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著作读后感(精选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在读书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作文,写作文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文笔。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写作者一遍一遍的修改后的成果,什么样的作文才是最适合我们的?也许以下内容“教育著作读后感(精选八篇)”合你胃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名言当我读它的时候,不自觉自己就拥有了一种读书的欲望。书籍能给你巨大的力量。

不读书的人是不会进步的。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读最基本的书,从头学起。我选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

这个月,我读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虽然这些文章是在20世纪40年**的,但我仍然认为它们很有启发性。我的体会是: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所谓教育,我认为就是“替学生定个方向,使他们对准方向,充分发挥他们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有一个真实而清晰的人生观。”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好,现行的素质教育也好,都是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要我们这群教师“着眼学生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说:要养成某种好习惯,就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阅读能力,必须真正开卷,认真阅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自然就是“不必刻意地去付出任何痛苦,就好像它的意思一样”。例如,“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越养成,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各种能力,所以最重要的是养成各种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提高能力。叶圣陶说:“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培养习惯,提高能力。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仍然需要在许多方面接受教育,我们需要教育自己。目的是养成习惯,提高我们的能力。习惯越自然,能力越强。 他一生的“孔子永不厌倦”证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

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道德教育也被密切地看作是知识转移的过程。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的优势在于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分工,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分工,任务非常明确。但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这只能渗透到和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完成教学生做人的任务。

因此,养成教育应该能够掌握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艺术。从多个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可以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多读书、读好书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胡苗苗

2012年2月24日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2

《教育漫话》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人,每天面对的是小学xx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些不同,每天都需要老师的关注。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天都有自己需要关注、学习的事,每天都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缺点,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完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只要老师不在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事,老师就会很关心自己的学生,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老师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思想意识的变化发生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耐心,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身边的一个榜样。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些老师总认为我们教学过多了,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而他们却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我们不应该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应该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对待老师。而是要学习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对学生有耐心,有耐心,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个案例都能使我感染和启迪,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正正是教育的真谛。书中提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上的交流,也应当是学生的人格上的交流。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要以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前提。我们的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尊重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和学习上有意见、有求知欲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查找自身学习上的缺陷和不足,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以宽广的胸怀去看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关心每位学生,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才能看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才能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名无所不知的好老师。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的教育学生,才会热爱学生自己的学科,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我们教育者要有爱心,做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教育的对象有的只是一个或几个儿童,因此,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我们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我们要学会“教育”,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种专业,需要学习,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们要学会“教育”,学会“学习”。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更要坚定地走“以学生发展为本”之路,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做到爱职业、爱岗位、爱学习、爱生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3

读了教育学著作后,我不知不觉地工作了近十年。我经历过几次测试。每次考试后,好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知不觉中,我觉的老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不能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情的界限。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个学生向望得精神雨。它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能量和灵魂。这种爱不可能是一种肤浅的工作来处理,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没有爱,老师就不能教育学生。

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和方法。老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不公平的情绪。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目的的爱,通过爱达到教育效果。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个性。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他们应该把“差生”看作“枯木”。有的老师不遮掩,或进行体罚,还侮辱学生。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不是力量,而是爱。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对学生的爱也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全面关怀和热爱上。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现代教师应该扮演“亲、友、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我们会及时送去关怀和指导,让学生在承载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他对学生充满爱时,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信任和亲近,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中”,享受他们所快乐的,担心他们所担心的,用老师的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2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

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没有光荣可言。面对这样神圣的事业,我真的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认真工作中去,不仅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更要用我的人格魅力给孩子们以爱和影响,让他们健康成长。

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的良好教育强调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扼杀,需要解脱,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

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4

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可我毕竟经验太少了,对很多突发事件还是束手无策,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

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可我毕竟经验太少了,对很多突发事件还是束手无策,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边成长一边进步,“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教人从头教起,教学生怎样做人,教会了做人的的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魏书生老师“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多多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最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却不懂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明白了在遇到问题学生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问题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边成长一边进步,“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教人从头教起,教学生怎样做人,教会了做人的的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魏书生老师“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多多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最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却不懂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明白了在遇到问题学生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问题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5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传体教育散文集。作者何夏寿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他过去的日子,以及他遇到的一位亲戚朋友。他们当中有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陌路相逢的匆匆过客。

他的散文善于写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事件中令人难忘的性格和感人的情感。他不以文辞的华美吸引读者,他写母亲,写父亲,写姐姐,写身边的师长、同事或挚友,大多用的是很日常的笔墨。这些平白如话的文字,读来总是一派素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

然而,就在这些鲜有雕琢的文字字里行间,却蕴含和传递着一种最真挚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的深情或思考。大多数时候,深深打动我们的是这种情感的核心。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

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根植于学生心灵和梦想的沃土。通过上学期的两次心理教育和训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通过阅读,我明白了爱是具体的,有强烈的色彩感。

始终树立爱学生就是爱自己这一宗旨,只要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并为他操心时,那么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师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育工程中,我会始终记着两句话:

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式的情感体验会使我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宽容;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尊重,并努力创设着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要爱孩子,就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学生有四个需要值得每个教师关注:

学生有依恋的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赞许都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学生有求乐的需要,可以通过兴趣特长的培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教师的爱;学生有求德的需要,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以取信于每一个学生;学生有被尊重的需要。润物无声,爱如春雨能滋润万物。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6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谈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谈到了一些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充满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一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可教代数的学生。在这世界上,许多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智力、体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起着不同于其他人的作用,这是人的智力水平所不及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精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浇灌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他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充满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一世界上有许多不可教代的孩子,也有一些是天才,有些是丑陋,我们不要把他们当成宠物来看,要把他们当成是不科学的孩子,用自己的眼光来看。”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种爱每一个学生的精神,要把他的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一切发自内心。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智力、体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成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书了,书里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它就像一个世界的宝库,给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它让我知道了教育的奇迹是多么的神圣,教育的奇迹是如何在教育中发生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心灵的启迪。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生活。

我在书中读到了教师的人生态度,一个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沟通,教师的情感体验应是对他的人生态度,教育应该是帮助他认识、引导他探索世界,培养他的智力,学会教他如何做人,培养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应是一个教师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仅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也是情感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以情,情感是工作动力,情感就是力量。

教育爱的真谛在于始终不应停止。教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育,教师爱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爱是无形的,具有巨大的力量,它能激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验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爱护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情、关心患病的学生,做到了“亲其师”,这种爱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思想、行为等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爱的体验,从而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教师爱学生就必须用真情赢得真诚,这是我从读书中得到最深的感受。

作为一位教师,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爱心、信任和帮助,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观点、权利以及学生家长,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只有既要懂得教育好学生,又要懂得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生。我们要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较强的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教学效果取向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这一次的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教师的师德素养的重大,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重师德修养,以良好的师德感召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8

摘要: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教师的教学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本文结合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关键词:爱满天下;师生关系;学生行为

“爱满天下”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满天下”的核心是爱,学校要把这种爱贯穿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浇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尤其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学校更应深刻领悟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师德精神,在工作中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

对于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来说,同学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同学的力量比老师强。一旦同学之间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就无话可说了。同学是学生的益友。

在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太直截了当,特别是在批评他们时,他们太严肃,无法接受。因此,班主任让问题学生与其它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学生的信任,感受到学生是自己的有益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同学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感染,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学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细致、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第二课堂”。但事实上,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不重视对子女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

特别是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任由孩子自己摆布,未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师要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了解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教师共同努力。实施好家庭教育:

第一,家长要管好,不要失去信心,让它发展。家长要事实求是,帮助孩子树立改造的恒心,每天关心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第二,家长要严格教育,但不能简单粗暴。

面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家长要严格要求,帮助他找到解决改正错误的方法,并经常与孩子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有的放矢的进行启发式教育,矫正孩子的心理,让他在家长的正确教育方法的引导下,慢慢的改正不良的习惯,且不能简单粗暴的体罚和训斥,使孩子的心理扭曲,对学***失去兴趣。第三,家长要协同老师共同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主动和班主任老师沟通,保持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形成学校、家庭的两股教育力量,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使他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1]王永颜. 陶行知有教先学思想探析[j]. 理论月刊,2015,04:64-68.

[2]程振理. 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j]. 江苏教育研究,2015,z4:54-57.

[3]魏波.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4:97-104.

[4]黄书光. 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j]. 教育发展研究,2015,18:1-7.

相关推荐

  • 教育著作读后感(模板九篇) 对于您栏目小编有关“教育著作读后感”的内容,栏目小编热烈欢迎您的光临。希望我们能成为您值得信赖且需要收藏的阅读站点。书籍不仅能净化您的心灵,更能将您的思想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读完这本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活有着许多深刻的感悟。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原文,并清晰交代“感悟”的来源。可以...
    2023-11-08 阅读全文
  • 教育专著读后感读书心得900字精选7篇 随着网络的发达,感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我们参加一些隆重的场合时。都会产生一些感悟心得,将这种表达出来的就是感言,感言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发达我们的情感。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带来的“教育专著读后感读书心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3-20 阅读全文
  • 名著飘读后感(精选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名著飘读后感”。...
    2023-08-02 阅读全文
  • 精选世界名著读后感精选 读书就像一根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带给我巨大的力量,我们一边读着作者的作品,一边从中汲取精华。读后感在点名中心时的语言不能过于口语化,应该尽量使用书面语言。经过搜索整理,编辑为你呈现“世界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02-13 阅读全文
  • 语文名著读后感精选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作者写的这篇小说,使我们受益匪浅。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充实思想的方式,对于书写读后感,你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吗?你也许需要"语文名著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2-11 阅读全文

对于您栏目小编有关“教育著作读后感”的内容,栏目小编热烈欢迎您的光临。希望我们能成为您值得信赖且需要收藏的阅读站点。书籍不仅能净化您的心灵,更能将您的思想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读完这本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活有着许多深刻的感悟。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原文,并清晰交代“感悟”的来源。可以...

2023-11-08 阅读全文

随着网络的发达,感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我们参加一些隆重的场合时。都会产生一些感悟心得,将这种表达出来的就是感言,感言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发达我们的情感。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带来的“教育专著读后感读书心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3-20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名著飘读后感”。...

2023-08-02 阅读全文

读书就像一根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带给我巨大的力量,我们一边读着作者的作品,一边从中汲取精华。读后感在点名中心时的语言不能过于口语化,应该尽量使用书面语言。经过搜索整理,编辑为你呈现“世界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02-13 阅读全文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作者写的这篇小说,使我们受益匪浅。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充实思想的方式,对于书写读后感,你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吗?你也许需要"语文名著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2-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