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打扮易得心理疾病

发布时间:2021-12-16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幼儿打扮易得心理疾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给6岁以内的幼儿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潜意识地存在异性化的心理。

研究发现,6岁以内的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等都已经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这一阶段,幼儿对周围事物因好奇而发生极大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将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如果在这一时期让幼儿着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潜意识地存在异性化的心理。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喜好穿戴异性衣物,模仿异性动作。

专家指出,幼儿时期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创伤,不正常的穿着打扮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是造成心理疾患的潜在危险。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从幼儿做起。元旦、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家长在给幼儿准备新衣服的时候,千万别忽视这一点。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谨防“托管宝宝”得“心理疾病”


导读: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大部分是一些缺乏父母直接照管的孩子,其中不乏几个月大的婴儿,“托管宝宝”的心理发育问题正引起人们关注。

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经医生诊断,患的竟是心理疾病;宝宝一直吐奶,治疗没效果,居然也是心理疾病惹的祸……这两年,金猪宝宝、奥运宝宝扎堆出生,80后的年轻人升级当爸妈,因为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使不少宝宝得了“心病”。日前召开的“学龄前儿童心理现状研讨会”公布了一项对500名学龄前儿童的最新统计数据:儿童心理疾病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

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大部分是一些缺乏父母直接照管的孩子,其中不乏几个月大的婴儿,“托管宝宝”的心理发育问题正引起人们关注。

这些“小不点”究竟为何会患上心理疾病?对以后成长会有什么影响?年轻的父母应该注意什么?近日,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心理门诊,请心理咨询师严正伟、王闽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徐光兴给“托管宝宝”的心理健康问题把把脉。

隔代抚养易致儿童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所以笔者建议广大家长,不管你们有多重要的事、多么忙,都应自己亲自抚养孩子,将孩子放在自己家里养育。

孩子打扮趋于中性


导读:在青春期,许多孩子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异性比自己的性别更有优势,比如女孩羡慕男孩性格里的干脆、洒脱,而男孩也会希望像女孩一样,被关心、被照顾。想通过异性的装扮去尝试做异性的感觉,这对独立愿望非常强的青少年来说并不奇怪,“独立是通过探索而来的。”

女爱红装,男爱酷装,不过现在一些中学生的打扮,着实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女孩子剪了短发穿起素色男装,男孩又喜欢起了可爱的小饰品,为了穿衣打扮的问题,家长一说再说,就是不见孩子有变化。一些细心的父母不禁疑问,难道孩子真的渴望变成异性吗?

亲子关系提点:

有备而来:接受孩子有模仿偶像的欲望,不打击他的想法。

平等探讨:和孩子谈谈,在中性打扮中,他得到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感觉?

个案:表兄妹想互换装

小辉和Wing是一对表兄妹,两个孩子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好得不得了。这本来让双方父母都很放心,觉得兄妹俩不会像其他独生子女那么孤单。可是最近,两位妈妈却不这么想了。

先是Wing的妈妈发现,女儿的马尾辫变成了短发,带她去买衣服,又净喜欢男款的衣服,还经常跟老爸勾肩搭背,扮起了哥们儿……而小辉的妈妈也发现,原来不怎么在意穿衣打扮的他,越来越爱“俏”。有一次,两个孩子闲聊,Wing说希望自己能变得“像春春一样帅”,小天则希望能像李俊基那么“漂亮”,还说有机会互换衣服穿穿看……

心理解读: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性向不明的装扮,总让人想到性取向的问题,不过绿洲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方佩贞解释说,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异常”的着装本来就是他们的特点,多数孩子其实是通过打扮表达自己独立的意愿。家长不妨从孩子的打扮,去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有孩子的偶像

像Wing一样希望“像春春一样帅”的女孩可不少,而稍加了解就会发现,类似中性感觉的偶像如今已比比皆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偶像,”方佩贞说,“对父母认同度高的,会模仿父母,如果在家里找不到想模仿的人,同龄人都喜欢的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模仿对象。”特别是男孩子,如果平时不认同父亲的男性形象,更加容易去家庭外寻找模仿对象。

而模仿正是寻找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同学朋友都喜欢的偶像,自己也要用某种方式参与进去,才不至于觉得自己异于常人。”而有时连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和朋友共同的偶像,只是无意识地被大环境影响。

好奇心和探索欲强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异性比自己的性别更有优势,比如女孩羡慕男孩性格里的干脆、洒脱,而男孩也会希望像女孩一样,被关心、被照顾。想通过异性的装扮去尝试做异性的感觉,这对独立愿望非常强的青少年来说并不奇怪,“独立是通过探索而来的。”而事实上,成年后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并不是对立的,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所以很多“假小子”随着年龄增长,也不再故意模仿男性的装扮。

通过装扮宣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很冲动,很多情绪要发泄。”有的孩子为了反抗家长的管束,会故意穿一些奇装异服。方佩贞建议说,“先压一压自己反感的情绪,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另类打扮。”如果孩子有情绪发泄不出来,总会急于找一些方法来表达,比如穿奇怪的衣服标榜自己很特别,或者穿大尺码的衣服来增加安全感,“另类的打扮后面,一定有不一样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想法,要比评价他们的穿着有用得多。”

大班美术活动打扮我们的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提供美术教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大班美术活动打扮我们的 ,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这是大班美术活动打扮我们的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美术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集体的计划,开展讨论,分工合作,进行节日布置。

2、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坚持性。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1、彩色用纸,胶水,剪刀等材料和工具。

2、《幼儿画册》(第二册P34)三、活动过程1、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美化我们的活动室?

2、根据幼儿讨论的意见和方案,师生共同布置活动室。

幼儿自由结伴,确定由谁负责,共同准备制作材料,讨论小组分工。

幼儿分组进行制作活动:拉彩链、剪贴庆"六一"主题墙、做挂饰等,利用幼儿已有的制作经验,同时教师教授和采纳幼儿昕的制作方法。

3、师生共同将装饰物布置上墙,集体评价各组分工合作的情况。

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初次接触装饰画,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比较重视了幼儿对线条、图形和花纹的搭配,还在裙子上作了范例,虽然我在幼儿作画前反复提示幼儿要画出和老师不一样的裙子,但仍然有一部分孩子与范例比较相象。有一部分幼儿则创造地装饰了裙子。在评价时,我特地表扬了这些有创造的孩子,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重幼儿创造性装饰的培养,,激发幼儿感受、表现美的能力。

相关文章

《大班版画教案:版画乐》:大班美术活动版画乐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激发幼儿以浓厚的兴趣学习版画。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展幼儿的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版画版画乐教案吧。

《大班美工活动:剪窗花》:大班美术活动剪窗花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学习剪窗花,能发现窗花的对称美。知道窗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工活动剪窗花教案吧。

《大班想象画:龟兔赛跑》:大班美术活动龟兔赛跑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反思,活动过程等内容,欣赏画面,感知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画面构图。学习画主题背景和角色,大胆地想象和表现龟兔赛跑的情节。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想象画龟兔赛跑教案吧。

孩子过分追求打扮,你如何看?


导读:爱美人心,人皆有之。爱美、爱漂亮,这是人的天性。孩子爱漂亮是无可厚非的。倘若孩子过分地追求打扮、好漂亮,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一般地说,过分追求打扮、好漂亮,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模仿。如果成人每天好梳妆打扮,孩子也会模仿成人去涂脂抹粉、佩戴饰物,烫卷头发等。

2、攀比。孩子之间相互攀比,他有的,我也得有。

3、好表现。爱漂亮的孩子常对着及镜上下照照,自我陶醉一番,或是要求成人夸他几句:“这孩子真漂亮”,以求心理上的满足。

探究了孩子好漂亮的原因后,怎样去进行教育和打扮孩子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过分打扮自己。对孩子提出的非分要求,做父母的不能一味迁就,应当制止。

2、父母在给孩子打扮时,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体现孩子的自然美与健康美。例如孩子烫发会使头发发黄变脆失去天然光泽,孩子穿紧身衣裤,不仅妨碍发育,活动也会受给,同时衣服过紧,还会影响皮肤呼吸和汗腺排泄,有害无益。因此,成人不可能考虑经济情况,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标准”,和他人攀比。应教育孩子不挑拣衣服,好次新旧一样穿,从小养成衣着整洁、朴素,不随便弄脏衣服的好习惯。

喜欢《幼儿打扮易得心理疾病》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心理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心理疾病“盯上”儿童 4岁男孩小军今年读小班,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军是个让他们头痛的小孩。“这个孩子很倔,而且太好强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甚至只是一些小活动,他样样都要争第一,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一次,幼儿园的小朋友...
    2022-02-01 阅读全文
  • 谨防“托管宝宝”得“心理疾病” 导读: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大部分是一些缺乏父母直接照管的孩子,其中不乏几个月大的婴儿,“托管宝宝”的心理发育问题正引起人们关注。 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经医生诊断,患的竟是心理疾病;宝宝...
    2021-11-16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
    2021-11-08 阅读全文
  • 6岁以下孩子常见心理疾病 孩子慢慢长大了,感情、情绪等各方面也渐渐丰富,并开始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出现很多,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
    2022-04-08 阅读全文
  • 孩子识字过早易患心理疾病 天津市的赵女士经常为她不到3岁的儿子感到骄傲:2岁后其儿子就在家人的指导下开始识字,陆续认识好几百个字,赵女士在亲戚朋友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赵女士却感觉儿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
    2022-03-31 阅读全文

4岁男孩小军今年读小班,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军是个让他们头痛的小孩。“这个孩子很倔,而且太好强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甚至只是一些小活动,他样样都要争第一,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一次,幼儿园的小朋友...

2022-02-01 阅读全文

导读: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大部分是一些缺乏父母直接照管的孩子,其中不乏几个月大的婴儿,“托管宝宝”的心理发育问题正引起人们关注。 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经医生诊断,患的竟是心理疾病;宝宝...

2021-11-16 阅读全文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

2021-11-08 阅读全文

孩子慢慢长大了,感情、情绪等各方面也渐渐丰富,并开始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出现很多,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

2022-04-08 阅读全文

天津市的赵女士经常为她不到3岁的儿子感到骄傲:2岁后其儿子就在家人的指导下开始识字,陆续认识好几百个字,赵女士在亲戚朋友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赵女士却感觉儿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

2022-03-3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