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情愿要袜子不要玩具?

发布时间:2022-02-09

幼儿园玩具游戏。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情愿要袜子不要玩具?”,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儿一岁的时候,我们把她送回了老家,半年之后把她接回家时,我就发现她手上多了一样东西——袜子。婆婆说她在老家时就成天袜不离手,连晚上睡觉时也非要拿着不可。当时我很呐闷:宝宝怎么会喜欢玩袜子呢?我就笑着对女儿说:“宝宝乖,把袜子给妈妈好不好?”女儿看着我张开的手掌,头摇得像拨浪鼓,同时把袜子攥得更紧了。我笑了笑,心想:“等会儿我把玩具拿出来,你还不乖乖地和我交换?”

事情却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各式各样的玩具堆放在她面前时,女儿高兴极了,我暗自得意。正当她拿起一只汪汪叫的小狗时,我提出把她手上的袜子给我,她吐出两个字:“不行!”我说玩具和袜子之中只能选择一样,女儿看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看看袜子,又看了看我,当时我一脸的严肃。我蹲下来,再次对她说:“把袜子给妈妈好不好?”不料,女儿竟一转身,拿着袜子跑开了。

以后,我发现女儿果然是袜不离手,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吃饭睡觉,袜子一直和她形影不离。即使玩玩具时,也不会放下,不得已要腾出两只手时,她才会把袜子放下,可一旦空出了手,她就会马上拾起袜子。在她眼里,袜子就是她最心爱的宝贝。

对袜子,女儿还很挑剔

女儿玩袜子也有讲究,不是所有的袜她都要,首要条件是丝光的幼儿袜,其次是她经常玩的那几只。刚开始我们没注意,要袜子时就拿一只给她,可小家伙不要,嚷嚷着不是这只,让我们百思不解,后来我们总算明白了,她要的是玩了不久的新袜子。小家伙已私下把袜子分成了三种:旧袜子、新袜子、旧的新袜子。前两者她都不要,她要的是玩了不久的新袜子,也就是她所说的“旧的新袜子”。在她眼里,旧袜子是指以前玩腻了的袜子,新袜子是一次都没玩的袜子,这两者都不是她想要的袜子,只有不久前玩得半新不旧的袜子才叫袜子。我们都被这该死的袜子弄得头昏脑胀,不,应该说为她的这种怪僻弄得心烦意乱,真不知为何她会对袜子情有独钟,也为她这种随心所欲把袜子分成三等感到可笑又无奈。

袜子情结,愈演愈烈

在家里,我们听到女儿叫得频率最高的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袜子”。

有时她玩得高兴时,就会把袜子随处乱放,等到醒悟过来,自己也想不起袜子放哪儿了,于是就“袜子呢,袜子呢”地乱叫,她还会东跑西跑到处乱摸乱翻地急切寻找。有时出去玩正在下楼时,她会猛然发现手上没有袜子,于是又叫道:“要袜子”。晚上睡觉前就更少不了袜子了,小家伙边躺在床上边玩,时不时在脸上滑过,在手臂上滑过,偶尔把脚抬起来在脚上滑过。玩着玩着,袜子从手上溜了出来,她马上就叫“袜子”,然后一骨碌爬起来重拾起它。好不容易等到女儿进入准睡眠状态,可是忽然她又一声“要袜子”,我就知道袜子又从她手里溜出去了。只有看到袜子被晾在一边,她才真正算是睡着了。可是半夜迷迷糊糊醒来后的第一句话还是“要袜子”,那时我就得赶紧在床上乱摸一阵后把袜子塞在她手里,她又呼呼大睡。

为防止找不到袜子影响她的睡意,每晚我都会准备好几双放在床头,以便她一叫就赶紧放在她手上,否则她不会停止叫唤。但就这样也够折磨人的,我和她爸每天晚上都要被她一声声“袜子”吵醒。小家伙倒好,袜子一塞在她手上,她很快就能进入梦乡。我和她爸就惨了,好好的美梦总是被她打断。

另我们头疼的是女儿怎么会喜欢上袜子的?她的这种情节越来越浓,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她亲近我们多过亲近袜子呢?

一句话解读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这个可爱的小女孩选择了袜子。

这位可爱小女孩的怪癖,使得查尔斯·舒尔茨的漫画《史努比》中的奈勒斯形象立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小男孩奈勒斯拥有独特的“标志”——一条永不离身的毛毯。奈勒斯带着这条毛毯上学、游戏、睡觉、甚至上台演讲,一旦毛毯离身,马上浑身不自在,没了自信也没了风采。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但是,发展到《史努比》中奈勒斯那样依恋毛毯、或者这位钟情袜子的小女孩这般痴迷的着实不多。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如果追溯其成因的话,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连。

解读妈咪第一问:女儿为何会痴迷袜子?

用袜子重新获取安全感

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刚刚出生的小鸡,如果把它放到鸭妈妈的身边,它会一直跟着鸭妈妈,并且视鸭妈妈作母亲。当依恋形成,再把它送回鸡妈妈的身边,它和鸡妈妈也还是会疏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我们这位钟情袜子的可爱女孩,在一岁的时候,离开了妈妈到奶奶家生活了半年。一年的养育,她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最初的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刹那间,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她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在对她来说纷繁而混沌的环境里,她遇到了袜子。选择袜子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解读妈咪第二问:这种情节是否影响健康,它能消失吗?

重新建立亲子依恋,“恋物”就会改善

当孩子遇上袜子,什么时候可以消除这种“恋物”?“恋物”产生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解铃还需系铃人,安全感的缺失必定需要安全感的补偿。回到妈妈身边,重新建立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是补偿安全感的最好办法;另外,进入幼儿园以后,尤其是真正融入到多彩的集体生活之中,“恋物”会有积极的转移,小姑娘不是对袜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减弱了么!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

·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园共育:影响孩子一生的“五要、五不要”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在行动上要诱导,不要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在童真上要理解,不要责难

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在习惯上要培养,不要强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宝宝的不情愿怎么应对?


时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现在的孩子,已经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比较自私、霸道。生活中,小皇帝、小公主都难免有许多的不情愿,我们如何应对呢?

宝宝不愿睡觉

在帝园商城工作的王先生的宝宝已经一岁多了,现在睡觉还是不规律,总是让人抱着才能睡得着。白天小王上班,晚上回家加班,小王笑着说,自从有了宝宝,他夫妻俩就没好好睡过觉。他担心宝宝这样下去,以后就改不了了。

回菲高级育婴师建议王先生

宝宝常会以哭闹、离开小床等方法“要挟”父母,达到不睡觉、不离开父母的目的。可从宝宝6个月开始,用渐进式方法训练他乖乖睡觉:

1。如已习惯抱着或摇动着入睡,先停止摇动,仅抱着睡。时间为4―5天:

2。放入小床并继续搂抱和抚摩;

3。不再搂抱,代之以拍背;

4。不再拍背,代之以坐在床边;5。不坐床边,代之以站在附近,知道宝宝入睡后离开;

6。在宝宝入睡前离开。

有些宝宝半夜醒来后就不肯再睡了,这时候你一定要坚决地将他放回小床,别与他闲谈,或提供水或食物,要让他明白,晚上是用来睡觉的,不能干任何其它事情。

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配以某种形式的奖励,例如墙上挂一张图,每独立睡好一晚在上面粘贴一颗星星等等。

宝宝不愿看医生,不愿吃药

夏季是宝宝患腹泻,痱毒的高发季节。大兴医院儿童门诊室外,张女士正在耐心地哄着自己两岁大的孩子,张女士告诉记者:从早上到现在,宝宝一直都在哭,说什么都不来医院,而且就算看完医生,宝宝吃药也是个麻烦的大问题,她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没什么经验,看到宝宝哭得这么厉害,张女士心里也不好受。

宝宝不愿与人分享

涛涛的父母是来北京创业的山东人。平常生意比较忙,也没时间管教他,他想要什么家里就给他买什么,后来幼教的老师打电话反应:涛涛在幼儿园经常“耍单”,有什么东西都不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这才引起涛涛父母的注意。

回菲建议家长:

宝宝的自私很多是家长惯出来的。如果宝宝把手中的东西拿给你吃,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拒绝,否则,时间一长,他会觉得任何好东西就是应该属于他一个人的。要引导宝宝换位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例如:“涛涛不玩到这个玩具很难受,那么别的小朋友玩不到这个玩具是不是也很难受呢?”让宝宝学会体验对方的情感和需要。出自内心的愿意跟对方分享。多让宝宝结交小朋友,有意识地引导宝宝与他人分享,要及时表扬,肯定他的共享行为。

宝宝不愿吃蔬菜,挑食

“本来就挑食,不爱吃蔬菜,现在天一热吃的就更少了。一天到晚的嚷着吃零食吃冰棍儿,不给买就哭,不是说疼惜这点钱,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不疼她疼谁啊,主要现在正是宝宝长身体的时候,天天这么下去怎么行啊”。在物美大卖场给女儿买冰激凌的黄女士无奈地说。

回菲建议家长:

可以把宝宝不爱吃的蔬菜集中起来,做得色彩鲜艳一点,用他的好奇心挑起他的食欲。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工作,带头多吃蔬菜,并表现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千万别在宝宝面前说哪个菜不好吃什么的,以免误导宝宝。

把一些蔬菜剁碎了包在饺子或者馅饼里,宝宝既可以换换口味,又摄取了多种营养。夏天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吃冷饮,但不能过于宠溺,家长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教给孩子,吃零食的利害关系。

回菲建议家长

来医院之前,尽可能让宝宝知道待会儿医生检查时会使用什么工具,比如听诊器、温度计等,只要宝宝乖乖的,这些东西都不会引起痛楚的。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买个造型逼真的玩具医疗箱,和宝宝玩医生看病的游戏,让他了解这个过程。不能因为宝宝哭闹就依着他,要告诉你的宝宝不吃药的话就要打针了,让他自己选,吃药时,要尽量想方设法减少药的苦味,以便使孩子能够接受。比如,用两层果酱夹一层药粉放在勺子里一下喂进。汤药要煎得浓浓的,分几次喂进。鱼肝油类药物可滴在饼干上给宝宝吃。

不要冤枉孩子


布莱克(1757-1827年):英国诗人、版画家。

一天,布莱克从幼儿园回家,路过一座公园时,竟站在一棵松树旁边看呆了。这棵松树,又高又大,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炫射出奇特的颤动的光华。浓密的枝叶的缝隙中间,有无数道光束向地下倾泻,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情景,简直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他热切地注视着大树,内心充满了难以言状的激动。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丽质仙女,身穿彩服,生着翅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嬉笑游戏。他又惊又喜,一口气跑回家去,把自己看到的奇妙情景,上气不接下气地讲给父亲听,拉着父亲快到公园去看。

父亲半信半疑,和儿子匆匆向公园跑去。邻居的孩子和大人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也好奇地跟着去看。众人来到公园,松树林里静悄悄的,夜幕正缓缓下垂,灰色的雾霭开始升腾,微风摇曳着细小的树枝,别的什么也没有。人们瞪着眼睛,不解地问:

“仙女在哪儿哪?”

父亲当时也非常生气,打了布莱克两下,骂道:

“你这说谎的孩子!”

过了几天,小布莱克在家里独自玩耍,忽然大声叫起来:

“爸爸,妈妈!快来呀!快把门关上!”

“孩子,怎么回事?”

“快把窗户关上!我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降下来,进到屋里了。别让她飞了!”

“在哪儿?在哪儿?”

父亲赶快跑进屋,迅速关上窗子,在屋子里四处寻找。找来找去,除了小布莱克以外,什么仙女也没有。父亲光火了,又将儿子打了一顿。

母亲不像父亲那样粗暴。她问儿子:

“哪里有什么仙女?你怎么又说谎呢?这是不好的。”

此后,细心的母亲对儿子的一举一动格外注意起来。她想:这孩子总是说看见了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说起来还认认真真,不像是有意骗人的样子,恐怕是他想象力特别丰富吧?看来,不能随便用“说谎”来冤枉孩子。

从那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护卫着他,为他辩解,认真听取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任凭他骑上想象的“骏马”驰骋。

经历了几番痛打和别人的讥笑,布莱克除了跟母亲述说自己的“奇遇”外,再也不大喊大叫了。他坐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作诗、绘画,把一幅幅自己“看到”的美丽图景留在诗作和图画中。母亲看了非常高兴,鼓励他坚持下去,多写多画。

后来,布莱克终于成为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在诗歌创作中,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束缚,以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注,由水由主,水到渠成,自主自立。关注,即是关心,也是一种注视,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去创造,去完成,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意的生活。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关住,一种束缚式的关心,这样的关心,牢牢地捆住了孩子的心性的发展,孩子是被成长的。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他们是有安全感的,是温暖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是有责任感的,是个对社会有利好行为的,是有完善性格的人。

被父母关住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对人是比较冷淡的,依赖性较强的,社会功能有所缺失的,性格较孤僻或暴燥的,性格不太完善的人。

孩子从小就做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父母要求的,并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从小就背负父母这样大的愿望,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却忘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孩子成了一部机器,一部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他们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加更好的“硬件”,让这台机器能更快速地运转起来,可是结果往往是以这台机器的报废而告终。虽然这台机器有了最好的硬件,但这些可能都不适合,反而成为好看的累赘。

关注孩子,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像一股清流一样,自主地流淌,最后流进大海,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滴水,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美妙的人生。

不要敷衍孩子的问题,保护好奇心家长要这样做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家的宝宝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在面对宝宝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为孩子解答。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持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这对孩子的未来是大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给大家分享三方面的教育经。

1、面对懵懂的儿童,问题多多却还不能明白复杂的科学原理,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儿童时期,最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刺激孩子的想象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就写过一篇《难忘的游戏》,说的是他小时候,有天打雷,他吓得跑到爸爸房间,说邻居奶奶告诉他,那是雷公公要劈死不孝子了。他的父亲陈伯吹先生,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笑着说不是那样的,还特意给他做了个实验,就是找一个玻璃板搁在书上面,然后把积木上包一块绸布,剪几个小纸人放在玻璃板下面。绸布与玻璃摩擦,玻璃就带电了,电就把纸人吸上来,电中和掉了之后,纸人又掉下去了。只要不停摩擦,纸人就一直在跳。还给他讲摩擦生电,磁感应发电以及电有哪些用处。陈伯吹还带儿子去看《发明大王爱迪生》、《居里夫人传》的电影,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2、对于孩子提出的“怪”问题,有时候家长也没法解答,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呢?

孙云晓:首先家长自己也要做功课,先给自己科普,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家长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时,最好的方法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查书、找资料,一起寻找答案,把提问的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这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切记不要用低水平的回答敷衍孩子,埋没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像上面提到的陈佳洱的例子,父亲没有简单地回答“不要害怕,没事的”,而是耐心地用游戏的方法告诉孩子其中的原理。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在进行科学教育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孙云晓:孩子的阅读和探索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可以从绘本开始,尽可能给孩子多提供体验的机会,在孩子专心玩时,不管他是观察蚂蚁搬家把身上弄得脏兮兮、还是玩水把地上弄得湿嗒嗒,在确保没有危险的前提下,父母要有耐心,要宽容,不要去打扰孩子。现实中,经常看见孩子玩得好好的,家长一会让孩子喝水、一会儿让孩子吃苹果,对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的培养都非常不利。

在少年时期,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做一些更复杂的探索的项目。家庭是个性化的教育,家长要发现和尊重孩子的兴趣,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条件,不要先考虑对成绩有无影响。比如福建有个孩子,不愿参加课外班就爱看书,自己做实验,甚至做小火箭,父母很支持他,结果这个孩子在大学时代就研制出新概念直升机,获得多项专利。现在很多家长过于功利,只希望孩子看教学参考书、名人传记,把孩子喜欢看的冒险的、幽默的、好奇的书统统归为闲书、杂书,扼杀了孩子创造力的幼苗。

别替孩子玩玩具


别替孩子玩玩具端午,**的奶奶被我邀请来过节。老人家有一个来月没看到孙子,万般疼爱倾注一身,语言无比温柔,动作特别小心,恨不得把所有的爱与温情都拿出来。我很理解她的心情,所以决定自己趁机偷懒和金逛街去,让她单独陪**。走之前,我想看看**和奶奶呆在一起是否习惯。

还好,毕竟是血浓于水,虽然多日不见奶奶,但稍微接触后,**就接受奶奶了,愿意要她抱,并不会粘着妈妈。

听说他喜欢玩玩具,奶奶洗了几样玩具给**玩。我看了一会,就觉得有一点点小问题:

**有个组合玩具,多边形的,一边是可以唱歌的,一边是可以当车开的,一边是可以玩弹珠的,正中则是可以敲击的。**一拿到玩具,就低头专注地拉弹珠。可是弹珠有点小,他很有耐心地一点点地扯,刚扯到,又缩走了,他继续扯,如此反复,但是奶奶见他第一次没扯出来,就敲击了中间那个“大圆球”,说:“宝宝,玩这个!”**被打断了,于是也开始敲击大圆球,但很快他又回到那个弹珠上。奶奶又把唱歌的那一面点开了,音乐响了起来:“宝宝,你听歌!”**只好又抬头转向奶奶摁动的地方,但是,这个固执的孩子,他还是继续抠着弹珠……奶奶又来了,“开”动了汽车,“汽车来喽,宝宝!”

**终于把这个玩具一推,伸手去抓脚边的小盆子玩了。

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但是当时我实在忍不住对PP说:“没关系,让他自己玩吧。”只是PP还是照着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指导着**。

我心想奶奶也不是长期陪**玩,就让她按自己的方式陪吧。于是我上街去了。

不过,心里,还是想:大人,请别替孩子玩玩具。

玩具是干嘛的?在我看来,玩具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的。我甚至把我家的阳台铺上地垫,摆上**大部分的玩具,当成他的“工作间”,因为我觉得他玩玩具就是在“工作”。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觉得我很“摆谱”的做法。我想说的是,孩子其实也有自已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不要去干涉过多。你觉得可爱好玩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孩子的兴趣点;你觉得丑陋得很,根本不入你眼的东西,倒可能恰恰是孩子的“兴奋剂”。

我觉得,孩子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只要是干净的、安全的东西,我就愿意让孩子接触。

如果是不干净的,我想办法洗干净给孩子玩玩,让他认识认识,如果确实是油漆物或者有可能带来健康影响的东西,我就缩短给他玩的时间,但我会尽量让他“尝尝”这东西的模样、颜色等;

如果是不安全的东西,我尽可能在自己的监护下让他“见识”下。

如果是高危物品,坚决抱开,而且平静但坚决地告诉他:“危险!烫!痛!”或者做出很痛苦的表情,让他明白这个东西他不可以碰。

有很多东西,孩子可能因为目前的认知有限,不能了解其中的“妙处”,这可以引导,但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发现,我觉得大人就应该给他专注认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不必去反复指点。请让你的思路跟着孩子走,别试图让孩子的思路跟着你走。

试问,假如你做一件事情,有人不断地在旁边指导你该这样做,要那么干,恨不得全部帮你做完,弄得你又焦虑又不安,根本没办法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你会是什么想法?

所以,孩子,也需要尊重。请尊重他们的发育特点,请尊重他们的思维模式,请尊重他们的需求……

不要逼着孩子"懂事"


最近,小编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其实生活在很深的绝望里”。这句话让我看的很心疼,但是也无法避免的赞同。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节选,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故事。

【懂事的孩子,其实活在很深的绝望里】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妈妈说,我小时一直哭,必须抱,一放下就哭,哭到一岁四个月,突然就不哭了,以后再没怎么哭过。我记事很早,最早记忆只有几个月,但从记事起,就一直是小大人,偶尔才有做小孩的感觉。

一直不明白,按说我得到的照顾很好啊。因爷爷奶奶死活都不会给我家带孩子,哥哥和姐姐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出生后,妈妈干脆不挣工分了,做全职妈妈带我,在农村这是绝无仅有的事。

记事起,我没被打一次,没被骂过一次,父母也从不否定我的意志。好像是,我得到了充分的爱与自由,但怎么就那么乖呢?难道是因对父母共情才这样吗?但我的活力去哪了?一副好嗓子,却逐渐不能唱歌了,从来都不能跳舞,现在才可以跳点激烈的。

直到今年一天,做了三个很深很深的梦,第二天发现长了五根白发,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原来的哭,是对妈妈喊,看着我,关注我,和我呼应。一岁四个月时,突然不哭了,是绝望了,再也不发出这个意愿了。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小编有话说】

看了这一段,小编的心里其实也是百感交集的,小编突然想起了曾经去非常穷苦的一个地方,那边的孩子小小年纪都非常的懂事,当然,这也是生活所迫。

之前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都非常懂事,不要求玩具,不会胡闹的要好吃的,朋友经常和我们说,从小就给孩子立好了规矩,不会买给她很多好吃好玩的,所以现在孩子看到别的小孩有的小玩具,也不会吵着要爸爸妈妈买。

当时,小编和其他朋友一个劲的夸孩子懂事,朋友会教育,还纷纷的要学习。

但是此时此刻,我想来,却觉得这个小女孩有些可怜,因为她早早的失去了孩童的任性和快乐。

当然,小编说的不是一味的让孩子任性,满足她的无理要求,而是正确的适当的教育引导孩子,但绝非要她一味的“懂事!懂事!懂事!”

所以,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们,教育孩子是一件深奥的事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专家有什么要说的~

【听听专家怎么说】

陈慧:教育孩子,眼光要放长远点

养大一个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孩子让我每天都面临很多问题和课题,通过孩子我们需要时常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们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教给他(她)坚强、勇敢,别忘了教他(她)具备良好的心态,别剥夺他(她)选择的权利,别限制他(她)探究的脚步。偶尔的跌倒未必不是好事,毕竟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期的,而应该是终生的教育。

下面,我来说说怎样在生活中正确的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而不是强迫的逼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人。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的父母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大人的意见要统一。有的时候父母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不要太溺爱孩子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道:有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栽种了几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大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来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了进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挖坑呢?”“小树正在长身体,不补充营养不行”。“那为什么不离近一点呢?”孩子问。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种树和教育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的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他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玩具越少孩子越聪明?


在育儿的道路上,每一个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的踩着脚印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孩子的心理,慢慢的体会出一些孩子的感受,慢慢的明白了怎么和孩子融洽的相处。这些是学问,更是育儿的生活。

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尽早知道几件事,会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智慧和理性。

1、玩具越少孩子越聪明

无论家里财力是否雄厚,你都不应该给孩子买太多玩具,玩具多对开发孩子的大脑反而不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玩具多了,就会这个摸一下,那个看一下,缺少了研究的精神,更加不会执着地对待一个玩具,可能养成什么也不喜欢,什么也玩不过三分钟的坏习惯。

玩具少了,孩子就会想着办法动着脑筋地折腾那一个玩具,花样百出,而且爱不释手,越是玩的花样多,对此玩具的喜爱也就越深。琢磨的多了,一个玩具可以想出无数个玩法,聪明的脑袋瓜就这么不经意间培养起来了。

建议一个可行的方法:家长可以先把玩具分门别类,然后先拿两三个玩具给孩子玩,并多陪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多动脑子。等到孩子确实玩腻了,再重新拿两三样新的玩具给孩子玩。

2、从小独立吃饭的孩子,做事情更专心

小的时候,孩子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难被其它的事情所干扰。而吃饭是一个人雷打不动的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吃饭,这个最为平常的事情,却是最可以锻炼孩子生活习惯和某些性格的好机会。

中国父母喜欢喂饭,其实最不可取。喂饭往往会让孩子三心二意,对食物挑剔。让孩子从小独立吃饭,不仅可以让孩子专注在吃上,还可以开发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并且在专心对付怎么吃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对食物的喜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挑剔食物。

3、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孩子身体健康的基础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吃就是睡,父母对孩子可以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宠爱,但是唯独睡觉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在睡眠中成长,无论是身体的机能还是脑部的成长,都是在睡眠中快速增长起来的。

很多人认为只要睡够就好了,还喜欢半夜给孩子喂食或者让孩子很晚才睡,他们总认为睡觉是不需要一个时间规律。其实这个观点很错很错。

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健康快乐,不仅帮助脑部的最大化发育,还会带给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因为每一个人每一天至少会花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上。

4、多经历一些小挫折可以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摔跤,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受委屈等等。你们有没有想过,小时候受到的这些小挫折,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学走路的时候跌倒几次甚至几百次,能怎么样呢?最多就是受点小伤,磨破皮,撞个包之类的。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受到这些挫折,他就会因为没有经历而害怕受伤,小时候害怕受伤倒也没有什么,那么长大了之后呢,他依然脆弱得像饼干,又该怎么立足于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呢?

生病也是同样,每生一次病就是对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一次提升,从而增加身体的抵抗能力,所以别害怕孩子受到这些小的挫折。坚强的个性就是从这些小挫折中磨练起来的。

5、走出去就是最宝贵的学习经历

人生并不只是纸上谈兵,书本上的知识知道的再多,也需要真实的经历,体会领悟发现之后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他脑中真正的营养,正所谓“知行合一”。有人说,孩子三岁前根本没有记忆,那么带着他出去玩去看世界还有用吗?

这种观点,错错错!

孩子在走出去的时候,享受了那个过程,看到了不同的事情,这些都会沉淀在他的脑部,会为他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同的思考。孩子从小就要走出去,走的路越多,他的人生越丰富,他的思维模式才会更完善。

6、每天给孩子读上几本书,帮助孩子学习多方位的思考模式

书本上的世界多姿多彩,从小就接受书本熏陶的孩子,思考的模式更为多元化,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更为丰富。

睡前让孩子读几本书,听几个故事,一来可以养成睡前静下心的习惯,可以顺利过渡到睡眠模式;二来书本上的故事更可以激发起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一种积少成多,在今后的育儿生活中,你会慢慢发现有极大的帮助。

喜欢《孩子情愿要袜子不要玩具?》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玩具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0幼儿故事要诚信不要作弊 1、要诚信不要作弊的故事 小光和小山是一对好朋友,同在第一中学读初中,整个学校都在整顿考试作弊的学风,但是学生们并不知情,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在课上写完一张试卷,这张试卷和以往的有所不同,试...
    2020-11-12 阅读全文
  • 不爱穿袜子的孩子 案例:天气逐渐变凉,不过却有幼儿不穿袜子,不喜欢穿袜子。这天上午,在课堂上小朋友们都在观察,突然看到不知从哪扔出一只袜子,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子轩不光把鞋子脱了下来,还把袜子也脱了下来。于是我上前把袜子...
    2021-05-12 阅读全文
  • 不情愿的道歉 情景表现: 三个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个要从上面滑下来,其中一个非要从下面往上爬,另一个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远远看着这一情况的我来不及制止,就见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惯性中滑了下来,...
    2020-10-26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影响孩子一生的“五要、五不要”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
    2020-06-28 阅读全文
  • 不要迁就孩子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他们穿戴整齐,高高兴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幼儿园,接待幼儿入园时,孩子们主动的跟我打着招呼,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最后一名入园的是张靖涵小朋友,她来到幼儿园门口...
    2020-12-28 阅读全文

1、要诚信不要作弊的故事 小光和小山是一对好朋友,同在第一中学读初中,整个学校都在整顿考试作弊的学风,但是学生们并不知情,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在课上写完一张试卷,这张试卷和以往的有所不同,试...

2020-11-12 阅读全文

案例:天气逐渐变凉,不过却有幼儿不穿袜子,不喜欢穿袜子。这天上午,在课堂上小朋友们都在观察,突然看到不知从哪扔出一只袜子,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子轩不光把鞋子脱了下来,还把袜子也脱了下来。于是我上前把袜子...

2021-05-12 阅读全文

情景表现: 三个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个要从上面滑下来,其中一个非要从下面往上爬,另一个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远远看着这一情况的我来不及制止,就见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惯性中滑了下来,...

2020-10-26 阅读全文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

2020-06-28 阅读全文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他们穿戴整齐,高高兴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幼儿园,接待幼儿入园时,孩子们主动的跟我打着招呼,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最后一名入园的是张靖涵小朋友,她来到幼儿园门口...

2020-12-2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