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园前这件事一定要做!
发布时间:2020-01-11 小班入园教育笔记 幼儿园餐前游戏 幼儿园课间前游戏大全宝宝入园前,家长可以先做一份简历:
抓住重点
有的父母希望老师对孩子了解得越细致越好,于是将孩子从出生到3岁大小情况及其成长故事逐一书写。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细节情况,但却十分不利于快速抓住重点。
在宝宝简历上,最重要的是简明记录孩子入园之初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教养方式和习惯以便让孩子适应新环境,这才是入园最初的重点内容。爸爸妈妈将自己最担心的几个问题写下来,便于老师重点了解。
简化有度
有的爸妈因工作忙碌或不重视等原因,会将宝宝草草了事。比如,我就喜欢唱歌、跳舞,想和小朋友交朋友。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给老师留下敷衍了事的印象,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家长在态度上不积极配合。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让老师在第一时间快速认识孩子的机会。yjS21.CoM
图片加文字
爸妈给宝宝做简历,可以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会有设计感,能看出家长很用心。这种形式的宝宝简历对老师很快认识孩子的长相,将姓名与形象及时“对上号”,但不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简历3大注意事项
1、真实
一份用心的宝宝简历是入园的开始,请爸爸妈妈重视起来,积极配合班级及老师的工作,提前观察和关注孩子的情况,如实写出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
2、简明
爸妈需要言简意赅地写出你想解决的重点问题和你最担心的问题。宝宝入园后,你和老师还有很多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时间解决其他担心的问题。
3、形式多样
入园简历可以取各种形式的优点综合写成。比如,图片和文字结合,比如表格形式结合,或者在简要说明关键问题后,附上对孩子的重点问题和最担心问题的详细说明会更好。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宝宝入园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多角度综合考虑宝宝入园时机
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任何机构证明宝宝何时入园更科学、更合适,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考虑,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从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父母应具备送宝宝上幼儿园的心态。当为宝宝选定一家幼儿园,送宝宝上幼儿园时,父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安排好接送宝宝的时间。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更要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至于不看护宝宝,自己空虚,时不时打电话问宝宝在园情况或者到幼儿园看宝宝。成人的心理没调节好,将影响宝宝的入园情绪,也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是教育机构,不是看护机构
幼儿园是教育机构,主要对宝宝起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是2岁以下的宝宝,主要是以看护为主,而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比较年轻,有很多是没有孩子的,因此看护的经验不足。有时孩子拉了、尿了、衣襟湿了,老师缺乏看护宝宝的敏感性,不能及时发现,对宝宝的生活照顾难免不够周全。
从家庭来考虑:有些家庭环境不利宝宝更好地成长
如果家庭中是隔辈带宝宝,老人比较娇惯孩子,不能正确指出宝宝的缺点和不足,将影响宝宝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时,最好送宝宝到幼儿园接受正规的教育。
有的家庭是保姆带宝宝,教育的方法及观念都比较落后,保姆的文化素质低,这样会影响宝宝的个性发展。因此适合早送宝宝去幼儿园。有的家庭是全职妈妈带宝宝,家庭成员比较简单,宝宝缺乏必要的交往,比较孤独,这样的家庭也适合让宝宝上幼儿园。
从宝宝的角度来考虑:宝宝的生理及心理条件都具备
宝宝到了2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他开始喜欢社会交往,同时宝宝也能独立行走,语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能听明白日常用语。他的控制能力具备,协调性也非常好。这时送宝宝去幼儿园,不会给幼儿园老师带来过大的工作压力,宝宝入园时机比较成熟。
低龄宝宝入园利弊分析
不少父母认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不容易合群;交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容易任性且独立性差;老人精力有限保姆文化低,孩子在家学不到相应的知识,所以应该尽早送孩子进幼儿园。的确,宝宝进入幼儿园,对其自身发展是有益处的。
1.幼儿园生活讲究科学、有规律,注重营养均衡、合理的体育活动,再加上有教师细心照顾,有益于宝宝的身体健康。
2.宝宝在幼儿园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可以发展宝宝的自理能力,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3.与很多小朋友和老师交往,有助于宝宝发展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点对独生子女显得尤为重要。
4.幼儿园的保育教育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科学地进行保教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宝宝身心均衡、全面地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宝宝上幼儿园是件好事,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幼儿园又不同于家庭,教师不可能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将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宝宝身上,因此,年龄过小的孩子,特别是身体不够强壮、气质比较敏感、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是不适宜过早入园的。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发现,无论幼儿园有多好,那些较早或较久待在幼儿园的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更不听话。研究人员推测,老师经常无法帮助幼儿调节和转移压力,如解决孩子争玩具、争活动场地等问题,因为老师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维护群体的和谐上。
为了印证以上说法,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兰姆和同事在3000名幼儿中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入托前9个月儿童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是未入托的同龄孩子的两倍。而且,上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越小,压力值就越大。因此,过早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一旦孩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会在心灵深处烙下伤疤,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对于像小洁这样年龄过小,父母都要上班,又没有其他合适的人可以帮忙照看的宝宝来说,应该怎么办才能让宝宝得到较好的照料和教育呢?
如果除了送宝宝去幼儿园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妈妈可以尽量为宝宝选择一所离上班的地方近的,师资条件相对好一点儿的幼儿园。在宝宝最初上幼儿园的几周,妈妈可以争取到幼儿园与宝宝共渡难关。等宝宝渐渐适应了,便可以逐步减少陪伴宝宝的时间。傍晚妈妈把宝宝接回家后,应当多抽出一点儿时间,和爸爸一起为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氛围,如陪宝宝一起玩玩具,给宝宝讲故事,带宝宝做游戏等等,让宝宝感到轻松愉快,为宝宝进行“解压”。
宝宝入园父母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现在,不少宝宝2岁多就被送去幼儿园了,虽然跟妈妈分离的时候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但妈妈们因为对宝宝的发展、需求等方面不是太了解,认为宝宝只要不哭不闹就大可放心,尤其那些平时很活跃,不怎么认生的宝宝,妈妈更容易忽略宝宝入园前的适应问题。因此,妈妈需要为宝宝入园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1.和宝宝讲讲幼儿园
在宝宝临上幼儿园的前1个月,妈妈就可以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你下个月也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里有好玩的玩具,有其他小朋友和你一起玩,还有老师教你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妈妈每天送你过去,到了下班时,再把你接回来。”提前告诉宝宝这些,让他明白妈妈送他去上幼儿园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不是将他放在一个地方不管了。
父母切忌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宝宝,如跟他说“在幼儿园可就有人管你了;在幼儿园可不如在家好;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当然也不要过分描述幼儿园有多好多好,否则去了之后反差大,宝宝反而感到失落。
2.带宝宝熟悉环境
在熟悉的环境中,宝宝会消除恐惧感。妈妈可以在周末带着宝宝去幼儿园看看。在去的路上,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讨论周围的环境,如“你看,那儿有一棵大树,这里有一家便利店,妈妈每天在这儿给你买好吃的。然后,咱们沿着花园里的小路往前走,一直走到头,就是幼儿园了。”走到幼儿园外,要有意识地让宝宝看看,幼儿园的院墙上画着什么;大门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如果有画,要给宝宝讲一讲,加深宝宝对幼儿园的好感。
有些幼儿园允许参观,那就可以带着宝宝参观一番。院子里一般是大型体育设施,妈妈可以陪着宝宝玩一会儿。再带着他看看,院子里种了什么花草树木、养着什么小动物、有什么有趣的东西等等,加深宝宝对幼儿园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如果能参观室内,那就更好了,可以领着宝宝到处参观,比如厕所、洗手池、卧室、游戏室等等。
3.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妈妈要培养宝宝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的能力。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饭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等,不要让宝宝在家中随心所欲、毫无规则意识,否则孩子入园后,面对幼儿园的各项要求会无所适从。
宝宝在家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有意地按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宝宝的活动。如帮助宝宝建立适宜的午睡习惯,一般幼儿园的午睡安排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半。早上入园时间为8时左右,晚间睡眠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时。
4.让宝宝用语言表达愿望
宝宝在家的时候,跟父母交流可能不用说话,仅仅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能让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到幼儿园以后,有些表情和动作就难以被老师或同伴理解,以至宝宝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会使他们感到委屈,从而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情绪。因此,要告诉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需求要主动跟老师说。另外,父母对孩子说话时,也要尽量清楚、礼貌、语气温和,发音准确,不要用叠音字。
5.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
从宝宝入幼儿园起,就标志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将与许多小伙伴一起生活。因此,妈妈应教宝宝学会关心他人,与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体验交往的乐趣,帮助和安抚身处困难环境的人。平时有空妈妈也可有意带宝宝去小朋友较多的场所,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宝宝在具体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帮助宝宝早日适应幼儿园生活。
宝宝入园后老生病这5点要做好
有妈妈说,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感冒反反复复的,营养吸收好像没以前好了,抵抗力好像也下降了!
其实,宝宝入园爱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改变,宝宝暂时未适应导致的。再加上,在全新的环境里,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都与家里有很大的不同,宝贝在努力做出调整适应新生活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不适的情况了。
要避免宝宝上幼儿园时生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了。妈妈们平时要做好以下的这5点,能让宝贝身体更棒,适应力更强。
1、保证营养摄入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的,孩子想吃什么家长一般都能满足,但在饮食结构的合理安排上却往往存在误区,以至于营养跟不上生长发育的需求。
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奶类摄入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满1周岁之后就可以吃成人食物,于是减少了奶量摄入,饮食趋于成人化,这些都是不对的。一般认为,3-6岁的孩子也还是可以通过喝配方奶来补充营养的,只是这个阶段应该喝4段的配方奶哦。
2、饮食多样化
全面均衡的营养能让孩子身体更健康。但是,现在的孩子饮食都比较精细,也普遍着重于高营养难消化的食物,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建议妈妈们适当给宝宝吃些粗粮,粗粮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均衡营养。
3、不盲目排斥零食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常常都会喊饿哦。一方面因为孩子的运动量加大了,另一方面可能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有关。这种情况下,妈妈们可以给宝贝准备一些零食,这样宝宝回家后可以及时补充能量。建议选择天然、清淡、有营养的零食,比如新鲜的蔬果或奶制品,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含量高的,还可以选择一些坚果干果类零食。
4、多进行户外锻炼
要想拥有更强健的体魄,适当的锻炼必不可少。平日里,爸爸妈妈们应该带宝贝到空气新鲜、人少的地方进行户外锻炼,散散步、慢跑,进行有氧运动,这些都能提高宝宝的抵抗力哦。
另外,平时还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这些对维持机体的正常运作也是大有益处的。宝宝上幼儿园的话,妈妈可以给宝贝准备一个保温杯,方便上下学的时候喝水。
5、适当增减衣物
天气变化大,在忙着给宝宝增添衣物的同时,也要考虑宝宝活泼好动容易出汗的天性。出汗之后不及时更换衣物,很容易着凉感冒哦。所以,妈妈们可以在宝宝的小背包里带上一件底衫,方便及时更换,也可以准备一个马甲外套,穿搭方便,穿脱简单,换季时节的必备单品哦。
此外,还要教导宝宝勤洗手,爱卫生。守护宝宝的健康,需要爸爸妈妈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宝宝入园前需要做足哪些准备
1、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喝水
吃饭问题总是父母们比较操心的,大多数的宝宝在上幼儿园之前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喂饭长大的,甚至都没有自己拿过碗筷,然而,上幼儿园了,吃饭喝水这些问题也只能靠自己了。家长们需要在宝宝入园前就训练宝宝自己动手,来解决吃饭喝水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吃饭喝水的问题了,再送宝宝入园,爸爸妈妈们也才放心喔!
2、训练宝宝独自解决大小便
说完了吃饭喝水的问题,解决大小便也是个问题,如果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不能自己解决大小便,那可真是太麻烦了。家长们最好在宝宝一岁半左右就开始训练宝宝自己如厕,这样到宝宝上幼儿园的时间,就有大把的时间训练孩子自己解决大小便问题。以免到了幼儿园里,一旦尿湿裤子,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心理健康。
3、训练宝宝独立入睡
从宝宝进入幼儿园学习开始,基本上都是一整天待在幼儿园里的,午饭后还会有两个小时左右的午睡时间,对于宝宝独立入睡的问题,家长们也应在入园前训练好,以免孩子在幼儿园午睡时睡不着或不敢睡而影响身心健康。从入园前的半年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午睡吧,让孩子养成独立午睡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益处的。
4、训练孩子独立自主
有些宝宝是非常爱黏着爸爸妈妈的,只要爸爸妈妈一不在身边,就会非常不高兴,甚至是产生恐惧心理,这是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所导致的。然而,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圈子,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长们就应训练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即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自己也能够照顾好自己,更要让孩子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问题要大胆地说出来,这样一来,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家长们就不用操心了。
在宝宝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们需要给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训练孩子积极适应新的环境,这更加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以免宝宝不能够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而排斥入园、或因在幼儿园里遇到问题措手不及而发生危险。以上几点家长们要记牢,在宝宝还没有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训练吧,不仅让父母更轻松更放心,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各种自理自立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更加有益处。
宝宝上幼儿园前,一定要教他说这几句话
宝宝到了年龄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就有了新的烦恼:宝宝到了幼儿园能不能适应?在幼儿园过的开不开心?宝宝对幼儿园不适应,在幼儿园不开心,主要原因就是宝宝不能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小编在这里提醒各位爸妈,在宝宝入园前,一定要教会宝宝怎样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宝宝学会了这几句话,相信宝宝在幼儿园一定能过得很好。
1.老师,我想尿尿(拉粑粑)
宝宝刚刚入园,对陌生的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对老师也不熟悉,不敢把自己想排泄的想法说出来。这样的后果就是把裤子弄脏了,让自己很不舒服。
因此,宝宝在上幼儿园前,家长一定要让宝宝学会怎么表达自己想尿尿的需求。这样宝宝遇到问题后就知道怎么处理,防止出现尿裤子的想象,让自己不适也给老师添麻烦。
2.老师,我XX不舒服!
宝宝上幼儿园,爸爸妈妈最担心就是宝宝生病了。如果宝宝在幼儿园生病,却不知道报告老师,这就有可能发生延误,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教会宝宝如何跟老师报告身体异常是很有必要的。
家长可以这样教:“宝宝,如果你觉得头疼、肚子疼或者其他地方疼,一定要跟老师说,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帮助你的!”
3.老师,我饿(不饿),想吃东西(不想吃东西)!
现在幼儿园的午餐大多是标准化定制的,老师为了让宝宝吃的好,都会要求宝宝把饭菜都吃完。但宝宝的食量是不一样的,有的宝宝食量就很小,吃的太多会导致积食消化不良。
所以,家长要教会宝宝,如果真的吃不了,就要勇敢的跟老师报告:“老师,我不想吃了!”
4.老师,你不能打我,不然我会跟爸爸妈妈说!
爸爸妈妈总是担心自己的宝宝在幼儿园被体罚,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因此,家长要教会宝宝这句话,让老师不敢轻举妄动,防止宝宝受到体罚或暴力对待。同时要告诉宝宝,要及时的跟爸爸妈妈说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不开心的事情。爸爸妈妈会帮你解决的!
促进宝宝大脑发育需要做这四件事
1.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与大脑健康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有的宝宝能有效运用与三角形有关的一系列模型操作。但是,睡眠时间不规则的宝宝与生活习惯有规律的宝宝相比大脑发育相对较慢,生活习惯没有规律的宝宝会做的事情没有生活有规律的宝宝多。
2.让宝宝多做游戏
各种游戏都能促进宝宝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要给宝宝提供游戏玩具,让他与同伴或大人一起玩乐。宝宝如果缺乏运动,大脑的发育就会迟缓。捏土、画画能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游戏能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折纸游戏可以使宝宝双手的动作更加灵巧等。
不要让宝宝整天看电视。电视看得过多,不利于宝宝智力的发展,因为看电视时,仅仅是电视单方面的交谈,宝宝无法参与这种交谈.缺乏交流的机会。父母一定要限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并且要为宝宝选择优良的儿童节目。
3.用形象的语言启迪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父母培养宝宝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教育自己的宝宝时,尽量让宝宝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以便较早地开发宝宝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例如, “笔是用来写字的” “我们每天都喝牛奶”“吃饭要用筷子”等,通过生动、新颖、形象的话语,促进他的理解和记忆,萌发出宝宝们的形象联想,并调动其自由天真的幻想。
4.左右脑同时开发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即左半脑和右半脑,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脑负责处理节奏、旋转、文学、图像和幻想(形象思维)。宝宝在学习时很少使用右脑,培养绘画能力、手工劳动及体育训练是开发婴幼儿右脑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多做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的运动;要有意识地激发婴幼儿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种运动,尤其是要训练其手脚的精细动作,促进小脑的发育和平衡。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
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01
不当着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
“你爸爸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真是懒死了!”
“这辈子跟你爸没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你妈妈又蠢又笨,人的头,猪的脑子!”
“你妈妈整天跟个机关枪一样,唠唠叨叨的。”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地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对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而且,当一方或双方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击对方,不仅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他轻易就认可了父母的“负面评价”,对父亲或母亲带有偏见,还会让孩子感到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
如果父母因为互相攻击而关系失和,甚至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02
不当着孩子的面破坏规则
现在好多人都说,现在的熊孩子真是被人宠坏了,一点儿规矩都没有。其实仔细想想,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大多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影子。
同事王姐,从来都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过马路很少看红绿灯,没有车或是车流量少的时候,干脆直接冲过去。现在又出了“礼让行人”的政策,王姐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前几天,我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王姐却是破天荒地等绿灯。她说,有一次和儿子一起过马路时,儿子看着附近没有行车,便打算一路小跑到马路对面。结果刚走到半路,突然一辆出租车飞奔而来。她当时吓得真是七魂没了六魂,还好司机及时刹车。当然,也免不了一顿谩骂。
王姐反思道,正是因为在儿子面前没有做好榜样,所以才会让孩子受到了错误的引诱。
不仅仅是过马路,还有家长与孩子逛超市时,本来约定只买一样玩具一样零食,但在孩子的哭闹下,父母就妥协让步了,把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全部买下。这样成功了几次后,孩子内在感知的“规则”就变了:哭闹,或发脾气,就能得手。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一到了集体生活中或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外部强调的规则感和他已经形成的规则感,是相悖的。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无所适从,却不知道怎么处理。
所以父母要马上停止破坏规则的行为,不要害了你最爱的孩子!
03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刘继荣说,曾经听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聊天:“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打了个寒颤,不晓得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消极悲观。
于是,她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到她。老公却笑着说,儿子的这些坏情绪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刘继荣这才反应过来:儿子说的那些话,正是她的口头禅啊!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家。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儿子。没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它会悄然无息地潜入你的生活,吞没你的好心情,毁掉你的人生。偶尔抱怨,是一种情绪发泄;但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消极。
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抱怨。牢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是怨天尤人。
04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很多年前,作家谢可慧在医院排队看病,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母亲一直在斥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把眼睛搞近视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亲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视了,我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你还让我给你配眼镜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钱呐!一边说,还一边推自己的女儿。
小姑娘被自己的母亲说着,哭着跑了。
谢可慧说,她不知道她们家是不是过得很辛苦,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自己的女儿,诉说自己的辛苦,认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女儿,实在不是那么体面。
睿妈曾经听到一个母亲这样说: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意间的诉苦,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诉苦。
05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这么一个心理案例。
一个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强,抓匪徒从来不会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为匪徒爬上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建筑物,而这个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来了心理医生为他做心理辅导,沟通之后,心理医生发现警察恐高是因为,当他还是个婴儿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就老站在摇篮旁边吵架。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阴影。
这个心理案例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都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学着观察身边的人,观察所处的世界了。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她的爸爸妈妈吵架时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说一些狠话,面目狰狞,在她看来一点儿都不亚于恐怖片。可见,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和冲击力。
其实婚姻就像钟摆,时好时坏是常态,难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会手拉着手吵架,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宝宝初入园提前做好五预习
预习1-作息
不同幼儿园的作息规定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对于作息散漫、随意的宝宝,家长应有针对性地改变孩子的作息规律。孩子的生物钟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相适应,才能帮助孩子较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做法:家长应该提早了解自己孩子将要进的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并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内与之同步,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早上起不了床,闹情绪不上幼儿园;中午在幼儿园不愿睡觉;晚上赖着不肯睡的情况。例如八点钟要到幼儿园,家长就要根据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距离,每天提早相应的时间让孩子起床;参照幼儿园午睡的时间,一般是十二点半左右,安排孩子睡觉,就算一开始睡不着也要营造好的环境,让孩子躺上床,并知道在午睡时要安静;晚上约九点左右上床,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第二天能准时起床。
预习2-自理
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孩子的照顾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无微不至。入园前,孩子最好学会独立吃饭、喝水、睡觉、穿鞋、洗脸、大小便等。如果您的孩子还有哪项没有掌握,抓紧这一个月来练习。黄红玲表示,如果孩子自理能力不强,上幼儿园后处处要老师帮忙,可能会因此产生挫折感、无助感。
做法: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循序渐进引导孩子自己为自己服务,例如尝试用杯子而不是用奶瓶喝水,自己握勺子吃饭、用餐巾擦嘴巴等等。家长应该注意每次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让孩子喜欢自己做,相信自己能做得好,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预习3-物品
孩子入园所需要准备的物品繁多,被褥、书包、衣服、鞋袜……除了准备完全之外,家长必须意识到,某些从家里带出的物品,同时也是起到幼儿园与家的纽带的作用,给孩子在新的环境里带来熟悉的感觉。
做法:除了按照幼儿园的统一规定准备好被褥等用品外,家长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1)给孩子所有的衣服、鞋袜、书包、被褥等绣上名字。
(2)提供足够的衣服鞋袜,以备孩子洒湿、汗湿后更换。孩子带到幼儿园的衣服、鞋子尽量选择方便孩子自己穿脱的,比如鞋子扣可选择是魔术贴的。
(3)可以在书包里放一个孩子常玩的、最好是绒毛质地的玩具,对孩子是一种心理慰藉。
(4)全家福照片。现在很多幼儿园小班都设娃娃家,墙上贴小朋友的全家福,小朋友可以到这个温馨的处所看看爸爸妈妈们的照片,抱抱布娃娃,缓释思念亲人的情绪。
预习4-语言
孩子在家庭里,一般会有多个家长高度重视和关注,有时孩子不用说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家长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基本都能及时给予帮助。而在幼儿园,孩子多,老师少,这就需要孩子具备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儿童心理专家戚元丽博士提出,进入幼儿园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意味着更多地跟人交流。
做法:首先对于孩子的需求,妈妈不要立即会意,装作没有及时领会,鼓励他自己用清晰、简短的句子表达出来,例如“我想尿尿”、“我想喝水”。另外,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敢于表达。比如说当商场促销员送了一个气球给宝宝,可是宝宝面露迟疑,不愿意接。妈妈可以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这个颜色的,那告诉阿姨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多次不经意地提起幼儿园老师,以此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在往后的相处中孩子能更容易对老师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预习5-心理
尽管距离入园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戚元丽表示,一般孩子在三岁上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大多数孩子都会慢慢适应,但有的孩子哭闹,不愿意家长离开,或者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等,并且长时间得不到好转。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基本上刚入园每个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如果孩子长时间不能适应,说明家长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做法:首先是提高孩子对新环境的认识,例如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开学前亲子活动,多带孩子到幼儿园或幼儿园外转转,提高孩子对新环境的认识与熟悉。其次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把孩子能在幼儿园得到的快乐告诉孩子。再次,把孩子带到小区孩子聚集的场所,让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能帮助孩子更快融入集体中去。知道哪个小朋友会是宝宝未来的同班同学,不妨先带宝宝和这个小朋友多在一起玩,让他们彼此熟悉,成为朋友。这样进入幼儿园后,有一个好朋友在其中,会给孩子更多安全感,有利于两个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