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隔代教育的惨痛教训

发布时间:2022-04-15

爱的教育笔记。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隔代教育的惨痛教训”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去年有两部与“隔代教养”有关的影片,在台湾引起众人的关注。

一部是由台湾女导演王小隶执导的《拥抱大白熊》。

这部片子讲述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被送至外婆家托养,和同样缺乏父母关爱就读中学的表姐相依为伴。强烈渴求亲情之爱的男孩,为了唤回爸妈的关爱,结交损友,甚至自导自演绑架案玩失踪……

另一部则是吴念真拍摄的纪录片《阿祖的儿子》。

同样是以“隔代教养”为主题的影片,却引起不同的反响。

小成本拍摄的《拥抱大白熊》,由于导演是以爱与宽容为主述点,所以让观众在看得心酸之余,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思考“隔代教养”。

《阿祖的儿子》则引来一片批评。因为这部纪录片所采访纪录的对象,都集中在台湾低收入、低学历群的家庭;且是一些背景特殊——如单亲、外籍通婚、未婚生子的个案,却避而不谈一些中上阶层的父母,平日把小孩放在爸妈或保姆家,放假才带小孩回自己家来“玩一玩”;或经济条件较好和“有办法”,可以请来外籍劳工照管小孩,另一种形式的“隔代教养”。

我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隔代教养”所带来的一些困扰。

儿子八个月大时,我在“讨厌妻子做家庭主妇”的丈夫的驱赶下,重回电视台工作。在“经济恐慌”心理因素促使下,丈夫让我将儿子交托给“价钱好商量”的婆婆照顾。

却未料避着公公出外兼职存私房钱的婆婆,并不乐意我们一厢情愿的安排,于是便看自己的姊妹、女友们哪个有空,就将孩子塞到哪家去,然后在我们下班来接孩子前,再把孩子接回她家。

八个月大的孩子恰是开始认人的时期,可怜的儿子每天都由不同脸孔的阿姨们照管,据说整天都哭个不停。这个情形直到三个月后某一天,丈夫提早下班去公婆家接孩子,才被我们获知。

那三个月“居无定所”的日子,在儿子心中应该留下了极大的阴影,让原本温和、爱笑的他,变成一个焦虑、爱哭、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这个在托养上所犯下的错误,我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努力用各种方法去弥补挽救,但直至今天,虽然儿子给外人的印象是一个阳光少年,但为娘的我,却仍忐忑不安于他还怀有那“病根”。

女儿一岁时,我又在丈夫的驱赶下,再度回到电视台任职,将女儿交托给娘家妈妈来照顾。当时母亲已六十多岁,身子骨虽然尚称硬朗,但一方面实在是“带怕了孩子”,另一方面也很想能享受些自由自在走走玩玩的“老福”,所以实在没有替我带孩子的意愿,但却因我的住地距娘家不远,她又曾替我姐姐带过孩子,若不接受帮我照管女儿,怕受到亲友邻居的批评。

而我在将女儿“赖”给母亲后,因为很“放心”,因此隔三差五地让女儿晚上都住在母亲家,以便在下班后可以专心照管已经入幼儿园的儿子。

我娘家父母把我女儿照顾管教得很好,那些发生在旁人家“隔代教养”中,因娇宠过度而造成不好好吃饭、任性、骄横、霸道等的坏毛病,我女儿身上一丁点都见不着。

但这“放心”的假象,却在某一天我送女儿去娘家的半路上,被女儿的一句问话给戳破。

“妈妈,我今天从幼儿园放学后,是回外婆家还是回‘你家’?”女儿抬着小脸问我。

“说什么‘你家’啊,妈妈的家不也就是你的家吗?”

“对喔!”女儿应了这句话后,露出沉思的表情,然后说了句让我至今想起来还觉心痛的话,“妈妈,将来我长大有小孩后,我要买一个大大的房子,让你一起住,这样我的小孩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了。”

跟一位女友谈及此事时,女友眼眶红了起来,说她能体会女儿话里渴望“情感安定归属”的辛酸心情。

原来自小女友就被她父母送至另一城市的外祖父母家寄养,直至高中父母设法调职到与外祖父母同一城市,她才得以和父母同住。

虽然她在外祖父母家备受宠爱,但却没有办法给她“真正”家的感觉,她仍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抛弃不要,“寄人篱下”的孩子。

这在她心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感情空洞,使她长期受困于既想拥有被爱的权利又怕被排斥,陷在表里不一矛盾挣扎的情绪中。

有一位也是自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朋友,他因为另有一个由父母陪伴长大的弟弟,因此兄弟俩经常为争风吃醋而争吵打架。

还有几位也是由长辈或保姆长期照管的朋友,多半个性都十分的敏感、善妒,并伴随有刻意去讨好迎合他人,或是用自暴自弃、放纵本我来获得注意的极端行为。

因为即便照管孩子的人再疼爱孩子,他们的爱,更多是放在满足孩子的生活与安全需要,对于更高一层次的“情感归属”,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孩子。

过来人支招

千万不要为贪图“省钱”,和一时的“省力”、“省心”,而不去考虑长辈或保姆是否“有心”和“有能力”去照管好孩子;不要因为“放心”,就偷懒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爱。

另外在安排孩子托管之前,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向孩子说明父母这样安排的原因,及父母难舍的心情,以减低孩子“被父母抛弃”之感。

公说婆说

隔代教养之好处:

1.老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恰好弥补了年轻父母的不足。

2.老人吃苦耐劳,有耐心,有时间,有精力,动手能力较强;将他们的特长(琴棋书画、文化课知识、务农经验、各种技术工种及研究方向)与孙子的学习结合起来,也可以节约一大笔教育支出,和节省雇保姆的一大笔开销。

3.子孙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锻炼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亲身学习体验尊老爱幼。

4.可以从老人那里学习朴朴实实的生活点滴。

5.儿女有自己父母做可靠的后盾,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需先注意的是:

1.要事先沟通好,让长辈做好带孩子的准备工作(如买上几本科学育儿方面的书送给长辈,跟他们一起观看一些育儿节目)。

2.帮带孩子的长辈必须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或住在邻近,让孩子可以天天与父母相处,以满足孩子的“情感归属”。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教育不是亲子教训!


我们中国家庭通常有如此温馨的一幕:大人教育小孩一定要礼让大人,有好东西时要先让老人吃,但这时老人通常欣慰地婉拒,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可以让一路,但东西是自己的。

某次,我未满周岁的小儿得美食又如是让,让姥爷,姥爷说谢谢宝,你吃。让姥姥,姥姥说真乖,宝宝吃。让他爹,他爹说宝宝吃吧。让到我,我吭哧一口吞下,小儿大吃一惊,立刻扑过来,两只小手掰之撬之挖之,显虎口夺食之象……

其实这一瞬的表现,才是孩子的真性情。而且如是做,也是生活的真相,这世上,不会有人总领你的情、总让着你。

前者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他虚假的礼让而礼让他;而后者我的行为至少会让他知道虚假会让他付出代价,至少他会从震惊中感受到什么。

当然了,孩子还是厚道孩子,而且聪颖,后来他还会礼让,但面对我时,他会大笑,并先吃一口再礼让……

而我呢,依旧会接受他的美意,我会跟他说妈妈愿意和你一起享受美好。更重要的是,他长大后,喜欢分享。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谭林桂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老人们认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很可怜,舍不得教育,同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

老人的种种爱的行为,常常会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到后来就是管不住。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不能与其他小孩子和睦相处。

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

扬长避短是良方,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刘翔,从小父母为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他一直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不仅和老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且从老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的品质。

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事实证明,许多由祖辈带大的孩子,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它孩子。

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首先是不要过度溺爱,对孩子也要讲原则,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另一方面是管理孩子的标准要一致,不要一个在教育一个在护短,否则会导致孩子难管,甚至不服管教。再者就是照顾孩子生活只是爱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养成生活、学习、卫生等方面的好习惯,最后是能接受好的建议和意见,不要认为老师或者其他人指出孩子的不足是为了给你难堪,只是希望家园结合,能改掉坏毛病和不足,从而养成好习惯。

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浅谈隔代教育


浅谈隔代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近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上要感恩父母,尽孝之道,对下要关爱子女,尽责之职。

七零末,八零初出生的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也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也是跟随着祖国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而长大成人,而今之时,我们也都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当然父母们也都到了花甲之际,按理说来这时候的他们应该是享清福的,但是为了我们能够安心工作,为了满足我们的“玩心”,我们年迈的父母”首当其冲”地帮助我们带领我们的孩子,自觉地成为了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使之形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

或许真的因为工作的关系,或许因为自己贪玩之心,或许因为依赖之心,我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则甚少,想来我们家也是一个典型的“隔代教育”的家庭。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纯真的爱情。当然我所说的爱情,绝对不是什么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是家庭之间的关爱和亲情。无可非议,我们的父母肯定是全心全力的照顾着我们的孩子,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在教育幼儿方面,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父母必定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的。

在我们家严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不管是对是错,事事都顺着孩子。曾经儿子跟我讲过这么一句话:“宝宝、爷爷、奶奶三个人在一起,宝宝最大,爷爷第二、奶奶最后,但是宝宝,爸爸,妈妈三个在一起,便是爸爸老大,妈妈排第二,宝宝变最小了。”后来我又试着问儿子:“那么我们全家五个人都在一起,那又是谁最大呢?”儿子不假思索的回答到:“当然是爷爷最大!”可想而知,当我和孩子爸爸不在的时候,儿子又是如何称王称霸的?

父亲和母亲也曾多次跟我说:“儿子太难带了,总是不可吃,不肯睡,乱吵乱闹!”但是说实话,每个周日当我独自带着儿子的时候,我真心的没感觉到儿子有如何的难带?儿子自己吃饭,自己玩耍,自己穿戴……但是爷爷奶奶的一起包办代替,即时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要孩子动手,渐渐的就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生活,同时也使其任性霸道,与其他小朋友很难融洽相处,形而久之地也失去了一些本该有的生活本能。

人总是一个矛盾体,爷爷奶奶一方面说着:“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自己带领。”一方面还是不辞辛劳的代替着我们。我们一方面嫌弃爷爷奶奶带领方式不对,一方面有使劲地把孩子往我们的父母那里塞。

就如同就现在所谈及的“隔代教育”,势必也存在着有利的地方。祖辈家长们比我们有更多的育儿经验,有更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另外我们的父母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可以促进我们的下一代的发展。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为圣神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当我们认为父母对待我们的孩子过于溺爱而做的不对之时,请不要对父母大声呵斥,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当时说不通,可以借助于其他事情,其他人物来讲明。爱屋及乌,因为他们是爱我们,才会爱我们的孩子。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父母者,子女之启蒙之师。凡为父母,莫不爱其子。爱不仅仅只是挣钱给其穿好,吃好,学好!更为重要的是从心灵从道德上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以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信《隔代教育的惨痛教训》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亲子教育不是亲子教训! 我们中国家庭通常有如此温馨的一幕:大人教育小孩一定要礼让大人,有好东西时要先让老人吃,但这时老人通常欣慰地婉拒,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可以让一路,但东西是自己的。 某次,我未满周岁的小儿得美食又如...
    2021-07-31 阅读全文
  •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谭林桂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老人们认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很可怜,舍不得教育,同...
    2020-10-12 阅读全文
  • 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
    2021-06-30 阅读全文
  • 浅谈隔代教育 浅谈隔代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
    2020-09-29 阅读全文
  • 隔代教育的优化方案 现在,隔代抚养或称“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我国,素有“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传统家庭文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激烈的竞争与广泛的人口流动,隔代抚养就更为普遍。据中国老龄科...
    2021-12-31 阅读全文

我们中国家庭通常有如此温馨的一幕:大人教育小孩一定要礼让大人,有好东西时要先让老人吃,但这时老人通常欣慰地婉拒,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可以让一路,但东西是自己的。 某次,我未满周岁的小儿得美食又如...

2021-07-31 阅读全文

谭林桂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老人们认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很可怜,舍不得教育,同...

2020-10-12 阅读全文

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

2021-06-30 阅读全文

浅谈隔代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

2020-09-29 阅读全文

现在,隔代抚养或称“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我国,素有“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传统家庭文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激烈的竞争与广泛的人口流动,隔代抚养就更为普遍。据中国老龄科...

2021-12-3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