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滚汤圆》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29 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反思 幼儿园教案及反思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2020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滚汤圆》”。让幼儿初步感应全曲节奏,认识新节奏,通过游戏,学习儿谣,了解南北方的元宵节庆习俗。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学习儿谣。
2、初步感应全曲节奏,认识新节奏。
3、了解南北方的元宵节庆习俗。
4、理解儿谣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教学准备:
呼拉圈、图画纸、乒乓球、铃鼓、打棒、打击乐器、创意游戏卡。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儿谣,熟悉语词。
难点:准确拍奏出儿谣中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1、圆的联想
(1)观察圆:请幼儿找出圆形的物品,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画看。
引导语:“小朋友们,请你们看看身边的环境,你能找出圆形的物品吗?你能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出来吗?”
(2)身体:找出身体哪里圆圆的?请幼儿发表意见。
引导语:“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圆形的东西,现在我们在自己的身上找找,谁能说出身体上那些地方是圆的?”
(反思:这个环节,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积极的找出教室里的圆形物品,例如:电风扇、口杯、门把、闹钟等等,也找出身体哪些地方是圆圆的,例如:眼珠子、鼻孔。)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导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圆圆的汤圆里包着各种口味的馅料。香甜甜的。小朋友,你们吃过什么口味的汤圆呢?今天,宝宝和妈妈在家也忙着做汤圆呢。他们一边搓汤圆,一边念儿谣,儿谣的名字叫做《滚汤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儿谣,听听她们是怎么滚汤圆的,都做了哪些馅料的汤圆。(欣赏儿谣第一遍)
(反思:孩子们对汤圆的口味非常感兴趣,喋喋不休的议论着我吃过什么汤圆。在倾听儿谣时,孩子们也比较仔细地听出了儿谣中念得芝麻汤圆和红豆汤圆。)
2、语词游戏
(1)搓汤圆
引导语:“刚才的儿谣里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让我们也来一起边念儿谣边做汤圆吧。”搓滚乒乓球:一边念儿谣,一边将乒乓球放于掌心搓滚。
(2)摇元宵
引导语:“由于制作汤圆的方法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叫‘元宵’,这个元宵可不是搓出来的,也不是滚出来的,而是把圆圆的馅料放在筛子里滚上糯米粉制作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元宵吧。”
摇筛子:用铃鼓当筛子,按照儿谣的拍子玩摇汤圆游戏。
(反思:孩子们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边念儿谣边游戏,个别孩子则拿着乒乓球在掌心乱搓,摇元宵游戏比较吸引孩子,通过做汤圆游戏的铺垫,摇元宵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
3、表现强、弱YJS21.coM
(1)教师念儿谣,结尾处敲奏乐器(打棒)。
(2)幼儿边按照节奏敲奏打棒,边念儿谣。
(3)教师带领学生以脚踏拍子,并以打棒敲奏语词节奏。
(4)幼儿造型感应力度,听到大声跳到大呼拉圈里,做出大的造型。听到小声跳到小圈里做出小的造型。
5、介绍节奏
(1)教师与幼儿一同分析全曲拍子和节奏。
(2)介绍tiritiri和titiri的关系。
(3)教师结合创意游戏节奏卡:看拍、看排、听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出示的节奏卡片,用小手拍奏出来。”
师:“请小朋朋友来排节奏卡,大家来拍奏。”
师:“请听老师拍节奏,小朋友来排列出节奏卡。”
(反思:孩子们难以辨别音乐中的强弱拍,在拍奏时,大部分幼儿不能正确拍出的节奏。)
幼儿百科: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生气汤》及教学反思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教案《生气汤》”。让幼儿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通过故事及谈话掌握一些缓解、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谈话掌握一些缓解、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
2.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与故事相关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平时遇到过生气的事吗?你用什么方法消气的?(请个别幼儿讨论)
今天啊,有个小朋友很不开心,妈妈给她想了个好主意,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妈妈想了个什么好办法。
二、欣赏故事《生气汤》
(教师看图讲述)并进行相关的提问:
1.霍斯为什么不开心,他不开心的时候做了什么?
2.妈妈做了什么?为什么煮汤?
3.最后霍斯还生气吗?为什么?
三、谈话讨论:怎样会让自己变的快乐
1.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怎样让自己变的开心,教师加以引导。
2.教师小结: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人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如果你有不高兴的事生气了,可以哭一哭、叫一叫、不再生气,也可以把生气的事告诉老师、小朋友、爸爸妈妈,他们会劝你安慰你,你的心里会好受些,你还可以吃点东西、玩玩玩具、看看电视。如果别人惹你生气,你就要想想别人对你好的时候,这样就会原谅别人,就会消气,变得快乐,身体也就会更健康了。如果你经常生气又不消气,就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活动反思:
生气是当人遇到不称心、不如意或对不合理现实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来说,生气应该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若幼儿遇事经常生气,而且将生气作为对外界的一种经常性的持久的反应,那就是不正常的行为了。经常生气、发脾气的孩子一般心胸比较狭窄,自我中心相当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生气”这一现象也比较明显起来,关于“生气”“不开心”这一话题,大班幼儿已有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因此,我设计了“生气汤”这一活动,意在教幼儿学会缓解、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活动以谈话为主,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找话题。中间穿插故事《生气汤》意在引导幼儿生气时,可以转移注意力,从而让自己开心起来。本活动目标明确,但活动环节设计趣味性不够强,因此仍需进一步改进。
附:故事
《生气汤》
今天霍斯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气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咝”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你过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声,还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霍斯一动也不动,他气得快爆炸了。妈妈在锅里装满水,放到炉子上,再往锅里放上盐。然后,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锅尖叫。然后对霍斯说:“该你啦!”于是霍斯也对着锅尖叫起来。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还对着锅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做鬼脸,吐舌头。霍斯拿起汤瓢敲着锅。然后,他笑了。妈妈也笑了。霍斯问:“我们到底在煮什么汤啊?”妈妈回答:“生气汤。”妈妈和霍斯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幼儿百科:生气指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滚一滚》及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的孩子对于会滚动的物体十分感兴趣,并乐此不彼。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发散幼儿的思维,我设计了“滚一滚”的教学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并在亲身体验中,试着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什么物体容易滚动。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2、集中。提问,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集中提问。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把能向不同方向滚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滚的
4、丰富幼儿有关知识: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还有什么东西是球体?圆柱体?
6、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7、老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木板表面平与不平,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不一样;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样,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
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幼儿百科:滚是中国姓氏之一,蓝姓改变而来,今分布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本意为翻滚、沸腾。
2020幼儿园中班教案《圆和椭圆》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引导幼儿分辨出椭圆形的物品。
3、引导幼儿区分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之处。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各一个
2、纸条一根。
3、学具:人手同等大小的圆形、椭圆形各一个,纸条一根(与圆形的直径等长)
4、第一、二组,给椭圆形涂色
5、第三、四组,给最多的圆点打"*"
6、第五、六组:看符号填圆点。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
(1)教师出示椭圆形,小朋友请看看它是不是圆形呢?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不是圆形的呢?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圆和椭圆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幼儿百科:椭圆的周长等于特定的正弦曲线在一个周期内的长度。
2020幼儿园小班教案《圆圆饼干》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圆圆饼干》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扩散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幼儿说完整话,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习创编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圆圆饼干》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说完整话,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习创编儿歌。
(2)、培养幼儿扩散思维和想象力。
(3)、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活动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
难点:幼儿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别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圆形饼干若干,各种圆、半圆图若干,礼物盒,方形饼干一个
活动过程
1、摸箱送礼,引发孩子们兴趣
“孩子们,森林里的狮子王给你们送礼物来了,猜猜看是什么?”孩子们开始猜测并争先恐后的说了起来,“玩具”“好吃的”“糖果”……,孩子们说的津津有味,兴致勃勃,这时,我从箱子里摸出了饼干(和孩子们上次吃的是一样的),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块,孩子们高兴的拍起了手,接着我问“你手里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回答“圆形”。“好,大家说的对,是圆圆的饼干”。孩子们也一起附和着。接着我又问到“圆圆饼干像什么?”这时孩子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想象和表达。同时我提醒并强调幼儿要说完整“圆圆饼干像…”。
2、幼儿大胆想象,并学习用完整语言表达
“老师,像太阳。”贝贝首先说了出来,“贝贝很大胆第一个发言”我随即奖励她一个笑脸娃娃,并提醒全体幼儿要把话说完整“圆圆饼干像太阳”。这时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说“圆圆饼干像皮球”“圆圆饼干像小花”“圆圆饼干像插片”有的说“像盘子”。这时我及时的引导,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学会说完整话。孩子们边说我边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饼干像……
3、鼓励幼儿对半块饼干的想象并用完整话表达,初步学习创编儿歌
“孩子们说的可真好,为了鼓励小朋友,狮子大王想请每个小朋友啊呜咬一口”接着我出现了一个嘴巴的图对幼儿提出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咬一口。”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想吃了,等到孩子们吃完后,我接着问到“啊呜一口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了月亮”这时我及时引导让孩子把话说完整“啊呜一口变月亮”。这时幼儿纷纷发言“啊呜一口变小船”“啊呜一口变香蕉”……这时我出现图画和文字同时将幼儿说的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变。变……。
从圆形到半圆形的想象、表达,不知不觉已经呈现出了一首儿歌,
○饼干像,变。
○饼干像,变。
○饼干像,变。
○饼干像,变。
而这首儿歌是孩子们自己编出来的。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编出来的儿歌时,在孩子们心中就多了一份成就感!
教学反思
1、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的环节。我正是利用幼儿生活活动的一个小插曲及时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了本次活动。
2、语言活动中好的提问能促进并激发幼儿思考和表达。所以在设计每一环节的问提上都要注重从思考想象到表达的过渡和提高。当幼儿有了积极的表达欲望后教师在进一步采取鼓励表扬、示范等手段引导幼儿将话说完整,最后创编出了完整的儿歌,体验到创编的快乐。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注重了科学性,活动中能尊重幼儿,尤其是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通过本案例,以后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教师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百科:饼干的词源是“烤过两次的面包”,是从法语的bis(再来一次)和cuit(烤)中由来的。它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来的,可作为旅行、航海、登山时的储存食品,在战争时期用于军人们的备用食品也是非常方便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