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蜀道难》教案合集

发布时间:2023-07-01

蜀道难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认真比较后决定推荐这篇内容充实的“《蜀道难》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估依据。

《蜀道难》教案 篇1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这个专题为诗词专题。流芳百世的名篇,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而《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则是中国诗坛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层次。浪荡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进他的诗里。在这幅描绘蜀国风光的泼墨大写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峥嵘,写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结合《蜀道难》的文本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能力目标: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感受本诗雄浑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又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雄浑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

《蜀道难》这首诗由于比较长,在文意的理解上对于高一的学生是有困难的,这一环节,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终做到扫除阅读障碍,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播放由名家范读的配乐朗诵《蜀道难》音频,在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流露和变化。

听读后,让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学生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诗风的雄浑”和“蜀道之难” 由蜀道难这一点,让学生找出关于蜀道之难的三句话: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然后下面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诵这三句话,教师进行朗诵指导,进而进行集体朗诵,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朗诵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李白雄浑奔放的诗风,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难” 的不同含义,即分别在感叹:蜀道的高、蜀道的险、以及蜀地战祸的惨烈。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这一环节的立足点在于精读诗词,自主鉴赏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点、鉴赏和朗诵。要求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品读,指出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高、险、以及战祸之惨烈的,并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评点和朗诵。此处给出示例,并给以提示,可以从从艺术手法、意象选取、词语运用、句式节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后,由小组一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从而总结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即奔放的诗风、飘渺的神话传说、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鲜明的意象,灵活的章法,并进行板书。在对诗句阐述完鉴赏内容后,要求小组的另一位代表进行朗诵,并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这一环节旨在探究诗歌的内涵。本诗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对于主旨的探讨,用顾炎武《日知录》里对这首诗的评价“李白《蜀道难》之作, 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这个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同意的理由是什么?不同意,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前,首先指导方法,“知人论世” 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并给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本诗时的社会背景,说明李白踌躇满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赐金放还。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本课的写作意图一般会有三四种说法,一是送别友人;二是抒写心志,感叹仕途艰难、人生艰难;三是讽喻时政。待学生发言后,老师打出屏幕中资料以佐证他们的观点。使他们有思考后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最后再来朗诵诗歌,在朗朗书声中再次感受本诗雄浑奔放的诗风和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做出了尝试,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板书: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蜀道难》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可以说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要提起李白,我想给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个剑客,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并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样的诗句。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诗中作过非常生动的评价,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长超拔不群。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营造诗情氛围,唤起学生对诗歌美感的祈盼,回顾李白人生,初步了解《蜀道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蜀道难》教案 篇3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蜀道难》教案 篇4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 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 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 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 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 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799918.coM 好句摘抄网)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教案 篇5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蜀道难》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 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篇7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教案 篇8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

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

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标2、3)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1、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2、《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

3、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置思考题:《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1诵读和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

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并描绘出来,这其中,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也是落实了本单元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

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最后布置作业:熟读第二、三段,小组合作分析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蜀道之难的,准备课堂汇报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蜀道难》教案合集》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蜀道难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推荐

  • 关于蜀道难教案3000字7篇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提供给老师更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规范的教案都有哪些优点?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关于蜀道难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2023-01-16 阅读全文
  • 难以忘怀味道作文合集(5篇) 根据您的需求,编辑整理了《难以忘怀味道作文》。我们经常会将一些心事写进自己的作文,写作文可以防止我们忘记某件重要的事情。其实从小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2023-04-01 阅读全文
  • 蜀相教案经典11篇 学生们享受了一个动态、有趣的上课体验,这离不开一份精心编制的教案。教师需要耗费心思制作教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编写课堂讲义。制作精良的教案是教师规范自身教学表现的重要手段,如何写好教案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反复修改和微调,特别为大家呈现了一份精致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23-06-11 阅读全文
  • 教学难点教案集合12篇 作为一名教师,在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一种工作责任的体现。然而,编写教案课件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有针对性地设计高效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灵活地授课。鉴于此,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标题为“教学难点教案”的文章。欢迎您在本网页上阅读相关内容!...
    2023-05-22 阅读全文
  • 困难教师申请书合集 无论我们想申办或申请哪种东西,我们平时工作中一定会使用到申请书。申请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达到自身的目的,一篇申请书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以下是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困难教师申请书,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2023-04-06 阅读全文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提供给老师更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规范的教案都有哪些优点?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关于蜀道难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2023-01-16 阅读全文

根据您的需求,编辑整理了《难以忘怀味道作文》。我们经常会将一些心事写进自己的作文,写作文可以防止我们忘记某件重要的事情。其实从小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2023-04-01 阅读全文

学生们享受了一个动态、有趣的上课体验,这离不开一份精心编制的教案。教师需要耗费心思制作教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编写课堂讲义。制作精良的教案是教师规范自身教学表现的重要手段,如何写好教案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反复修改和微调,特别为大家呈现了一份精致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23-06-11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教师,在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一种工作责任的体现。然而,编写教案课件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有针对性地设计高效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灵活地授课。鉴于此,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标题为“教学难点教案”的文章。欢迎您在本网页上阅读相关内容!...

2023-05-22 阅读全文

无论我们想申办或申请哪种东西,我们平时工作中一定会使用到申请书。申请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达到自身的目的,一篇申请书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以下是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困难教师申请书,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2023-04-0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