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拜托!一个字也不要帮

发布时间:2020-07-23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小y妈妈:您好!拜托你一件事,这三天我布置了语文书作文二,让孩子对爸爸或妈妈说“我爱你”,请学生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我讲得很细致,也给每个孩子发了提纲,孩子应该能写出来,你只要督促他抓紧写完就行了,至于他写到什么程度,拜托你一个字都不要帮忙,他要是告诉你写不出来,你对他说能写多少写多少,哪怕只写两三行,妈妈也不会帮忙,一个字也不帮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写!写不出来说明上课没认真听,再哭再闹也不行!你不要心软,也不要怕他写不出来我会批评他,我必须要知道他的真实水平,才能指导他。必须要督促他自己学会听讲,逼着他自己主动学习,他才会进步。如果你在家给他指导了,等于在帮倒忙,他的进步会很慢。拜托拜托!

我昨天发现他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你很依赖。他觉得在家依赖你,课上就可以不认真听,反正作业有人帮忙,老师不会批评的。这可不行!这是他进步的障碍之一,他懒、慢、拖,没事,他不怕,因为有人买单!昨天我讲语文试卷,他不注意听,东张西望,提醒了也不听,回来改试卷的时候,他就问同位,不急不躁的。我上周专门交代他同位,如果不会,一定要耐心教他,同位对他很好,我一看,同位一题题给他讲,就很不满意,忙不是这样帮的,你上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听,再让人家给你讲一遍,这是不良习惯,必须要自己学会听讲、自己改错、自己心里有数,才会进步!

我去年带的班级有好几个语文三年级才考二三十分的小孩,比你家儿子差很多的,后来毕业成绩都不错,因为个个会写作文。这有个前提——家长不允许帮忙。如果我发现孩子不会写,在学校会教他方法,一教就会,这个过程是很好的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老师知道怎么教,如果你过于包办,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他写不出来在那里憋,这也是逼他思考的过程,憋不出来就对了,就是在学习,这次憋不出来,不帮他,他就得自己想办法,下次就要学会课堂上好好听讲,这是关键。其实我已经在学校讲得很具体了,他只要认真听一下,就能写出来。写不出来你也不要急,笑呵呵地对他说:“你刘老师说了,不能帮你,妈妈也没听课,我也不会写,你自己看着办吧,能写几行是几行,谁叫你上课不听?”周二拿来,我给他再讲,他再写,没有依赖了,他下次就认真听讲了。我看他一次,可能胜过你看他十次,因为我会根据他的水平来引导他,即便是严厉批评也是敦促他学会听讲,掌握学习方法。

这三天,你要做的,是督促他一小时左右把这个作文写完,如果时间长一些也可以,但是写的过程不要走神、插嘴、干别的,就让他集中精力闷着头按提纲写,写啥样是啥样,不会的字不要问,自己想,自己查字典,一个字都不帮忙!!这样,可以让我掌握他听讲的效率,可以更好地帮助他。

我认为,这个小孩学语文真的没有多大问题,只要调动了积极性,上课认真听,他不可能差。我现在每节课都请他发言,基本每一次都很正确,昨天读书也是一字不错,这都证明他是有潜力的。希望你认真对待我提的要求,唯有我们一起努力,孩子才会进步!

感谢配合,感谢支持!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当个小孩也不容易


在我们的家长课堂中,经常会听到妈妈们抱怨自己的孩子,嫌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说孩子总是在公共场合让自己难堪,让孩子去做点什么的时候,孩子还会说自己累,一个孩子有什么好累的嘛!家长们在嫌弃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的时候,孩子们却会说,妈妈总是让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妈妈总是批评我……这样的冲突如果不经调节,久而久之,亲子关系或多或少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家长们总是很难明白一件事:当个小孩不容易!

总是要我听各种我听不懂的话——累

大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们小孩子应该听话,但你们却忘了一点,很多话,我们听不懂!我们捕捉到的信息只能是那些简单、明确的话,我们不喜欢听繁琐、冗长的唠叨,这样的话会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我们不喜欢听各种命令的话,我是小孩不是奴隶!我们也不喜欢听“不”,大人们总是说各种不能做,那我们能做些什么?!

总是不准我做想做的事情——烦

在楼梯和扶梯之间,我想要爬楼梯的时候,为什么不让我去?当我想要去草地里打滚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让我去?你们大人总是想要控制我的身体,用安全来要挟我,不准我做一点点危险的事情,那我到底能做什么呢?连上厕所,奶奶都会在我耳边唠叨,烦死了!

总是要我学各种特长——疲

大人们看到小区孩子们上兴趣班,就会拖着我去,一会儿学钢琴,一会儿学英语,中间还要穿插什么奥数,那么多的课,小小的我吃不消啊,很累的!大人们说社会是很残酷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我感兴趣的事情都不让我做,我怎么会学好这些没兴趣的事情呢?

孩子的世界,大人们真的不懂

大人们总是说,小屁孩什么都不懂,但是,孩子们的世界,大人们以为自己明白,其实你们一点都不理解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听话,而是我们认知能力发展有限,捕捉关键词会时有偏差。很多时候,我们特别想爬爬楼梯,发散下体内的能量,而不是偷懒站在扶梯上,等待自动运输。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做好奇的事情,看明白了自然会知道什么是危险,别限制我好吗?

看到这里,你还会说孩子不累吗?虽然大人是经历过小的时候,但这种经历是不可逆的,过了之后,人们就会很难体会到当时当景的感触,大人们还是多体谅一下孩子的累吧!

育儿心得:当一个好孩子也一样不容易


朋友把孩子带来我家玩,也是个男孩子,跟森森上一个年级。在我的记忆里,她的孩子一直比森森个子高,大约高出半个头的样子。可是站在一起一比,小哥儿俩居然一般高了,老公让他们两个脱去鞋子一量,都是1米21点5。我很诧异,我的森森居然在不知不觉间长高了这么多。这也让我对他的教育进行了反思:不要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教育和长个子一样,都是潜移默化的,不为人一眼就明了的,所以不要鼠目寸光地盯着孩子的眼前,反复地纠缠孩子目前的不足,只要你是真心爱孩子的,并且是个有心的妈妈、细致地妈妈,孩子会在不远的未来给你满意地答案。

朋友儿子走后,我对森森说:“你看,你有你的长处,他有他的长处,你们之间要相互学习!”

1、玩指数字游戏,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居然得到5朵花,真棒!

2、半小时穿针游戏,居然穿进去10根针。要知道第一天是什么也没穿进去,而且还在不断地抱怨。就是以后做一件事时还要再专心一点,不要随便讲话。

3、把早上的碗都洗了,教他怎么整理碗和抹灶台。

4、晚上吃过晚饭,和瑶瑶在楼下玩泼水的游戏。

5、由于中午没睡觉,8点钟就上床,看看书,8点半睡觉。

感想:家庭教育是一件很费心、很用心的事,不责骂、不埋怨、不批评,要知道,当一个好妈妈不容易,当一个好孩子也一样不容易啊!

不要剥夺孩子“帮倒忙”的权利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什么事都喜欢说“我来”,愿意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遇到孩子的这种状况时,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呢?

孩子第一次帮忙叠衣服、第一次主动站到小凳上伸长手臂帮着洗碗、第一次争着要包饺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怎么办?

镜头一:

妈妈忙着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点准备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团面粉来玩。她把点心面团当油泥了,一会儿捏兔子,一会儿捏恐龙,而且要求妈妈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妈妈的反应A:去去去,你不要捣乱好不好?你哪里会做饼干呀?

妈妈的反应B:嗯,小珊捏的恐龙还真像呢,麦当劳里都有恐龙麦乐鸡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龙饼干招待客人了。待会儿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点心哦!

镜头二:

小强自告奋勇要替妈妈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洁精。5分钟过后妈妈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强蹶着屁股,正起劲捞泡泡玩,还得意地朝妈妈嚷:看,每个大泡泡都是彩色的,还有彩虹呢。

妈妈的反应A:你这小子哪是在洗碗,简直是捣乱!好啦好啦,看动画片去吧,你越帮越忙。

妈妈的反应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喔,这可是小强的新发现,看来洗洁精可以用来吹肥皂泡哦。这样吧,小强先把碗洗干净,待会儿妈妈和你一块儿吹泡泡。

镜头三:

盆栽买回来的时候妈妈对荣儿有过这样的说法:“桔子树的成长少不了阳光、水分和肥料,就像荣儿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荣儿从此自告奋勇要当盆栽的饲养员,每日用水枪给它补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给桔子树喝。不出一个月,活活把桔子树“撑”死了。

妈妈的反应A:跟你说过水多烂根、肥多烧根,你怎么就是不听?下次再看到你到阳台上捣乱,看我怎么收拾你,还不出去。

妈妈的反应B:妈妈知道荣儿很喜欢桔子树,就是因为太爱它了才给它多浇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妈妈带你到图书馆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看看家里应该怎么养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帮倒忙

3-6岁的孩子正在步入一个热衷于“帮倒忙”的时期,一方面幼儿园老师也在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鼓励他们动手尝试;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 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孩子帮忙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面对孩子帮倒忙,您是不耐烦地拒绝他,还是接受他的帮忙,同时鼓励他,帮助他,让“帮倒 忙”变成“帮到忙”的小帮手?

1、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帮助成人干活所进行的各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别是精 细动作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帮忙的机会,就是让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发展他们的责任心。即便只是帮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这些简单的事 情,也可以教会儿童做家长的好帮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懂得每个人在家中应该有自己的分工,每个人都要为家尽责任,从而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并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

2、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帮你做事情,也要适时安排他做一些家务。告诉他“妈妈需要你帮助”。有意识地弱化自己作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办,这是绝对必要的。那些长大后对需要援助的人视而不见的人,通常在家里都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学前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劳动为孩子树立了成人相互协助的榜样。当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务时,父母要给他们做示范,主动帮助他们。经常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在团体里助人合作,才会懂得与人分享,富有爱心。

3、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刚开始吵着要帮你干这干那,过会儿你再看,他已经在那里玩起来,早就忘记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坚持帮你洗碗,结果却把洗涤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碗还脏脏地放在一边。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丝不苟,孩子天性爱玩儿,劳动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自然情景,他们愉悦地在其中探索。当你的宝贝在厨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时,你不妨利用这个时候,加入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多说话交流,他想让你陪他,孩子给了你和他沟通的机会!

4、教孩子学会感激:无论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帮了你的忙还是最后让你更累,都要对孩子说句感谢的话。他会知道尽责的人能够得到承认,就算是他没有帮上忙反倒是添了乱,你也要感谢并强调他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当你在为他做好饭、准备好他要喝的水的时候,他也会谢谢你。

5、爱帮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帮助家长做家务时,孩子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你看是我把门擦干净了,怎么样,能干吧!”这种劳动后的结果让孩子颇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会更加积极,也更加欣赏、接纳和认同自己,这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几位妈妈的做法:

3-6岁的孩子正处于热衷“帮忙”的时期,他们勇于尝试,愿意参与,渴望帮助他人并得到肯定,但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会帮倒忙,这时,让您又气又恼,怎么办?下面来看看几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A:给帮倒忙的孩子充分的时间

清晨起床,孩子都要抢着帮忙整理被子。可是,叠出的被子奇形怪状不说,孩子笨手笨脚让人看得心急如焚,孩子上幼儿园倒不急,可是他叠被子耽搁的几分钟就成了妈妈上班迟到的罪魁祸首。

对策:晚上尽量安排孩子早睡,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要整理被子,就要比原来提前10分钟起床。

妈妈B:给帮倒忙的孩子独立的空间

妈妈洗衣服,孩子也跟着洗,漂的时候,他还往洗衣盆里加洗衣粉。洗一次衣服,屋里就狼藉一次,地上到处是水和洗衣粉。不光要手忙脚乱地制止他,洗完衣服后还要清洁房间。

对策:准备一个小盆,盛上小半盆水,把孩子的手巾之类放入其中,交给孩子洗。并给他划分一小块地方作为“独立王国”,然后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妈妈C:给帮倒忙的孩子合适的工具

清扫的时候,孩子最爱参与。可矮个头的他还不及扫帚高。看他摇摇摆摆吃力地拿那些工具扫地,真为他的安全捏把汗,可千万别跌倒呀!

对策:去超市选择一些小的塑料清扫工具,轻巧且颜色鲜艳,让孩子看上去喜欢,用起来顺手,同时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

结语:家务劳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拨拉到一边,剥夺他“帮倒忙”的权利,他的自信心和情绪将受到很大打击,他将来遇到没有尝试过的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做不好会出丑,还是不做了”。从此,他将袖手旁观,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享乐派而不是参与派。

做个“懒家长”也未尝不可


感觉自己在家对待孩子生活方面也是非常的偷懒,平时在孩子叫我帮忙做什么的时候,我都用“自己做”三个字来回答他。有时候休息日就我和孩子在家时,我吃好午饭就在一边看书休息了,而孩子还在一边慢吞吞地啃着饭,我就跟他说好,爸爸是不会喂你的,小孩子倒也很知趣,虽然他吃的速度慢点,但是每次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可是到了每天的晚饭时候,爷爷奶奶都在家了,他就知道有帮手了,也想偷懒了,要么一会说要喝水,要么一会说肚子疼了,总之是不想吃饭,每次爷爷奶奶先吃好放下筷子的时候,也是他放下筷子的时间,这时爷爷奶奶就知道喂饭的时间到了。

我就想白天和晚上的变化怎么这么大,但是转念一想在家庭教育中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小宝贝们往往出手太多,不该出手的也包办代替,所以当孩子独立能力不强时,家长们只能怪自己不会放手啦。我们常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然而,其实我认为做一个“懒家长”也未尝不可,该放手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手,我想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后来我就做起了我父母的思想工作,不要经常去喂他,让他自己吃,虽然到现在有时他们还是忍不住要去帮孩子,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要做一个听力正常的“聋子”


一个7岁小女孩子家庭环境--不要做一个听力正常的“聋子”

乡下很熟的一个小孩子,常见到她。很少说话,皮蛋老师见到她问十句也会说上二、三句。有时觉得最难过的事是什么?就是一个孩子的命运已事先就可以预见,没有什么希望。这个小女孩子就是这样,父母在外地打工,相依为命的外婆耳聋,时不时回家的小舅舅也是耳聋,而最有能力的外公在外面传销(赚了几次钱然后就给传销送了几次钱)。妈妈也是耳聋,孩子爸爸是因为偏远家穷招郎上门。小女孩子有的亲近的人的文化水平都没小学毕业。这些都还是次要的,最为让人伤心的是,因为遗传,小女孩子的听力会慢慢减弱,最后像她妈妈一样。

小女孩为什么沉默寡言?原因很明显,没人听她说话。据她说学校的老师也很凶,打人骂人(没耐心的老师都这样,有人总认为是老师没爱心,其实与爱心无关,一般人都是有爱心的)。皮蛋老师在犹豫XX学校要不要免费收这个小女孩子,和老师们商量再说。

实际上,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有些父母或外婆或爷爷听力是正常的,但其实他们却像这个女孩的外婆一样,接收不到孩子的信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患上“无助感”,最后孩子放弃正常的交流。对于一个低龄的孩子,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个环境,只是比孤儿院好一些罢了。

做父母的,耐心地倾听(倾听意味着同理心,不仅是听到声音,而要听到孩子的内心;这里的听不是狭窄意义上的听。)孩子,不要做一个正常听力的却接收不到孩子信息的“聋子”。

赞赏也要正确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家里很穷,他上小学的时候,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两边长满大树的小路。一次,他随手捡了些枯树枝,带回家给妈妈烧饭用,为此,主人公的妈妈夸奖了他,左右邻居也夸他懂事能干。为了博得更多的赞赏,主人公趁放学,在树林里奔波到天黑,捡回了一捆柴,当他背着那捆柴走进家门,放到妈妈面前时,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赞赏,没想到,妈妈脸一沉,看也没看那些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没有”,主人公觉得妈妈明知故问,而且没有得到预期的赞赏,心里很不痛快,“可是我捡了柴······”“不错,你是捡了柴,这应该表扬,”妈妈说,不过你是专门去捡柴,那是我的事,不是你的事,你的事是从学校里带回学问!那天,虽然很晚了小男孩坚持把作业写完了才去睡觉。

不久,他的一篇作文发表了,他受到了大家的夸奖,于是,他天天想着如何写出文章可以发表,成绩很快滑了下去,后来终于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他高兴地拿给妈妈看时,妈妈没有看说:“你得到的远远没有你损失的多,你根本就没做好自己的事情。”

后来小男孩在妈妈的教导下,慢慢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每次在赞扬孩子时,方法是不是都很得当。很多时候,孩子为了得到一个小红花,或许是真的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其实这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赞赏也要正确,在赞扬他们时是应该找到正确的赞扬途径。

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心,应当使学生学会爱——这在今天已经近乎于常识。对于这个常识,我们找不出值得怀疑的任何理由,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爱心的世界注定会成为霍布斯所说的“丛林世界”,成为冷漠、凶残的“狼的天下”。因此,培育学生的爱心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首要主题,也是一个永恒主题。

然而,教育只要使学生学会爱就够了吗?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只要有了爱的教育便可实现了吗?

我以为,只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很难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社会现实反复告诫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大量的丑恶、邪恶与罪恶,仅仅凭借爱还不足以扫除丑恶、铲除邪恶、阻止罪恶,不足以从根本上防止人为悲剧与社会困境的不断发生,因而也就不足以催生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

也就是说,爱的作用其实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无边无际,而是有它的限度。爱虽然可以赋予贫困者、受难者及受害者以巨大的力量,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帮助以及生活的勇气,却不能构成对于那些贪得无厌者、巧取豪夺者、昧心剥削者、肆意欺压者以及滥杀无辜者的巨大威慑力量,甚至基本没有威慑力量。换句话来说,爱可以扬善,却难以止恶。

于是,我们便可看到迥然相异的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爱心行为层出不穷,任何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加入到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尤其是当大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出现时,更是如此。其时其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的场景,时时让人感动。但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却并未因这些爱心行为而减少与减弱,这些行径甚至呈现出数量有增无减、严重程度愈演愈烈之势。相信这是我们大家很不情愿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严峻事实。

毫无疑问,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对贫困者、受难者、受害者予以真切的同情、关怀及帮助,而且需要对贪婪、欺压、施暴之类危害他人及公众利益的丑陋行径予以坚决的谴责、阻止及惩罚。如果说前者——也就是同情、关怀及帮助——必须诉诸于“爱”的话,那么,后者——也就是谴责、阻止及惩罚——则不得不仰仗于“恨”。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同一件事情”便是建设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没有足够的“爱”,这世界便会缺少温情、缺少温暖、缺少温馨,弱者便难以生存。而没有必要的“恨”,这世界便会缺少愤激、缺少愤慨、缺少愤怒,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便会肆无忌惮,且这些行径对弱者造成的伤害远非“爱”的同情、关怀及帮助所可消解。

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这样的“恨”,难道不是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所必需的吗?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借用一下周恩来1963年3月6日给雷锋的题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当下中国教育的一项有张力的任务,即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学生学会“憎爱分明”。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使学生学会一点“恨”的话,如果我们的未来一代将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熟视无睹、毫无愤恨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依然不会形成对于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的巨大威慑力量,这些行径便依然会肆无忌惮、愈演愈烈。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套用一下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句式来提一个问题。当年梁济向梁漱溟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使学生学会爱的同时、也学会一点‘恨’的话,这个世界会好吗?”(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孩子也需要表达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老子说了算,儿子要无条件的听从老子的。所以,在这种传统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在家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家中的成人在谈话,孩子插嘴打断了成人的谈话,就会遭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如果孩子申辩,可能遭到更严重的训斥。

当孩子有情绪或发脾气时,父母也会阻止,让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被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成人之后,遇到适合的时间和场景就会爆发出来,影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他人和自己。前段时间被炒得纷纷扬扬的传媒大学女生失联被杀的事件,犯罪嫌疑人叫李斯达,杀人的理由是为了寻找刺激,发泄一下。十几年前的马加爵、几年前的药家鑫,还有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杀害室友的黄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需要发泄。如果他们从小能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表达的成长环境,也许不会发展到害人害己。在他们自己承受着应得惩罚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同时也遭受着灭顶之灾。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不积累负面情绪,学会表达呢?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表达情绪的家庭情感氛围。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系要和谐,因为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主要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乐观向上,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能使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关键。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平等沟通。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给与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尊重的爱。让孩子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顺畅地情感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威胁或惩罚,跳出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及时释放情绪。很多家长在孩子哭或有情绪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止孩子,不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情绪积压越来越多,抑郁纠结,逐渐积累,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走向极端。在孩子有情绪时,最好的方法是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只是在发泄情绪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既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做一个好父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每个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

  • 请不要给孩子帮倒忙 在幼儿园里,尤其是小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摔倒了,趴在地上哭,家长为了赶快哄好孩子,于是,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用手打地,嘴里还安慰着说:“不哭不哭,看我替你打它!”好像在惩罚这个坏蛋,这时候孩子的注...
    2021-12-08 阅读全文
  • 托班随笔:我要不要阻止他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
    2021-04-23 阅读全文
  • 这个办法也不错 图书角的图书摆出来没几天,封面与内芯就分家了,新玩具拿出来没多久,就七零八落,不是少这就是缺了那,一盒蜡笔用几次就剩下一小块一小块的。折纸、绘画用的纸,一个早晨的区域活动就不见了等等。针对班上发生的这...
    2020-09-19 阅读全文
  • 我也要做个好孩子 我也要做个好孩子 我班上有一个叫华森的小朋友,他非常聪明,长得也讨人喜爱,看着还挺懂事,也听老师的话,老师对他也挺有好感。不知怎么,最近几天,孩子们都来告坤坤的状。 “老师华森拧了我的胳膊”王伟说...
    2021-03-01 阅读全文
  • 孩子需要磨练,再富也不要富孩子 在我国一直有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我曾上网搜索了一下这句话,没想到这句话居然在网络上已有人用俗语来说了。可见这句话在我国的确是根深蒂固了,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应该穷了我们的孩子:多年前曾...
    2020-07-28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里,尤其是小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摔倒了,趴在地上哭,家长为了赶快哄好孩子,于是,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用手打地,嘴里还安慰着说:“不哭不哭,看我替你打它!”好像在惩罚这个坏蛋,这时候孩子的注...

2021-12-08 阅读全文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

2021-04-23 阅读全文

图书角的图书摆出来没几天,封面与内芯就分家了,新玩具拿出来没多久,就七零八落,不是少这就是缺了那,一盒蜡笔用几次就剩下一小块一小块的。折纸、绘画用的纸,一个早晨的区域活动就不见了等等。针对班上发生的这...

2020-09-19 阅读全文

我也要做个好孩子 我班上有一个叫华森的小朋友,他非常聪明,长得也讨人喜爱,看着还挺懂事,也听老师的话,老师对他也挺有好感。不知怎么,最近几天,孩子们都来告坤坤的状。 “老师华森拧了我的胳膊”王伟说...

2021-03-01 阅读全文

在我国一直有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我曾上网搜索了一下这句话,没想到这句话居然在网络上已有人用俗语来说了。可见这句话在我国的确是根深蒂固了,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应该穷了我们的孩子:多年前曾...

2020-07-2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