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合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资源,使之更好服务于教学
发布时间:2020-05-29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方案 家长教育笔记 家园工作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中说过“要合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资源,使之更好服务于教学”。而家园互动手册是我们与家长沟通联系的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我班的家园互动手册的使用情况具体如下:家园互动手册上老师的话的内容:开学初,采用小班各班班主任碰头互通、商量形式,写上有关注意事项;写上共同想对幼儿说的话;随时欢迎家长们的提问及建议;有针对性的满足个别幼儿家长的提问及要求;对个别幼儿的突出表现对家长说一说。从家长的话中充分反映了家长对其重视程度的不一,有的很认真的写下自己真心想说的话,能与老师互动,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教孩子学讲故事,班级要进行讲故事比赛。发下的儿歌请家长抽空与孩子一起复习、检查。家长的话三:老师,我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我也反思过这个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他的关心、引导不够,总以为大一点就懂事,一些习惯也会改变,可现在觉得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他的语言会是他所处的语言环境所造成的吗?这是我最难受的。老师的话四:佳毅是个个性倔强、爱发脾气的孩子,惹恼了他,他就干脆不理你,学习上佳毅不够认真积极。我想这需要我们家园双方共同努力,慢慢的引导,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这改变的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允许孩子失败获犯错。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确与环境有关,可试着给他讲故事,一起背诵儿歌……家长的话四:问题是在教他的时候,他发音不准,你纠正他一两遍,他还会理你,次数多了,他干脆就不跟着学,光在那里“嗯嗯嗯”就是不跟着念。他每天放学回来,问他老师教了什么,他都说不出来,有的时候真的拿他没办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如何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是父母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关注的。
一、多给孩子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当顺应孩子的这种天性,多给孩子讲故事,利用故事这种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故事时应尽量用普通话、用书面语,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规范化的语言。一则故事要重复讲,加强孩子的记忆,孩子会越听越有趣,再让孩子复述讲过的故事。我给女儿买了很多绘本类书籍,那些书有精美的图画,有的还是图画和文字相结合,即使孩子不识字,但是她在图画的帮助下也能看懂,并能讲述。
二、要在适当的时候多和孩子交谈。
可以用提问问题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认为这样孩子可以增强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时在公园里或在路上遇到有乱扔垃圾的现象,我会问她这样做是不是对,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会告诉她怎样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同时也让她学会遵守社会公德。
三、要坚持自己带孩子。
我觉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让老人帮忙带孩子,因为我们作为家长白天上班,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少,如果晚上再不带她,会很难了解孩子,所以要利用一切可以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要和她交朋友,要尊重他,适当的时候把自己也变成小孩,顺应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她和父母没有距离,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声。
四、要让孩子学会团结同伴、帮助别人,让她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如当在玩游戏时,孩子意见不统一时,我们不要急于出面,应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接解决,并对他们的决定表示尊重。记得台湾著名营销专家余世雄老师曾说道: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不要问她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因为幼儿园老师不会单独不给我们的孩子吃喝。要问她今天在幼儿园帮助同学吗?老师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团结同学,出现了状况自己有时怎么处理的?这段话对我的启发很深刻。
五、培养孩子要坚强。
不要孩子学到的知识成为口号,只说不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把身边一些好的事迹拿出来让孩子学习。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无需操之过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松开我们的双手让他们自由地飞翔,未来的天空一定有他们展翅的身影。
这样生气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这样生气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这几天,一直在给儿子读绘本,读到其中一本,叫做《妈妈发火了》,是韩国的一本绘本,据说还挺有名。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推崇尊重孩子的本性,不能对孩子生气、也不能对孩子大声“吼叫”。趴趴君不是否定这种观点,而是觉得这种对孩子的所谓“尊重”,却是对父母个人意志的极大践踏。我们都是人,都有克制不住生气的时候,这是真实的我们的一部分,这是真实的人生的一部分。生气的时候憋着,时间久了,难保不对身体产生什么的影响。
为了对孩子的爱,就无视父母?这样当然是不对的。对于生气,趴趴君认为应该一概理解、一概允许、一概接纳。
所以对孩子生气真的可以吗?
是的,生气可以。但是怎么生气,却是挺大的一门学问。也许小山的妈妈就是没学会怎么正确生气,才导致一切可怕后果的。
生命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倡导者、畅销书《妈妈,请这样爱我》的作者林巨建议,家长在生气的时候如果能做到以下三点,就一定会没事:
1、生气时,只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去攻击孩子(的行为、思想、情绪……)
比如:孩子把你辛辛苦苦收拾好的房间,又瞬间弄乱了。
可以说:我很生气、我很失望、我很伤心……
不要说:你怎么这样!你这个混蛋!你太不像话了……
就是说我+情绪词汇,不能说你+情绪词汇。
2、实在没办法控制情绪,就请离开现场。对着空气或者马桶发泄自己的愤怒。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用无害的方式释放出一定要释放出的情绪,这是最好的选择。
3、学会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和自己的生气、自己的愤怒对话。这一点比较复杂,这是林巨一直提倡的生命成长之路,也是生命教育的要义,如果有家长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温馨提示
做到上面三条原则,学会会“生气”,不仅不会造成恶果。相反,这样的“生气”反而对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别人、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这样去生气,反而会让彼此之间情感的纽带,更加紧密、真实。
有效沟通源自于家长的三种做法
当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语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嘶吼的效果似乎来的更直接一些。每每吃饭时叫不到餐桌前,睡觉时久久不肯入眠,……他们两个一直在嘻嘻闹闹,而我可以看到自己的耐心却在不断地流逝,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快要陷入一个怪圈:和孩子沟通无效,不断地提升音量;怒斥、最后变成嘶吼,直至无效!从而矛盾激升,亲子关系恶化……天啊,这是我想要的吗?冷静自我之后才发现:最近几天是我自己给自己以及孩子们施压过大,从而改变了本心初意!而孩子在天真灿漫的外表下,他们对于不断地打压与责罚,有着本能的抵抗;而只有真心的认可与欣赏,才可以让他们逐步变化的更好!总结下来,有效的沟通,源自于家长对孩子的三种做法:一、家长的面部表情是否柔和、心态是否轻松?家长的面部表情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家长的态度是严肃且不易接近的高高在上,那么就不要责怪孩子唯唯诺诺或者阳奉阴违、言不由衷。如果家长本身可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且保持自己心态上的平和,那么孩子是可以接收到源自家长正面的能量,并准确读取来自家长的信息。当孩子们开始上小学时,我的确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来自于时间的琐碎——我需要一天8次的往返学校接送;也来自于一日三餐的愁苦——我并不擅长烹饪;更来自于对新环境新学习生活的未知——虽然说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但孩子们能否顺利过度?面对从未有过的课堂、课程、作业等等,他们是否能够接受?我的紧张造成我时刻的严肃与催促:早上快起床;吃饭要快;上学要准时;作业要及时;睡觉要迅速……一系列的要求如同天雷滚滚,不断地在孩子们耳边轰炸;结果可想而知——糟糕的一塌糊涂!可是当我今天早上选择用音乐去叫醒他们,在床前每人一个起床的拥抱时,他们的速度的确比过去快了一些;当我笑眯眯的把早餐“隆重”介绍给他们时,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吃饭速度也提升了,而吃饭时的那种漫不经心也不见了;当我在学校门口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上午好心情的时候,他们愉快的与我挥挥手进入学校;昨天我没有催促他们去完成作业,而是建议把作业在既定时间写完后可以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他们的作业速度快多了;睡觉前不妨让孩子们放肆的玩上一会儿,很快他们就带着满足感进入了梦乡……而一切的一切,只是源自于我的改变,我的笑容多了,我的耐心足了,我放松了一些要求,而我的好孩子,回来了!二、家长的语言阐述是否清晰、坚定且言简意赅?有效的沟通,源自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同样源自于沟通双方是否处在一个频道上。很多家长很郁闷的是,自己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孩子也回答了,但是实际上做起来却无效或者足以让家长抓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告诉你他明白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明白了家长的意思。而是家长不住的在问:“你听懂了吗?”“你明白了吗?”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不妨认真观察孩子,如果第一次家长问:“你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了吗?”等等类似的话,而孩子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时,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再追问第二遍:“你听懂我的话了吗?”孩子一定会下意识的点头:“我明白了,听懂了!”但真正的情况是怎样?家长的第二遍追问只是让孩子忙于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暂且安抚了家长再说。出现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无效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家长的反复唠叨、只有要求没有坚持与检查、在孩子迷茫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帮助、或者家长的要求过高,都肯定会造成沟通无效!我让孩子们做完作业后自己整理文具,第一次我引导他们清点一下自己的各种物品:书包里多少本书,多少个作业本,文具盒里多少支铅笔和橡皮等等;第二次我只需要告诉他们整理自己的物品,然后提示的说,检查自己的书、作业本、文具;第三次之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检查……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哼哼唧唧,想让我帮忙,我直接拒绝了:“我帮你整理书包可以,那我同样也帮你吃零食好不好?”孩子立即自己动手。我告诉过他们,出现丢东拉西,比如作业没有带,我是不会再帮助送到学校去,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家长说过的话,没有必要多重复,但关键时刻一定要遵守。千万不可这边说着不送作业,那边担心老师责罚又赶紧送过去。所以,和孩子沟通,尤其是妈妈要注意,唠叨起不到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同时,和孩子沟通,语言尽可能简单,要求尽可能明析,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三、家长是否接收且可以理解来自孩子的反馈?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方的。如果仅仅是上传下达,那么就是命令而不是沟通。所以在沟通中,家长一定要注意接收孩子的反馈,既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自说自话般放任自流。很怕有些家长用成人的思维噼里啪啦说上半天后,然后强迫孩子认可自己。比如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然后一直强调说你这孩子这么不听话,将来会怎么样怎么样……一边危言耸听的自己吓自己,一边是孩子无所畏惧的懵懂。而真实的情况不是孩子无所畏惧,而是他压根儿没有听懂。他们怎么懂得自己的将来会怎样?在小学阶段,正是给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至于未来的思考,也许真的需要到中学才可以。还有一种家长是对孩子要求过高也过于苛责,虽然说高标准严要求可以提升孩子,但所有的标准都要在于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至于孩子的表现,能够纵向和自己比的时候,不要横向和其他小朋友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家长非要用自己的短板去对比别人的长处,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孩子在高压下又怎么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有一种说法很贴切:小学是人行道,中学是快车道,高中是高铁,大学是火箭,有的卫星升空了,有的却坠毁了……而在人行道上行走,太快太急则欲速不达。而往往家长都走的太行色匆匆而忽略了孩子的特点,所以不妨等一等孩子,看一看孩子在人行道上的表现,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与意愿。儿子用事实给了我很多启示。当我心平气和的和他在一起说起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会给我一些建议和想法,而这些都是我需要的或者能够给我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我着急上火的唧唧怪叫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要怎样做。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随时慢下来,和他走在一起?事实证明,当我改变了自己,顿时轻松了不少,而我的孩子们,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不断的调整,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努力把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灿烂美丽!
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
这些年来,赞赏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作为家长,我们已经意识到应多表扬、多鼓励孩子,但发现这样做收效甚微,我们的表扬是否不得法?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表扬好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表扬也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也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2.对应表扬的行为要及时表扬。
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3.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4.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它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并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做好家长工作
家长的支持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做好家长工作。
1、“家园共育”是我们沟通的一个桥梁。我们会定期向家长公布幼儿学习的内容,介绍育儿的经验和一些先进的信息,也请家长来谈谈自己的经验,摘取幼儿生活中的点滴。它是我们互通信息的纽带,只要我们教学需要,我们会请家长配合。
2、建立班级家委会,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为班级管理工作和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献计献策。
3、加强个别访谈。个别的交流、谈话不仅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使家长和老师更容易沟通,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
4、建立班级网页,QQ群,通过网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把主题活动的相关照片和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家长配合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5、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并请家长们参与到材料收集等活动中,让家长们溶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同时为家长们介绍一些保育知识,增强家长们的保育意识,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