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解读两代人的育儿冲突

发布时间:2021-11-05

育儿游戏。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解读两代人的育儿冲突》,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代人经常会在哪些方面产生矛盾?

当两代人的育儿观念产生冲突时,您是如何处理的?

您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矛盾各方都满意?

一方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很多传统经验,另一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比较认可现代的育儿理念。在抚养教育第三代的问题上,祖父母辈和父母辈经常会在很多观念以及细节上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会有相当大的矛盾。

★教育冲突

送入园PK待在家

宇轩妈妈(私企文员,孩子3岁半):我的孩子出生时,婆婆自告奋勇来给我们带孩子,对孙子亲得很,但是毕竟上了年纪,体力有限,她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虽然我一有空就带孩子出去,但是工作忙。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邻居和朋友们都说:满三周岁就把他送到幼儿园吧。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可以使他活泼一些,也能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可是我婆婆坚决不同意。她说:咱小虎心太善,身体又弱,到幼儿园肯定受欺负。

点评:让婆婆看看幼儿园的孩子是多么开心和快乐地成长吧。眼见为实,她就会知道孩子们在集体中生活是会获得更多开心的。

大方PK小气

佐佐妈妈(小学老师,孩子5岁):在教育的问题上,我是比较注意从小培养的,但是婆婆有点爱贪小便宜,比如说在幼儿园玩,老师给小朋友吃饼干,儿子也要,她就不注意细节,让儿子自己拿。我每次带儿子出门,都要带个小包,里面装点零食,还有我觉得小孩子喜欢吃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人的态度。婆婆比较节约,儿子吃了人家的,等儿子自己有食物的时候,她也不让儿子分给别的小朋友吃。

点评:过度节约就是小气啦,如果不好意思和婆婆开口说,那就让老师做个中间人,多对婆婆进行几次“教育”吧。

早教PK放养

贵进妈妈(警察,孩子3岁):老人常说:“你们小时候不也这么带大的吗?”我主张早给孩子认知实物,多与孩子交谈,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老人家经常在一边窃笑,认为我煞有介事,对孩子说大人话,认为孩子听不懂;我主张多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经常与孩子商量达成协议,共同决定做某件事情,老人认为我是多此一举,惯孩子……

点评:让老公勇敢一些,把当年的生活环境和现在的飞速变化做个对比,让老人家们意识到生活是每天变化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活冲突

当面PK避开

黄老师(海珠区某幼儿园):我们班有个孩子,他的爷爷在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抽烟,妈妈不好意思去说老人家,让爸爸去,但是爸爸觉得这没什么,他小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最后妈妈就让孩子对爷爷说,“爷爷,你经常抽烟对身体不好,而且你抽烟把身体抽坏了,就不能带我出去玩了,还要住医院,生病打针很疼的”。说了一次后,他的爷爷抽烟的时候就开始避开孩子了。

点评:这种做法还不错,既能让老人感受到孩子对他的爱,又能起到避免吸二手烟和两代人的正面冲突。

喂母乳PK喂奶粉

雅宣妈妈(百货公司管理人员,孩子4岁半):我的那个婆婆呀,简直固执得没有办法说她,而且花样还特别多,我女儿刚出生时,她不让吃母乳,非说奶粉好。当时是七月份,特别热,每次我要给女儿喝水时她就不同意,说是饿了要喝奶粉,不过我也没听她的。后来又不给女儿用奶瓶,非要用勺子喂水喝,说这样不会给她养成叼奶嘴的习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点评:哭笑不得之余还是要反思下生活方面的不同,孩子还小,若不及时纠正,长大之后有负面影响可就后悔莫及了。

答应PK拒绝

石妈妈(公司职员,孩子三岁):我觉得现在老人带孩子都会有宠孩子的行为,去超市,孩子要吃什么,老人都给买。我知道老人也是爱孩子,并无过错,只是有时方法不对。主要看我们家长怎么去和老人们沟通了,比如上街之前,就和孩子说好,今天我们去什么地方,不买东西,要是买东西,只能买几样之内,不能耍赖,不能说话不算数。我们和老人也要商量好,孩子在外面只是好奇,看到什么都想拥有,但是买回来也就是三分钟热度,所以不要总是答应孩子的要求。

点评:就算经济允许,买一些孩子只是一时好奇的东西也是不好的,妈妈要抓住奶奶的爱心,和平商量后,与孩子约法三章,制定家规来克制这种行为。

★祖辈育儿三大优势

从以上两大冲突结果来看,似乎尽是祖辈的不是,其实未必如此!

尽管祖辈的育儿观有些陈旧,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和您共同的,都是爱孩子的。所以年轻的父母,请不要轻易否定祖辈的育孙工作,在发生育儿冲突时,要退而三思,看看祖辈育儿的这三大优势,再心平气和跟老人好好沟通吧。

经验优势

老年人在养育自己孩子的全过程中,处理过许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一个或几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全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可能有些经验已经过时,但在孩子健康方面、做人道德方面,祖辈的经验教训仍有作用。

耐心优势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而年轻的父母正处在火气旺盛的青壮年期,加之平时工作压力大,普遍患有“耐心缺乏症”。而祖辈家长经历了人事的纷繁,步入了晚年,生活安定,心气平和,他们有更多的耐心给孙辈讲道理。

时间优势

大多年轻父母都是双职工,早出晚归。而祖辈大多退休了,时间充裕。许多祖辈觉得自己年轻时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儿女,愿意将过去的这份遗憾弥补到孙辈身上。事实上,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祖辈重新体验了生命的趣味,生活重新又丰富起来。

★专家点评

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隔代教育,父辈要做到:

1.尊重理解父母

不管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采取了怎样的育儿方式,其出发点总是好的,要尊重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从这一点出发,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所有的矛盾便有了得以调和的出发点。

2.发挥各自优势

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作为爸爸妈妈要注意发现祖辈不同的性格特点,作为引导。比如,爷爷可能很幽默、会很多传统的小游戏,奶奶可能很有爱心,外公可能很严肃等等,在隔代教育中,要发挥祖辈和父辈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功能。如果祖辈以前是做教师等行业,他们的教育理念应该和父辈们差距较小,所以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教养孩子。

3.大胆地商议

在教养问题上如果出现了分歧,那么开诚布公地商量是最好的方法,免得老人觉得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是儿女给他的下马威等。

★编者建议

祖辈:当好配角

祖辈要摆正心态,孩子的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是起辅助作用的。另外,教育也是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要太固执己见,要虚心听取年轻一辈的意见。

父辈:理解+策略Www.yjs21.cOm

祖辈在抚育孙辈时,最容易出现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和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年轻一辈家长应当有策略地应对:

1.不公开指责

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指对方的不对,这样容易让孩子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或者让孩子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想法,以后谁的话也不听。

2.好好沟通

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好好沟通,不要一看自己看不惯的事就冲老人使脸色,说出难听的话,这样谁都下不来台,老人也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更加难处了,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3.迂回战术

如果遇到那种特别固执的老人,可以默不作声,先把孩子从老人身边带开,尽量让孩子和老人单独处得时间减少,管教孩子时不要在老人的面前,过后让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说(媳妇不要和公婆直接冲突,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冲突)。

4.亲历亲为

还有一点最好别把孩子寄养在父母那儿(只是指大多数情况下),有时间就尽量自己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关于两代人的教育


关于两代人的教育

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大人赋予了太多对希望,各种希望最终都只是孩子在长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从小的教育培养。成功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到状态结果,但谁能定义的清呢?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一种需要有好的终点的一个过程管理,什么要求都是需要要好的。是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好,他们都只是一个不同家庭教育向一个同一目标努力培养的过程,所以他应该是没有对错之分,而是应该考虑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如何去弥补,如何去为了同一个目标相互理解和提高的过程。

“教育”当我们把他看成过程管理时,我们会发现他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一个漫长影响过程,他最终的取决孩子能吸收多少时,我们会发现,对孩子培养最中要的是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等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和爷爷奶奶之间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目标的。有了这个目标后,我们“421或422”的家庭会发现我们的教育要求是不是太早和太高呢?而对于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要求是不是太低呢?

当下有一句话“有一种冷,不是你觉得冷,而是你的爸爸、妈妈觉得你冷”,字面理解是我们对孩子多穿了,如果把“冷”换成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呢?我们做大人的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多了呢?我们自己在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可能没有多少时间来陪我们,拿到当下算是散养,我们也不是成长的很好,可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是小时候培养有少了点,但那时候的我们可能比现在的孩子更有的童趣。现在的孩子多累啊,今天爸妈陪着学这个,明天又学那个,不学点什么对孩子好像就少了什么,有谁又考虑过孩子的真正需求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又能给孩子多大的帮助呢?这些谁都不知道,所以在我们培养孩子的同时,更多的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性格方面的成长,毕竟这是孩子的人生。

童年对人的一身来讲,本来就应该有那种天真、烂漫、无厘头的年代,然而对于这种天真、烂漫、和无厘头在爷爷和奶奶宠爱陪伴下,他可能会滋生了孩子性格的多面性。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外交家,不是他懂什么是好于坏和能说会道,而是他太会察言观色了;爷爷奶奶很多时候会随着孩子,孩子也会因为这种长期被放在掌心的优越感而放大和成长了他的任性,在以后的成长中也会慢慢的形成孩子的习惯一些不好的习惯,从而慢慢的放纵了孩子的童年,当我们发现想拉回时,可能会很累。

当我们两代人把对孩子培养重心放在孩子的身心、性格上的时候,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互补的,有些爷爷、奶奶的适度的宠爱,爸爸、妈妈适度的严厉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就像当我孩子知道当爸爸、妈妈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宝贝在成长中的一些感受时,他们会觉得自豪和骄傲,而不管分享的是什么,更不关心父母是如何程述孩子成长过程,及他们所跟本不了解的父母陪伴他们成长的艰辛和幸福,他们更多需要的可能是一种陪伴。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来讲也只是一个陪伴他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讲两代人教育的同时,还不如好好看看我们自己两代人,如果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孩子教育和家庭中多一点默契和沟通,可能在孩子本身看来本来就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更是潜移默化的,这种被尊重和关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更是重要。

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园共育特色的开放性的亲手课程体系。

说出来

第—步开设家长聊天室。开始,我们让两代人在一起,就“孩子发脾气时怎样处理”、“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您是与孩子父母态度一致,还是迁就孩子”等各自发表议论。结果,祖辈们说要先听父母们说,而父母们说应该多听祖辈的意见。最后,谁都不愿意说,任老师怎么动员都没人开口。这时,有位父亲提议,分开讨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于是,我们采纳了建议,把每月第二周设为祖辈聊天时间,第三周设为父亲聊天时间。(父亲来亲子中心的比较少,所以我们特意定名为“父亲聊天室”,事实上,母亲也都来参加。)

还是同样的讨论题目,在祖辈聊天时间里,老人们讲了很多。比如扬扬奶奶讲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很典型,“有一次我们大人在一起玩,孩子在另一屋玩。孩子想参加,父母又不让。孩子就说要小便,因为到厕所就可以看到大人。这样反复了几次,父亲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尿,于是父亲说孩子撒慌,打了孩子。我认为父亲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想做什么,可我们又不能当着我孙子的面教育儿子,于是就采取了当时回避问题、事后沟通的办法。”

而父母们在单独的聊天时间里也承认,大多数时候都不与祖辈就教育问题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去和祖辈谈一些教育观点。但恰恰由于不是就问题直接沟通,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逐渐加深,时间一长就各做各的。比如,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祖辈们的态度就是慢慢来,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而父亲们就比较急,希望孩子马上自己吃饭,围绕着“吃饭”就产生了矛盾。

教师不论在祖辈聊天还是父母聊天时,都会在最后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告诉父亲们尽量耐心观察,尝试用孩子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的方式老人容易接受;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的事实,也会说服祖辈逐渐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祖辈们会感到自己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小辈的认可,两代人的关系就很融洽。

聊天室中,老人教育老人,父母教育父母,一方面有效实现了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同时也使教师寻找到了两代人在教育中的矛盾根源——尽管双方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根据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策略,让彼此看到对方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以达到首先能肯定对方教育优势、逐步认识自己不足而改之的效果。分页标题

做中学

第二步

,开展家庭节日函授活动。活动本意是提醒家长有效利用家庭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但在活动中,两代人通过一起讨论如何寻找材料、如何制作以及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沟通了、交流了,看到了各自的教育优势。

比如,一位爷爷在展示活动中告诉大家一个制作不倒翁的小窍门,沙土与糖水就能产生不倒翁。一位奶奶告诉大家,孩子妈妈教孩子制作了一把椅子,而且还让孩子送给奶奶,培养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的意识。而一位爸爸告诉大家,用完的水彩笔可以制作小飞机,这使祖辈看到了父亲们对废旧材料也有着许多好的想法。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使两代人发生了有效的沟通。活动本身也让祖辈们了解到,让孩子自己动手才能体验、认识材料的质地与用途;孩子的穿衣、吃饭等生活常规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培养独立意识。

我们还设置了有利于两代人各自发挥优势的课程单元。比如在运动体验心

育儿观念:亲子无界限 两代难幸福


孩子回家后如果先玩手机、看电视,父母往往会忍不住一遍遍提醒“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难免心生反抗之意,甚至呐喊“你别管”“不用你操心”;孩子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父母总会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送他一本相册吧,既经济实惠又有纪念意义”;即使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会以不合适为由否定孩子的创意;孩子习惯性指使父母帮他拿东西,父母一边责备“你啥时候能养成个好习惯啊”“你咋这么懒”,一边把东西递到孩子手中。

这些常见的家庭教育场景中,父母享受着被依赖的成就感,执着地扮演“拯救者”,却无法察觉自己已经侵犯到孩子的自由空间;或沉溺于所谓的“好父母”形象,顺从地扮演被孩子侵犯的“牺牲者”,结果本该相互独立的两个人,就活成了亲子共生体,相互束缚、相互牵制,均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

界限不清、相互牵绊的亲子之间,往往进行着相互牺牲的索取,成为两个灵魂无法独立的人。

父母越操心

越“看不见”孩子

爱操心的父母往往深信“我若不管,一切乱套”。

操心,往往意味着父母角色里想保护的原始冲动,以及对自身经验体系的绝对自信。这样的信念体系,确实能在概率上最大限度保证结果的正确性,难怪父母会对调整、指导、提醒孩子乐此不疲,甚至担心因自己调整、指导得不够,导致孩子走所谓的弯路,于是越发操心,要做尽职尽责的父母。

然而,事实却是,父母越操心,就越“看不见”孩子,越会陷入双向无自由的恶性循环。

父母之所以焦虑,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掌控而感到安全感匮乏,于是跨越界限进入孩子的领地,试图通过安排孩子来获得掌控性,获取更多安全感。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想先玩游戏,父母因不能充分信任孩子而过度干预,孩子的对抗则因为自己的安排被扰乱、玩耍的连续性和自由感被破坏,目的是守护自由。

如果父母和孩子达成契约:放学回家先玩30分钟就去学习,双方就会进入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双向自由。父母拥有内心的宁静,不会频频干扰孩子的行动;孩子拥有一定自由的时间,不因被频繁打扰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攻击行为。

父母干预多

孩子难自信

习惯于过多干预的父母,时间、精力大部分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长空间被高度压缩,自我得不到舒展,人格发展受到抑制。最终陷入父母身心疲惫、孩子却难有作为的恶性循环。

习惯于过多干预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便会获得好的结果,变得更加自信。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培养的其实是父母的自信,孩子并不能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信。

“我不管孩子,他怎么做好?”这样想的父母把自己当成拯救者,却不知一个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才能获得自信。父母越操心,越会为孩子设计清晰的路线,对孩子的掌控心越来越强。而孩子却因为缺乏体验乏,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信念体系。简而言之,孩子并不清楚种下一个“因”,会收获怎样的“果”,一旦离开父母就很难做出正向的选择。而离开父母后孩子的表现,才能验证出孩子能力的强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及的阿伯汗•特泽的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则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因此,父母的教育行为,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孩子的未来。

如果父母经常跨越界限去干预孩子、指导孩子,孩子会据此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创意,无法独立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因此对父母产生过多依赖。父母如果在孩子的依赖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感,干预就会越发乐此不疲,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多么必要且紧急。

但事实上,孩子不经由探索、经历来完成创造的过程,最终造就的是自卑、自我压抑、创造力被遏制、自我价值感极低的生命。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所言:“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的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标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追求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图景。”

拥有自我价值感,是孩子精神生命的动力。过度操心的父母,用自我意志替代孩子的意志,甚至替代孩子的成长历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的都是父母雕刻的痕迹,几乎“看不见”孩子自我发展的踪迹。

父母越无私

孩子越自私

“做什么事都是围绕着他转,我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孩子的事情,我付出了那么多,实在想不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父母自哀、自怜、委屈,搞不懂为什么无私的爱却培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孩子所谓的自私,伴生的是父母自我的缺失。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妈妈每次吃饭都把鱼身夹给孩子、鱼头留给自己。久而久之,每次孩子都主动夹鱼头给妈妈,妈妈心里难受又难言,心想:“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知道心疼人?”妈妈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却认为妈妈喜欢吃鱼头所以每次都留给她。这个妈妈怪孩子自私,却不知原因就是她在“善意的谎言”中的自我缺失。

父母自我越缺失,孩子前行越困难。如果父母是为孩子而活,心被孩子的一举一动牵绊着,试图通过自我压缩来实现孩子的自我强大,实质却是借助孩子的身体来实现自我。也就是说,父母自我的丧失,也会导致孩子无法找到自我。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在《情感暴力》中对此有深刻的解读:“‘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如何解读两三岁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了,你不觉轻松了半截,长叹一声:“小鱼儿终于走出恶人谷了!”

2岁,情感开始丰富

当你正为工作的事情苦闷的时候,一脸失落地躺在沙发上,这个小不点或许已经悄悄地爬上沙发,冲你一笑呢!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惊讶,这个曾经事事都让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经累了,给你安慰?

解读:因为他们正学着去爱。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着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他能读出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妈妈累了;看动画片时,看到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会为孙悟空感到难过而落泪,这时,他不但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已经能够体验到别人的难过。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能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爱”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欢说不“不”已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一个两岁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这个!”他们怎么就不乖了呢?

解读:两年的成长,已经让这个小家伙变得更有能力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爸爸妈妈抱着他们到某个地方去,同时他们开始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时,他们成为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小大人”。当他们发现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妈妈有妈妈的想法,而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焦虑,因此,他们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确定自我的感受,说“不”是最常见的表现,通过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比如,当妈妈提出我们出去吃饭吧,他很可能说:“不!”然后你告诉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妈妈出去吃。”他很可能说:“不!”然后却紧紧地跟在你们后面。

给父母的建议:切不可乱了方寸

在这个时候,千万要坚持住,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大吼大叫。打骂是没有用的,平静地接受这场风暴,对待他们不要强制,不要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通过书籍或者其他途径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充足的了解,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精神支撑。你保持积极的态度,你积极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建议爸爸妈妈们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摆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饭碗;或者,夏天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洗洗小手绢,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父母如何明智地解决育儿冲突


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常会在育儿上发生激烈的冲突。专家提示,当冲突叩响幸福大门时,请紧紧拥抱那个跟你一起承担养育责任的人,还有怀里那个好奇的小人。

案例:丹丹妈妈不允许儿子倒着爬滑梯,因为这样很可能被滑下来的小朋友撞到而受伤,而爸爸认为,这样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当丹丹单独跟爸爸或妈妈玩滑梯时,他会在一小段时间的混乱后搞清父母各自的要求再玩。但今天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丹丹困惑了,到底可不可以倒着爬滑梯呢?

丹丹爸爸仍然鼓励他爬,而妈妈则告诉他:“这样很危险!”然后,爸爸妈妈引经据典,展开辩论,实际上他们辩论的是“谁正确”,争夺的是“老大”的权利。

专家分析:以上案例可能会发生这样三种糟糕的情况。

一是一方暂时获胜。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他必须独立承担责任。而另一方则会认为自己不被需要,用冷漠来对待配偶和孩子;或是双方都不肯让步,坚持战斗,冲突便不断升级,互相伤害,迫使孩子承担由于父母不和所造成的不良的家庭气氛。

二是妈妈认为,家庭和谐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她很担心孩子被撞到,但是她害怕冲突。此时,她会默默地心疼,躲到一旁。如果孩子被撞,她就极力指责自己。但她暂时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和孩子的爸爸计较。然而久之,她会越来越无法忍受孩子爸爸的教育方法。

三是孩子的妈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看到妈妈和爸爸互相尊重的。于是她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希望孩子摔下来,以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这三种情况都会使孩子通过观察感受到家庭的矛盾、混乱,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这种感觉会扩展为个人的孤立、个体的不平衡,以及叛逆,有的孩子甚至会利用家庭教育冲突来达到控制父母的目的。

建议1:相互表达真实的感受

如果丹丹妈妈对丹丹爸爸说,孩子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成熟,自己担心从上面滑下来的小朋友会撞上孩子;丹丹爸爸则向她承认,男人冒险的天性可能是他忽视了这一点,但他认为加强锻炼可以让男孩更具有男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共同找出一个兼容并包方法,如允许孩子倒着爬滑梯,然后一人一边保护孩子的安全。

建议2:试着理解和尊重对方

孩子爸爸有时候会打孩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犯错。可是妈妈认为,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不应该用打骂孩子的方式。孩子的妈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的爸爸,原来她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打骂,每当看到孩子的爸爸打孩子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难受。孩子的爸爸很同情孩子妈妈的心情,可是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变坏,是因为爸爸打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共同规范一个允许打的范围和程度。

建议3:让孩子感受尊重和爱

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在稳定、规则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虽然冲突来源于不同的意见,如果能善于表达真实的感受,理解尊重对方来化解彼此间的差异,就能使冲突发挥积极的效用。当孩子亲身体验父母解决冲突的全过程,他同样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育儿观念:当孩子面对“冲突”


育儿观念:当孩子面对“冲突”

昨天下午去接孩子,孩子哭丧着脸,说受到了高年级孩子的欺负,问明情况后,即带他回家.谁知孩子一路情绪发作,又是推又是搡,气得我顿时把车往边上一放,重重的把孩子教训了一顿。因为在我看来,孩子的冲突很正常,并没有到那种非去处理不可的地步,这么点小屁孩,他知道什么是冲突?不管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都会解释是别人欺负他的。可是孩子的一句话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妈妈,我已经被他们欺负很多次了,就是因为你不肯我去跟他们计较,他们才这样放肆的!”我顿时楞住了,因为平时孩子不管跟我告什么状,我一概对他说:“你自己去处理吧,你自己反省一下自己,自己肯定也有不对的地方!”突然感觉到今天孩子的话确实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时,我耐下心来问他:“他怎么打的?”“我们在那里打球,他们也要在那里打,因为我们先去,所以他们没有抢到位置,然后他们就愤愤不平的在那里骂骂咧咧,我本来是想离开了,可是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啊!所以我就不想让他,这么不懂道理的人我凭什么要让他啊!”“后来呢?”我接着问,“后来,他看我没有走的意思,直接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把我推倒在地上,你看我手上的这块皮就是这样硬生生的被水泥地插破的,我当时都没有反应过来,想想怎么有这么残忍的同学,他们是高年级的大哥哥啊!”孩子边说边抹眼泪,一副很委屈的样子。我顿时心揪了起来,先不去追究谁对谁错.万一孩子真的不注意,这猛的一推,后果不堪设想!我真的想马上找下学校的老师,让老师关照一下孩子,这真是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我正想掉转头去学校找老师谈下,孩子一把把我拉住:“妈妈,算了,还是别去了,到时候你去找他们老师,老师肯定要惩罚他们,老师一惩罚,这个同学肯定要找机会教训我们,以后更加要欺负我们了啊!”想想孩子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突然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真的好粗鲁,每次孩子只要一告状,不是被我狠狠的教训一顿,就是让他自己去琢磨,原来孩子在经历着煎熬!而我却没能解开他的心结。晚上吃好饭,儿子与我聊天,我问他:“现在还恨刚才的那位同学吗?”“还有点,但比刚才好多了!”“为什么?”我反问他。“毕竟我们也有错的呀!就那么一个乒乓球台,我们霸占了,他们就没得打了啊!但是我还是恨他下手太重了!”孩子就是孩子,一点都不会拐弯抹角。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冲儿子笑笑:“算了,原谅他们吧!毕竟你们玩的时间比他们长了很多,他们心里有点不服气也可以理解呀!”“不过,妈妈,我觉得你还是要去跟我们学校的老师反映一下,因为这个事情不是出现一次两次了,我经常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的同学,但是我又不知道应该向谁去反映,我怕反映到老师那里,反而被老师误会我事儿多!”孩子又开始忧虑起来。“好的,我会去的,你放心吧!”为了解开他的心结,我只能这样回答他。面对孩子的成长,真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碰到,如果真的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让我们去跟老师“汇报”,那么老师一天到晚就处理孩子们的这些所谓的纠纷都不一定忙的过来,可是这些我们大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给孩子带来了心理阴影。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找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和谐的相处,我们大人不应该推卸责任,应该还孩子一片蓝天!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家长讲座—对孩子表扬惩罚有讲究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澄清对奖励和惩罚常出现的的错误认识,认识到科学使用表扬和惩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掌握表扬和惩罚孩子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使之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表扬、惩罚的有效策略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1、调查摸底,收集咨询问题。

设计调查问卷,提前一周发给家长,指导家长填写并上交。

2、归纳整理,筛选问题。

对回收的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筛选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作好回答的准备。

3、选定3-4名家长做好发言准备

,作为课堂主要提问人,以带动其他家长思考并踊跃发言。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

案例一:《表扬孩子不管用怎么办》(见教材第一册第117页)

案例二:《孩子不怕惩罚怎么办》(见教材第一册第128页)

出示案例方式:请家长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和爸爸进行对话。

引导家长思考讨论:1、案例1中的孩子听见妈妈表扬他穿好褂子是什么反应?为什么在妈妈的继续表扬下却不愿意穿裤子了?2、案例2中的小朋友为什么面对惩罚有这样的语言和举动?

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遇到过这类困惑吗?

二、播放课件展示问卷调查结果。

1.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你常用哪些奖励、惩罚的方法?(表扬91%、给奖品78%、奖零花钱60%、带孩子出去玩87%、批评90%、打40%、行动限制48%或其它38%)

2.在你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有些什么反应?(反抗75%、哭泣70%、自我封闭30%、说谎68%、承认错误80%或其它40%)

3.你对孩子的奖惩方法能收到好的效果吗?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哪一种?(精神奖励,如拥抱等;说理;行动限制等。)

4.在奖励或惩罚孩子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请你提出一个以上的问题。(孩子做错了事情死不承认;刚批评完又犯同样的错误;做事情输不起,往往怕做不好而放弃去做等。)

5.在奖惩孩子方面你有哪些好的经验愿意与其他家长朋友一起分享?

三、结合案例和调查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对孩子表扬惩罚的艺术。

(一)关于表扬

1、表扬的作用及意义

案例:妈妈和家长会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到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番话时,他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上学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

家园共育《解读两代人的育儿冲突》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育儿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关于两代人的教育 关于两代人的教育 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大人赋予了太多对希望,各种希望最终都只是孩子在长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从小的教育培养。成功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到状态结果,但谁能定义的清呢?其实...
    2020-09-22 阅读全文
  • 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
    2020-05-29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亲子无界限 两代难幸福 孩子回家后如果先玩手机、看电视,父母往往会忍不住一遍遍提醒“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难免心生反抗之意,甚至呐喊“你别管”“不用你操心”;孩子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父母总会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送他一本相册...
    2020-08-17 阅读全文
  • 怎样解读两三岁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
    2021-12-10 阅读全文
  • 如何解读两三岁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
    2022-01-24 阅读全文

关于两代人的教育 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大人赋予了太多对希望,各种希望最终都只是孩子在长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从小的教育培养。成功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到状态结果,但谁能定义的清呢?其实...

2020-09-22 阅读全文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

2020-05-29 阅读全文

孩子回家后如果先玩手机、看电视,父母往往会忍不住一遍遍提醒“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难免心生反抗之意,甚至呐喊“你别管”“不用你操心”;孩子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父母总会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送他一本相册...

2020-08-17 阅读全文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

2021-12-10 阅读全文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

2022-01-2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