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雨前雨后大不同
发布时间:2019-12-25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活动目标: 1、了解下雨前和下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自然地兴趣, 2、学习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我们要上科学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图片吧!你们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引导引导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 老师:云朵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会发生什么事呢? 老师:水面上的蜻蜓怎样了?为什么它会飞得低低的呢? 老师:青蛙在做什么呢?我们来学一学。 老师:这是谁?它们在做什么? 老师:为什么小蚂蚁要赶紧搬家呢? (请幼儿结合自身观察过的情况再进行讲述) 老师:原来呀,下大雨之前呀,云朵会变的黑黑的,水面上的蜻蜓会飞的很低,青蛙也会蹲在荷叶上“呱呱呱”的叫着,小蚂蚁也会把家搬到安全一点的地方, 二、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后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一些下雨之前会发生的情况,那下完了雨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儿回答) 老师:那我们继续来看图吧! 1、引导幼儿独立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然后再相互说说。 2、集体交流。 老师:请小朋友们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说下雨后有什么样的景象。 (幼儿回答) 三、比较雨前和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看了下雨之前下雨之后的图片,那么下雨前和下雨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后的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老师:那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动作来表现下雨之前和下雨之后的现象吗?谁来示范一下呢? (老师弹奏《大雨小雨》,幼儿跟着音乐表现。) 四、活动结束。 老师:好啦,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里有机会的话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下雨前和下雨后的变化哦。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万物都少不了雨。
2、了解水形态的不断变化。
3、知道雨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4、懂得雨水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1、透明杯子1个、玻璃板1个、玻璃纸1张、50-60℃热水(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吸水布、温度计1个、A3纸及展示板1个、油性笔1支、篮子1个、实验方桌1个。
2、故事《小雨点旅行记》动画片。
3、雨点、浪花、冰雹、雪花、雾、雷、露珠、太阳和风等图片投影片。
活动过程:
一、谈论:雨中出门的感受(5’)
1、说一说:各自喜欢或不喜欢下雨天的理由。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雨天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3-4位幼儿回答)
(喜欢:天气变得凉爽、空气清新;不喜欢:出行不方便、空气潮湿阴冷。)
追问:雨天可以做哪些事情?(1-2位幼儿回答)(室内活动、观赏雨景、阵雨后看彩虹。)
2、思考:雨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3-4位幼儿回答)
追问:为什么人们会说春雨贵如油(就是春天下的雨就像油一样宝贵)?(1-2位幼儿回答)
(春天种子要发芽需要雨水,小树长大、开花也需要雨水。另外,春雨下得少。)
小结:雨天虽然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但小树在雨水中长大,种子在雨水中发芽,小动物要靠着雨水来解渴;雨水使空气清新,连马路也会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自然界万物都不能缺少了雨水。
二、实验:雨从哪里来(15’)
1、猜测(2’)(1-2位幼儿回答)
师:既然雨水是这么重要,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吗?(幼:水蒸气升到空中后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后会变成雨点掉下来。)
2、实验验证(10’)
师: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来发现雨水形成的奥秘吧!
教师操作:(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全部过程由教师操作。)
第一步:教师将热水倒进杯子里,让幼儿观察上升的水蒸气。并拿出玻璃纸和玻璃板,让幼儿先看,再触摸,感受两个都是透明的,并且玻璃板比玻璃纸的温度低。
第二步:先用玻璃纸盖住杯口1分钟,让幼儿观察玻璃纸上发生的现象(水雾,实际是很多微小的水珠形成的,在显微镜下就看得清楚)。
师:你们看这一块不透明的地方是不是很像云彩啊!
第三步:再改用玻璃板盖住杯口2分钟,让幼儿观察玻璃板上发生的现象(小水珠,并且慢慢变大,如果时间够长会看到水珠最后会掉下去)。
提问:为什么玻璃纸上只形成一层很微小的水珠,而玻璃板上会形成大水珠?
(水蒸气在玻璃纸和玻璃板上都凝结成小水珠。但由于玻璃纸上的温度高,玻璃板上的温度低,小水珠只有遇到冷的东西时才会凝结成大水珠。)
3、解释实验,思考雨的形成过程(3’)
实验记录:教师边解释边在展示板上画图。我们开始把热水倒进杯子就是模拟太阳光照射海水,使海水经过太阳光加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会往上升,碰到玻璃纸后就变成很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就像云朵一样。因为玻璃纸的温度也是比较高的,杯子里面的水珠就不会再变大了。只有当我们换成玻璃板后,玻璃板的温度很低,小水珠就会变成大水珠,最后就变成雨点落下来了。
小结:雨水形成的过程是地面上的水经过阳光照射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温度降低就变成云朵,云朵遇到冷空气又凝结成雨点落下来。
三、欣赏故事《小雨点旅行记》(10’)
1、欣赏多媒体故亊《小雨点旅行记》(7’)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在看的过程中要注意,小雨点在旅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亲戚”?
2、从投影片“小雨点的亲戚”里,为小雨点找“亲戚”。(3’)
提问:请你们去图片中找找谁是小雨点的“亲戚”?(集体回答)
追问:说说你们的理由。为什么浪花(表哥)、冰雹(表弟)、雪花(表姐)和小雨点是“亲戚”?(因为它们都是水变的)
小结:水有不同的形态:气体、液体和固体,还有不同的样子:水珠、雪花、冰雹。
思考:小雨点的其他“亲戚”(云、雾、霜、露珠等)(1-2位幼儿回答)
(结束前可以把玻璃板拿起来,让幼儿观看上面的水珠掉下来的过程,就像下雨一样。)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跟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小雨点的其他“亲戚”。然后写在记录本上明天带给老师看。
活动反思:
活动上下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整个内容偏多,在第三部分仓促结束的情况下仍然超时5分钟左右。
2、幼儿还是缺乏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体验。而其科学原理相当部分幼儿是已经知道的。
3、实验用的水杯有点小,由于天气冷,水温也降得快,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建议换大的能够装1L以上的水杯或水箱。玻璃纸要加边框进行固定,玻璃板四周要包边,避免划伤手指。
4、“春雨贵如油”这句属于幼儿基本都不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删掉的。
附故事:小雨点旅行记
在蓝蓝的天空中,有一座漂亮的云房子,她呀,又洁白又轻盈,里面住着可爱的小雨点。小雨点每天从云房子的窗户里看着地面,心里想:一个人住在云房子里面多没劲呀,要是能到地面上去看看,那该多好啊!
寒风大哥虽然总是板着脸,其实,他的心肠可好了,最爱帮助人。一天,当他从小雨点的窗前经过时,听到小雨点自言自语。就敲敲小雨点的窗户,大声说:“小雨点,你不是想去地面上吗?那就打开窗户吧,我来帮你!不过,你要记住,你在地面上只能呆三天,三天后必须回来,好吗?”
下雨点听了寒风大哥的话,高兴极了,别说三天,就是三个小时也不错呀!于是,他急忙打开窗户。哇,小雨点只觉得浑身一凉,好象被什么东西托着,慢慢瓢出了云房子。眼看着离地面越来越近,小雨点想:不知我会落在哪里呢?没等他想好,只听下面传来“哗哗“的声音,小雨点落在一条宽宽的大河里。
小雨点睁大眼睛,正好奇的东张西望,一个粗粗的嗓门响了起来:“小雨点,欢迎你来做客。”“你是谁呀?”小雨点歪着脑袋问。“我是你的表哥,名字叫浪花,我会带你去看许多好玩的东西。”小雨点跟着浪花表哥,蹦蹦跳跳地来到了一座山脚下;浪花表哥指着山顶白皑皑的地方说:“瞧,那儿住着你的雪花表姐,她又文静又美丽。”“哇,雪花表姐!”小雨点早就从妈妈那儿听说过她的名字了。他用力向上挥挥手,大声喊道:“雪花表姐,你好啊!我是小雨点,你听见我的声音了吗?”
浪花表哥要赶路了,小雨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雪花表姐住的大山。
小雨点一边走,一边欣赏河边五颜六色的花朵,突然,脑袋上被重重地砸了一下。“哎吆,是谁这么坏,打我的头!”小雨点生气地叫道。浪花表哥摇摇头,苦笑着说:“准是那调皮的冰雹表弟溜出来了,他呀,总是喜欢捣乱。”
就这样,小雨点跟着浪花大哥去了好多地方。这天,小雨点眯起了眼睛,他猛地记起了寒风大哥的话。哎呀,不知不觉,三天的时间已经到了,准是太阳公公来接自己了。小雨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浑身变的轻飘飘的,眼看就要升到空中了,他赶忙向浪花表哥告别:“浪花表哥,我要走了,再见!”“再见,小雨点,欢迎你在来做客。”浪花表哥紧紧地拉着小雨点,还真有点舍不得呢!
现在,小雨点又回到了自己的云房子了,不过,他相信,自己一定有机会再见到浪花表哥、雪花表姐。不过,最好别碰到那个调皮的冰雹弟弟。
幼儿百科: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幼儿园小班艺术教案:大雨小雨
活动目标:
1.感受和表现声音的大、小。学习用力摇和轻摇沙筒的方法,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2.根据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节奏,探索沙筒的不同演奏方法。
3.在教师的眼神和动作的帮助下,不演奏时能控制住沙筒,使其不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自制沙筒。
2.节奏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有关下雨的经验。
1.教师:你们见过下雨吗?大雨的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下大雨的声音是大大的,并用动作来表现。)(哗啦——哗——啦——)2.教师:小雨又是怎样的呢?它和大雨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用声音和手部动作来表现。)(滴——滴——嗒——嗒——滴——滴——嗒——嗒)(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大雨小雨》。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兴趣。
2.教师:大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小雨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
3.教师带领幼儿练习演唱大雨、小雨的声音,并请幼儿用动作表现。
4.教师再次清唱歌曲,幼儿用动作表现下大雨、小雨的节奏。
(三)教师出示沙筒,让幼儿回忆并模仿其音色。
1.教师: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沙筒,全体幼儿讲述名称。
2.教师:怎样演奏它?发出的声音像下大雨呢?怎样演奏它?发出的声音像小雨呢?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摇动沙筒。
3.教师交代要求:开始四个小节和最后两小节是不演奏的,只有在“哗啦哗啦”时才演奏。
4.教师演唱带领幼儿练习在“哗啦哗啦”处演奏沙筒。
5.同样方法学习小雨的演奏。
教师交代要求:开始四个小节和最后两个小节不演奏,只有在 “滴滴嗒嗒,滴滴嗒嗒”处轻摇沙筒。
(四)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唱歌曲边用乐器演奏。
(五)分组演奏。
将幼儿分成大雨组和小雨组。在教师动作的暗示下,幼儿学习准确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和“小雨”。
活动延伸:
1.将沙筒等放在音乐角里,并提供音乐磁带,满足幼儿听音乐演奏的需要。
2.开展语言活动或戏剧表演,讲述《大雨小雨》的故事,并用动作表演这个故事。
幼儿园小班艺术教案:大雨和小雨
活动目标:
1.在熟练演唱第一段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填词演唱第二段歌曲。
2.能用幅度、力度适合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并学会随着乐曲有节奏地表演。
活动准备:
1.利用下雨天,带幼儿出去听雨。
2.歌曲见课程指导第161页。
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回忆下雨天听雨的情景。
教师发出哗啦哗啦声,引导幼儿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次下雨的时候,我们出去听到了雨滴是怎么唱歌的?大雨怎么唱的?小雨呢?
2.学唱歌曲。
大雨和小雨还唱了一首好听的歌呢。
教师范唱第一段。
幼儿跟唱两遍。
大雨唱歌是哗啦哗啦,小雨呢?
你会像刚才一样把小雨的歌唱出来吗?(重点引导幼儿区别第5、6、7、8小节的哗啦哗啦和15、16、17、18小节的嘀嘀嗒嗒嘀嘀嗒嗒。)3.引导幼儿用幅度、力度适合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
大雨唱歌的时候声音怎么样?(很响)我们应该怎么唱?(响亮地唱)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小雨呢?
4.幼儿边唱边表演。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看雨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会下雷雨。
2、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前了解天气预报,选择下雨天气开展此活动。
活动室内准备几把雨伞。
录音机,音乐《大雨小雨》磁带。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
"轰隆隆,轰隆隆"是什么声音在响呀?让我们一起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引导幼儿知道轰隆隆的声音是打雷的声音,了解春天来了,有时也会下雨,这就是春雨。
2、和幼儿一起听雨。
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听看,你听到的雨声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各种象声词来表达。("哗啦啦"、"淅沥沥"、"沙沙沙""哗啦哗啦""滴答滴答"等)3、和幼儿一起看雨。
(1)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呢?是怎么落下来的呢?落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雨点象什么"来表达。
(2)雨点落在地上像什么?地上会有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雨点落在地上会溅起泡泡样的水花,积水中会有水纹等现象。
(3)看看小草、小花、小树在雨里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这些植物喝足了水会长得更好。
4、和幼儿一起玩雨。
(1)我们用小手接住雨看看,雨是什么颜色的?雨点落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和好朋友一起撑着雨伞踩水花玩,提醒幼儿不要把自己淋湿。
5、在音乐《大雨小雨》的声中结束活动。
自我评析:
此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听、看、摸让幼儿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从中了解春雨的特点,感知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寓教育与玩乐之中,符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