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发布时间:2020-08-05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如人们对老弱病残的关心,对生活无着落者的帮助等。同情心是人道主义的基础,可以使人有博大的胸怀,使人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然而当今社会环境中有一些不良风气,如对老人不尊重、欺负弱者等,均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专横,与别人没与共鸣。
在指导幼儿进行交往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使幼儿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怜悯别人的不幸,能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当孩子关心了别人,应及时予以表扬,使他心中懂得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成为他继续帮助别人的动力;孩子如果做错了事
,欺负了弱小,就要及时批评,让他明白欺负别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当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教会他表示感谢,同时也应时时诱导他热情地、真心诚意的去关心同情他人。教育者还应让孩子懂得只有真诚的同情才是一剂良药,既能医治痛苦、也能抚平以往的矛盾,建立友善的关怀,使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更顺利。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中经常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干不好”、“老师,我不会画”,我认真观察这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1.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积极。
2.注意力有时涣散,惧怕尝试新任务。
常常会说“我不会”,“老师,怎么弄呀?”“我学不好。
”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勇气。
3.在自选活动中,总是挑选最容易的任务。
4.情绪不太稳定,有时沉闷、冷淡,有时活泼愉快。
5.喜欢独自游戏,参加合作游戏时,不愿当领导者。
6.极少提出意见建议,有分歧争论时,较易退缩、让步、放弃主见。
喜欢顺从与模仿别人。
在作业或游戏中途,有时会旁观和闲逛,忘却目标。
7.家庭中一些不良的环境因素。
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总是竭尽全力为其解决困难,什么都包办代替,又或者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孩子由于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经常遭受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逐渐养成了遇事畏惧退缩,对自己缺乏信心。
孩子在幼儿时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愿望,什么都要自己来,虽然常常自不量力,但这种“我自己干”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这时我就巧用妙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1.心理暗示法当孩子对某件事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时,我总会对他讲,你能做好这件事,只要用心去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平时我也经常对他们进行肯定,在这种长期的积极暗示下,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2.独立完成法有时,我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比如插图、计算操作活动、穿鞋等等。
如果孩子自己做了,无论结果怎样,我都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受到经过自己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乐趣,并且逐步建立和增强独自做事的信心,从而更加乐于自己独立去做事。
3.示范法幼儿模仿性强,尤其爱模仿成人的行为。
因此,当有些事情孩子不会做或做不好时,不要责备他们。
我就通过示范,让他们感到这些事情并不难,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敢于尝试。
4.让孩子自己选择法允许孩子做出简单的选择,比如对他说:“今天你是到积塑区去还是到折纸区活动?”当没有选择余地的事情出现时,应该坚持正确的要求,只要你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也会对他必须做的事有信心。
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那些不了解的事物有一种新奇感和强烈的兴趣。好奇是发明创造的萌芽;好奇,是打开发明创造大门的一把钥匙。可见“好奇”对于发明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人们的求知欲。人们只要具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自觉地观察事物,主动的思考问题;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发现事物和问题;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从他人眼里那看似普通寻强的东西中发现奇迹。如果没有好奇心,自然也就堵了通往真理的道路。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一是活动课时要让孩子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不仅对一些奇、特、怪的事物好奇,而且要善于仔细观察那些所谓“寻常”的事物,从身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新东西,决不能“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更不能“见怪不怪”。“见怪不怪”是扼杀人们好奇心的天敌。时时带着一个问号去看问题,对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今天上午,在洗手间门口,看到许多小朋友在看什么,出于好奇,我也凑了过去,原来是一盆用水浸泡过的玉米皮。畅畅小朋友看到我,仰起头问我:“老师,蒸糕啊?”,我被畅畅突如其来的提问问住了。我没明白畅畅的意思,她见我没有反映,接着又问了一句:“老师,蒸糕啊?”畅畅的第二句问话,使我突然联想到“农村每逢过年,家中都要蒸年糕。蒸年糕时,为了不让年糕与笼屉相粘,总是事先在笼屉上铺上一层玉米皮,这样既不容易将年糕粘到笼屉上,年糕熟后也好往外拿。”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对畅畅说:“畅畅你真聪明,知道玉米皮可蒸糕用”。接着我又问:谁知道玉米皮还有什么用?有的说:玉米皮可用来编辫子。有的说:玉米皮可编鞋子,有的说:玉米皮可编垫子,还有的说:玉米皮可编书包等等。这时,我又回到畅畅小朋友的问题上,这些玉米皮不是用来蒸糕的,而是有别的用途。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玉米皮是干什么用的?“想”,小朋友齐声回答。那么,我们回教室去问问你们的老师好吗?孩子们带着问题回到教室。
经过了解,原来玉米皮是中三班牛老师准备的,她下一节课是组织孩子们用玉米皮编织。于是我就把刚才和小朋友的谈话告诉了她,并告诉牛老师,孩子们是带着问题来的。25分钟过后,我不自觉的来到中三班,走进教室让我大吃一惊,刚才那盆玉米皮,不到半小时时间竟然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一个个成品。有的将玉米皮编成长长的辫子;有的将玉米皮捆绑成刷子;有的将玉米皮染成红色,中间包一个纸团捆绑起来,成为踺子;还有的将玉米皮撕成细细的,染成红色,说是妈妈的头发等等。牛老师告诉我这节课孩子们学的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注重“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师是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做事随便,敷衍了事,那他就不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样在与人相处中,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也不会得到亲朋、同事、领导的认可,而一个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对工作都没有责任心的人,也就更谈不上对国家和人民有责任感了。纵观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有责任心的人越多,国家的事情越好办,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反之有责任心的人越少,国家就越没有希望,也就越容易走向衰落和灭亡。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家庭、集体、社会等)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它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它主要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责任认识、责任感和负责行为。责任心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作好幼儿的启蒙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重视其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意志力、责任心等的发展和养成。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最初阶段,有的人认为孩子太小,根本不懂什么责任心,只有成人才有责任心,他们觉得,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等他们张大了以后再说吧。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实践证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必须从小开始,等孩子张大了就太晚了,只有让孩子从小把责任心当成一个起码的处事习惯,长大了他才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另外,责任心还能使一个人从被动走向主动,由被迫走向自觉,从而激发其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责任心又被成为“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责任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在幼儿园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
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师幼关系。比如真心地跟孩子作朋友;多采用征询、商量的口吻跟孩子交流;弯下腰去跟孩子对话;尊重每一个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去鼓励幼儿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不批评指责幼儿等。持有这种心态和理念,幼儿就会逐渐形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等良好处世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力图让幼儿意识到他们自己生活的意义,他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让他感到自己为人所属,独一无二,对父母重要,对伙伴重要,对老师重要,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即让幼儿感到自己对爸爸、妈妈,对周围伙伴和老师都有一种责任感。
2、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找机会让幼儿充当有意义的角色,使他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自信。比如让孩子轮流担任老师的助手,每天安排1-2人做分发玩具、收交作品、布置或清理活动场地、为花草浇水、给鱼缸换水、摆放课桌凳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比如中班开始让孩子学着自己穿脱外衣并叠整齐放好、保持环境卫生、自己整理书包等,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这些活动孩子们都很愿意参加,并会为日益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当然在做事之前,老师须先教给孩子具体的做事方法,讲明注意事项,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做。在孩子做事的同时老师要适时鼓励,对其好的表现要及时夸奖,小孩子热情很高,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事实证明:孩子天生充满自信,很多时侯可以胜任。又比如我们还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还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3、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让家庭也负起责任
教育强调教育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幼儿园只有与家庭联手,做到家园共育,幼儿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这样做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而我们的情况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懒惰而无能,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稍微遇到些风雨就经受不住,更谈不上自理自立,也不知责任感为何物。事实上,孩子做事没有责任感,主要原因是父母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孩子,剥夺了孩子担任责任的机会。因此,我们教育幼儿在家里面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起床,自己洗漱,自己吃饭,自己脱衣服等,同时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工作。教育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还要有耐心,也不要害怕“苦孩子”,一定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决不能事事包办代替。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确了意识: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生存能力、责任心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就这样,在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上,家庭这个主战场也负起了自己的责任。
综上所述,自理自立、角色服务等是培养孩子基本责任心的主要途径,只有当孩子对自己切身的种种事情都能负责到底的时候,才能进一步要求他对其他的事情负起责任。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做事,平时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事情做,并教孩子认真去做,善始善终,这样一点一点培养,孩子就会形成必需的责任心。责任心要从小培养,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绝不能漠然视之。孩子有没有责任心,不仅是对他个人、对家庭甚至以后对社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世界的主人,儿童强则国强,只有我们这些为人师、为人长者都来相信孩子、锻炼孩子,我们的孩子才会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充满责任感的人,我们的明天也才会更好。
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就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因此,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山河,接触动植物,上街看看各种车辆,到商店看看各种新奇产品,这些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同时,平时的搭积木,玩智慧拼图,猜谜语等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幼儿园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很少甚至于不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因为幼儿有好奇的天性,所以也造就了幼儿的另一个天性──好问。幼儿常爱向老师没完没了地提问,有时使教师感到厌烦,从而也容易遭到冷遇、制止,甚至是呵斥。这么做,就会扑灭孩子求知的火花,压抑和打击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一般应耐心解答,当然,有些问题也应鼓励、引导幼儿自己去思考、探索,这样更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用户外游戏培养幼儿的愉快情绪
用户外游戏培养幼儿的愉快情绪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们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和期望都转移到老师身上。生活上要老师给予体贴、照顾、和帮助;情感上需要老师给予亲情、理解和支持;学习上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引导和鼓励。只有当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发出欢乐的笑声,才会露出愉悦的神情。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班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刚离开家庭那无拘无束的生活不久,长时间待在教室里会感到拘束和压抑。因此,我们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带孩子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
,有时在院子里玩,有时带幼儿去草地上玩,一块块松软的沙土地,一堆坚硬的石子,一个热闹的蚂蚁窝,一片飘落的树叶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令他们兴奋不已,欢呼雀跃。
户外游戏活动可以解除室内的一些“清规戒律”,在这里孩子们完全放松自己,自由自在地玩;老师以童心、童趣与幼儿相随相伴,这样幼儿会感到老师格外亲切,师生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户外游戏活动还可以让幼儿摆脱孤独,学会交往,建立友谊,获得成功的快乐。
户外是孩子们的天堂,老师应充分给予他们追求快乐的自由,让孩子们在这种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烦恼的氛围中,心情舒畅,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孩子们从不冷漠的观察生活,他们能够生动地捕捉印象,尽情地表达快乐、痛苦、悲伤等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表达方式有限,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于图画来表达。
一个孩子在听了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儿》后,非常同情故事里小女孩的遭遇,晚上在家里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不停地描呀画呀,为小女孩画了很多糖果、面包、还有一双漂亮的鞋和一座大房子。也许这个孩子画的并不太好,但是他有一颗同情心,他是在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幻想和感受,我认为这样的画就是最好的画。
现实生活中,也许孩子们画的山、水、虫、人等物并不十分精致,甚至严重比例失调,但这并不重要,你看,那画上的小人手比脑袋还要大,它那么旁若无人的站在画纸上,依然可亲可爱,充满了孩子式的天真。
看到孩子们画的汽车一个轮子粗一个轮子细,我们认为是孩子粗心,但是如果你问他原因时,孩子自由孩子的理由:那个细的轮子是没有气了,所以才变细的,如果给他打上气,两个轮子就一样大了,他们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
日常绘画时,我们常常教孩子画“蓝”色的大海,而孩子笔下的大海却是灰色的,海浪汹涌,细想想可不是吗?大海颜色变幻无穷,岂可只委屈于单一的蓝色呢?
世界只有一个,看世界的眼睛却有无数,孩子们自有独特的眼光,
消除“不许”背后的诱惑
刚做好的一件手工作品,摆放在窗台上准备供幼儿欣赏,对三岁的小班孩子说:“不许动老师的东西。”,可是刚一转身,却被调皮的徐徐撂倒地上改变了模样,对着水龙头对孩子们说:“不要随便拧水龙头,要节约用水。”,可是一会儿几个淘气的小家伙就把水摆弄的满地都是……我很气恼,这些小家伙怎么这么不听话,不许动的东西他偏要动?
由此,联想到一则趣闻:一间酒吧门口摆着一只大酒桶,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偷看!”过路行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看个明白
培养好性情的宝宝
孩子的性情好坏?实话说,是大人教的。
您想想,有多少父母和祖辈,孩子刚一哭闹耍性子,就心软了,就“投降”了,就百依百顺了。
等到孩子已经“掌握”了任性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知道任性可以“摆布”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家长才挠头,才想到要治治了,这时的确难办了。
因为大人已经教会了他任性。
有什么法子吗?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任性表现,一般也有规律。
您可以留意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犯拧劲,当这种情况临近时,您可以事先向孩子提出要求,“约法三章”。
比如孩子和祖辈在一起容易任性,那么您带他到姥姥家去之前,就该打打“预防针”。
说理引导 孩子有些要求是无理的或不能满足的,您应赶紧利用童话、故事等方式,给孩子讲清道理,这常常可以避免孩子犯拧。
但一定要及时,别等孩子拧劲上来了再去说理。
激将夸奖 小孩子好胜,更喜欢“听好话”“戴高帽”。
在孩子出现任性的初期,您或者顺向地夸奖他的某一长处,为孩子“转变”找台阶,或者反向地激将,说他“不会怎样,不能怎样”,孩子可能就来了“我能……”的劲。
这样,也往往使孩子摆脱任性的情绪状态。
注意转移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该做的事,大人非要阻拦不可,但说也不听打也不行,一个要干,一个要拦,相持不下局面尴尬。
若恰在这时推门进来一个生人或发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过去,拧劲不消自灭了。
这是因为孩子的注意转移了。
孩子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
您可以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利用当时的情境特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别的、新颖的事物上去。
这一方法在任性初起时更灵。
不予理睬 前苏联英雄舒拉小时候也有过任性哭闹的毛病。
一次他非要在饭前吃粉羹(通常饭后吃的一种食物)不可,为此大声哭闹起来。
爸爸、妈妈并没有哄他,而是先后走了出去,屋里只剩舒拉自己。
开初,他仍然大声哭闹,过了一阵,不见回音,没有听众还哭给谁听?自觉没趣也就收场了。
这启示我们,在孩子任性地耍脾气时,您在料定没什么“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去理睬他,听任他闹一阵子。
等他不闹了再去说理。
这种方法需要您一不要太性急,二不要心太软。
自我强化 孩子任性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自己也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则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
这可以叫“自我强化”。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矫治孩子任性的毛病。
比如,孩子一犯拧劲不吃饭,拿不吃饭要挟大人。
那么好,您就赶快收拾饭桌,让孩子好好饿一顿。
这饿肚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负强化。
再如开头提到的,没到穿裙子的季节孩子犯拧非穿不可,如果其它办法不管用了,那么就让孩子去穿,受凉挨冻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用这一方法,一是要确保后果对孩子身心没多大的伤害,二是大人要狠狠心。
幼儿园中班教育笔记:爱心的培养
前几天,我们全班小朋友集体种豆子,在活动中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很高。当小朋友们种完豆子后,我就此让他们讨论:“我们该如何来照顾小豆子?”小朋友们顿时积极的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要每天去看看小豆子。”有的说:“我会和小豆子说话。”还有的说:“我要给小豆子浇好多好多的水。”听到小朋友们的发言,我感到他们真的长大了,懂得了关心爱护小植物了。于是,我讲解了应该怎样照顾小豆子以及注意事项。比如:浇水时,水不能太多。看小豆子的时候,不要用手去弄小豆子等。我发现,他们都听得很认真。
接下来的几天,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小朋友们会在吃饭后或区域活动的时候,围在小豆子旁一起观察交流,发现问题还会及时的提出来,并且当由小朋友提出问题时,别的小朋友会为他解答或找老师帮助。
由此,我觉得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且他们还能相互交流讨论,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幼儿爱护植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