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10、父母相互“理所当然”互不谦让

上榜理由―――父母理所当然、互不道谢的接受,给孩子强烈暗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感恩的,理所当然的应该以我为中心。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孩子入园后出现这6种行为,需要家长重视!


孩子刚上幼儿园初期会不适应幼儿园,有一些哭闹现象,或者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也有可能害怕,一旦孩子出现了以下6种行为,爸妈要引起重视,务必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情。

在幼儿园不说话

宝宝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参与游戏,也不敢与老师交流。

对策: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后,要经常与老师交流,并让孩子看到这一亲切情形,或者邀请老师来家里进行家访、利用离园时间带孩子和老师聊聊天,逐步将宝宝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

从不在幼儿园幼儿园大便,经常拉在裤子上

宝宝从来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小便也时常拉在裤子,或者有时候整天憋尿,一放学就立即拉。

对策:妈妈可以将事情向老师反映,让老师经常提醒、带孩子上厕所,让宝宝习惯在幼儿园如厕,当然老师是不会强迫孩子在幼儿园大便的,这个家长不必担心。

一上幼儿园就大哭,拉着大人的手不放

宝宝早上看到妈妈拿起书包就哭,不肯上幼儿园,即使到了门口,宝宝也拉住大人的手不放。

对策:妈妈跟宝宝约定时间,什么时候会回来接宝宝,还可以跟孩子约定,晚上会跟宝宝一起做的事情。如果还不行,妈妈只能狠狠心走了。要相信宝宝的适应能力很强,也要相信老师是有方法的。

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或不舒服

有些孩子一提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宝宝会出现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身体疾病。如果表现严重,妈妈可以考虑让宝宝暂时休息几天,并带孩子放松心情。

说害怕老师

宝宝经常说害怕老师,甚至要上幼儿园时,会紧张恐惧,这种情况爸妈就要考虑老师是否曾经惩罚宝宝,或者做了让宝宝害怕的事情。

对策:妈妈要耐心询问宝宝,为什么会害怕老师,根据宝宝反馈的情况,再进一步采取措施。

在幼儿园特别乖,对老师言听计从

宝宝在家里很活泼,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显得特别乖,而且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

对策: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找宝宝同班的小朋友,周末跟宝宝一起玩耍或郊游,让宝宝在幼儿园里有熟悉的小伙伴,消除恐惧感。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相信《要重视孩子不正常的攀比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警惕!宝宝7大“不正常”举动 “都6个月大了,我的小孩还不会坐。”“我的小孩平时总会把头偏往一侧。”“我小孩都1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是不是发育比其他小孩子晚啊?”……在日常生活中,刚当上爸爸妈妈的人,经常会有以上的疑问。父母们沉浸...
    2021-07-27 阅读全文
  • 四种不正常心理会影响家教 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不正常心理,这些不正常心理对小孩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攀比心理。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乃正常之事,所谓不正常是指有...
    2022-02-02 阅读全文
  • 父母要重视孩子奇怪行为 导读: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散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因成绩不佳表现出情绪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患了精神疾病。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
    2021-11-17 阅读全文
  • 要重视孩子的主意 导读:让孩子早点学会拿主意,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意义重大!尽管他们“拿主意”的事往往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原来的乖宝宝越来越不听话...
    2021-09-16 阅读全文
  • 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告状 老师要有一颗孩子心 每天吃完午饭,我都会带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散步,一起看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欣赏在花丛中舞蹈的蝴蝶…… 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散步结束,正准备领着孩子们回班,经过走廊的时候,俊俊的目...
    2020-07-29 阅读全文

“都6个月大了,我的小孩还不会坐。”“我的小孩平时总会把头偏往一侧。”“我小孩都1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是不是发育比其他小孩子晚啊?”……在日常生活中,刚当上爸爸妈妈的人,经常会有以上的疑问。父母们沉浸...

2021-07-27 阅读全文

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不正常心理,这些不正常心理对小孩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攀比心理。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乃正常之事,所谓不正常是指有...

2022-02-02 阅读全文

导读: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散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因成绩不佳表现出情绪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患了精神疾病。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

2021-11-17 阅读全文

导读:让孩子早点学会拿主意,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意义重大!尽管他们“拿主意”的事往往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原来的乖宝宝越来越不听话...

2021-09-16 阅读全文

老师要有一颗孩子心 每天吃完午饭,我都会带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散步,一起看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欣赏在花丛中舞蹈的蝴蝶…… 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散步结束,正准备领着孩子们回班,经过走廊的时候,俊俊的目...

2020-07-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