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儿童的反常心理与饮食
发布时间:2020-07-25 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育儿观念:儿童的反常心理与饮食
有的孩子和正常儿童不一样,或性情暴躁,或性格孤僻、逃学、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症等反常心理和行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反常的心理和行为与饮食营养有关。
一、缺锌与异嗜癖。有的孩子对鸡、鸭、鱼、蛋不感兴趣,偏爱吃煤渣、泥土、纸屑、头发什么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医学上称为异嗜癖。其致病原因除与肠内寄生虫病有关外,还与小儿体内缺锌有着密切联系。有人测定,患异嗜癖小儿的血液和头发中锌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患儿对酸、甜、苦、辣、咸等味的敏感度也明显低于正常儿。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小儿多吃些富含锌的食物,如蛋黄、鱼、瘦肉、肝及奶制品,其它如水生贝类及核桃、瓜子、栗子等硬果类含锌也很高。当然,必要时也可给小儿口服O.5%硫酸锌糖浆溶液,每日每公斤体重3—5毫克。
二、合成色素与多动症。过去习惯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多由于脑神经细胞的某些部分,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如产伤、产生窒息、脑外伤等)而发生病理变化,从而造成‘信息’下传障碍,致使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目前研究表明,孩子多吃含合成色素的着色食品(如黄色的汽水,着红的糕点等),也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原因。
三、白糖过量与孩子逃学。据美国专家研究,逃学孩子吃白糖特别多。而在食品中,白糖是最不具备自然状态的一种食品,由于过分精制,使许多矿物质及其它营养物质作为不纯成分被弃掉,这虽提高了糖的纯度,但却失去了诸多营养成分。孩子由于吃糖过多而致热量过剩,而消耗过剩能量的方式就是逃学。从另一个角度讲,大量白糖在体内分解产生能量时,会产生丙酮酸和乳酸等废物,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废物靠含有维生素B1的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糖摄人过多,会使体内维生素B1大量消耗,也影响了食物中维生素B1的摄人,从而导致体内维生索B1的缺乏,这就影响了丙酮酸和乳酸的分解和排出。丙酮酸和乳酸在大脑内堆积过多,便会使人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发生异常变化。
四、低糖饮食与暴力行为。吃糖过多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然而糖量进食不足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持续性低血糖,或血糖值大起大落时,由于全身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引起儿童的种种反常心理和行为,如疲劳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无法自我控制、易怒、缺乏忍耐性、精神空虚,甚至严重到付诸暴力行为的地步。
五、钙质缺乏与任意而行。钙质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之保持在正常状态上。当体内钙质不足时,则往往发生病态性异常兴奋,即使很小的刺激,也会使他很敏感,甚至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出任意而行等反常心理和不规行为。另外,维生素B族缺乏,也可导致儿童精神不安,表现出反常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发生精神分裂症。
总之,饮食营养上的反常会引起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的反常,而身体健康方面的反常,又常常通过心理和行为反常表现出来。所以,要注意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营养,以避免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常现象发生,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儿观念: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与父母唱“对头戏”,父母讲的话,她置之不理,这就是所谓的逆反习理,很多父母为此叫苦不迭、束手无策,我作为老师也有这种感觉:教育学生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难。但从另一角度讲,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也是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历程,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顺,逆来顺受,虽然从表面上看容易管教,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要么这个孩子的智商不高,要么缺乏独立意识。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导不当,轻则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情,重则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我认为,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分析孩子的“心理疾病”,再对症下药。
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孩子就是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孩子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她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她的认识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她的这种心理要求。即使有些事情和有些东西的确不能让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讲明道理,多与孩子交谈,听取她的想法,使她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种借口推脱,如“这件事小孩子不要知道,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了”,更不能采取“大棒政策”,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二、对孩子的管教要适度,既不能过于苛刻,也不能过分溺爱。有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设计一些“套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这个“套子”,不能有任何的差错,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而且疏远了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怪养,有这样一种说法:“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爸的孩子象个宝,投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外公外婆忘不了。”这种对孩子过分“宝内”,过于溺爱,对她百依百顺,孩子就会觉得家长都会听她的话,这样,她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的言行不理不采,也会导致逆反心理。总之,对孩子的苛刻和溺爱都是滋生孩子逆反心理的肥沃土壤,必须坚决反对。
三、对孩子要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可居高临下,采取“高压政策”。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她的独立也在不断增强,她不但要求得到同龄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放下长辈的架子,与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尊重她的”人权”,与她谈话要亲切真诚,多用商量的口气,互相交换彼此的想法,少用命令的腔调.如果一味地采取”强权家教”和”专制政策”,孩子会感到厌烦,产生对立情绪,采取这种”高压”的做法即使暂时把孩子压下去了,那也是表面现象,以后她有任何想法都不愿意告诉父母,父母就很难打开她的心扉,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疏远了,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做父母的所不愿意看到的.
22种儿童心理异常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观念:学龄前常见的儿童异常行为,家长需要了解
导读:
很多家长们为学龄前宝宝的异常行为而烦恼。对于学龄前儿童存在“攻击性”的行为,专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遗传因素,比如父母脾气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现暴躁脾气;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人过分宠爱孩子导致。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们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的年轻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知识比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现“攻击性”等异常行为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所以,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会发生一些异常举动,常见的有:
1、攻击行为
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毁坏物品或者大吵大闹的行动,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专家建议,不能随意惩罚这种闹情绪的幼儿,要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并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2、反抗行为
宝宝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于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3、遗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对于经常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避免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往往是家长自己在发脾气,打骂过头之后,孩子可能不但不会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