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0怎样处理“由哭到静”

发布时间:2020-05-14 夏天到说课稿幼儿园 幼儿园新年到说课稿 幼儿园优质语言说课稿哭和笑 孩子,你怎么了?宝宝,你不要哭,待会儿老师带你……;咦?大班的孩子怎么还要哭呢?等等这一系列的话,每天在我们嘴里,都会重复发生,那么,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来处理这所谓的家常便饭呢?

一、离开妈妈而哭wWW.YJS21.com

记得教小班时,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刚离开妈妈的怀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的感觉是恐怖,心慌,针对这样复杂的心理,我要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要让宝宝感觉我可以替代妈妈,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做起来很难,你比如:有的孩子午睡时,他需要抚摸大人耳朵或者身体的某个地方,作为一个大姑娘,也要耐心地陪孩子度过,慢慢的孩子从老师身上寻找到了母爱,他们怎么还会哭呢?

二、与同伴打闹而哭

小孩子之间,都不懂事,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争打起来,老师插手去管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于是,我每天安排能力强的小朋友监督,当小老师,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决,慢慢的,每个人都当了小老师,自然这些打人的现象变少了。

三、因心情不好而哭

因为心理的需要没得到满足,孩子常常会哭,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顺藤摸瓜,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越哭越历。记得那次白沛文因为没有睡醒而哭,我怎么劝说他都不听,这时,也到上课时间了,我没过多的答理他,还是不顾杂音而认真的上课,当孩子们读拼音时,我就间接地表扬了他几句,不知是他要静下来听我说他什么,还是听到表扬心里高兴,这时,我听他的哭声变小了,然后我又讲到长时间哭对嗓子不好,以后如果说话不健全,别人不听怎么办呢?这时该幼儿的哭声嘎然而止,相信他不会再哭了吧!

“哭”,听起来多么平凡的一个字,但是当它在不同的场合,都有着不同的意义,甚至有人会因为高兴而哭,婴儿少许的“哭”,对身体还会有好处,而幼儿的哭,只要我们老师稍做调整,也会把哭变成一种笑或者是一种动力驱赶着我们向前播种,向前迈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怎样处理宝宝黏人的行为?


当宝宝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会找妈妈,这是宝宝内心需求保护的表现。宝宝黏人也有相似的道理。专家认为应该以“15个月”为分界线来看待这个问题。

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专家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专家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安全感不足

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

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

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怎么样处理亲子关系的三大问题?


做家长的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长大后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孩子叛逆,自己与时代脱节,代沟问题在中国父母眼里来说像天塌了一样。作为父母始终要明白:孩子有孩子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想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最好办法是: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把孩子当自己的附属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与孩子自然而然的靠近而不是“捆绑孩子”。

出生于2000年以后的孩子,毫无疑问是货真价实的网络原住民。他们出生时,网络已经在中国迅速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几乎离不开网络。阅读、做题、买东西、交友、找学习资源、游戏、听音乐等,都与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00后”从一出生就带着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时代的烙印是什么?平等、互动、多元、开放。在网络上,每个人隔着屏幕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会在意屏幕另外一头的是老师还是校长,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因此,这种环境下成长的“00后”,可以说血液里都流淌着平等的意识。这使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多了至少三大方面的挑战。

1

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明显增大

“00后”从出生接触到的就是手机、平板、电脑,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无可避免的。有些父母对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看见孩子用手机、用电脑,就觉得孩子是在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中小学生网民认为自己的用网水平比父母高,认为比妈妈高的占60.1%,认为比爸爸高的占50.8%。

调查统计还发现,10岁以前上网的孩子超过六成,近三成在7岁以前就开始接触网络,这说明使用网络的孩子不仅群体越来越大,而且年龄越来越低。

他们自然不希望成年人总是唠叨他们,生活方式的差异的不同,使两代人的鸿沟几乎成了“天堑”。这天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技术上的鸿沟,另一部分是两代人之间情感的鸿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高中生宁可跟网友说心里话,也不爱跟父亲说。表示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的高中生,仅有三成。

孩子爱跟网友或同学等同龄人聊天,不爱跟父母聊天,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父母只喜欢聊“有用”的话题。在一些父母看来,衣服、化妆、购物、电视剧、网络游戏、爱情等,都是无用的、让孩子分心的话题。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没用的”话题恰恰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父母能把学习的话题暂时先放下,和孩子聊聊网络购物,聊聊对哪个异性有好感,聊聊体育明星、时尚服装、流行音乐……亲子关系可能会更融洽。例如李亚鹏的妻子李安琪与女儿奥利,妈妈李安琪经常给奥利涂指甲油,选裙子,去游乐园等等,在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来,奥利的温暖可人的性格与父母的陪伴分不开。

2

孩子的话父母可能“听不懂”

成长在网络环境下的孩子,从小接触的是数字阅读,他们习惯了使用网言网语,这更使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增大。

例如,当孩子的本子上出现了“莓兲想埝祢.巳宬s1种漝惯”(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时,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们的嘴里蹦出“烘焙机”(主页)“打铁”(发帖子)“大虾”(高手)“菜鸟”(新手)“度娘”(百度)“好方”(好烦)等词汇,您不会蒙圈吗?当他们在手机上打出“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您能翻译过来吗?这就是当前“00后”一代常常使用的网络语言。他们经常把汉字、字母、数字、图形、偏旁、同音字、同义字等混合交杂起来使用,并创造了专属的“火星文”键盘。

过去,父母和老师还经常偷偷翻翻孩子的书包,看看孩子的本子,希望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网络时代的今天,孩子即使把这些语言摆在父母面前,父母大人都未必看得懂。另外,“00后”一代也有意地用这些语言把他们与成年人隔开,在他们看来,这些网言网语很酷,既能使他们自成一体,也可以完美地把他们与爱唠叨、爱窥探孩子小秘密的爸爸妈妈分隔开来,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网络时代,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孩子说的话大人听不懂,孩子的朋友圈干脆屏蔽了父母,面对面坐着,孩子却盯着手机抿嘴笑,网络时代亲子沟通反而多了一道屏障。父母难免会担心,生怕孩子在网上聊天被骗或者网恋。

一个名校的初三学生在全市的语文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记者去采访她的妈妈,想了解一下这个学生的写作经验。谁知这位妈妈眼泪含在眼圈里说:“这孩子不爱跟我们说话,放学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玩手机就是偷偷上网,吃饭时都叫不出来。我们吃完她才出来,很少跟我们一起吃饭。但她跟同学可能聊了,拿着手机跟不认识的人也聊得火热,就是看见我们就没话。从她上了初三,我过得可压抑了,又生气又担心,还不敢说她。”

在网络上和陌生人聊天,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用告诉对方“我是谁”,互不相识,距离遥远,可以满足孩子宣泄、陪伴的需要,而且互联网可以为他们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任何时候想聊天想发泄,都会有网友倾听。这样的情感满足是父母不能替代的。

3

媒介的影响增加了教育难度

研究发现,少年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90%依赖于媒介,其中新媒介是主体。

网络这一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模糊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在传统媒介时代,孩子必须认识字才能了解到更丰富、多元的信息,成年人是知识的拥有者,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因此成人与孩子的界限鲜明。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读图、视频、碎片化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特征。

孩子们不需要认识多少字,同样可以从图片、音频、视频中获得一些原本成年人才能了解的内容。成年人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且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有可能孩子比父母了解得更早、更多。例如,有些孩子学会了“翻墙”到国外媒体中看一些信息,有些孩子在网上看到各种不良信息。

然而,虽然“00后”在信息获得方面比父母超前,但是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媒介的影响有可能使他们的成长偏离方向。例如,艳照门事件、优衣库事件等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都会给“00后”一代的价值观等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网络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也会“塑造现实”,在网络上塑造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同的虚拟现实,使少年儿童难以分辨真假,使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当成网络问题来处理,以游戏的心理对待生活;或者把网络中的一些问题当成真实的现实来处理,网络明明是虚假的,他们却以为现实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网络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网络化”。

因此,网络时代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网络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使“00后”一代在很多方面也有能力影响父母。

父母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父母要多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要尊重网络一代的成长规律,与时俱进,做不断成长的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亲子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夫妻关系,在家庭这个大系统中,有了平衡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亲子关系,不要为了孩子忽视了夫妻关系,不要“有了孩子,没了自己”,不要放弃自身的成长。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冷静处理孩子破坏行为事宜


破坏行为不仅仅是醉酒的人才会有的行为,生活中,宝宝们经常会有撕纸、摔东西的行为,家长们切不可大惊小怪,甚至吼叫呵斥,这只是孩子们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一个阶段,家长们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陪伴他们走过正常的成长阶段。

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你兴高采烈地拿来一本童话故事书,准备和爱子爱女好好分享感人的、有启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美丽童话的时候,宝宝却突然“唰”的一声把书撕成两半了;你满心期待地拿回一个变形金刚,打算给他一个惊喜,等待着他“哇”的一声扑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宝宝却“啪”的一声用满地碎片打破了你的幻想。此情此景,你一定火冒三丈了吧,但是还是要劝你发火之前冷静一下,这些并不都是宝宝的错哦!

孩子的身心成长自有他的一套规律,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家长们是急不来的,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主动承担起“引导”的义务,以为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说不上哪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引发出宝宝们的天赋,给孩子们带来影响一生的改变,所以爱子心切的爸妈们就不惜血本为儿女购置各种玩具、书籍、益智用品等等,但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也许“并不领情”,不是他们不喜欢或是不需要,也许是他们还没到那个年龄,当然也不会对这些满载着父母深情厚望的东西感兴趣。

撕纸、摔东西,这些不是因为孩子们脾气暴躁、智育不高,这只是他们在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也是他们通过破坏,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家长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他们的暴力活动大惊小怪了。家长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们打破物品表层,渗透入了解内部构造,在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同时,也许可以启发孩子们其他的天赋。可以引导孩子们撕纸的时候注意颜色和形状的拆分、组合,以此完成他对颜色和图案的认知,在破坏玩具的时候引导他们不要暴力摔破,而是用螺丝刀或是其他工具拆解开,最好能拆能合,不仅知道怎么弄坏,还知道怎么样才能弄好,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国著名的青年围棋大师、90年代末期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古力,小时候就是通过拆玩具来锻炼智力开发的。

小孩子搞破坏,在家里玩“天女散花”、“龙卷风袭击”甚至还有大搞“地道战”,家长们看见了可千万不能扣上“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等帽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锻炼途径,家长们一定要顺其自然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才能正确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哭闹宝宝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小嘴一瘪,脸一拉——宝宝要发脾气了?!他们可不管这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不高兴就一定要表现出来!

一个发着脾气又哭又闹的宝宝有时候真的会让妈妈和周围人“抓狂”,如何安抚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呢?看看我们的“发脾气全攻略”吧,爸爸妈妈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光光是个普通的1岁半男孩儿,不过在有些时候,他可表现得不那么“普通”。

“我们带他去商场购物时,常会把他留在商场提供的儿童娱乐场,当买好东西准备带他离开时,他就会大声哭闹,经常把周围的人吓一大跳。他会大声尖叫、抽泣,还会把娱乐场里的充气玩具丢向闻声而来的工作人员。”

“这种事情发生实在让我们觉得丢人,每每受到在场所有妈妈们的注目,我唯一的做法就是——迅速抓起孩子,然后立即消失。”

在类似的情形下,小孩子大发脾气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对于情绪的控制机制发育得比较慢;相反的,对于自身的喜好、意愿等发育得比较快一些。换句话说,你的小家伙已经开始懂得向你表达他的想法了,只不过在“方式选择上”有些让人难为情。

推荐阅读:宝宝又哭又闹,原因多多爸爸搞定哭闹宝贝10绝招

作为父母,振作起精神吧,努力了解暂时性发脾气是怎么回事,一定会有帮助的。

场景1 购物中心“摊牌”

发生地点:购物中心,玩具店,超市等。

直接起因:劳累,行动受限制,有明确的物质愿望没能得到满足。

年龄层次:从18个月到6岁,尤以2~3岁的幼儿居多。

典型征兆:坐在购物车中焦躁地不停扭动,要求玩具或者甜食等。个案描述:

金薇饱受此类孩子暂时性发脾气之苦。她告诉我们,最近在一家商场购物时,她2岁的女儿坐在购物车里突然开始不停地扭动。“当我试图阻止她爬出来时,她就开始大声哭闹。此时旁边的一位妇女非常气愤地对我说:‘你怎么这样带孩子!?’”金薇试图向这位陌生人解释,她这样做是为帮助孩子克服暂时性发脾气,然而这位妇女显然不能理解这样让孩子哭泣,并且不让她爬出来的“虐待”行为能有什么用。“我真想痛哭一场,觉得自己实在不是个称职的母亲”,金薇说。

预防和处理方法:

●分散注意力:幼儿对于大人做鬼脸以及幼儿园老师教的童谣有很好的反应能力,可以试着用这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拿出一根香蕉或者苹果什么的。

●远离“旁人压力”:每次购物时留意商场提供的特别服务处,这样在突发事件临头时,你就可以从容地把购物车推到服务处寄存,然后到人少的地方去处理你的问题了。

●忽略旁观者: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孩子身上。毕竟让你的孩子能从中了解并记住什么要比旁人说些什么更重要。

●检讨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在超市里“塞车”或者排队结账时不停咒骂、着急上火的话,想想坐在车里的小家伙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随时提醒自己孩子在不停地变化:或许上个月时你的宝宝还非常乐意坐在购物车里,但这个月时,如果你依然让他老实坐下,他就会“大发雷霆”。独立性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慢慢增强,即使是对于只有3岁大的小家伙也是如此。比较好的预防办法是在他愿意拉着你的手或者扶着购物车的情况下,允许他自己下地走。

场景2疼痛的哭闹

发生地点:医务所,医院等。

直接起因:让人不安的治疗经验,吓人的医疗器械和空气中的味道,狭窄的治疗室。

年龄层次:18个月~6岁

典型征兆:不停踢腿

相关推荐

  • 怎样处理孩子争抢问题 幼儿的争执一次我班幼儿在画“我的好妈妈”的主题画。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画着自己可爱的妈妈时,却有两个小朋友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它们是为了自己画的妈妈有所相同而争执,一个说你妈妈是短头...
    2021-01-29 阅读全文
  • 怎样处理宝宝偷拿东西? 导读: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孩子渐渐长大了,接...
    2021-11-26 阅读全文
  • 怎样处理孩子的错误回答 一天,爸爸带小晶去动物园,在看狐狸的地方,爸爸指着笼子问:“小晶,里面一共有几只狐狸呀?”笼子里面一共有五只狐狸,而小晶却说:“三只”爸爸不高兴了,训斥道:“胡说!”小晶看见爸爸在众人面前训斥自己,“...
    2021-12-13 阅读全文
  • 怎样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一、家长学会“袖手旁观” 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甚至打起架来。碰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着急地上前去阻止自己的宝贝。但是,焦老师的做法不是这样。她会在一个孩子抢到玩具后问他,“宝宝,你觉...
    2020-12-28 阅读全文
  •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这天孩子们在区域里高兴的玩着,我来回的转着看,我发现图书角里雨桐和小雨在争抢书,她们都想看同一本书,我没过去制止,看他们怎么处理,结果雨桐抢过来了,小雨撅着嘴不高兴,过了一...
    2020-06-12 阅读全文

幼儿的争执一次我班幼儿在画“我的好妈妈”的主题画。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画着自己可爱的妈妈时,却有两个小朋友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它们是为了自己画的妈妈有所相同而争执,一个说你妈妈是短头...

2021-01-29 阅读全文

导读: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孩子渐渐长大了,接...

2021-11-26 阅读全文

一天,爸爸带小晶去动物园,在看狐狸的地方,爸爸指着笼子问:“小晶,里面一共有几只狐狸呀?”笼子里面一共有五只狐狸,而小晶却说:“三只”爸爸不高兴了,训斥道:“胡说!”小晶看见爸爸在众人面前训斥自己,“...

2021-12-13 阅读全文

一、家长学会“袖手旁观” 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甚至打起架来。碰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着急地上前去阻止自己的宝贝。但是,焦老师的做法不是这样。她会在一个孩子抢到玩具后问他,“宝宝,你觉...

2020-12-28 阅读全文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这天孩子们在区域里高兴的玩着,我来回的转着看,我发现图书角里雨桐和小雨在争抢书,她们都想看同一本书,我没过去制止,看他们怎么处理,结果雨桐抢过来了,小雨撅着嘴不高兴,过了一...

2020-06-1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