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美的历程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3-08-26

美的历程读后感。

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阅读了作品后,心里对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我们可以将读书时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成读后感,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大家介绍一篇有关“美的历程读后感”的文章,这将是你需要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

(一)它的几个特点:

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一般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

2.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二)我读《美的历程》和钱有关系。一般来说,我会选择200页以下的,包括**。原因很简单。首先,如果一本400页的书换成两本200页的书,听起来就差一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

另外,我的经验是,越大部头的书往往越乏味,作者通常是对读者的领悟理解能力持怀疑态度,一点点主题结论要迂回曲折反复论证个5遍6遍,看得头昏眼花非常上火,更有甚者,万一没看懂,不但上火,信心也受打击。所以,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377页,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 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

三、五本飘然远引。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我想知道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是否有潜在的动机?

)我没有理由不爱,88元!!!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

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在那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事实:阅读插图多的书籍有其自身的优势,即阅读速度快,成功感强。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

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一幅很好的画**: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泥塑。

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 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

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看看雕像(书中163页)。在这一页的右下角,一个小个子男人蜷缩在一起,抱着头坐在一块圆石上。只能看到他的肩膀和头发。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为什么受苦?妈的,只是个小哈姆雷特。就象哈姆雷特。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头发卷曲并粘在头皮上。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坚持了半个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当我出来的时候,我让我女朋友注意到了这句话:

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会看不起中国。如果你了解中国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中国。现在,我已经读完这本书了。关于作者的教育,除了钦佩他之外,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这么多漂亮的东西,我也值这个价。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

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古代图腾时代原始巫术的礼仪活动,其中融合了后世的歌、舞、戏、画、神话,以及陶的有意义的文化装饰和造型形式。

在第二章中,从青铜器充满凶猛美的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意原则、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

“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了自觉阶段。文学独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它仔细区分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

阮籍和陶潜是这一时期非常独特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

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体现了唐朝鼎盛时期知识分子的豪放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巅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

虽然这种对鸟瞰的宏观把握并不能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详细的描述,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印象。

游荡在这本书里,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之旅,更是对我们精神、灵魂和思想的洗礼。

不仅仅用“震撼”这两个厚重字足以表达其中的分量。本书所要带给读者的,原本比作者预想的要更缤纷绚丽。诚如我们所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将越来越先进,或越来越令人兴奋和先进。

但凡事都有例外。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到,即使时光流逝,社会富裕,也有一样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退化。反而,时间的积淀更能加重它的韵味。和它所散发的魅力。

它会随时光的足迹为自己装扮更华美.更有气质的华衣。不会随时间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艺术.

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本书作者也正是通过历史的美的艺术历程,让读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鲜和清丽,让我们读到历史艺术的美之瑰丽本质。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有一样与艺术.文化总如影随行的原始艺术,随时代繁衍总是历久弥新。

在文艺领域的大花园中独树一帜,这就是巫术.宗教礼仪。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对这些“传统”的依赖,上至君王,下达百姓,都把它供在一个崇敬的地位。

早期原始艺术大多有宗教.巫术的影子,人们在精神领域一直对它有所保留。但对我们这种现象从纯艺术.

文化来说只能是思想借鉴,不应痴迷其中。毕竟,封建迷信在科学社会是被摒弃的,又或着说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也越来越被弥漫在奇异想像和炽烈情感的图腾文化与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

也同样代表了一种根基深沉的文化体系。对于这种文化,历来“美学家”们是抱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借鉴吸收的。

本书中作者写的具象.深刻,对艺术的宗源.历程,以及评价极具习究意味。

我们只能从书中读到浅显的文理,倘若有时间应是反复研读推究的。反凭我们薄浅的艺术领悟能力难以读它的精髓,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已。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这本书共分十章,这里让我为你撷取华夏文明最为辉煌唐代细细道来。

《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读罢良久,眼前一阵唐代的浓墨重彩。

(三)李泽厚在本章的结语写到,“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

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客观规律在**呢?

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李泽厚不仅说出了艺术与当前社会、政治的内在规律,还为我们提供了《美的历程》的总体脉络与一贯穿之的线索。于是,便有了远古的“龙飞凤舞”,夏商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风度与佛陀世容”,隋唐的“盛唐之音与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思潮”。为我们勾划了中国古代美的历程与艺术的永恒。

远古的“龙飞凤舞”

龙与凤作为中国民族形象的象征,至今仍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亘古不衰。对新人最诚挚的祝福是“龙凤呈祥”,夫妻同盖的是“龙凤被”。舞龙画凤已然成为百姓的传统庆祝方式。

一如亚当和夏娃之于西方国度而言,龙凤亦可称为蛮荒的远古年代,对于人类的起源的美丽传说。在李泽厚详尽的论述里,笔者约莫可以描述出这样一个关于龙凤的故事来。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那为何凤图腾氏族没有被合并呢?是这样的,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族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逐渐融合统一。

但是,由于凤所包含代表的氏族部落大而多得为龙氏族所吃不掉,虽从属于龙,却仍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地位,从而它的图腾也就被独立地保存和延续下来。

“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夏商的“青铜饕餮”

夏商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远为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对应的动物形象,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对内,它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对外,则是野蛮原始社会,战争的常态,对异氏族、部落的威惧恐吓的符号。

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积淀着一股深沉而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它的美,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反映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的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在与其所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的美的本质。

先秦的“理性精神”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精神。就思想、文艺领域说,主要表现在儒道互补。

儒家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

而道家则是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存在的。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楚汉的“浪漫主义”

楚汉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在楚辞里,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更为自由和充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了。仍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魏晋的“风度”

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活跃、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较为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提倡人的“本体论”。

对人生的执著,对人生的感喟咏叹。

隋唐的“盛唐之音”

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方面,中外**交通发达。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一片的欣欣向荣景况,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都在此达到最顶峰,奏出最强音。

宋元的“山水意境”

随着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处在居住、休憩、游玩和观赏的环境,不在强迫要求奋发进取,不再需要掠夺开发,满足于现实生活,希望长久保持安定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社会农村理想化、牧歌化。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切宁静和心灵的解放,寄理想于山水间。

明清的“文艺思潮”

巨大的启蒙思潮的出现对封建统治传统的毁坏和批判,导致了高雅趣味的诗词歌赋让路于世俗真实的文学。人的地位的解放,对自由的向往,让世俗文学,包括男女**,得到肯定性的认可与平民百姓的消费。随之伴随的是民间戏曲的登台,版画的被欣赏等等。

与思想解放想一致,出现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和突破传统清规的感伤文学也在发展变迁中。

后记 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佩服他的理论素养与说法的透彻之余,还感叹中国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壮美和精巧。此次的读后感,大多只能抄袭李泽厚先生的原话,因为他的论述实在是精妙了。而我,只能对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作一番抄录。

用以作为我对此书的脉络的书面梳理,用以保存我此番的粗读品味。

《美的历程》给予我的不在于对中华文化美的理论获得,而在于一种求学的执着与耐心,一种处闹市的宁静,一种淡名利的从容。

深刻明了,理论基础甚差的我,对美学专著的看懂尚在幼年期,更别提有和心得体会。如果非要谈一下此番体会的话,我觉得书不用读得太多,要会选;当选到好书后,要会读;精读,细读,慢读,重读方可。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

二、“神秘浪漫主义”与“现实浪漫主义”

从远古的图腾意识到夏商的青铜艺术,其内在的形成过程都与之关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和变革时期”的先秦,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集权导致的思想活跃的特殊历史环境里,先秦艺术在儒道互补的大线索指引下渐趋理性。在这样一个历史大潮中,由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到汉朝的人类的大举胜利形成了不同现实环境所导致的浪漫主义,在“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李泽厚先生论述的相对简单一些,我觉得,李泽厚先生在探讨楚汉浪漫主义形成的内在原因时,并不是十分具体。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我感觉到李泽厚先生在艺术审美层面将其并列论述,当然有其合理性,如对“琳琅满目的世界”和风格“气势与古拙”的概括。

但是,我看这一部分的三个标题: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气势与古拙中感到,所谓的楚汉浪漫主义,在后两个标题内,似乎只是在论述汉代的浪漫风格以及审美意境。看过后感觉将楚和汉相联系起来的这一部分的,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大处相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并没在内在的精神探究来阐发这两种浪漫主义的实质性不同。

我认为在论述浪漫主义这样一个命题时,楚汉并不能并列论述。当然,单就阐述这一审美风格的角度我没有异议。

我觉得所谓的浪漫主,在楚汉时期实质上是不同的,首先,以屈原为代表的屈骚传统形成,在社会层面是生产力相对地低下的结果;但在以汉赋、画像石、壁画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却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结果。由于南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政治存在,使得其“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 “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所以就屈原作品,单从审美角度,撇开所谓的政治抱负和苦恼来看,“美人香草,百亩芝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如此等等无不是在这种基础上保留而来的浪漫手法;汉代由于其政治体制的强大,生产力的发达,使得人们将更多的关注视角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哪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秋千壁画中的人物动物的行进行列……”,可见汉代的浪漫主义更是根植于由对自我的信任和战胜自然的雄心引发出来的一种“现实浪漫”情节,是一种带有“古拙” 的浪漫。

而正是这种“古拙”使得汉代的艺术的运动感、速度感、韵律感变现突出,在这种由于“古拙”而导致的“自由”中弥漫着浪漫主义情调。所以从这样一个层面就可以探讨出楚汉浪漫主义的另一个差异的地方即审美内涵上的不同,楚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根植于脱离现实的神话思想和神秘主义,我将其称之为“神秘的浪漫主义”;而汉代的浪漫主义则更多的根植于人类思想征服心态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我将其称之为“现实的浪漫主义”。李泽厚先生虽然论述了汉代艺术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古代图腾的区别,但并没有清楚地解释不同的社会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不同的浪漫主义情怀。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对浪漫主义的阐述,可以将远古图腾歌舞和楚域屈骚传统,将汉代画像石、壁画、汉赋艺术和盛唐诗歌、明清的浪漫洪流加以比较来探寻浪漫风格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内在线索和精神实质。如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在“佛陀世容”部分中以“悲惨世界”、“虚幻颂歌”、“走向世俗”对魏晋,初、盛唐,晚唐、宋以及延伸至明的宗教文化的论述。

三、宗教艺术与诗人之死

在对“佛陀世容”的三个部分的探讨中,李泽厚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历史眼光观察艺术现象的视角。在这部分阅读中,李泽厚先生也引发了我对艺术家自杀命运的思考,我坚信这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为什么会由此联想到这样的问题上来,主要是因为在李泽厚先生在对宗教艺术的探讨中,将三个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不同总宗教文化中,我觉得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影响,虽然进入现代社会甚至是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宗教被解构,但是我认为,这是根本无法可以解构和回避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意识,不管你承认与否,即使你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宗教,但宗教意识已经转化为一个始终困扰艺术家的问题,即在思想层面上对生存信仰的探索。从另一个角度关照世界,颠覆传统现代主义,解构一切后现代主义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生命义以的价值始终是一个复杂而困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上,不管是西方古希腊宗教传统和犹太—**教精神,还是中国道家思想,都得出来一个命题,这就是现世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宗教思想,导致了中外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尤其是诗人)的自杀。中国的超脱主义和西方的救赎主义在这个层面上似乎解决了人类的生存困境问题,但是正如刘小枫在《拯救于逍遥》中所说,“超脱主义并不倡导自杀,但所有的超脱主义、厌世主义在逻辑上都无法避免肯定自杀”。既然现实本无意义可言,但是对意义的执著追寻又让这些艺术家们无法陷入了这样同一个悖论中,向世界索求意义、赋予世界以意义成为了诗人的使命所在,但是在思考生存状态的焦灼思考中,又因为无情的现实和常人的无法理解让诗人继而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信念缺失状态。

既然对存在的信仰已经不复存在,自杀是一种合理的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道:“……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

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都是面包”。屈原、叶赛宁、茨威格、马克吐温、托勒、普拉斯、麦科夫斯基、法捷耶夫、顾城、海子继续上榜,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叹的榜单。刘小枫说:

“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那么我想这一连串自杀艺术家的名单是否也可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构成一段痛苦的“美的历程”?

四、艺术大师与审美个体

在《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李泽厚先生探讨了五代和北宋的“无我之境”和元代到明清的“有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认识到”;而“突出强调笔墨”的“有我之境”侧重于“如何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其实都是艺术家们的内在信仰信念在作品上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延伸。

和上面由“佛陀世容”引发的诗人之死的问题相关联,艺术家同样是在一种生存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艺术创作,除却直观上的审美快感外,在 “美的历程”中,如何通过呈现在眼前的艺术作品来深度挖掘潜藏在背后的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来探究处于这样的意识形态中的艺术家的特殊思想状态显得更有价值。马克思的美学史观就是要强调这样一种美学态度。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中处处渗透着这种思考和态度,在十个部分的阐发中都以历史的关照和意识形态的探寻为出发点,从而更加深刻的让我们了解到在这段历程上各个时期不同美学思想和审美态度。

在结语部分,李泽厚先生在讨论关于诸如此类的“巡礼”的探究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对艺术客观规律的探寻的意义时说到:“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以肯定”。这种规律的探寻的意义所在,我是赞成李泽厚先生的看法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下,我似乎怀疑人类的思想状态的发展历程,关于艺术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各个层面上的问题,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叔本华、尼采、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等,为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他们何以以超越时空的眼光看到了现在甚至以后,而我们却一直在这些伟大的哲人、艺术家的神圣形象中不断摸索,像李泽厚先生所说我们对于生产力和艺术发展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我觉得这不免是紧密联系现实,与现实存在的社会学相结合的思考成果,但是诸如以上那些艺术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规律我们现在又真正认识多少呢?从现代派的沉重崛起到后现代的解构,我们并不是达到了一种理解前人伟大思想前提上一次超越,而是更多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状态相结合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的突破,如现代派的乔伊斯等人,他们给我们的不是对前人伟大艺术家的明晰理解,而是在另一个层面和他们一起又为我们竖起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观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也就是积淀的形式,美的形式”。在美学层面上,李泽厚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也告诉我们——

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族心灵的历程——读《美的历程》有感

艺术与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在化、表现与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这本书中,在谈到艺术的发展之前,笔者必须先谈谈社会和思想的变化和演变,才能了解艺术与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一、艺术之起源

原始人开始以某种艺术形式表达社会的意义。装饰品和某种色彩的使用“不只是感官愉快,而是其中参与了、存储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势(装饰品、色彩)中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某种色彩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

”美,因此就不只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带有社会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图腾是一种重要的现实形态,它建立在一个部落的观念和希望之上。

最初的写实图案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线条和图案。这种抽象的几何图案和线条实际包含着大量的远古时期人类复杂的情感、观念和想象,在不断的综合、抽象的过程中,虽已不再能用理智、逻辑、概念诠释清楚,但仍保留在美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当中。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 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然后形式逐渐摆脱了模拟和现实,使自己获得了独立的个性和前进的道路。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美的形式不断地与人互动。形式式由人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形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2、 从青铜器的发展变化看艺术的时代性

商代“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就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禛祥意义。”这些纹样“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是原始部落图腾文化发展到高级形式的表现。

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

”时代在变,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也为之一变,宗教束缚的解除,使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更自由地进入了作为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青铜器纹样也以贴近生活的写实面貌和更加自由、生动、奔放的新形式出现。

三、理性主义为华夏艺术奠基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把传统礼制乃至远古传说、宗教活动全部给予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是情感怖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书法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正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认知的模拟,而是情感的感受,所以,与中国哲学相一致,中国美学关注的焦点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节奏。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和无神论,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宗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发展为孟子的大人格理想和庄子独特的独立人格理想。从表面上看,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被动退却;但实际上,儒道只是互补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且慷慨悲歌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儒、道毕竟是对立的。前者强调艺术的人为生产和外在效用,后者强调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性。前者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框架和束缚,后者则是给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烈的冲击、解放和否定。

人的理论与自然浪漫这两个对立的整合概念,最终渗透到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式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基调。另一方面,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共同将中国文化引向世俗的、生活、人的、理性的范围内,和超越现实的、神灵的、神秘主义的心灵感受分道扬镳。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贯彻了神人同在的倾向。从建筑风格上看,中国建筑不是一种孤立的摆脱世界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以加入wto后融入世界生活的宫庙建筑为代表。木质的、平铺式的建筑,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设计,不追求神秘的,高耸入云指向上苍的观念。

而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的和谐与浪漫主义,在“庭院深深深几许”,迂回曲折,兴味盎然中寻求一个心灵退隐之所,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

四、华夏艺术中想象力的源泉

当中国北方在儒家的影响下,脱离原始的宗教,日益理性和世俗化的时候,原始的氏族图腾-神话的文化在南方的楚文化中得到了更多的保留。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具有和北方文化迥异的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

楚文化在汉代的艺术中得到了继承。汉政权由于主要来自于楚地,虽然在政治上选择了儒家纲常礼教,但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更多的继承了楚文化的特点,也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炽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想象与世俗功能、行动征服结合,形成了汉代灵动而古拙,表达世俗生活而又充满想象的艺术风格。

当理性思维在政治上占主导时,神人的交流就只能在艺术的世界中。而此时的神已经不是完整的宗教上的图腾,更多的思想解放和浪漫遐想一种寄托。

五、艺术随时代不断演进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怀疑论哲学的影响下,艺术表现出对人生的执着,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当经术法统、道德节操全部被至于怀疑和否定之下,只有人生的短暂和多难是最真切的感受。统一的价值标准不复存在之后,对人生易老,世事无常这一千古主题的咏叹就发自肺腑而动人心魄。

内的追求和外的否定连在一起促成了人的“觉醒”,个人人格、思辨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成为时代艺术的主题。为个人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完全不同于两汉“厚人伦、美教化”的主题。

在宗教艺术中,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宗教内容服务,是宗教精神的载体。在魏晋时期的佛教艺术中,造像人物的神态充满了神秘的,超然自得,无法琢磨的气质。

中国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有一个接受、消化、摆脱的过程。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佛教中反理性的宗教神秘迷狂的部分。佛从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转变为管辖世事、可向之祈求的权威的主宰。

之后,在理论上出现了要求信仰和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因此,佛教艺术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佛教艺术中表现神秘主义的因素逐渐淡化,而渐成描绘世俗生活,更加逼真、具体和写实。这也渐不是宗教的艺术了。

唐代艺术继承了两汉和魏晋的传统,并发展成更高一层,灿烂夺目。既不同于两汉艺术对外在事务、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同于魏晋时期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生活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浸透在盛唐的文艺中。

李白代表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天才极致,随心创造,无任何约束。

到中唐,以杜甫为代表,盛唐艺术那种雄豪壮伟气势和情绪被纳入规范,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也因此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和亲近。

到晚唐则进一步发展到“峭洁清远,遗世独立”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深刻的影响了后世。在晚唐发展起来的词,是这种细腻的艺术风格传承的主要载体。

和诗境的笼统、浑厚、宽大不同,词境具体,细致,新巧和富于情感。词的这种意境在宋代的山水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元明清的艺术则更加细腻、世俗和生活化。和时代发展相一致,日见平和,不复有民族兴起之初艺术所具有的雄浑古拙、炽烈奇诡之气。

还是开篇时所讲,《美的历程》描绘的是民族心灵精神的历程。理解了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到前人艺术中跳动的生命。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3】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学院院士,1998年获科罗拉多学院人文荣誉博士学位。

著有《我的哲学提纲》、《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等书。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世上本不缺少没,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人们在沉闷的诗词中,李泽厚先生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优美诗词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一幅插图让我更加生动地了解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美。

它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给我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美有历史和内涵。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它本质是美的,有心人就可以透过表面发现出美的本质来,从甲骨文的妙趣横生,到金文的刚劲圆润,再到隶书的干净整洁,以及现在的流畅的行书、楷书,透过文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书法艺术的美丽延伸,我相信是有一种东西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美丽的,它一直存在那里,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从《美的历程》书中我学到: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深入交流的,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或许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停留、**一下身边的风景,哪怕是春天刚破土而出的嫩芽的美丽。而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没有时间去回顾我们历史上的各种美好时刻,人们没有心情去****身边的风景。

可是,我想说,当你闲暇时,不妨翻翻书,当久违的书香扑鼻而来,在书的“美丽历程”中寻找自己美的家园,未尝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就我而言,每一天的早上当我睁开眼睛,打开窗户,时不时有股淡淡的挂花香,有鸟叫,有孩童上学的吵闹声。我便觉得这一天都会是美丽的。

那样我才会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最后,以李泽厚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一切都在继续。

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谢谢大家。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4】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本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本书于1981年首次初版,再版了好几次,达到几十万册。

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整本书进行了最新的修订。整本书的插图进行了调整,增加了40多幅重要插图,以支持真实的论述,丰富其内容。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着它,让人与神驰骋千年,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中国民族美的足迹。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10个部分: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和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凰则成为中国东方群体的另一个图腾象征。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表现,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美与美在客体和主体上的共同特征是积累:内容积累是形式,想像和观念积累是感觉。

原始巫术礼仪中炽热的情感便是在几何纹饰上以独特的造型积淀**。在装饰方面,新石器时代早期更为生动、活泼、自由、开放,晚期则更为僵化、严厉、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和统治力量的加剧。

夏朝以来,开始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巫史文化。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样是一种恐怖的兽脸纹样,它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凶猛的美,可以作为一个充满战争、战争、俘虏的时代的标准象征。

它不仅是恐怖的化身,也是保护神。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装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配合上下、传承天体的吉祥意义。青铜艺术凶猛美的本质是客观历史进步的超人力量。

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逐渐式微,青铜道餮也失去了权威,逐渐走向理性和世俗,只能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表现技术水平。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

甲骨文和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过程。他们用纯净的线条美,表现出各种身体姿态、情感和气势,最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线条艺术:书法。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大趋势之一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是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先秦散文体现了赋的原则,但它仍然是情感、理解、想象和心理功能的结合体。

当理性主义在中国北方取得优势时,中国南方仍然保持和发展着灿烂的古代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汉代艺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

汉赋、石雕、壁画和汉代精美的手工艺品,都展现了这个五彩缤纷、物化的世界,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力度、动作和速度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和古拙的基本审美风格。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两汉艺术的主导思想是审美思潮。

魏晋时期,门阀贵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了以人的觉醒为特征的新思潮。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这一历史时期,人和人格,而不是外在的东西,日益成为哲学和文学艺术的中心。

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 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五言诗、骈体诗和词的追求,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了文学意识。

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外表轻视视世,洒脱自在,内心却更强烈地依恋生活,十分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范的内在深层面。陶潜和阮籍分别创造了两个艺术境界,一个是与世隔绝、淡泊平和的境界,另一个是愤慨大方的境界。

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战争持续时间长,现实充满苦难。北魏石窟壁画也反映了切肉、喂虎等苦难的现实。沉重而阴郁的故事展现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吸引和煽动人们皈依天国。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折射出对现实苦难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隋唐的统一和安定形成另一种美的典型,唐代雕塑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壁画中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取代了残酷悲惨的场景,这个时期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中唐至宋,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宋代的雕塑,完全是世俗的神,即神的形象。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总之,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性的美。

这种**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效的格式和范本。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

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

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这是无我之境:

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

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一时期的话本**,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的侵袭破坏。

还有戏曲、木刻等,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以此为基础,在上层士大夫那里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李贽和他的童心说正是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

甚至到《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从《桃花扇》到《红楼梦》,渗透了浓厚的人生空幻感,并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

这时期的绘画同样经历了从市民特色和浪漫思潮到感伤,到对抗揭露的过程。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5】

书画如人,人如书画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美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东西。从古至今,中国美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

从远古时代对于龙飞凤舞的图腾的原始崇拜到商朝青铜器上饕餮的“狞厉的美”,再到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随接着盛唐,然后是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共流”,不是很厚的书,却让人看得十分吃力。本书专于审美这一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缘由。

不得不提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它拥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十分之俊秀飘逸。如同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画。

作品中的每个“之”字都是不一样的写法与风格。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有个人,你恐怕要意外。

说到曹操,我想到了一代英雄,他们统率千军万马,为世界三地而战。你知道他也是个书法爱好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

”之大美。

俗话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王羲之是个沉稳、敦厚又不失潇洒超脱的人,也恰恰造就了他那结构严谨又不是洒脱的好字。

而曹操呢,更不用说。他作为一个枭雄的存在。字里行间,有着他独有的那份霸气和稳重,就像是泰山一般雄伟磅礴。

不仅人物像人,同事也表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抱负。

郑板桥喜爱画兰竹石,也善于画兰竹石。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恰恰也是表明了自己的道德情操

元朝的王冕擅长画莲花,而他身上也确实有着如莲般孤傲正直的胸襟,以致于别人评价道:“昨夜飞霜夏南海,山林西施无光彩。起来摩挲屋上松,颜色如常心不改。

幽人盘桓重慨慷,此物乃是真栋梁。呜呼,既是真栋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审美也随着这些艺术家风格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他们不是领导者,但他们是开拓者。

我自认由于美学的缺失,看了这本书后十分茫然与糊涂。而现在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因为现代生活的繁忙,逐渐失去了对美学的把握,或者不再关注离我们很远的美学史。因此《美的历程》是一本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著作,需要每个人再进一步地去感受,去领会。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6】

感知中华美学的精髓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所著的一本书,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李氏美学,他将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觉展现给了大家,而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也从字里行间不乏学会了许多,感受到了许多,在书中我似乎看见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转变。

书的书腰上印着这么一段话:“《美的历程》是不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确实,本来看到书的时候,我也只是认为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文学名著,可是每当我翻开一个新的篇章,我总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风景,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对于“美”有了全新的认知。

书中,作者有历史时期,将书分为“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明清文艺思潮”等一共十个篇章。而每一个篇章,作者都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转化与转变。

以第一章“龙飞凤舞”为例,在第一个篇章中,李泽厚先生向我们叙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等不同的文化内容。章名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凤”是中国东部集团的标志。此时中华部落刚组成不久,中华文化如漫天星斗分散在中国各处。

但是部落都以“龙”和“凤”作为审美的意识与艺术创作的萌芽,原始歌舞和武术礼仪也是以此为蓝本开始的活动状态。

同样的,在这一篇章中,李泽厚先生,还告诉了我们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的实写的抽象画与符号化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形式,也是美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形式”的原始行程的过程。而美也从对象与主体方面获得了共同点:

积淀。而形式、想象、观念则是作为积淀的感受。就这样,在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的时期以及其之前中华的艺术是有“龙”、“凤”等各种动物作为几个纹样为美。

纹饰成为了美的载体。

而剩下的篇章,也向我们介绍了“美”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些丰富的认识哲理,例如作者在“明清文艺思潮”中,他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人们为了反抗而在写**,**中具有一种反抗精神,从浪漫主义到市民特色,无一不都在反射当时的封建末世的声响,从中我们也可以在知道当时“美”的同时,学***抗的必要性。

书中的形式上的“美”固然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包含美学精神的“道德精神之美”,在内容形式除了感知认识中华民族的美之外,我们更加应该是吸收其中的精神道德。

《美的历程》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让我们学到了李泽厚先生的“李氏美学”,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中之美并非我的三言两语就能阐述的,真正的神髓还是要自己亲自阅读后才能感受到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7】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题记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看着嘈杂的人群,浮华的城市,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光影,日夜如一,我很困惑、困惑和矛盾。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美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几千年来随时间流动的美的踪迹,可以看出美有生命。她开启了每个时代的灵魂,赋予人们感性意识和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厚度和漫长的生命,她传播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世界上闪耀。人们渐渐发现,美是庄子瞬间的微笑,是孔子忧世的沉重脚步,是山川的独特歌声,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范,是盛唐的青莲,是梦见红楼后的凄凉与孤独。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更是深深记忆的芬芳。

突然,我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很肤浅,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们心灵的永恒触动,就像生命的根。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舒适的美需要知己般的倾听和理解,需要生活空间的容纳,需要整个时代生活的厚度来衡量,需要真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有点堕落和沉沦,凄凉、幻灭、空虚、虚荣过后的欢笑,在黑夜里,在月光下有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到人类,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探索,神秘的图腾、中国古代雕塑、柔韧的书法、悲情的红楼,以及虚实的山水和人情,是历史追求美的最初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动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灵魂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的心灵感动。在美的启发下,生活变得光明豁达,平静深刻。

美作为人们感性认识所引发的一种意识,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火花的凝聚,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

它是一种永恒的、静态的美的生命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设想。生命变成了美,在意识的一秒钟内凝固了世界,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内在美以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价值的提升和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8】

叶彬《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沉闷的诗词中,李泽厚先生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9】

翻开《美的历程》,看它的目录,从“龙飞凤舞”至“明清文艺思潮”,不难看出,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历史每一个阶段艺术之美的书,可以说是中国的美学史。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美。作者李泽厚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美的殿堂。

作者李泽厚从远古开始,带我们领略属于那个时期的图腾、巫术、歌舞等特点,古朴、古老,但沉淀了历史,凝聚了当时人们的信仰。随后是青铜时代,人们从图腾巫术中解放了出来,开辟了属于那时的狞厉的美,也正是那一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发展。沿着历史的长河,我们来到了先秦。笔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艺术。“楚汉”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所谓的浪漫主义。“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冲脱了出来,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重大变化时期,人们开始觉醒,对人生、生命有了更多的思索和追求。

文学也进入了自觉的阶段。“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盛唐之音”,由李白、**性的美以及杜诗颜字韩文组成。

而李白奏出了盛唐的最强音,他对官场的蔑视,纵情人生的心态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金碧辉煌。“韵外之致”,讲述了百花齐放的中唐文化,内在的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

最后,“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则又是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全书,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们领略了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美的历程,这是一次文化艺术的旅行,然而,在我们被中华灿烂的文化所震撼的同时,它也给予了我们心灵精神上的洗礼。回过头,再细细品味,即使时间再怎么冲刷,有些东西依旧会伫立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积淀着,凝聚着,随着时间一点点散发着它的魅力,不随着时间褪去它的光彩,反而韵味十足,这就是艺术。作者讲述这段美丽的历程,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作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让每位读者都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涉及到一方面,它包含了建筑、文学、**等等,而也正是因为它的涉及面广,我们更需要认真研读,而在这一次次反复阅读中,我们收到的震撼将会更强。

无论是原始的时代,还是现在发达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都如影随形,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段美的历程也将继续下去。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0】

何为美,一直是许多学术大家讨论的问题,曾经我嗤之以鼻,肤浅的认为这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可读过美的历程这本书以后,我却深深的觉得惭愧。似乎这本书就是有颠覆我思想的魔力,当静下心认真翻阅时,竟然有一种享受的快乐,或许是某个中肯的看法,或许是某句优美的古文,细细品味,都会感到它存在的精妙之处。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许多闻所未闻的文字、历史和知识,还有思想的洗礼。

美的过程把我们带进了美的宫殿。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美往往是建立在它的艺术基础上的,它体现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和书法上。书中也说到,从兴起到演变,每个阶段的美都是不同的,我们无法长久的那种美最具特色与魅力,也无法把不同阶段的美割裂开来,即使相同的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与完全迥异的风格和内在表现形式。因为它是一个整体,后者是基于前者的进化。

在我看来,作者采用了一种可以说是串联的方式,把整本书分成十章。每一章都有自己不同的论点。例如,第一章介绍了古代图腾时代,它兼容了后世原始巫术礼仪活动中的歌、舞、戏、画、神话以及龙凤图腾的具体形式。在第二章中,从青铜器充满凶猛美的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铜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赋比兴、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楚文化的变迁,当然说到楚文化,我们忘不了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但是“汉承秦制”的汉朝并没有受儒家狭隘的功力信条的束缚,反而极有气魄的展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表现着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第五章中国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则是,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曹丕作为先锋,表现着这个自觉,讲究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阮籍与陶潜则是这一个时期颠覆传统的代表人物。第六章作者则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

“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主要写了青春李白、**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几个部分。作者认为,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应该首推李白,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如此,是一种不确定形式,无可效仿的天才抒发,而杜诗颜子韩文的盛唐之音则与李白相悖,是一种标准的确立,讲究形式和统一。

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风格繁多,个性突出的中唐文艺,此时宗教画也迅速解题,山水画开始浮出水面,其次讲述了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各种阶级,社会所映射的不同社会现实产生的摩擦以及苏轼的意义,他得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成为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先驱。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细细串讲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发展。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几个部分,解释了时代变迁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变化和阶级矛盾的产生,加深是为何而来。

在结语中,李泽厚先生勾勒出一些素描和思想。我觉得鸟瞰式的巡礼,并不能对所有内容写得面面俱到,可也正是这走马观花式的欣赏,才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可能对于看过这本书的各位来说,最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句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则是指向未来的。

随着这本书走过历史的变迁,虽然依旧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思想的苍白无力,甚至一些细碎的故事都无法独自概括出来,但我依旧很开心,这场华丽的知识盛宴,给了我一个储备能量的渠道,也给了我一个认识到自己思想狭隘的机会。

相关推荐

  • 美的历程读后感15篇 推荐一些深度剖析“美的历程读后感”的顶尖文章涵盖各个方面,闲暇时刻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中满是感动。我们写读后感梳理感悟的过程,也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理解的过程,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3-05-10 阅读全文
  • 美的历程读后感分享 阅读一本好书后,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能获得人生启示。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所传递的真挚情感,我们才能写出令人感悟的读后感。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与“读后感怎样写更好?”相关的资料,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2023-05-30 阅读全文
  • 《美的历程》读后感(必备7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当作者写的作品读完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写读后感能培养学生的情怀美,有没有可供参考的优秀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如果您对此类话题感兴趣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建议您阅读一下《美的历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4-28 阅读全文
  • 光辉的历程个人读后感8篇 请阅读由我们为你编辑的光辉的历程个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学生时代,或许会经常被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是一种抒发自身思想的文章,而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里的想法也是止不住的涌现出来。写读后感时要能抓住重点,才能写出内心真实的感悟。...
    2023-02-28 阅读全文
  • 2023《光辉的历程》读后感(模板4篇)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作品中总有很多细节,让人很想细细回味,下面的“2023《光辉的历程》读后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3-02-24 阅读全文

推荐一些深度剖析“美的历程读后感”的顶尖文章涵盖各个方面,闲暇时刻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中满是感动。我们写读后感梳理感悟的过程,也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理解的过程,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3-05-10 阅读全文

阅读一本好书后,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能获得人生启示。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所传递的真挚情感,我们才能写出令人感悟的读后感。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与“读后感怎样写更好?”相关的资料,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2023-05-30 阅读全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当作者写的作品读完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写读后感能培养学生的情怀美,有没有可供参考的优秀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如果您对此类话题感兴趣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建议您阅读一下《美的历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4-28 阅读全文

请阅读由我们为你编辑的光辉的历程个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学生时代,或许会经常被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是一种抒发自身思想的文章,而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里的想法也是止不住的涌现出来。写读后感时要能抓住重点,才能写出内心真实的感悟。...

2023-02-28 阅读全文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作品中总有很多细节,让人很想细细回味,下面的“2023《光辉的历程》读后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3-02-2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