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该注意的21种儿童心理异常

发布时间:2021-12-20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你该注意的21种儿童心理异常”,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咨询师。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2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3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4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5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6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7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8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19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0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1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警惕22种儿童心理异常问题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异常的早期诊断


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历来重视,无意间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父母们才大吃一惊。有的不知所措,有的病急乱投医,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理异常是心理障碍的“晴雨表”,如果父母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异常的早期诊断方法,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儿童心理异常早期诊断依据有如下几方面:

一、生活习惯和规律突然改变

如夜间辗转难眠,常常深夜孤灯伴坐,整天神志恍惚,无精打采;吃饭没有规律,或数餐不吃,或暴饮暴食;与人交往时孤僻、偏急,前后判若两人。在其他兴趣爱好方面会出现突然变化。

二、性格发生明显变化

如原来热情大方,现在变得冷漠小气;原来活泼开朗,现在变得沉默寡言;原来心直口快,现在变得说话躲躲闪闪,疑虑重重。

三、做事或讲话常出差错

如常做不应该做的事,常讲不该讲的话,显示出有点神经质。

四、学习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

如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兴趣消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常逃学,对学习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提及学校里的事情,等等。

以上四点在正常孩子身上也会发生,我们必须注意区分。如果在某一时期,你的孩子重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找他们谈心,进行开导,必要时应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并实施矫治。绝不能不问不闻,贻误治疗时机。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心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做父母的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养成做事的兴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作象征性游戏(例如打老虎、打坏人)释放恐惧与压力;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出现的幼稚行为。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3)接触爱抚:灾难使得孩子安全感极度缺乏。要根据孩子接受的程度,试探性地和孩子多做肢体接触,拥抱抚摸,握紧双手等肢体语言,都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和增加安全感。

(4)积极示范:危机中要尽量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5)及时求助:重大灾情下,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积极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问题延续。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神经科或心理咨询中心就诊。

震后的儿童心理急救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叫急性创伤应激。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反应形式,首先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会出现惊恐、喊叫、恶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

记者:急性创伤应激引起的儿童异常反应什么时候会出现?

孙学礼: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不及时干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记者:心理专家会对地震中受灾的儿童采取哪些干预?

孙学礼:现场紧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还必须接受心理机构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若孩子在事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家长应继续向专业儿童精神医学专家求助,避免其出现慢性、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喜欢《你该注意的21种儿童心理异常》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警惕22种儿童心理异常问题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
    2021-11-08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异常的早期诊断 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历来重视,无意间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父母们才大吃一惊。有的不知所措,有的病急乱投医,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
    2021-11-08 阅读全文
  •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
    2021-09-01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
    2021-11-08 阅读全文
  •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
    2021-09-01 阅读全文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

2021-11-08 阅读全文

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历来重视,无意间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父母们才大吃一惊。有的不知所措,有的病急乱投医,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

2021-11-08 阅读全文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

2021-09-01 阅读全文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

2021-11-08 阅读全文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

2021-09-0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