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教育孩子的品格越早越好
发布时间:2020-08-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1、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品格教育理念
要趁早,幼儿的食衣住行及心理发展,都与其照顾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连系。因此,如何营造健康的亲子关系,教出好品格的孩子,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可指着故事书中的各种动物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像哪一种动物?老虎代表凶猛、兔子代表温驯。如此,就能了解你在孩子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孩子之所以会这么说、那么做,背后都有着看不见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与表现,事实上都源自内在思想,想要了解孩子,必须去贴近他的“心灵世界”。
孩子为什么情绪不稳、不服从(反叛)、不合作、攻击、干扰他人……?
①情绪不稳
家庭气氛经常紧张或不平静,如:手足间经常吵闹、父母感情不睦等,孩子因而担心、害怕父母随时会分开。
②不服从
母高压、打骂的教养方式,以及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服从命令的作法,会让孩子的情绪无法抒发。当他离家在外时,就会把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其它幼儿身上。因此,当孩子出现反抗行为时,许多父母都会不解的说:“不会啊!我的孩子在家里是个小乖乖!”
③不合作、攻击
孩子在家里被打、被骂,内心有很多的反抗与愤恨,转而发泄在弱小孩子身上。
④干扰他人
严厉的父母常常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孩子只好到外面寻找抒发情绪的管道,因而出现捣蛋、干扰他人的行为。
2、爱与接纳,教出好品格
为了预防孩子出现不良品格,父母一定要挪出时间陪孩子、教孩子。有些父母经常说:“为什么我给孩子那么多爱,孩子长大后却不听话、很叛逆?”这是因为方法不对!你给的爱,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有些父母拼命赚钱,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没时间陪孩子,以为这就是爱孩子,殊不知是冷落了孩子;有些孩子长期托给长辈或保姆照顾,和父母缺乏爱的互动。
①接纳孩子
孩子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接纳他,他才有改善的可能;若不接纳他,跟他的坏脾气对抗、批评他,反而让孩子认为他就是不好,增加他不好的能量,坏脾气也就无法改善。被责骂的孩子害怕再犯错,没有安全感、胆怯,更容易导致错误发生。
②尊重孩子
视孩子如同成人一样,是一个独立个体,给予关爱、支持和尊重。父母要了解、同理孩子的情绪,从小被不公平对待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老觉得自己不好,进而觉得别人也不会对我好。寂寞的孩子通常需要很多关怀。
③协助孩子抒发情绪
协助孩子把悲伤、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情绪需要抚平,才会远离!愤怒没有离开,爱如何进去?脾气不好的孩子,需要给予更多的同理。通常令人烦心的孩子,最需要爱!让孩子把话说出来,不要以教条压抑他,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处境想事情,了解、体谅、接纳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早期教育,越自然越好
波兰人认为,大自然中的气息、光影和声响,都可使孩子长得更为结实、更为健康,同时还可给孩子营造一个更为和谐、更为宁静的心灵世界,所以他们总是乐意让婴幼儿尽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实际上,波兰父母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甚至早在孩子诞生尚未满月的“新生儿时期”就业已开始了。当我们东方国家的新生儿还被紧紧地裹在襁褓中并被“密闭”在室内时,波兰的小不点儿们已有幸躺在小睡车里,尽情享受户外明媚的阳光和满眼的绿意了。当然,父母们带新生儿外出时一般会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同时,为了防止过分强烈的阳光可能灼伤孩子柔嫩的皮肤,细心的父母会给孩子的小脸盖上薄薄的面纱。
孩子长到2~3个月大时,常常被大人带到花园或森林中,聆听鸟儿的啼鸣。他们边欣赏小鸟歌唱,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波兰父母认为,让孩子听鸟叫有利于听觉器官的生长和发育。此外,孩子还可能被带往田野,躺在青草地上,尽情呼吸田野美妙的气息,好奇又快乐地观察着周围陌生的世界。
波兰父母认为:半岁大的孩子完全可以接触水了,原因很简单:早在母腹中时,胎儿就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让孩子的小手触碰清凉的溪水,或鼓励孩子仰脸接受细雨的沐浴,或干脆将孩子推进泳池的浅水区戏水(当然须在大人严格的看护或保护之下)。孩子和水的“亲密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孩子触觉器官的敏感性,而且对孩子来说还是一种锻炼肢体肌肉的健身运动(或至少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十来个月大的孩子已开始对色彩和香味十分敏感。这时,波兰父母往往会抓住机会,让孩子欣赏彩虹、晚霞和鲜花,丰富他们的视觉经验。同时,五花八门的不同的花香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崭新的经历。当孩子投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香味“亲近”时,他们的听觉、嗅觉、视觉等器官也会接受到大量的全新的信息,并由此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育儿观念:家长的控制欲越强,孩子越无能
育儿观念:家长的控制欲越强,孩子越无能在最近看的书里面,对我心理最具冲击力的就是“家长控制欲”这个字眼。让我不停地反思自己,也让我清楚了一些隐性的东西。外表看不出来,其实内心想控制孩子。如果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在你可控的范围内,你才觉得安心。如果孩子有一方面不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就会觉得缺乏安全,不够安心。实际上,对孩子的控制,包括对孩子的行为控制,也包括对孩子的思想控制。从家长角度来说,有的控制行为是外在的,比如:用语言和行为去控制孩子;有的控制却是内隐的,让孩子不知不觉地甘受你的控制。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特别辛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太多的付出与牺牲,那么孩子会努力的把自己变成家长需要他变成的样子。这就是一种隐形的控制,它让孩子背上了情债。你的爱给孩子带来的是压力,这种压力成为了对孩子的控制力。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我也因为照顾孩子,努力给孩子创造交往环境,常常感觉很疲惫。这种疲惫肯定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了,特别是孩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更是表现出来了,“看,妈妈都累成这个样子了,你怎么能这样呢?”孩子就会觉得,“妈妈为了我才那样的,我一定不让妈妈生气。”这种情感互动方式,实在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家庭,作为一个系统,相互之间的情感互动就会变得“压抑”。我想,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妈妈因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幸福了,孩子也因妈妈感到无比幸福。我拥有你不是一种累赘,而是一种幸福。我想影响你的行为,不是对你施加压力和控制,而是做给你看,在生活中影响你!说完隐性的控制,我也想反思自己外显的控制行为。罗列出来,让自己更加清楚:1。总是忍不住给孩子喂饭。因为喂他吃,比他自己吃,孩子要吃得多一些。为了追求孩子达到某种饭量,总是喂孩子。可是,对孩子来说,我吃多吃少难道要外人控制?2。强迫孩子表现出像大人一样的行为。暑假在老家,爸爸每天都会打电话给宝宝,宝宝接电话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小声告诉孩子怎么回答爸爸,向爸爸描述些什么见闻。可能当时的我觉得这么做是“帮助”宝宝,可是,宝宝有宝宝的语言,宝宝有宝宝想表达的东西,宝宝有宝宝的表达方式,他哪怕把话筒拿在手里玩,也不要强迫他硬是给爸爸说些什么!他会从自己的表达方式开始,慢慢地成熟,慢慢地会像大人一样用电话交流某些事物。允许他的成长有个过程吧!3。在生活中,每次对孩子说“不”以前,一定要考虑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说不。孩子如果是过分的要求,那么就可以说不,如果不是,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向孩子说明?家长的控制欲越强,孩子就越无能!这句话真的是个警钟,长鸣在我的耳边,为了孩子,放开手吧!
儿童独立性格越早培养越好
很多父母都觉得,小宝宝还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孩子大些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实不然,也许孩子还不能自己去做什么事情,但是独立性的性格和意识,应该是越早培养越好。
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你还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别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对这些特别之处,你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强项,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胆小,那么你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其次,在进行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的时候,要做到:
1、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爱。与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使他对你和周围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你应该陪伴在他身边,给他鼓励。
3、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请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学的准则来衡量,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孩子两岁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
两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家长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印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地提供给他适当的帮助、指导和赞美,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1、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吧!
2、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安全了,同时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就免除了你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也就不会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获得了机会和可能。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让孩子学会躲避危险,学会自我保护。让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学习的同时,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危害,为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孩子学英语越早越好吗?
邻居家有个三岁的小女孩,妈妈是个老师,相对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不但教孩子从小认字还教孩子说英语。不时听见她们"脸face鱼fish"那样演练,感觉很熟悉。就好象又回到了我们从小学英语的那套模式里——一个一个的单词,从汉语到英语。
虽然孩子从很小就接触,相对而言会及早成绩斐然,可是到底是多绕了很迂回的一条道路不是?记得看过一些关于学外语的篇章,都并不赞成这样的翻译式教学。尤其是小孩子,说汉语就是汉语,英语就是英语,因为汉语是中式思维,英语是英式思维。
所以建议想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的爸爸妈妈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英文儿歌和动画的视听环境,让他除了有一个天然的汉语环境,还可以有一个人为的英语环境。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里提到刘亦婷的学英语令我印象很深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并没有今天丰富的英语教学环境。妈妈也没有刻意为之,只是刘亦婷从1岁八个月住在姥姥家开始收看央视每天18:30的学英语节目。小亦婷很喜欢看那个节目,坚持了下来,从一岁八个月到三岁。三岁以后跟着妈妈,没有电视,就中断了。
这个当时不可见的成果或说效应在刘亦婷入学后的学英语中终于显现出来,因为在别的一些孩子面对英语头疼不已的时候,刘亦婷却对英语表示出了非常的兴趣,并兴致勃勃地对她妈妈说:妈妈,我一点不觉得学英语很难,我很喜欢学英语,我觉得它就像我的另一个母语一般。
这个从小看过一年多英语节目的孩子把英语当成了她的第二母语。
再说另外一个例子,央视十套的希望英语栏目有一期探讨怎样学英语效率高。嘉宾除了货真价实的海归洪晃还有两个英语说得和母语一样溜儿的女孩。我只记得其中一个女孩 ( 她是一个高中二年级生,不是大学生哦 ) 因为用英语与洪晃可以有很好的交流而成了忘年交。大家包括洪晃最初都以为她要么是ABC,要么是在国外待过,可是女孩说她从没去过国外。
她的英语就是看纯粹的英文电影、VCD学来的。有时一天可以连看八部外语片子。
这充分证明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英语的视听环境对孩子学好英语有多么重要
父亲教育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会有很大的差别。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而父亲教育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爸爸带孩子,好处是什么呢?
首先,在怎么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心里比妈妈更"有谱"。
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但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
父亲的知识面也相对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第三,教育方式上
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
第四,身体素质上
不用保持干净
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运动
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不但养成了孩子的运动习惯,对健康有益,而且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第五,性格的培养上
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有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但父亲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