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送宝宝去幼儿园吗?
发布时间:2020-01-15 幼儿园教案去幼儿园 幼儿园教案去幼儿园教案 宝宝幼儿园游戏对于如今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宝宝来说,去幼儿园可以得到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果不送宝宝去幼儿园,就最好能够让家中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多陪伴宝宝,或是与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的家庭结成一起玩耍的小团体,时常在一起。尽量给宝宝提供适合同伴交往的环境。
另外,研究表明,有节律的生活对小年龄宝宝意志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而在对宝宝生活节律的规范上,在幼儿园通常都会比在家里做得更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去幼儿园的宝宝,如果学前6年始终在妈妈身边,有可能造成与父母的分化不够。宝宝需要通过去幼儿园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分离,来逐渐学习如何做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而不是永远做那个依附于妈妈的小婴儿。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朋友,她的妈妈总是怪她不爱说话。后来我们慢慢发现,因为女孩长时间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母女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是固定的时间做什么,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参与。所以,女孩的话就越来越少了。
和父母的分化不够,是会影响孩子未来成年生活的。有些伴侣间吵架,是因为一方总是期待另一方能够非常懂得自己,认为即使自己没有说出来,心中想的事情或某种感受,对方也应该明白。对伴侣有这种期待的人,很可能就是在幼年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母亲的分化。还习惯于和妈妈之间的交流方式,不需要太多语言,我心里一想,妈妈就应该知道。当他把伴侣投射成母亲的时候,就会对伴侣有这样的期待和要求。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不去上幼儿园怎么办
很多宝宝从幼儿园回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宝宝,喜欢幼儿园吗?喜欢!幼儿园好玩吗?好玩!明天还去吗?不去!!
这样的状况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身上经常发生。尤其是小班的宝宝,更是严重,有时候,家长无论好说歹说宝宝都不同意再去上幼儿园。如果对他吼,宝宝就会大哭大闹起来,有时候家长看着真是于心不忍,可是如果不强迫,宝宝又不同意去上幼儿园,究竟为什么呢?
不想去上幼儿园的原因
宝宝不想去上幼儿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幼儿园没有在家自由幼儿园虽然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耍,但幼儿园终究没有家里自由,小朋友要受到老师的约束,定时吃饭,按时睡觉,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因此,即使每天放学时好好的,早上起床时,小朋友还是会对上幼儿园心生抗拒。
2、假日综合症
周末或长假过后,小朋友抗拒上幼儿园的情绪更加明显。好不容易到周末,家长就会由着宝宝晚睡晚起,带宝宝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宝宝在幼儿园建立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这样的生活与上学时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宝宝自然不想被约束。而这次突然的三天休息,才上了两天幼儿园的宝宝更可能出现不适。
3、生病后找到拒绝上幼儿园的理由
宝宝一生病,家长就会尽量让宝宝留在家里养病,宝宝不仅可以不去幼儿园,还会得到全家人的悉心照料,有些心疼宝宝的家长还会放弃平时的原则,满足宝宝的一些无理要求。这样一来,宝宝病好后,就会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上幼儿园。
4、其他原因宝宝答应其他小朋友的承诺没有完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等原因也会成为宝宝上幼儿园的借口。仔仔小班时有一天,早上眼睛还没睁开,就跟我说不去幼儿园。因为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所以我根本没在意,帮他穿好衣服,洗漱好,吃过早餐照常带他出门,但他怎么都不肯去幼儿园。我好不容易把出门,路上,他一直跟我强调,我不要去幼儿园。我以为他会和往常一样,到了幼儿园门口就很自然的进去,但是到幼儿园门口,仔仔无论如何不肯再往前走一步,而且无论我怎么引导,他也不说为什么。
我们俩在幼儿园门口磨了半小时,保安、其他的家长催了无数次,仔仔就是不肯进去。
后来我实在没辙,就决定先带他去小区里走一走,等他心情放松了再说。带他离开幼儿园后,在他的言语中我总算抓到不去上幼儿园的原因:他没有带蛋糕给小朋友。原来,前一天,仔仔告诉班上的小朋友,第二天要带蛋糕给小朋友吃,但是回家后,他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早上醒了,要进幼儿园了,突然想起来,于是出现种种拒绝的行为。知道原因后,我告诉仔仔,爸爸下午接他的时候会带蛋糕给小朋友分享,仔仔才同意。
有时候,幼儿园里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是宝宝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有一个宝宝在小班下学期时突然不肯去幼儿园,后来家长了解到,因为他不肯午睡,老师让他一个人呆在教室里,他很害怕,再也不肯去幼儿园。
因此,如果宝宝突然非常执着的坚持不去幼儿园,家长一定要耐心找到原因。
智慧地解决宝宝的入园问题
当宝宝不去幼儿园时,家长要智慧的解决。
1、家长要态度鉴定,心态平和当宝宝流露出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时,家长一定要态度温和的守住底线,对宝宝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时温和的坚持。有时候,宝宝说不要去上幼儿园,实际上是在试探家长。真的到了幼儿园门口,他们又会很快乐的进去。
如果宝宝大哭大闹,家长可以抱抱他,待他情绪稳定后,再问他个引起去幼儿园的问题,比如“我们今天带什么玩具去幼儿园呢?托马斯还是闪电麦昆?”只要家长心态平和,宝宝哭闹一会之后,也会平静下来,乖乖的去上幼儿园。
2、用奖励的方法吸引宝宝准备一张日历表,详细标明宝宝需要上幼儿园的日子,如果宝宝坚持去幼儿园,回家后就可以拿到一朵小红花,累积五朵小红花,爸爸妈妈可以帮宝宝完成一个愿望。如果宝宝一整个月都能坚持下来,可以兑换一个更大的愿望。
有时候宝宝并不是真的不想去幼儿园,可能他们只是说一说而已,家长告诉宝宝:哦,你不想去幼儿园,我知道了。同时用一些幼儿园好玩的事情吸引宝宝,千万不要给他承诺,到了该出门的时间,正常出门,宝宝慢慢就会习惯。
3、要始终如一地让宝宝坚持上幼儿园除了节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宝宝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随着宝宝的性子。幼儿园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培养宝宝的责任意识,如果宝宝表示不愿去幼儿园时,家长无条件的配合,寻找借口与理由帮宝宝请假,宝宝就会看到撒谎的好处,有样学样,千方百计找借口逃避去幼儿园。
如果宝宝是患上假日综合症而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就要适当的注意,假日期间尽量保证宝宝的作息与平时一致,不要让宝宝暴饮暴食,改变宝宝的生活习惯。这次突然的三天假期,给刚上学了两天的家长带来更多考验。
4、找到宝宝拒绝去幼儿园的原因如果宝宝平常都很轻松的入园,某一天无论用什么方法宝宝都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注意,一定是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导致宝宝心生抗拒。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一定要找到宝宝不去的原因,可以想办法引导宝宝说出来,或致电给老师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再适当的处理。
总之,家长相信幼儿园,坚持宝宝必须去幼儿园,把上幼儿园当成一件能认识更多朋友、学会有规律生活的快乐的事情,宝宝就会逐渐适应下来。
育儿经验:两岁的宝宝还不会说话,可以学些什么?说话晚的宝宝智商高吗?
“宝宝两岁半,就是不开口说话,但什么都能听懂,逼急了才能叫两声爸爸妈妈,检查过没别的问题,怎么办?”
问这个问题的是一个30个月大宝宝的妈妈,又具体了解了一下孩子的情况,发现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是老人带的,老人照顾得也特别好,只是老人听力有点不好,虽然能听到孩子的哭声,但很少和宝宝说话,只是每天特别规律地给宝宝听合适年龄的儿歌,看早教的动画,虽然保证了宝宝语言环境,宝宝能听懂,但却互动较少,父母只是下班了才会逗逗宝宝,有时工作累了就很少和宝宝互动了。
这可能就是宝宝能听懂,但主动说话的积极性较小,也许刚开始的还有模仿的兴趣,但一直没有互动,宝宝主动说话的积极性也就慢慢消失。
实际上,宝宝语言环境的缺失或者仅仅是家长与宝宝之间互动的减少,是导致宝宝说话晚或者一直没有进步的一大原因,如果持续下去很即使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也可能导致即使以后开始说话发音也可能出现问题。
对于这个两岁半的宝宝,还要带宝宝多接触一下同龄的孩子,一般宝宝适合三岁左右送到幼儿园,但如果宝宝的情况合适,也可以提前送到幼儿园去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并注意观察宝宝的适应情况,如果宝宝可以融入这个集体环境是的话,语言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
当然也有很多宝宝会因为说话晚遭到小伙伴的排斥,家长及时了解情况,注意观察。而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增加与宝宝的互动,调动宝宝主动说话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帮助,也对培养宝宝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很重要,但如何才能调动宝宝主动说话的积极性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同,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习惯和喜好,比如陪宝宝做游戏,在宝宝精神放松,并且感到快乐的时候自然引导孩子说话,而不是简单地让宝宝跟着学,更不能激烈的情绪强迫宝宝跟着学,这么大的宝宝虽然一般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但却可能造成对说话的恐惧心理。
一般情况下,除非宝宝是先天性失语(也就是聋哑人士),不然孩子不会不说话。排除了这个聋哑人情况,作为家长的你可以这样做:
一、尽量少让孩子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
现在这个年代,很多家庭里面都有电视、电脑、平板电脑、还有手机……各类电子产品让人应接不暇。有时候,大人们为了让孩子更加安静,总是给孩子辅以手机、电脑或者是动画片。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孩子整天与机器为伍,缺少了与大人的互动,因此很容易导致孩子不说话。
所以,如果是因为这个情况导致孩子不说话,尽量让孩子不要长时间接触这些电子产品。多交流才是硬道理。
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由于孩子年龄小,大人很多时候觉得他们不足以表达清楚,所以,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总是提前满足孩子。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因为只要他动一动手、指一指、哭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孩子又怎么会说话呢?
我家小侄女一岁六个月了,还不愿意开口说话。我观察了好几天才知道,原来我妈妈总是无偿满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侄女不说话,并不是不会说。只要她一哭,我妈马上就知道她要做什么。她根本就懒于说话了。
三、多和孩子互动。
虽然手机是我们的必需品,但是,还是需要大人把手机放下,多和孩子交流才是正确的做法。
四、多带孩子到家外参加集体活动。
两岁的宝宝,正好是求知欲强的年龄,所以,带着孩子到外边去走一走、逛一逛、看一看、玩一玩,更有利于孩子的开口表达。
宝宝说话早就是智商高吗?这不一定哦,智商的高低不是光靠说话早,走路早来判断的,要综合宝宝的多方面来判断会比较好哦。就像我们也不能因为宝宝说话比较晚一点就说宝宝不聪明对吧?很多事情都要从多方面去看,只要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我们就不必苛求太多。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请关注小编!小编每天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如果你觉得小编的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话,就收藏起来吧,顺便给家人和朋友转发过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什么疑问或者是赞美的话就在留言区告诉小编,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把更好的文章送给你们!
解决宝宝去幼儿园坐不住的方法
宝宝不肯好好坐在餐桌前吃饭是件让父母头疼的事,跟在他后面亦步亦趋地喂饭,其后果:不是衣服上倒上了菜汁,就是脚底下踩到黏呼呼的米粒。还有呢,长期喂饭也会导致不好的习惯养成。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看。
子吃饭坐不住的表现
1、看动画片:大多数家庭的吃饭时间就是动画片节目开始的时候,这种诱惑宝宝很难抵挡,他们往往吃上一口就往客厅里赶。
2、跑来跑去:孩子在幼儿园被“束缚”了一天,一回到家后就喜欢乱窜,有时只是无目的无目标地晃悠。吃饭?任饭菜都凉了,他也不来看上一眼。
3、玩玩具:在某段时间,孩子可能对某个玩具特别着迷,例如奥特曼或是火车侠,幼儿园里不能带去,就回家后捧着玩,吃饭时也不肯放手。
如何对付吃饭坐不住的孩子?
吃饭前
1、为孩子准备一套专用餐具
儿童餐具比较适合孩子,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购买,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餐具,以促进吃饭的兴趣。
2、提早十分钟通知孩子吃饭
若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被打断,难免会有生气、反抗和拒绝的心态,所以即使面对一个2岁大的孩子,也应该事先告诉他即将要做的事,然后给予他缓冲时间,将玩具收拾干净,准备用餐。
3、让孩子一起帮忙
为了满足孩子的学习欲望,吃饭前妈妈可以叫孩子一起来帮忙,如整理餐桌、摆碗筷等,这样,孩子会充满对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饭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4、换换烹调方法
孩子吃饭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菜的味道不好,有时是因为烹调的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所以不妨经常换换烹调方式,清蒸啊、红烧啊,让宝宝有新鲜感。另外,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艳的食物,若把饭菜做成灰灰的,恐怕就难吸引孩子乖乖坐着吃饭了。此外,温度太冷或太热的食物孩子也不会喜欢。
5、餐中多加孩子喜欢吃的东西
虽然均衡摄取各类食物,才可帮助孩子健康地发育成长,但也不可强迫孩子进食。可先以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为主,再由少至多,渐渐加入其它的或新的食物,让孩子接受各类食物,这样可以发掘更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只要饮食更富变化,孩子自然乐意安安稳稳坐下吃饭。
吃饭时
7、教会孩子用筷子
不少吃饭坐不住的孩子都是由父母喂饭的,所以孩子三岁后,父母就可以教他学用筷子,学会自己吃饭,也容易坐得住。三岁以下的孩子也要让他学会用勺子自己吃饭,若他能自行吃光,就会有成功感,慢慢就能增加他对吃饭的兴趣。虽然开始弄得满桌饭粒,脸上身上都一塌糊涂,但是这是必须有的一个开始。
8、饭桌上别骂孩子
吃饭时气氛要轻松点,令孩子自在。妈妈千万别为了让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设法,甚至大动干戈。不要总是急着问:“你还想再吃吗?”如果宝宝说:“吃饱了。”父母就别再强求他吃了。这样,他才能慢慢体会出吃饱了是个什么概念。不会刚吃几口饭就往外跑。
9、让孩子有饥饿感
孩子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饭,有时是因为他不饿。所以,要想办法让他有饥饿感。父母可以在孩子吃了几口就跑开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好了,孩子吃饱了”,然后把碗收掉,不要在乎他剩下多少。几次下来,孩子就会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饭就会饿肚子。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吃完饭
10、多表扬
当孩子能够很安稳坐住吃饭时,不要忘了表扬他。或是饭后爸爸妈妈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爸爸妈妈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重返幼儿园宝宝失常了吗?
开学半个月了,有些家长会惊讶地发现,孩子重回幼儿园后,平时在家里和在幼儿园似乎变成了两个人。这些相反的行为在开学初期表现得最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儿?
事例1:
有些小朋友在开学后表现很好,性格活泼,听老师的话,遵守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老师觉得应该鼓励这些小朋友,就在家长接送的时候表扬他们。有的家长听了反而有些不太相信,会表示怀疑说:“真的么?他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呀!他假期在家很少说话的。”
专家分析:
孩子重回幼儿园,雀跃欢喜,那是因为开学后,又能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共同成长,所以也比较喜欢学校的氛围。相反,在家里因为爸爸妈妈比较忙,即便是假期,孩子依然多半是由保姆或者老人看管,孩子得到的关注不够,因此假期在家很少说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例2:
有些小朋友在开学后情绪不高,要么不太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自己在一旁独处,要么跟小朋友抢玩具,或者惹出一些小纠纷,期望通过这些行为吸引老师的目光。
专家分析:
孩子出现在幼儿园和家里不同表现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不同氛围所导致的。比如在假期里,有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很多的关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他转,孩子觉得非常受宠,那么在家就会比较活跃和自由,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回到了幼儿园,老师无法像爸爸妈妈一样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同时学校有一些约束和规定,孩子不习惯,那么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会不那么活跃。有的小朋友则会发展成通过一些行为来夺取老师对他的关注。
建议:
发现和鼓励优点
当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不一样时,家长应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对老师说:“他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会欣赏孩子的父母总能在孩子身上发现优点,而苛刻的父母也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会被强化,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点;同样的,不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身上的不足也会被强化,从而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家长,要学会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去强化他的不足。
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无条件的爱,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关注时,内心才会有安全感,而这正是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前提。
帮孩子建立规则
在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时,也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规范,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他有适当的挫折和约束,并逐步学会去适应社会。既不溺爱孩子,又不忽略孩子。
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各种案例分析
明明早就习惯了幼儿园生活,怎么又突然不愿上幼儿园了呢?幼儿园老师为你总结了宝宝不愿上幼儿园的四种类型,试试能否对号入座,学学如何见招拆招。
第一类:年龄小依恋家长
案例1
越越是班级年龄最小的男孩,正因如此,他是小班第二学期才插班入园的。和其他孩子一样,越越也经历了入园分离焦虑期,然后慢慢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越越又开始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甚至只要发现妈妈的车子往幼儿园开他就会开始哭闹,更别说和妈妈分开时了。越越妈妈头疼不已,不明白儿子到底怎么了,是不是该等他大一点再送到幼儿园来呢?
原因分析
越越这种小年龄宝宝,不愿上幼儿园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想和妈妈分开,当然也和他插班生的情况也有关。刚开始上幼儿园自然非常不愿意,每天哭闹、缠着老师要找妈妈。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幼儿园其实还是有很多好玩的人和事的,就开始尝试去探索,慢慢融入新集体。然而,这对他来说有些困难,他会发现在幼儿园不像和妈妈一起时那么随心所欲,有的小朋友还会“欺负”自己,如不和自己玩等。这时他就不愿来幼儿园了。
告诉你,老师都会这样做
1.老师给予更多的关爱。
幼儿园老师会对插班且年龄小的宝宝多一些关注和照顾。除了在精神上多给予鼓励和关爱外,还会在生活中给予更多帮助,让他心理上逐渐接受幼儿园,生理上也能够胜任幼儿园的生活。如一日三餐多一些实质帮助,午睡时多一些时间陪伴,游戏时多一些单独谈心等等。
2.专门的“大带小”服务。
老师还会在班上邀请一位能力强的哥哥或姐姐照顾他,提供一对一的“大带小”服务。担任哥哥或姐姐角色的小朋友要负责帮助越越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更要在游戏时间带着越越一起融入班级集体中。如教会越越班级的一些行为规范,带越越一起上厕所、洗手,帮越越完成穿脱衣裤等等。
建议你,家长这样做
1.接受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情绪。
当小年龄的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时,他们是真的不想去,因为对陌生的环境和离开父母非常不安。这时,很多家长会用“你怎么能不想去幼儿园呢”,“幼儿园多有意思啊,爸爸妈妈都特别想去幼儿园”等来回应孩子,以期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殊不知,这其实是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
●家长首先要理解、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啊,你不想去幼儿园啊,我知道,你会想妈妈啊。”让他知道,妈妈其实是理解他的;
●然后再说一些能让孩子安心的话:“妈妈也一样会想你的,你放学了妈妈就来接你,你又可以和妈妈在一起了。”这样能让孩子逐渐放心。
2.和孩子一起直面幼儿园生活
不要因孩子暂时排斥幼儿园,就避而不谈,而应该和孩子一起直面幼儿园生活。
●家长先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适应新班级时哪些环节会遇到困难。
●在孩子心情好时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聊一聊。如在幼儿园里如果想妈妈了怎么办?吃饭只想吃一碗怎么办?别的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了又该怎么办?
不用刻意教孩子遇到此类情形怎么办,孩子会在实践中尝试,当他发现聊的这些很有用时,他会越来越喜爱和你聊他的幼儿园生活。
3.让孩子明白和妈妈一起也需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妈妈一起与在幼儿园生活反差较大。和妈妈一起时很自由,想要抱抱、亲亲都可以,遇到任何困难,只要用点小伎俩,妈妈就会帮我做好,但在幼儿园里却截然相反。
因此,妈妈要尽量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让孩子明白,和妈妈在一起,自己的事情也要自己做,遇到困难也需要自己去解决。当两者之间无论孩子选择哪种都差不多时,对幼儿园也就不那么排斥啦!
第二类:躲避幼儿园压力
案例2
瞳瞳是班级年龄较大的女孩,上幼儿园对她来说一直都比较轻松。她凭借自己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较强的适应力,很快成为班里的大姐姐,老师的小帮手。然而,自从班级开设体育课后,瞳瞳每天上幼儿园都会闹情绪,而且还会伤心哭很久。
原因分析
很明显,幼儿园里的体育课给瞳瞳一直以来如鱼得水的幼儿园生活带来压力了,而且,一直以来作为“大姐姐”的自豪感以及被老师表扬的自尊心,让她不允许自己的良好形象受到挑战。于是,不上幼儿园就成为了躲避压力的唯一途径。
告诉你,老师都会这样做
幼儿园老师会观察是什么事情让孩子感到压力。明确了这一压力事件后,老师会观察孩子在压力事件中的具体表现,弄清孩子到底是因为心里排斥不愿意做,还是因为其中的某项活动没法完成,或是完成时没得到老师、同伴的正确评价。
1.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挫折是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适当经历挫折并在成人引导下正向面对挫折,孩子才能形成较完善的性格。老师会通过和孩子聊天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暂时没法完成的事,但只要自己努力去尝试、练习,就会克服困难。
此外,老师还会通过一些简单事让孩子去实践、体验经历挫折、面对挫折、解决挫折的过程,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重拾自信心。
2.积极鼓励,进行正向引导。
在孩子感到压力的事情上,老师会通过语言上的鼓励以及行动上的更多指导,来帮助孩子达成,从而将压力事件最终解决。
建议你,家长这样做
家长首先应和班级老师积极沟通,一起找出幼儿园压力事件。了解原因后,应调整自己的角度,将孩子的负面情绪转换为正向引导,和孩子共同面对。
1.将负面情绪转换为正向引导
家长自己一定有真切体会,焦虑不安时也学习不好。要想学好一件事,首先要有自信。可对孩子说“你吃饭这样慢到了幼儿园可不行”、“你还是做不好这个动作,到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呢”,这些话可没法帮孩子建立信心,反倒会给孩子“幼儿园很可怕、我去不了幼儿园、我做不到”的印象。
要建立孩子的自信,不要从未来角度寻找孩子的不足,而是要把孩子和过去的他进行比较,找到他的进步,“你今天吃饭这么棒,去了幼儿园也一定没问题的”,“这个动作上你进步很大,今天去幼儿园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自然会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情,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抽时间和孩子单独练习
孩子在适应幼儿园生活过程中都不会“完美”,有的不会自己上厕所,有的不会自己系扣子、穿鞋子,有的不会自己吃饭。因担心孩子吃苦头,妈妈们常急于让孩子学会这些技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待孩子的这些压力事件,家长要慢慢来,将事情按难易程度进行拆分,并在拆分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让孩子感受每多做一些尝试、练习就能接近目标的成就感,真正帮助孩子化解压力。
第三类:将入园作为砝码
案例3
妞妞是班级各方面能力均较好的小女孩,一直很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最开心的事是和好朋友一起去美工区画画、做手工。然而,近一段时间,她却在送园时哭闹不停,不让妈妈走。
原因分析
对妞妞这样的孩子,要找到她闹情绪的原因。幼儿园老师并没发现能让妞妞产生压力的事情,因为她每次就是和妈妈分开的那段时间哭闹,妈妈走后她很快就会和好朋友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很明显,她是“故意”哭给妈妈看的。
通过和妈妈沟通,原来最近妞妞很想要一套新的芭比娃娃,妈妈因家里已有很多套,拒绝了妞妞的要求,这就是原因所在。妞妞希望通过“不上幼儿园”来达成自己想买新玩具的心愿。
告诉你,老师都会这样做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和妈妈通力合作,让孩子明白用这种方式来提要求是不能遂愿的。
建议你,家长这样做
妈妈需要调整自己和孩子的一些相处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守好自己的底线。
1.“上幼儿园”不能作为惩罚或奖励
家长常常在无意中拿“去幼儿园”当成惩罚或奖励孩子的手段,比方说:“你这么不听话,等明天去了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你”。这相当于把幼儿园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潜台词就是在告诉孩子:“去幼儿园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应地,对孩子说 “你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同意你不去幼儿园”,这与前者一样,都把幼儿园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幼儿园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可以用来作为交换的一种条件。当他的某些愿望没达成时,自然就会效仿爸妈,将“上幼儿园”作为条件了。当不能被满足时,拒绝上幼儿园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2.原则问题,守好底线。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爸妈会因为一时心软或一时性急而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做出退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一次以后,孩子就会知道,只要我继续哭闹、继续耍赖,爸妈就会同意我的任何要求。之后爸妈就会发现在很多事情上自己没有了主动权,且孩子的很多不合理要求还一直在被满足。
要想改变,家长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底线,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哭闹、耍赖都不行。当然,哭闹过后,还是要和孩子沟通,首先接受他的情绪,再和他一起分析这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或者换哪种方式来做会对大家都好。
第四类:贪图家里安逸
案例4
大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儿,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有很多积木,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搭建各种各样的战车。然而,前段时间大禹因为生病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不愿上幼儿园了。每天中午午睡时间都闹着要回家,通过哭闹、假装肚子疼等各种方式来和老师“斗智斗勇”,以期能回家。
原因分析
很明显,大禹这样的孩子,生病期间在家肯定是被当“小皇帝”一样对待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自己生病时,会受到身边人更加细致的照顾,且平时不被满足的要求也能轻易地被满足。孩子也一样,在家优裕享受之后,再要回到原来“简朴”生活,肯定一时不能接受。
建议你,家长这样做
对这样的孩子,更多需要家长在孩子生病期间给予细致但不优裕的照顾,尽量保持和幼儿园一样的作息和行为规则。在孩子身体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做到家中和幼儿园中一致,让生病期间孩子的待遇和平时的待遇落差不要太大,孩子就不会出现不愿回幼儿园的情况啦!
宝宝的“不安”你懂得了吗?
宝宝学会说话以前,有很多行为和表达都会让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宝宝们总喜欢要妈妈抱着,即使会走路了,也常常赖在妈妈怀里,一放下就会嚎啕大哭。有的人觉得这是孩子撒娇,可有的人却说是宝宝缺乏安全感。到底孰是孰非?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让我们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的经验之谈。
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
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从孩子一出生,养育者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据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岁半前的婴幼儿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全依恋感(即寻求与保持和养育者之间身体亲密联系的倾向)才会随之而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误读,譬如宝宝因为饿而哭闹,养育者却以为他要拉尿,这就会使宝宝产生一些不信任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说,“需求”和“满足”之间存在小小分歧其实是恰当的,过于周到的照顾对宝宝反倒没有好处。但若分歧较大,譬如少女妈妈不懂得照顾宝宝,或者因为身心疲惫、压力大而无心顾及,又或者对宝宝的态度一会亲热一会冷淡,都会导致宝宝产生不安全感,具体表现为喜欢啼哭、不敢探索、语言及行动进步缓慢、看到陌生人紧张等。
抚养困难的宝宝更易不安
邹小兵主任说,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养育者都很疼爱孩子,能够很早就和宝宝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恋的良好关系,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可以完全画上等号。“有些父母跟我说,明明对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宝宝还是很难带,动不动就哭,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每个宝宝的个性特征、气质都不相同,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否吻合,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分辨宝宝的气质要从饮食、动作、睡眠、排泄以及宝宝与父母的互动几个方面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容易抚养型,宝宝生活规律,适应和学习能力较强;二是抚养困难型,宝宝生活规律差,反应较迟钝,愁眉苦脸的时候多;三是发动缓慢型,宝宝性子不急不躁,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邹小兵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对宝宝而言都是正常的,父母如果不能认识它,而单纯看作宝宝撒娇任性,不给予适当的配合,就很容易导致宝宝的不安甚至母婴关系的紊乱,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发育埋下隐患。“所以,在建立一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多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宝宝,而不是想当然地让宝宝遵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成长。”
应对不安:陪伴,但不骄纵
那么,是不是当宝宝啼哭、不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父母就应该表现顺从的态度呢?邹小兵主任认为,对婴幼儿不安全感的表达和单纯的撒娇耍赖还是要区分对待。
“首先要强调的是,从出生到一岁半内,宝宝是需要父母或养育者陪伴的,这种陪伴应该是让宝宝一直处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即使会和父母耍赖,一般也不要求作严格的纠正。”但是,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宝宝在正常时期独立性的培养。“除非是宝宝生病了,打针吃药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需要父母的呵护抚慰,此时多抱一抱很有必要。否则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果父母还成天抱着哄着,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邹小兵说,父母应该在陪伴的前提下鼓励宝宝多探索新事物,尤其对于依赖性强的宝宝,更应该通过玩具、游戏以及与其他宝宝的互动制造感官刺激。或许有的宝宝适应力比较差,可以慢慢引导,不用心急。但如果宝宝只是一味耍赖,切记不能骄纵,应采取“在场不关注”的方式,虽然陪伴但不理睬,甚至可以表现出不高兴的模样,让宝宝“知难而退”。
如何让宝宝顺利去幼儿园
孩子长大了就要上幼儿园了,但很多的孩子不想要离开爸爸妈妈,所以在上幼儿园之前总是会哭闹。很多原因都会让孩子上幼儿园哭闹,而入园恐惧症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孩子有入园恐惧症的话应该怎么做呢?
一、孩子有入园恐惧症的表现
1.哭闹不止
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闹,而有入园恐惧症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会哭闹得更厉害,同时哭闹的时间也会比其他孩子要长。
2.装病
有些孩子有入园恐惧症,每次去到幼儿园之后就会装病,认为这样老师就会叫爸爸妈妈把自己带回家。
3.胡乱大小便
孩子有入园恐惧症,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去指定地方大小便,喜欢憋屎憋尿,甚至是喜欢在裤子上拉屎拉尿。
4.不合群
有入园恐惧症的孩子,总是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和其他小孩子相处并不融洽,甚至在幼儿园里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5.喜欢打架
孩子有入园恐惧症,可能会出于保护自己而对其他的小朋友做出排斥和抵抗行为,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故意去打别的小朋友。
二、孩子有入园恐惧症怎么办
1.提前带孩子适应环境
在上学之前,先带孩子了解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提前熟悉起来,这样去了幼儿园就不容易由于环境陌生而心生恐惧。
2.讲述幼儿园趣味生活
把上幼儿园的好处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满怀期盼地去迎接幼儿园生活。
3.教孩子相处之道
让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多沟通,这样能够让孩子逐渐忘记害怕,更好得融入进去。
自信的宝宝可以“宠”出来
很长时间,很多做父母的都认为孩子是不能宠的,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会被宠坏的。可是,看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你的看法也许就会改变。
“宠”子乐分享
·乐乐爸:你已经很不错了
有这样一位特别有意思的父亲,他特别宠自己的女儿乐乐,也特别欣赏她。在一次幼儿园画画比赛中,几个小朋友都画得不错,可他的女儿却画得乱七八糟,他满不在乎地笑笑说:“虽然他们画得比你好,可你的歌却唱得特别棒,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这样一来,女儿非但没有压力,反而很快赶上了别的小朋友。还有一次,这位爸爸居然跑到幼儿园去说:“我的孩子可以当班长。”
实际上,乐乐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虽然不漂亮却有十二分的可爱。带孩子去游泳,孩子胆小不敢下水,他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强迫女儿,而是说:“爸爸8岁时都不敢下水,你现在才4岁,已经很不错了,让我们一起努力。”这样一说,孩子放松了,觉得自己真的很棒,结果很快学会了游泳。而遇到类似情况,我们经常会拿别人作榜样,硬让孩子下水,孩子相反则会受到惊吓。记住,孩子始终只是孩子,没有你想象中的坚强。乐乐很受宠,不想做的事就可以不做,没有任何负担。乐乐的独立性很强,性格开朗,自信大气。
点评:孩子有自信,比什么都强。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永远不要拿她跟别人比,而是要跟她自己原来比。这正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或没有真正做到的一点。这位父亲总能在女儿乐乐稚嫩的表现中找到可以表扬的东西,这种表扬不仅出现在她做得好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她做得不够的时候,这种肯定悉心地维护着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翎子妈: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
翎子在周围朋友眼中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女孩,当有人禁不住问她“你怎么这样自信”时,翎子总会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特别是母亲对她的“宠”更是“倾尽所有”、“不讲原则”的。她嫌自己个子高,妈妈说正好可以做模特;她一当众说话就脸红,妈妈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大学时,她找朋友托关系给来校探望的母亲调到了一家好的招待所,母亲就此断定她是个当外交官的料;喜欢上文字后,她告诉母亲自己想当记者的愿望,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
凡此种种,“宠”到今天,翎子刚一毕业就在上海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有着无拘无束的性格,也很有人缘的女孩子。我们知道,这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点评:“宠”孩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宠”,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则明晰的问题上是“宠”不来的,这里说的“宠”出来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宠”,多多益善。
“宠”子备忘录
·轩儿妈:有不足又有何妨
儿子不好好吃饭,以前的情况是我经常在饭桌上和他打对抗战,后来我也改变策略了,耐着性子说:“不错,宝宝今天自己挑了一勺,比昨天强多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说:“你看看某某把一碗饭都吃完了。”我只能让他跟自己比。两勺、三勺、半碗,儿子的自信心大增。
儿子不爱叫人,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勉强他叫,只是摸摸他的头说:“妈妈小的时候也不爱叫人,你姥姥还说我很木呢!你可比妈妈大方多了,还会冲别人笑。”儿子一听,显得特别兴奋,居然不叫人还能得到表扬,如果叫了人岂不是更好?有时熟悉的人会善意地说:“这孩子可能内向,胆子有点小。”我笑笑说,其实他们老师说他是动能动,静能静,气质不错,然后摸摸孩子的头说:“气质不错的帅小伙。”儿子咧着嘴笑,能被自己的妈妈理解真是一件不错的事。
现在儿子的性格好了很多,在院子里散步,他居然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因为我总是能找到欣赏他的理由,哪怕他在别人眼里有种种的不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成年人还有种种不足呢,如果有人能赏识你,你就会很自信,何况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