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注差异发展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不要走入“关注过度”的误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爱并不是坏事情,对孩子的爱应该越多越好,实在没有必要收起一半。现在令人害怕,害了孩子的溺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那种不顾后果,缺乏理性,只懂得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所谓爱,连母鸡都会,严格说已经够不上人类爱的现代水准。人类理智的爱应该是意味着关心、理解、责任和尊重四个方面。

◆关心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溺爱所关照的并不是孩子的心,而是孩子表面的需要。孩子喜欢吃,他就满足孩子的吃,而孩子发育其他方面的需要,例如锻炼身体,相当多的家长反而忽视。很短的路程,本来应该是锻炼走路的好机会,可是一律要“打的”;孩子想干家务劳动,家长不同意,由于长期不干事情,造成动作不协调,然后又不得不花掉大量的钱去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关心不仅要关照孩子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应该关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那才叫关心到点子上了。溺爱者看不到后者,只会从表面看到孩子爱吃冰激凌,爱去“麦当劳”、“肯德鸡”,结果不仅是偏食的饮食习惯促成了一批“豆芽菜”,“小胖墩”,而且娇惯促成了自私、懒惰的坏毛病。

所以说智爱和溺爱的区别主要是:智爱是全面的关心,尤其关照孩子的心灵,而溺爱是片面的关心,只关照孩子的表面需要。

◆理解

既然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心灵的发展,这就更需要理解。因为孩子心灵的发展,有孩子自己的规律,不是家长一方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家长应该设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比如,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精心饲养的一只小鱼死了,她非常悲伤,非要把鱼埋葬,并进行哀悼。家长就应该理解为这是孩子一种善良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给予一定的支持,千万不能粗暴地加以斥责。所以溺爱只是对孩子的一般了解,而智爱则还应该表现为对孩子的主动理解、深刻理解。

◆责任

我们不应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物,要看到他是人民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把他培养成能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培养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应极力避免用我们自己狭隘的爱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更不应该用孩子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一位老奶奶经常把孙子接来当作“宠物”玩耍,溺爱得不象样子,孩子的父母就表示不愿意再让他去接受溺爱,老奶奶竟然说:“我岁数大了,你们就让我再溺爱孙子一礼拜吧!”。

应该说这种只顾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忘掉自己的责任,并不是真正的爱,而富有责任感的智爱才是真正的爱。

◆尊重

尊重是最深刻的爱,因为尊重才能使孩子产生自尊,而自尊才能使孩子产生内部动力,得到主动的发展。现在有些家庭,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溺爱,只要考个好分数,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把孩子捧为小皇帝;而另一方面又丝毫不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不给玩的时间,不给独立活动、思考的空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习成绩不好,可以任意侮辱,拳脚相加,又成为了可怜的小奴隶。

由此可见,溺爱实际上不尊重孩子,是肤浅的爱,自私的爱,而智爱把尊重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深刻的爱。

最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误区——关注过度,把溺爱变成了“溺教”。

关注过度和溺爱不同,溺爱是只讲感情不讲教育;关注过度则是不但有强烈的教育意图,而且有具体的教育措施,不过是过了度,成为“溺教”。而这两种做法同样是违反教育规律,同样是费力不讨好,是从不同方向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过度有四种表现,并从四个方面造成了家长意想不到的恶果:

◆过多

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干预过多,明明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不放心,一定要亲自上阵,把“质量”搞上去。孩子作业中的错误,家长替孩子检查;孩子闯了祸,家长去替他做善后处理;孩子上课没听懂的问题,家长去问老师;孩子不吃饭,家长追着喂,孩子做值日,家长去扫地,孩子不起床,家长一次次催……干预过多会出现这样的让人哭笑不得的严重后果,是家长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孩子的忙,替孩子去做,所做的事情肯定会质量高、速度快。一时也会有表面的效果。但是,干预过多的结果,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权利,影响了他得到亲身的体验。天长日久,结果是“锻炼”了家长,却耽误了孩子。孩子没有亲自实践,得不到真知;

由于孩子没有机会磨练,结果是坚强的性格,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可能形成,严重的还会养成懒惰成性的坏毛病。

◆过细。

家长对孩子的事情管理过细,明明是孩子可以自己安排的具体事物,家长感到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不怕辛苦,事必躬亲。孩子每天几点几分干什么,都要由家长决策做明文规定;孩子外出穿什么服装,孩子的房间有什么摆设,一律由家长安排得仔仔细细。……

整理书包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需要教会孩子,然后起到提醒作用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家长非要次次亲自下手,闹得许多学校都出现过类似的笑话:当老师批评学生没有把书包整理好的时候,学生就委屈地说:“全赖我爸爸不认真!”,然后立即打电话严肃地警告父亲“以后不许再犯马虎的毛病”。

管理过细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影响了他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当然,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重大的复杂的事情,需要成人帮助决策,但是孩子会逐渐长大,如果事无巨细均总是由家长做主,孩子就永远不会选择,也就永远不会负责,永远没有各种基本能力。

所以,要想让孩子从小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增长才干,就不要对他管理得过细。

◆过严

家长对孩子要做的事情要求过严,超出的了他的能力。明明是一个幼小的孩子很难做到的事情,由于家长期望高,发非要逼着孩子去做。比如,走路不许跳,吃饭不许笑,呆着不能发愣,“双百”一分不能少。……

有些“逼子成名成家”的家长,拿着棍子监督孩子弹钢琴。他们不知道在过去的时代里,虽然也有打出来的“名家”,但是被摧残被伤害的还是大多数,只不过历史没有记载。

要求过严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环境,影响了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

当然,教育孩子应该严格,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如果过严,就会变成过死。在过死的教育环境下,没有自由的天空,人就会象一个模子磕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主动性,没有独立见解,更不可能有创造性。

◆过急

家长对孩子要完成的事情要求过急。明明是一个未成熟的孩子不能立刻做到的事情,由于家长心切,催着、哄着孩子尽快做到。刚会走路就让孩子练快跑,刚学会认字就要求一字不能读错,刚会唱一首歌就张罗着去上台演出。

经常听到家长心急如焚地询问:“我的孩子这么大了,怎么字总是写得不好看!还经常把32写成23!您看怎么办?”,仔细一了解,才知道他的孩子刚刚小学一年级,其实这个孩子发展得很正常,只是家长过急地用成人标准,来要求一个小肌肉不发达,思维不成熟的孩子。

要求过急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发展所需要的过程和时间,造成了成长中的“夹生饭”。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家长一定要学会做必要的等待。比如对“数”的认识,如果不经过数手指头的过程,脑子里可能永远的一锅糊涂粥。家长就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数手指头来回数个够,直到脑子里有了抽象的“数”为止。“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累坏家长,毁坏孩子。

“关注过度”产生的原因

走入“关注过度”误区的家长肯定都是重视教育的,之所以过了“度”,一方面是教育观念不正确。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的;真正的发展,是孩子主动发展得来的。那些通过灌输,通过包办所培养出来的人,通过关注过多、过细、过严、过急所被动教育出来的人,往往缺少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是当今时代最没有发展前途的人。

另一方面的是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发展有他的自身的规律,这不是家长主观愿望所能改变的。过急,则“欲速则不达”;过严,则扼杀了独创性;过多、过细,则干扰了孩子健康成长。这些家长恰恰是自己亲手摧毁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当然,对“度”的把握,不会有一个万灵药方,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不同年龄阶段而不同。如何做到关注而不过度,体现出教育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家长在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庭教育误区之过度关怀


孩子呱呱落地,妈妈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母性的温情。妈妈们时刻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心自己的宝宝,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长,母亲的心中每时每刻都荡漾着幸福和满足,同时更加荡漾着“满腔的母爱”。然而,正是这“满腔的母爱”,却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潜伏的危机。母爱的理解和表达究竟有什么规律,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两岁的媛媛不太爱活动,就喜欢安静地游戏,喜欢看动画片,最喜欢看天线宝宝的动画片了。妈妈觉得女儿这么喜欢看,干脆就给心爱的女儿买了天线宝宝的全套光盘,孩子只要想看就看,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看完之后反复看也不烦。媛媛爸爸提出来是不是这样对女儿的身心发育不好,尤其是对眼睛和大脑不好,应该让孩子多动动。妈妈也同意爸爸的观点,但每次一跟孩子商量,就看到女儿眼睛里含着眼泪,妈妈就不忍心了,愿意看就看吧。爸爸见劝不动妈妈,就说你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并且表示要强行关电视时,媛媛妈妈在旁边拼命拦着并很生气地说:我自己的女儿我知道怎么爱,我想怎么爱就怎么爱。每次媛媛也都站在妈妈的身边,愤怒地看着爸爸,她跟妈妈也更亲了。

可是,媛媛妈妈也许不知道,她已经患上小宝宝的妈妈们经常容易出现的“关怀强迫”了,而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通常自己身在其中却不知道,也看不出来,而别人却看得很明显。这种“关怀强迫”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比如媛媛这种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对眼睛和大脑健康发育都极为不利,而且媛媛本身体质偏弱,不爱活动,静止的状态不利于活动四肢,不利于神经末梢的发育,也会影响将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靠全身躯干和内脏以及小肌肉即手指头等部位协调操作而刺激成长的,妈妈的这种顺其自然、“关爱有加”的做法恰恰把孩子的弱点推向更消极的发展。

所谓妈妈们的“关怀强迫”,既是指妈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提供孩子表面上需要、实际上应该被限制的要求,或者妈妈们向孩子提供根本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孩子不能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不能拥有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利。当妈妈的细致关怀被孩子依赖时,孩子与妈妈情感最深时,妈妈往往也会特别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借此举获得的优越感,否则就会有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有些妈妈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以满足,却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

在每个家庭中,“关怀强迫”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儿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总之,妈妈们全方位地渗透进了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无论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是妈妈们在操持着、在安排着,而孩子的想法经常成了泡影。“关怀强迫”的妈妈们反对其他人对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见,她们觉得,她们和孩子最近,所以最了解孩子,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最关心孩子的人,无疑也是她这个母亲。

可是,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也越来越发现,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不让她们省心了:你给选好的衣服他偏不穿;你对他的苦心他并不领情,还跟你任性反抗,不再像原来那么乖了;上幼儿园之后,老师反映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爱跟小朋友交往,或者容易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抢厮打;回家后做事情容易起急,既做不好,却抢着干,经常帮倒忙;妈妈想帮帮他,他却经常一把把妈妈推到一边……妈妈的心里开始失落起来。

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这种侵犯和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精神独立权利的剥夺。对孩子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然而,却是以家长付出辛苦的代价,还是以爱的名义。

为什么妈妈们会患有“关怀强迫”呢?原因很多,比如很多妈妈们因为自己童年时,在情感需要上、物质提供上没有得到满足,她们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弥补。从这个角度来讲,关怀过度不是无私的,是自私的;还有,许多妈妈天性较为软弱,受不了孩子为难的样子,也切身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压力”有多大,于是喜欢代替孩子做事情;再有,妈妈们没有认真学习小生命的成长规律,没有意识到过分关怀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通常妈妈在过分关怀孩子的同时,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宣泄的母爱,但不受控制的爱最后导致的结果却往往是危害无穷的。而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惯出来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过度关心及溺爱型教养风格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乏劳动自觉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能力,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并且,这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同时又不容易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自控能力差,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自卑,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和个性。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注,由水由主,水到渠成,自主自立。关注,即是关心,也是一种注视,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去创造,去完成,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意的生活。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关住,一种束缚式的关心,这样的关心,牢牢地捆住了孩子的心性的发展,孩子是被成长的。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他们是有安全感的,是温暖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是有责任感的,是个对社会有利好行为的,是有完善性格的人。

被父母关住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对人是比较冷淡的,依赖性较强的,社会功能有所缺失的,性格较孤僻或暴燥的,性格不太完善的人。

孩子从小就做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父母要求的,并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从小就背负父母这样大的愿望,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却忘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孩子成了一部机器,一部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他们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加更好的“硬件”,让这台机器能更快速地运转起来,可是结果往往是以这台机器的报废而告终。虽然这台机器有了最好的硬件,但这些可能都不适合,反而成为好看的累赘。

关注孩子,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像一股清流一样,自主地流淌,最后流进大海,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滴水,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美妙的人生。

育儿: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育儿: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小宝A说:我不想做作业,太多了。

小宝B说:我不想学钢琴了,我想出去和小朋友们玩。

小宝C说:我不想学跆拳道,我想去踢足球。

你家宝宝周末有参加学习班吗?要赶几个场呢?前一阵和一个三岁小朋友的妈妈早上在等校车的时候听他妈妈在问她孩子:这个车牌号码是多少啊,小朋友不吭声,他妈妈又问了好几次,他还是不吭声,这时旁边一个小朋友说是JF***,这下这个妈妈就急了,口中就不停的说你每个周末去学英语白学了,是不是不愿意讲啊......我当时觉得这小朋友肯定是不想说,对英文有反抗情绪,因为听他妈妈说过每个昨期六上午要去学英语,他总是不愿意去,那他不吭声的表现就再正常不过了,大人总想着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其实她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有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那也要以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为前提,如果是自己提出来的那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一下,但不一定每种都会坚持到底,可能到最后真正感兴趣的也只有一两种,这也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不要给孩子太多、太大的压力,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大人应该多关注孩子而不是关住孩子!

不要让这些误区毁掉孩子的未来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相信《不要走入“关注过度”的误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注差异发展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你走入运动误区了 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长的前提,这一点所有家长都赞同,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搜集到几种典型的对幼儿身体锻炼的错误认识,希望爸爸妈妈引起重视误区:1、低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出于安全考虑...
    2020-11-12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误区之过度关怀 孩子呱呱落地,妈妈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母性的温情。妈妈们时刻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心自己的宝宝,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长...
    2021-04-09 阅读全文
  •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注,由水由主,水到渠成,自主自立。关注,即是关心,也是一种注视,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去创造,去完成,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意的生活。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
    2020-11-23 阅读全文
  • 育儿: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育儿: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小宝A说:我不想做作业,太多了。 小宝B说:我不想学钢琴了,我想出去和小朋友们玩。 小宝C说:我不想学跆拳道,我想去踢足球。 你家宝宝周末有参加学习班吗?要赶几个场呢?前一阵...
    2020-10-23 阅读全文
  • 不要让这些误区毁掉孩子的未来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
    2021-03-25 阅读全文

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长的前提,这一点所有家长都赞同,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搜集到几种典型的对幼儿身体锻炼的错误认识,希望爸爸妈妈引起重视误区:1、低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出于安全考虑...

2020-11-12 阅读全文

孩子呱呱落地,妈妈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母性的温情。妈妈们时刻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心自己的宝宝,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长...

2021-04-09 阅读全文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注,由水由主,水到渠成,自主自立。关注,即是关心,也是一种注视,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去创造,去完成,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意的生活。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

2020-11-23 阅读全文

育儿: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小宝A说:我不想做作业,太多了。 小宝B说:我不想学钢琴了,我想出去和小朋友们玩。 小宝C说:我不想学跆拳道,我想去踢足球。 你家宝宝周末有参加学习班吗?要赶几个场呢?前一阵...

2020-10-23 阅读全文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

2021-03-2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