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保姆式妈妈剥夺宝宝独立性塑造
发布时间:2020-06-13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家园活动方案1、代替孩子的一切事
经常听到幼儿园老师抱怨到,很多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了,还不会自己绑鞋带、不会自己穿衣服。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因为有太多的保姆式妈妈存在了。孩子已到了可以掌握基本技能的年纪,妈妈还从心里认为“他做不到”,不是担心孩子会出意外,就是怕孩子受苦受累。小到洗脸刷牙穿衣服,大到上学写作业做家务,家长都为孩子全权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也丧失了动手的基本能力。
有专家提出:家长每为孩子代劳一件事,就等于减少了一点孩子将来在这个社会中的竞争力。父母要清楚,自己只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他提供帮助。而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就立刻接手代劳。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独立性与动手能力。
拒绝代劳,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宝宝又在哭闹着“妈妈穿衣服妈妈穿衣服”的时候,妈妈不要急着放下手中的事情,匆匆忙忙帮孩子代劳,而是可以慢慢引导孩子,教会他如何穿衣服,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打开与系上纽扣开始,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会穿衣服。
在孩子学习动手做事情的初期,由于没有头绪,往往费时长,效果也不好。很多心急的父母宁愿自己动手快速搞定。但培养孩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慢慢做好,而不是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2、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要求经常会听到小朋友这样的要求,“妈妈,我想要个新玩具”、“妈妈,美美今天背了个新书包。我也想要个新的书包”。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听到的答案则是,“好,只要宝宝喜欢,妈妈就给你买”。的确,现在的家庭,绝对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满足。倘若没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长,还会觉得愧疚。
而孩子也看准了父母的这种心理,随着年龄增加,他们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小书包,到高科技电子产品与名牌服饰,孩子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而父母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就会哭闹不已,甚至死缠烂打,很多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哭,就会乖乖投降。
殊不知,无条件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凡事都只会考虑自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一旦孩子离开父母,把这种和人打交道的模式带到了新环境中,就会难以适应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物质,还要有爱的灌溉。
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工作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当孩子下次再提出物质需求时,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要学会坚决的拒绝他,即便看到孩子哭闹不停,也不要让步妥协。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不要立即去轻易满足他,而应该换种方式,比如让孩子去洗洗碗,扫扫地,做做家务活,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换来奖励。这样可以让孩子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一味哭闹、发脾气或者蛮不讲理是达不了目的的。
3、对孩子过度保护
每天,都有大量儿童意外受伤的案例不断发生,每每看到此,家长们的神经就会绷得格外紧,对自家孩子“严加看管”,都会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但却不知,自己的过度小心,反而对孩子保护过度了
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对话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并没有做到良好的解析,哪些交往方式是值得鼓励的,哪些人是要拒绝对话的。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跟老师沟通相处,也不利于他跟其他同龄人的交往。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当孩子与孩子闹了矛盾之后,部分家长就会告诫自家的孩子“以后不要跟某某玩”,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孩子们会因为这样的摩擦,更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成长太过一帆风顺的孩子,遇到了苦难反而会不知所措。现在有一种新说法,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这也是属于家长过度保护造成的恶果。
那妈妈又应该如何防止自己对宝宝过度保护呢?
给予孩子鼓励和放手让其发挥是关键。告诉孩子他很勇敢,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到楼下的便利店买东西,让他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等,当然,处于安全的考虑,妈妈可以在孩子身边悄悄跟着观察。
其次,不忘放手让孩子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安全的条件下可以任由孩子去触碰他觉得好奇的东西。让孩子尽情的去摸索,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4、打扰孩子做事
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并且集中不了精神。很大可能源于背后有个爱不分时段打扰的妈妈。
孩子容易被身边的新鲜事物吸引,爱对其研究摸索。当孩子很认真地摆弄某个玩具、或认真地在看故事书时,孩子处于全神贯注、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时候,他们特别灵敏,理解和记忆能力也非常强。
如果妈妈突然出现,贸然问道“宝宝在干嘛啊?给妈妈看看”“哪里不会了?让妈妈教一下你”,不但会打断孩子的思路,还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长期下来,孩子在做事方面就养成很难集中精神、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相信孩子能力,给予肯定与支持
当孩子告诉大人“让我自己试试”的时候。表明孩子想自己独立完成。这时候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学会安静观察孩子。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伸出援助的双手,指导他如何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跟你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家长可以尝试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很棒,下次继续加油”之类的话来鼓励他。家长的肯定才能让孩子更有信心保持研究热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宝宝8大“不愿意” 妈妈有妙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野蛮,耍小脾气,这个不愿意做,那个不肯听。此时,爸爸妈妈不要一味的责骂,而是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学会改正。
1、宝宝不愿洗澡
让宝宝养成勤洗澡的好习惯,把洗澡当作每天必做的事情。
控制好房间和洗澡水的温度很重要,宝宝要是觉得太冷或太热,当然就会闹别扭了。
让宝宝养成勤洗澡的好习惯
在澡盆里放一两个小玩具,也很管用。对大一点的孩子,鼓励他自己洗就能调动他洗澡的积极性。
对于不喜欢用澡盆的宝宝,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淋浴,记得脚下要放上防滑垫哦。
2、宝宝不愿剪指甲
乘宝宝睡着偷偷剪。
告诉宝宝指甲长了后,里面就会爬满“小虫子”,吃到肚子里要拉肚子的。
跟宝宝说大拇指是老大,食指是老二……左手从小剪到大,右手从大剪到小。
3、宝宝不愿理发
选一个宝宝喜欢的理发师比选一个技术出色的理发师更重要。选好后最好能长期固定下来,当陌生的理发师变成了自己的朋友后,宝宝就更不会排斥他来动自己的头发了。
先告诉宝宝电推子会发出“嗡嗡”声,让他有个心理准备,避免被吓哭。让他知道头发理好后会更漂亮,小朋友和叔叔阿姨们会更喜欢他。
如果宝宝实在不愿意让别人来理发,那爸爸妈妈就买个理发器,自己动手给宝宝理一个帅气的发型吧。
4、宝宝不愿睡觉
有些宝宝会依恋于某些安慰物,如毯子、喜爱的玩具、妈妈的衣服等,你可以将这些东西放在他的身边,但一定要记得经常清洗哦。
宝宝常会以哭闹、离开小床等方法“要挟”父母,达到不睡觉、不离开父母的目的。可从宝宝6个月开始,用渐进式方法进行训练他乖乖睡觉:
1、如已习惯抱着或摇动着入睡,先停止摇动,仅抱着睡。时间为4—5天:
2、放入小床并继续搂抱和抚摩;
3、不再搂抱,代之以拍背;
4、不再拍背,代之以坐在床边;
5、不坐床边,代之以站在附近,知道宝宝入睡后离开;
6、在宝宝入睡前离开。
有些宝宝半夜醒来后就不肯再睡了,这时候你一定要坚决地将他放回小床,别与他闲谈,或提供水或食物,要让他明白,晚上是用来睡觉的,不能干任何其它事情。
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配以某种形式的奖励,例如墙上挂一张图,每独立睡好一晚在上面粘贴一颗星星等等。
5、宝宝不愿吃蔬菜
把宝宝不爱吃的蔬菜集中起来,做得色彩鲜艳一点,用他的好奇心挑起他的食欲。
蔬菜太生硬的话宝宝一定不爱吃,可以在做菜的过程中加一点山慈菇粉和奶油,把菜炖得烂一点。
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工作,带头多吃蔬菜,并表现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千万别在宝宝面前说哪个菜不好吃什么的,以免误导宝宝。
把一些蔬菜剁碎了包在饺子或者馅饼里,宝宝既可以换换口味,又摄取了多种营养。
6、宝宝不愿刷牙
好话鼓励。宝宝刷过牙后,一定要多夸他小嘴巴真香啊,牙齿好白啊。不刷牙的小孩子妈妈不喜欢……
让宝宝自己挑选可爱的牙刷、牙膏、水杯,在他刷牙的时候,播放《刷牙歌》,把刷牙当作游戏一样。
7、宝宝不愿看医生吃药
去医院之前,尽可能让宝宝知道待会儿医生检查时会使用什么工具,比如听诊器、温度计等,只要宝宝乖乖的,这些东西都不会引起痛楚的。
买个造型逼真的玩具医疗箱,和宝宝玩医生看病的游戏,让他了解这个过程。
告诉宝宝不吃药的话就要打针了,让他自己选,大多数的宝宝自然是宁愿吃药也不要打针的。
要尽量想方设法减少药的苦味,以便使孩子能够接受。比如,用两层果酱夹一层药粉放在勺子里一下喂进。汤药要煎得浓浓的,分几次喂进。鱼肝油类药物可滴在饼干上给宝宝吃。
8、宝宝不愿叫人
在出门前预先告诉宝宝如果遇到熟人该怎样对待,如果宝宝表现良好,回家大大表扬;如果表现不佳,要就明确指出“没有礼貌的小孩大家都不会喜欢。”
当宝宝拒绝叫人时,不用硬逼他,你可以把话题转移,等宝宝放松后反而有可能会想要表现一下,自动自觉地重新开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时在场,而这个孩子很乐意叫人。就适当地利用一下这个条件。表扬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宝宝好胜争宠、爱模仿的心理打开金口。
带宝宝外出时遇到熟人,你可以先跟别人打招呼,给宝宝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宝宝不肯叫人,那么告诉他,点头微笑也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让他学着试试看。
宝宝会患上"电视孤独症"妈妈造吗?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出现问题的人们越来越多,而我们传统的认知当中,更多的关注与身体状况,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说起儿童和心理疾病,仿佛二者是完全绝缘的,其实不然。据心理专家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病态,都是源于儿童甚至婴儿时期。现在很多孩子会出现"电视孤独症",家长们很有必要扫一扫这方面的盲区。
"电视孤独症"的案例 童童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时常会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小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连对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久而久之,童童变得孤独、怕羞,见了外人也不敢抬头,还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就连摇马都不会坐。当小童童的表现真正引起妈咪的注意时,这种行为已经非常顽固了,根本改不过来,妈咪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科心理门诊。经过检查发现童童患有贫血,生长发育程度也较同龄孩子慢,只相当于2岁大,童童被医生诊断为"儿童电视孤独症"。"电视孤独症"的临床表现1.患儿表现为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让人觉得他们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让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2.患儿在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患儿出现了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3.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经常波动、不稳。 引发原因与危害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行为模仿性较强。当他们过多地看电视时,就会造成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患儿的影响亦越大,常对身心健康造成如下危害:1.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2.缺乏学习能力,积累不了多少生活经验。只会在家中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应怎样对待周围的事物,也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电视孤独症"的治疗1.要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0.5-1小时,并且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半至7点半。2.看电视时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要让孩子看。3.时间允许时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同时要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当孩子看过电视之后可让孩子复述,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摆脱出来,又可培养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4.父母要尽可能地少看电视,以免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看。家长更不应该只顾自己看电视,而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不顾,随便他们怎么样。5.有空隙时间时父母要常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讲故事,和他们多做游戏,或带到户外进行活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对生活产生多种兴趣,并扩大活动范围,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和依恋。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宝宝独立睡觉的重要性
对于经常被孩子剥夺睡眠的父母来说,孩子夜里3点钟醒来要求父母讲故事,只不过是亲子之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科学家们开始敲响警钟,这种习惯预示着孩子将来可能有睡眠问题。
发表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1月刊杂志上的一篇报告说,在1岁时不能安抚自己入睡的儿童到3岁时更有可能在夜里醒来并要求别人来帮助他重新入睡。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ErikaE.Gaylor及其同事认为,蹒跚学步的孩子的睡眠不好可以从他们1岁左右在夜里醒来的行为得到先兆。研究者们提到,那些需要父母安抚入睡然后放到儿童床上的孩子,不能学会在夜里醒来再自己重新入睡。而另一方面,那些通常在醒着时被放到儿童床上的孩子,能学会自己入睡,在以后夜里醒来时能够轻松地重新入睡。
在这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幼儿的睡眠问题将持续到童年早期,包括澳大利亚、以色列和美国在内的众多工业化国家中,估计有28%到35%的儿童有这种问题。但是研究者们当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能预示睡眠问题的产生和持续。
为进行调查,研究者们用录象带记录了33个12个月大的孩子连续两个晚上的睡眠情况,观察他们在晚上开始是怎样入睡的,在夜里醒来的时候能不能重新入睡。等孩子长到24个月以及57个月大的时候,研究者们再向他们的父母调查这些孩子目前的睡眠习惯。最后,研究者们得出结论,那些需要摇动、喂食或其它安抚方式来帮助入睡的孩子,将来极有可能出现睡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