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高中数学教案热门

发布时间:2023-11-21

高中数学教案。

想要更好地了解“高中数学教案”,下面为您准备了相关资料,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思路以解决问题。每位教师上课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需要沉下心来编写这些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展示教师个性化教学和授课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中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自学案

一、知识链接

1. 写出 的三角函数线 :

2. 向量 , 的数量积,

①定义:

②坐标运算法则:

3. , ,那么 是否等于 呢?

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材导读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

如图,建立单位圆O

(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又OM=OB+BM

=OB+CP

=OA_____ +AP_____

=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

点T( )

AB与PT关系如何?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用 表示向量 ,

=( , ) =( , )

则 . =

设 与 的夹角为

①当 时:

=

从而得出

②当 时显然此时 已经不是向量 的夹角,在 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 ,则 + =

此时 =

从而得出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 利用余弦公式计算 的值.

2. 怎样求 的值

你的疑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 的值.

例2.已知 ,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训练案

一、 基础训练题

1、

2、 ¬¬¬¬¬¬¬¬¬¬¬

3、

二、综合题

--------------------------------------------------

高中数学教案 篇2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赵老师教案网 WwW.ZjaN56.COM]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 篇3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卷(2)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维方法分析:

(1)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所体现的“数”和“形”的变换,可以看“数学”本身的“量化”和“物化”。

(2)从构造手段的角度,在教材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心理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并能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1 / 9 2 能力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类比能力,并准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品质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意识; “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和“数字形成”意识。

4 人格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点:本课重点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4.课本加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其过程一般是先根据逻辑线索组织知识点。然后由多条知识线组成一个知识平面,为什么是“数形结合”在这堂课中提出?应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课的过程力求解决以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发展的?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如何体现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的简单和谐关系。

V.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动态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整体。集体意识的过程。教为导,学为主体,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理解原理,积极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专注于掌握元认知过程。

2.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多方沟通结合起来。

7.教学程序和假设

(1) 设置问题并创建情景。

3 / 9 1.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数量,而且经常会接触到带有方向的数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达呢?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通过回忆“力的图形”,分析作用点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之间的关系,关注作用点的相对和绝对影响。运动上的力。

设计意图:

1.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意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变成“猜”、“吃”、“糊”、“烦恼”、“忐忑”、“期待”。寻找理由和论据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或情境有关。 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吸收和索引他们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由此获得的知识不仅易于维护,而且易于转移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中。

(2)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形成假设。

1.船以 /s 的速度航行。众所周知,一条河长2000m,宽150m。船到对岸需要多长时间?

4 / 9 2. 到了对岸?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期待答案:参考文献未知。)

3.如何将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同学们交流讨论,期待答案:要确定一个量,有时除了知道它的大小,还要知道它的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可以在学生智力发展略超前(即思维最近发展)的边界上通过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给出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

(3)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以上问题?从我们学到的知识中,我们必须增加“方向”的要求。

2.导向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位移的本质是什么?预期答案:大小和方向的统一。

5 / 9 3. 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向量、共线向量等序列化概念有什么关系? (重点明确。)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累现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探讨完成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建设。

2.本题旨在让学生不只“只看书”,敢于并善于质疑、批评和超越书本和老师。这是一种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追求。

3.尽可能揭示认知思维方法的全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结论,加强理解。

经过指导,同学们总结出“数与形结合”的思路——“数”和“形”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6 / 9 (5) 变体扩展和重构。

教师指南: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如果要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解决,这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一些与向量相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使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一: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单位长度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概念3:具有相同或相反方向的非零向量称为平行(或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同、方向相同的向量称为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积累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项目。线段与向量关系的构建。

7 / 9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数字和形状”。

3.让学生对教学思维方法和应该处于的情境有更加熟练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和思维储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应用。

(6)总结反馈调整。

1.知识内容:

比如设O为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形和向量O A ,O B、O C 是相等的向量。

2.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素质总结:

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解数学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对探索问题的意识”;作为一种能力,发现可以解释为“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解决问题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8 / 9 c。探索问题变体的过程是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多维整合过程。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课本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知识。再生。系统,使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对知识内容的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质量。

2.总结运用数学方法的创新素质,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每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组合”探索过程,梳理知识体系,完成习题内容。

9 / 9

高中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

2.学会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3.理解向量、零向量、相等向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用联系的方法、类比的观点研究向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自然地实现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向量的概念及对平行向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类比法:引入概念

师:在物理中,位移与距离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在物理中,我们学到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像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在数学中,把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数量,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联系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加深印象

师:能否举出一些生活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二)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1.代数表示一般印刷用黑体的小写英文字母(a、b、c等)来表示,手写用在a、b、c等字母上加一箭头(→)表示。

2.几何表示

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的起终点字母表示

3.坐标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内,任取两点A(x1,y1),B(x2,y2),则向量AB=(x2-x1,y2-y1),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三)相关概念

1.向量的模

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2.单位向量

引入: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大家所画线段长短不一是为什么呢?(由单位长度引入单位向量)

总结: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

3.零向量

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平行向量(共线向量)

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5.相等向量

设计活动:传花游戏(通过游戏调动兴趣,让学生体会相等向量的本质特征)

总结: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本节是平面向量的第一堂课,属于“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具体教学中,要设计一个能让学生领悟概念的过程,引导他们联系具体事例,体会概念的本质特征。要使学生意识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

高中数学教案 篇5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教案模板向量

资料仅供参考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各章节的状态:

p>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 1 卷(第 2 部分)第 5 章第 1 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维方法分析:

(1)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所体现的“数”和“形”的变换,可以看“数学”本身的“量化”和“物化”。

(2)从构造手段的角度,在教材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心理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并能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信息仅供参考

2能力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类比的能力,准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重点突出关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品质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意识; “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和“数字形成”意识。

4 人格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点:本课着重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灵活性。

4.教材处理

4.教材处理

strong>

资料仅供参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其过程一般是先将知识点按逻辑顺序串成知识线线索和内部联系,然后由几条知识线形成一个知识平面,最后形成一个综合体知识面根据其内容、性质、功能、因果等。为什么在本课中提出“数形组合”?应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课的过程力求解决以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发展的?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如何体现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的简单和谐关系。

V.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动态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整体。集体意识的过程。教为导,学为主体,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理解原理,积极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专注于掌握元认知过程。

2.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多方沟通结合起来。

信息仅供参考

7.教学程序和假设

(1)设置问题,创建场景。

1.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数量,还经常会接触到带有方向的数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达呢?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 回忆“力的图形”后,分析力的作用点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点分析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和绝对影响.

设计意图:

1.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意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变成“猜”、“吃”、“糊”、“烦恼”、“忐忑”、“期待”。寻找理由和论据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或情境有关。 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吸收和索引他们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由此获得的知识不仅易于维护,而且易于转移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中。

(2)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形成假设。

信息仅供参考

1.船以 /s 的速度航行。众所周知,一条河流长 m,宽 150m。船到对岸需要多长时间?

2.到达彼岸?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期望回答:参考文献未知。)

3.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同学们交流讨论,期待回答:要确定一个量,有时除了知道它的大小,还要知道它的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学生智力发展略超前(即思维最近发展)的边界,通过问题引导问题,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形成。

2.学生交流讨论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给出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示。

(3)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以上问题?从我们学到的知识中,我们必须增加“方向”的要求。

信息仅供参考

2.导向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位移的本质是什么?预期答案:大小和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向量、共线向量等序列化概念有什么关系? (重点明确。)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累现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们讨论交流,评价每一个其他,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的心理建设。

2.本题旨在让学生不只“只看书”,敢于并善于质疑、批评和超越书本和老师。这是一种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追求。

3.尽可能揭示认知思维方法的全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结论,加强理解。

经过指导,同学们总结出“数与形结合”的思路——“数”和“形”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数”的性质。

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5)变体扩展与重构。

教师指导: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我们要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解决,这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一些与向量相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使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一: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单位长度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概念3:具有相同或相反方向的非零向量称为平行(或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同、方向相同的向量称为等向量。

设计意图:

材料仅供参考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积累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交流,互相评价,共同完成有向线段与向量关系的构建。

2.通过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矢量”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数字和形状”。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对应的情境有更熟练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和思维储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应用。

(6)总结反馈调整。

1.知识内容:

比如设O为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形和向量O A ,O B、O C 是相等的向量。

2.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素质总结:

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解数学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索问题的意识”;作为一种能力,发现可以解释为“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信息仅供参考

b.解决问题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探索问题变体的过程是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多维整合过程。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课本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知识。再生。系统,使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对知识内容的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质量。

2.总结运用数学方法的创新素质,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每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组合”探索过程,梳理知识体系,完成习题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 篇6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实习作业》。本节课程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对函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该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学生第一次完成《实习作业》,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成绩的好坏、家庭有无电脑、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能力等),选题时,各组之间尽量不要重复,尽量多地选不同的题目,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设计思想

《标准》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的价值。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3、在合作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实践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在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准备】

1、分组:4~6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2、选题:根据个人兴趣初步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应该到各组中去了解选题情况,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题目。

高中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概念.

(2)能够求出正整数指数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研究其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体会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2)从图像上观察体会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性质,为这一章的学习作好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学习正整数指数函数体会学习指数函数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研究函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学难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三、学法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互动过程1]:

(1)请你用列表表示1个细胞分裂次数分别为1,2,3,4,5,6,7,8时,得到的细胞个数;

(2)请你用图像表示1个细胞分裂的次数n( )与得到的细胞个数y之间的关系;

(3)请你写出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n之间的关系式,试用科学计算器计算细胞分裂15次、20次得到的细胞个数.

解:

(1)利用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可以算出1个细胞分裂1,2,3,4,5,6,7,8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分裂次数 1 2 3 4 5 6 7 8

细胞个数 2 4 8 16 32 64 128 256

(2)1个细胞分裂的次数 与得到的细胞个数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它的图像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

(3)细胞个数 与分裂次数 之间的关系式为 ,用科学计算器算得 ,所以细胞分裂15次、20次得到的细胞个数分别为32768和1048576.

探究:从本题中得到的函数来看,自变量和函数值分别是什么?此函数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细胞个数 随着分裂次数 发生怎样变化?你从哪里看出?

小结: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细胞分裂个数都是底数为2的指数,而且指数是变量,取值为正整数. 细胞个数 与分裂次数 之间的关系式为 .细胞个数 随着分裂次数 的增多而逐渐增多.

[互动过程2]:问题2.电冰箱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臭氧含量Q近似满足关系式Q=Q00.9975 t,其中Q0是臭氧的初始量,t是时间(年),这里设Q0=1.

(1)计算经过20,40,60,80,100年,臭氧含量Q;

(2)用图像表示每隔20年臭氧含量Q的变化;

(3)试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是增加还是减少.

解:(1)使用科学计算器可算得,经过20,40,60,80,100年,臭氧含量Q的值分别为0.997520=0.9512, 0.997540=0.9047, 0.997560=0.8605, 0.997580=0.8185, 0.9975100=0.7786;

(2)用图像表示每隔20年臭氧含量Q的变化,它的图像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

(3)通过计算和观察图形可以知道, 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在逐渐减少.

探究:从本题中得到的函数来看,自变量和函数值分别又是什么?此函数是什么类型的函数?,臭氧含量Q随着时间的增加发生怎样变化?你从哪里看出?

小结: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臭氧含量Q都是底数为0.9975的指数,而且指数是变量,取值为正整数. 臭氧含量Q近似满足关系式Q=0.9975 t, 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在逐渐减少.

[互动过程3]:上面两个问题所得的函数有没有共同点?你能统一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这样的函数图像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 叫作正整数指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正整数集 .

说明: 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是因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2.在研究增长问题、复利问题、质量浓度问题中常见这类函数.

(二)、例题:某地现有森林面积为1000 ,每年增长5%,经过 年,森林面积为 .写出 ,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经过5年,森林的面积.

分析:要得到 , 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先一年一年的增长变化,找出规律,再写出 , 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根据题意,经过一年, 森林面积为1000(1+5%) ;经过两年, 森林面积为1000(1+5%)2 ;经过三年, 森林面积为1000(1+5%)3 ;所以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经过5年,森林的面积为1000(1+5%)5=1276.28(hm2).

练习:课本练习1,2

补充例题:高一某学生家长去年年底到银行存入2000元,银行月利率为2.38%,那么如果他第n个月后从银行全部取回,他应取回钱数为y,请写出n与y之间的关系,一年后他全部取回,他能取回多少?

解:一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二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2;,三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3,, n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n; 所以n与y之间的关系为y=2000(1+2.38%)n (nN+),一年后他全部取回,他能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12.

补充练习:某工厂年产值逐年按8%的速度递增,今年的年产值为200万元,那么第n年后该厂的年产值为多少?

(三)、小结: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是因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2.在研究增长问题、复利问题、质量浓度问题中常见这类函数。

高中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讨论交流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高中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_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9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高中数学教案格式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 篇10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2.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教科书引言所给的问题。

组织讨论:

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

1.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解一个问题,通常是先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它,把它数学化。这个问题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问题不同,是属于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先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它,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组织讨论:

什么是集合?

归纳总结:

1.代数:实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等;

几何:点的集合等。

2.在初中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具体举例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

例如,设B={1,2,3,4,5},那么5∈B,

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结合实例理解它们所描述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元素的属性,来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确切含义。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像“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此外,集合还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注:①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这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可能有所不同;

②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数集,表示成或。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负整数集、正有理数集、正实数集等,没有专门的记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义。学习时应结合实例弄清其含义。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确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如后面要学习的包含或相等关系等)。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2题(直接填在教科书上)。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高中数学教案热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高中美术教案热门 教师会根据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制作教案课件。现在又到了本学期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您想更好地了解“高中美术教案”,请阅读编辑的介绍。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7-09 阅读全文
  • [热门]中班数学认识数字教案(精选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中班教案”、“中班数学教案”。...
    2022-11-30 阅读全文
  • 高中学习计划热门 文档写作任务常常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参考范文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还有哪些范文是你没见过的?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高中学习计划”经验分享,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2023-07-26 阅读全文
  •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热门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大班我的数学教案热门。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活动目标:1.学会看二维标记,进行...
    2023-05-07 阅读全文
  • 高中数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接下来为您分享的是本站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挑选的“高中数学教案”,如果你认为这个想法值得推广欢迎分享给你的社交圈!...
    2023-08-13 阅读全文

教师会根据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制作教案课件。现在又到了本学期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您想更好地了解“高中美术教案”,请阅读编辑的介绍。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7-09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中班教案”、“中班数学教案”。...

2022-11-30 阅读全文

文档写作任务常常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参考范文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还有哪些范文是你没见过的?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高中学习计划”经验分享,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2023-07-26 阅读全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大班我的数学教案热门。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活动目标:1.学会看二维标记,进行...

2023-05-07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接下来为您分享的是本站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挑选的“高中数学教案”,如果你认为这个想法值得推广欢迎分享给你的社交圈!...

2023-08-1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