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不一样的我—独特的面具
发布时间:2019-12-12 幼儿园面具活动方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美术的教案【设计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手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教管理质量,已成为幼教界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所以我设计了开始就是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所呈现的教学活动。因为幼儿在这个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最初阶段,而自我意识正是自信心、自制力、自我评价能力等重要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非常需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地去迎接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人生新阶段与孩子交流一些成功人物的成长故事,帮助孩子树立心目中的榜样,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有意识地去发现、赞美孩子的优点和特点,与孩子交流讨论" 不一样的我"这一话题,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从而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形成较为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所以我设计这一课美术活动让幼儿发现自己独特的地方,让他们知道每一个人其实是不一样的,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地方。
【活动重点】:能让幼儿学会用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
【活动难点】:能够使用纸浆和气球制作立体的面具。
【活动目标】:
1、能让幼儿通过课件的播放观察每一个人不同之处。
2、学会用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自己的面部特征。
3、尝试用纸浆、气球制作立体面具,体验资质玩具的乐趣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播放器、课件(各种各样人的表情)。
2、气球、打气筒、纸浆、水粉颜料、水粉笔、设计用纸、铅笔。
3、稀释的胶水。
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1、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出每个人的不同之处。
2、再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同伴有哪些地方长得不一样?
二、产生制作兴趣:
1、欣赏教师制作的半成品面具。这像什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观察教师为面具添画夸张的五官和有趣的表情。
3、你想拥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面具吗?、三、学习制作方法:
1、给气球打气,学习合作互助完成打气任务。了解气球大小和脸型大小的关系。
2、进一步粉碎纸浆,加入清水和少量胶水,均匀地搅拌。
3、将纸浆一层层地糊到气球上,均匀地增加厚度。
4、在鼻子的位置上反复堆积粘贴,增加高度。
将制作好的半成品面具放在合适的地方晒干。
四、设计脸谱和表情:
1、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最特别的表情,要尽量与众不同,可以适当夸张。
2、在白纸上线画出设计稿,注意突出自己最明显的特征。
3、将设计好的脸谱仔细地刻画到半成品面具上。
4、待面具完全干透,图上合适的水分颜料。待颜料干燥后将气球放气或戳破,去下面具。
五、作品展示:
1、在展示区或墙上展示自己的面具,欣赏同伴的作品,说说哪些面具很有趣、很独特,最能让人看出是谁的。
【教学反思 】:
这堂课我觉得幼儿做得很不错,关键成功的地方在于两点:开始部分以小朋友们自己将接触的事物引入,幼儿对此兴趣很高;对于细节处我作了很好的准备:首先是孩子活动的组织,要点和关键的地方我作了强调:比如粉碎纸浆的要求,合作的要求等等,我考虑到孩子可能会抢,对此也作了说明强调,同时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另外还有纸团,但是发现纸团容易烂掉,不太适合,我就去掉了纸团,由于材料的提供也比较有目的性,因此幼儿的活动非常顺利,虽然是第一次跟气球面具打交道,但是每组上都干干净净的,孩子的衣物等等也保持得较干净,作品也完成得不错,看来同样是设计"独特的面具"有的小细节不注意可能也会带来大问题,有句话说"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看来做人是如此,上课也是如此,记得曾在教研活动中将好课比作珍珠,我想假如珍珠当中镶了一到两粒劣珠,胡乱穿起,那这串项链的质地绝对是大打了折,我们幼儿园老师上课要对每粒珍珠基本都要有个数,要有自己的眼光和思考,将一节活动用自己的方法呈现出来,要让幼儿学到该学的知识。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大班美工活动《奇特的面具》
一、 教材分析
《奇特的面具》属艺术活动中美术设计课类型,这类课一般要先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讨论,然后再进行制作。切忌让幼儿依葫芦画瓢或直接模仿,那样就失去了制作的意义。
《纲要》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它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三条:
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选择适合幼儿水平和幼儿心理需要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习更有价值、发展更有意义。所以根据大班年龄以及《纲要》精神,我将美术活动《奇特的面具》游戏化、趣味化、生动化、生活化。
二、 目标分析
根据《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显示
(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我将此活动目标定于
1、感受面具奇特变化带来的乐趣。
2、用不同的材料及象征的方法给五官、头发变形,制作面具。
3、对活动感兴趣。能大胆的创作不同的作品。
三、 准备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在与环境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发展的。根据其要求特准备如下:
1、 活动前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的面具,投放在活动区或在墙壁布置上,引导幼儿自由的玩、看,了解面具、喜欢面具。
2、 每人一张制作面具用的椭圆型的纸,和不同的辅助材料(毛线、牛皮纸、皱纹纸、亮光纸、布头……)
3、 剪刀、水彩笔、松紧带等若干。
4、 范例三个。
这四项准备工作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利用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机会。充分利用了环境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充分的帮助。
四、 教法
1、 材料利用法(活动前欣赏收集的各种面具,活动后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
2、 游戏引导法(以变魔术的方法引起幼儿对奇特面具的新奇感,活动后以面具舞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
3、 讨论、分享交流法(《纲要》中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交流、表现、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此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交流心目中想象的面具、交流分享自己制作的面具,从中获取新的经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4、 鼓励法(肯定有创意的幼儿,鼓励幼儿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
5、 操作法(幼儿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优秀的幼儿注重新目标的完成,一般幼儿要注重预定目标的达成,根据幼儿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五、 过程
基本流程:
变魔术导课(引起幼儿对面具的兴趣)——讨论交流(加深幼儿对奇特面具的了解)——操作指导(减少活动对个体差异的影响)——分享交流(丰富知识和能力)——面具展示(加深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与喜悦)
1、 开始部分——魔术导课时间2分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新奇的方法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撑点。)这里教师的语言和表情要有魔力的色彩。为幼儿营造一种神气的气氛。
2、 基本部分——讨论、交流、制作25分钟(讨论在于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它使孩子从学习的“彼岸”到达逐渐明晰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解释现象的“彼岸”。制作是一个过程,而活动注重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好引导者,让幼儿充分交流、想象、制作。)
3、 结束部分——分享展示5分钟(分享展示是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最能激发自信心,体验成功喜悦的一个过程。)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面具
活动目标:1、幼儿大胆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面具。
2、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3、增强幼儿对装饰活动的兴趣及表演的欲望。
活动准备:欢快的音乐;flash动画;装饰好的面具;未装饰的面具;透明胶;固体胶棒;彩色笔;剪刀;羽毛;亮片;小粘贴;旧挂历;包装袋上的图案;黑板一块;小镜子若干;大镜子一块;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1、幼儿带面具律动入场。
2、请幼儿观看flash动画,猜猜都是谁?
二、师幼探讨装饰面具的方法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种面具相同之处(眼睛)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形状、颜色、材料)3、倾听教师讲解自己的面具特征(形状、颜色、材料)4、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交流:面具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上面都有哪些装饰物等等。
5、幼儿带上面具照镜子,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三、幼儿制作面具1、教师提出制作面具的要求。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装饰。
3、幼儿带上装饰好的面具照镜子欣赏。
4、游戏:猜猜他是谁四、结束:化妆舞会请幼儿戴好自己装饰好的面具,邀请客人老师一同参加化妆舞会。
反思:
1.教学思想观念新教学模式的改变:我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课程模式,以幼儿为中心,师生共同建构课程,五大领域互相渗透,各科教学互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在活动中渗透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方法活本次活动教师灵活的运用了游戏法、谈话法、情景表演法、探索发现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情景中大胆地探索与表现,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学效果好(1)教学重、难点突出,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2)帮助幼儿获得关键经验
幼儿园大班健康活动:不一样的我
教材简析: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自己的外貌、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而让幼儿借此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设计了本次活动《不一样的我》这一主题活动。
目标预设:
1、幼儿能够思考并记录个人在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增强个人的自信心。;2、在活动中能够大胆地与他人互动,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自己与他人在外貌、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自豪,乐意观察和发现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重点:思考并记录自己在爱好、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活动难点: 通过与客人老师和小朋友的比较,发现每个人在爱好、特长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提前请家长为幼儿画画像,教师从中挑选3幅最能反映出幼儿典型特征的画像;记录纸、笔(幼儿人手一份)、小黑板1块,背景音乐(班得瑞的《钻石》与《雪的梦幻》)设计思路:为了能让幼儿正确区分每个人,我让幼儿从脸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特征进行比较,再从个人爱好、喜好方面进行比较的方式,更加深了幼儿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感到自豪感。
活动过程:
1、 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每个人在外貌方面的不同老师:今天,鞠老师这里有几幅爸爸妈妈给小朋友画的画像,请你们猜猜每幅画上画得都是谁?
教师出示第一幅画像(李雨桐的画像),孩子们纷纷举手。
幼儿:我觉得是李雨桐老师:为什么你说是李雨桐?
幼儿:因为我觉得长得很像。
老师(继续追问):你觉得哪儿跟李雨桐像?
幼儿:脸很像。
老师:你是说画上的脸型跟李雨桐的脸型很像。那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发现吗?
幼儿:我觉得是李雨桐,因为她跟李雨桐哪儿都特别像。眉毛都是黑黑的,眼睛都有点长,头发都梳着两个小辫子。
老师:很好,你观察得特别仔细,认真比较了眉毛、眼睛和头发。
教师请李雨桐站到画像旁边,请幼儿有顺序地比较两者在发型、脸型、五官等方面是不是一样,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一样。
(此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学会通过逐步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寻找画像的原型)同样的方法出示第二、三幅画像(李其明和朱一涵的画像),孩子们运用之前的方法,很快猜对了画像中的原型,除了发型、脸型和五官等方面的特征外,孩子们还敏锐地观察到了李其明的衣服领子跟画像中的衣服领子是一样的,朱一涵和画像中一样都有一颗痣。
老师:大二班小朋友观察得特别仔细,都能很快猜出画中的人都是谁。我还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这么快就能认出那是他们三个的画像呢?"幼儿一:因为每幅画都有像那个人的地方。
幼儿二:因为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老师小结:每个人都有长得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的眼睛大,有的眼睛小;有的头发长,有的头发短;有的人脸是圆的,有的人脸是长的。所以,我们只要仔细观察每个人的长相,就能把每个人区分出来,对不对?
全体幼儿:对!
2、 幼儿思考和记录自己在特长、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老师:除了长相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能会跟别人不一样呢?
全体幼儿(纷纷回答):声音、衣服、身材、爱好……老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我们可能会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包括我们做得最棒的事情和最喜欢的事情,那在这些方面是不是真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两个表可以帮助小朋友去调查一下。
教师介绍两个表的填法:第一个表是记录表,请小朋友把自己做得最棒的事、最爱吃的食物、最爱玩的玩具和最爱看的书四项内容画下来,会写字的也可以写下来。画完第一个表之后就要用到第二个表--调查比较表,先去找一个客人老师问问她在做得最棒的事、最爱吃的食物等四个方面是什么,然后跟自己比较,如果一致就划"√",不一致要画"×"。跟一个客人老师比较之后,还要去找1-2个小朋友比较。最后提示找别人调查的过程中要有礼貌。
3、幼儿记录,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中,孩子们认真思考自我的特点并进行记录。大部分幼儿都用绘画的方式填写记录表,也有几个幼儿采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遇到个别不会写的字幼儿也会主动请老师帮忙,这也是孩子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4、调查比较教师请完成记录表的幼儿陆续去找客人老师和小朋友进行调查比较。在调查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主动,虽然很多客人老师他们并不熟悉,但孩子们都能主动与客人老师交流,而且大部分幼儿也能在调查结束后主动道谢。
5、活动分享,发现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1)幼儿介绍自己做得最棒的事情T:现在,谁来说说自己做得最棒的事情都是什么?
幼儿争先恐后地介绍:陈飞聿做的最棒的事情是搭积木、杨之音最棒的是琴、沈周玥最棒的是跳舞、岳邑说自己做得最棒的是写作业、蒋心怡是跳绳、朱一涵是帮妈妈洗菜、钟艺璇做的最棒的是玩完东西把它收回去……幼儿介绍之后,教师请幼儿给自己鼓掌"小朋友都特别棒,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得最棒的事情,快给我们自己拍拍手吧。"(2)请幼儿分享调查比较的结果。孩子们发现通过跟小朋友的比较,从中发现没有两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小结:看来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结果是我们通过跟客人老师和小朋友比较发现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如果跟世界各地的人比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一会儿户外活动回来王老师会跟小朋友欣赏一本特别有趣的书《人》,从这里面你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现象。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傩戏面具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傩戏面具,引起幼儿对傩戏面具的兴趣。
(2)鼓励幼儿观察了解傩戏面具的特征,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
活动准备:
故事《傩戏的传说》
傩戏面具(图片)操作材料:绘画笔 纸 剪刀 松紧带 订书机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苗寨里……(故事附后)二:老师:现在,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表演傩戏的传统,老师带来了一些照片,请大家欣赏。
(1)介绍表演傩戏的场景。
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突出人物性格。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现在傩戏已成为 农民闲暇季节喜爱的娱乐形式,除保留祭神驱鬼逐邪外,还充满了对平安丰收的祈祷,象征勇敢和胜利。现已被纳入旅游娱乐活动,傩戏的演出形式简易、随意,通常于晒坝或村街便可以出演。
(2)介绍傩戏的各种角色。
傩戏里有象征土地、山林的神仙,有象征各种野兽的面具,有象征疾病的病魔,还有表示神力无边的山寨的保护神。
(3)重点介绍傩戏面具的特征。
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眼睛特别大,还有眉毛又粗又长,也有的眼睛用很多锯齿线和花纹来装饰,看上去很吸引人。 面具的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圆圆的,有点吓人,还有的鼻子下面装有大胡子。
面具的嘴通常是张开的,有一排排白白的牙齿,在牙齿的两边还有四颗又尖又利的獠牙,很凶猛的。
面具的头上的装饰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用小鬼的脸来装饰,有的是有漂亮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些用龙或动物的图案来装饰,这样就可以达到赶跑敌人的效果。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对傩戏面具的感受.
你看到这些傩戏面具有什么感受?
你最喜欢哪一种面具?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
老师:"傩戏面具又神秘又有趣,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面具吗?快画出来吧!"(1)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
(2)指导幼儿进行绘画。
(3)帮助幼儿掌握面具的大小和绘画的着手点,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已经画好脸形的作业纸。
(4)重点引导幼儿把面具的五官特征画出来。
(5)协助幼儿将画好的面具剪下来,制作成傩戏面具。
四:小结活动。
(1)鼓励幼儿用语言向同伴描述自己设计的傩戏面具,并给自己的面具起名字。
(2)引导幼儿用自己制作的面具来进行表演。
附:故事《傩戏的传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贵州有一个山寨,寨子里住着很多苗族人,他们每天放牛、打猎,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有一天,附近的强盗来到他们的寨子门口,要把苗寨里的东西都抢走。寨子里的头领阿苗就带着强壮的伙伴和强盗战斗。当头领阿苗骑着马出现在强盗面前,却遭到了对方的嘲笑,原来,苗寨的头领阿苗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看上去就象一个女孩子,强盗们一点也不怕他们。苗寨的队伍给打败了,大家垂头丧气的回到寨子里,害怕第二天强盗又要来抢他们。头领阿苗也很难过,认为是自己的模样使大家失败了。一个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第二天,当强盗们又来到苗寨门口,要苗寨的人们全部投降的时候,一个凶恶的将军从苗寨里冲出来,把强盗吓坏了,那将军挥舞着长枪,把强盗全赶跑了。原来,老爷爷连夜给头领阿苗做了一个凶恶的面具,阿苗戴上这个面具,保护了苗寨的全部人。苗族的儿女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在休息的时候穿上特制的服装,戴上面具,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着个故事。一年一年延续下来的戏剧,就是我们苗族的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