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捣米粉、做鲤鱼饼
发布时间:2020-08-11 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幼儿园游戏的观察 幼儿园游戏与观察幼儿姓名:蒋子成、王欣妤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者:顾雅芬
游戏名称:捣米粉、做鲤鱼饼
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观察要点
1.能用捣药罐讲米碾成米粉。
2.尝试把面粉揉成面粉团,并用模具制作鲤鱼饼。
观察记录
今天科学区投放了捣药罐、鲤鱼模具、大米和面粉。孩子们对这些材料不是很感兴趣,几乎没人去尝试玩。子成蹦蹦跳跳地走了过去,看了看捣药罐,拿了起来,对我说:“我要玩这个。”我回答他:“玩吧,知道怎么玩吗?”他摇摇头,我没有直接告诉他怎么玩,而是对旁边的欣妤说:“欣妤你去教子成怎么玩吧!”欣妤点点头,于是把另一个捣药罐和已经浸好水的大米拿了过来。“蒋子成你把米放到这里面,捣一下就可以了。”欣妤对子成说。子成听了欣妤的话,开始往罐子里放米,之后就开始捣了。子成放的米不是很多,一会儿就被他捣碎了,于是他自己一边捣一边往罐子里加米。欣妤也开始和子成一起捣米了。捣了一会儿子成说:“好累啊!”欣妤也说:“我也累死了,我们休息会吧。”子成说:“好。”但是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只是捣的速度慢了好多。欣妤把一旁的面粉和鲤鱼模具拿过来,拿了一次性杯子去装了点水,说:“我要揉面粉了。”说完把杯子里的水都倒进装有面粉的盆里。然后用手开始揉面粉,刚开始揉欣妤就大喊:“好粘啊,我的手上都是面粉了。”子成看了看欣妤的手,再看看盆里的面粉说:“像个胶水一样。”继续捣米粉。欣妤继续在揉面粉,由于水放多了,面粉没有变成面团,而是变成了面粉糊。鲤鱼模具自然也用不上了,欣妤就一直在玩面粉糊,把捣米粉的事放在了一旁。后来子成也用手指戳了戳面粉糊,说:“好粘呀!”然后用手指抓了一点点面粉糊并把面粉糊放到了米粉里面,继续捣。欣妤看见子成把面粉糊放到了米粉里,她也抓了点面粉糊放到米粉里,又重新开始捣米粉。米粉中掺了面粉糊之后有点黏了,他俩就继续开始捣米粉直到游戏结束。
观察感悟
平时好动的子成能够坚持完成捣米粉的活动不离开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他在游戏中感到了累,(因为把米捣成米粉是需要用很多力气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游戏中我们也根据《指南》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捣药罐、模具)让孩子们进行探索。能力比较弱的子成没有独立地探索出玩法,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去玩捣药罐,而是请能力较好的欣妤来帮助子成,这样子成就比较容易接受也不会影响他的探索兴趣。《指南》中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探索。所以当欣妤讲面粉变成面粉糊的时候可以问问她:“怎么做才能让面粉糊变成面粉团?”让她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加点干面粉就可以把面粉糊变成面粉团,这样通过孩子自己探索得出的答案往往比老师讲授得要掌握的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园观察记录:教师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4月 观察年龄:6岁情况分析:
闵徐晓是女孩,她在各方面能力比较强,且比较文静;彭丹枫是个比较活泼调皮的小男孩,今天进行玩理发店游戏活动,谁来当理发师呢?小朋友的手都举得高高的,老师选了晓晓和楓楓为游戏的合作者。晓晓对楓枫说:“我来当理发师你来当我的助手,好吗?”枫枫不语,等了一会儿,枫枫说:“你当了一会儿理发师,让我也当一会儿好吗?”晓晓也不语,等了好一会儿才回答:“那好吧!”
具体措施:
当我们游戏开始时,好多客人去理发店理发,晓晓说:“你们要排好队的。”当晓晓拿起毛巾给客人披上毛巾时,彭丹槻拿起喷头放在客人头上,晓晓给客人洗头,槻楓给客人头上倒上洗头膏,晓晓给客人抓头,枫楓给客人喷水,洗好后彭丹枫马上递给晓晓毛巾,晓晓给客人擦脸,极根给晓晓拿梳子,再拿吹风机、剪刀、摩丝、剃刀等理发的用具;这时,楓枫说:“晓晓,现在我来当理发师好吗?”闵徐晓等了好长时间才回答:“那好吧!”他们俩交换角色,晓晓做枫枫的助手了,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晓晓开口说话了,她对枫枫说:“要给客人轻轻地抓,抓得重客人要痛的,知道吗?”只听到枫枫说:“嗯!”枫枫在理发过程中只听得晓晓的说话声,教楓楓这样理发、那样理发,枫枫一声不响地听她指挥。
按晓晓的方法去给客人一步一步理发,直到客人满意为止,然后又交换了角色,这次他们都是愉快地递给对方理发用具。在游戏中,他们不断地在配合和合作下完成了理发活动的任务,俩人赚了很多钱,把钱整理得整整齐齐去银行存钱。今天,彭丹柷也学会了理发的本领,开心地对老师说:‘‘顾老师,我也会理发了!”“真的吗?”他说:“是的!”他说得特别自信,声音很响亮。
效果评析:
在本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出晓晓已经有了一些理发的技能,用简单理发造型的经验,给客人运用,但彭丹枫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大多数在晓晓指挥下操作,在此基础上掌握和积累了一些理发的简单生活经验。同时,手指肌肉得到了锻炼,动作的协调性得到了发展。
在两个幼儿的合作游戏中,可见晓晓是主动一方,构思独特,示范、领导着角色过程;枫讽也很善于配合,两个孩子协调角色游戏的过程,很自然地形成合作关系,产生成功的喜悦。
观察记录细致地记录下了特定观察对象在游戏中的表现,从其对待同学的言行,游戏中的表现,最后加以评析。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的收获就体现出来。这也是采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方式。不过,倘若是在角色游戏的进行中或进行后,教师不妨以这种评价的方式引导幼儿,不但可以让其了解游戏的表演相关情况,还能对自己的表演充满信心。甚至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让他们参与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园观察记录:大二班观察记录
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
区域名称:美工区
时间:3.15
对象:候嘉豪
观察过程:
候嘉豪在选择了纸泥制作区后显得非常的有兴趣,他先是有耐心把报纸浸湿,然后开始撕报纸,但在撕的时候不是很仔细,有些显得太大了,胶水搅拌的过程完成的较好,在放颜料的时候把衣服弄脏了,他显得有些不开心。在最后的作品制作时兴趣不大,随便做了一个简单的图样。看了旁边的小朋友一会儿后又开始重新制作纸泥了。看样子,候嘉豪的兴趣不在作品的制作,而是对纸泥的制作流程感。
主题确定:
此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由于幼儿在课堂中还尤意未尽,所以就放到区域中。
效果分析与反思:
材料的运用和游戏技能:该区典型的游戏行为:该区运用的材料是幼儿常见的报纸、胶水、颜料。最主要的要求是报纸要撕得很碎,难点就是胶水和颜料的搅拌。
创新与新颖:
制作的过程是流水式的工序,但制作好的纸泥可让幼儿根据大胆想象制作纸泥作品。
游戏常规执行:活动中常规好,幼儿能按纸泥的纸泥制作流程操作。但在颜色的搅拌中幼儿的手都弄得较脏。
效果分析:
整个观察过程逸飞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坚持性,特别对纸泥的制作流程始终都是一步一步的操作,显得很有耐性,存在的不足是对纸泥制作作品不是很感兴趣。
反思:
在材料的提供上还不够周到,应该提供勺子之类的东西让幼儿搅拌,不至于弄脏衣服。为了激发幼儿对纸泥创作的兴趣可以在旁边放一些老师制作好的成品。
社会参与水平与同伴合作:
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强,较多的幼儿都选择了此活动区。活动中幼儿都是各自操作,体现不出合作行为。
活动持续情况:
幼儿的活动持续情况较好,能把整个过程都完成。
幼儿园观察记录:午餐时间观察实录
幼儿情况:本地生,是个可爱、大方、宽容的孩子,也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观察环境:午餐时间 观察人:C 观察实录:课间休息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去玩,或者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图书,羽哲很乖巧的自己搬小椅子来到桌子旁边,拿着自己喜欢的图书,津津有味的看着,过了一会,却听到了羽哲的哭声了,原来是星怡抢了他喜欢看的书,羽哲就哭鼻子了,我走过去安慰羽哲,一会就没事了。但是没过一会喝水地方里又传来了女孩大声哭泣的声音了 ,原来是羽哲在喝水的时候,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水撒了点在身上。
分析:
羽哲是那种很听话,乖巧的孩子,在班上的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很好的照顾自己,有爱心,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也许是因为在班上是最小的,所以在性格方面有点娇气,不能受到一点点的挫折,也特别喜欢用眼泪来解决问题。
措施:
针对这一情况,每次羽哲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表扬和鼓励她,对于因为缺乏自信或性格懦弱的孩子,必须多给他鼓励,让他尝试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不要凡事都要求得到别人的帮忙。虽然做不好,也鼓励他再次尝试。失败了,教会她先不要哭,静下来想一想应该怎么做比较好。
幼儿园观察记录:静观其变
叶子活泼开朗,落落大方。中班暑假时发生的一次意外使她变得沉默寡言,害怕困难和挫折。我一直想帮助她找回自信,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
那天,我带孩子们玩六面玩具,这是孩子们爱玩的户外运动器械。由于玩前我进行了一番安全教育,孩子们都玩得小心翼翼。这时,叶子跟在元元后面正努力往上爬。元元摔了下来,幸好没什么大碍。叶子惊了一下,两只手抖了抖,吓得不敢再往上爬了。我拍拍她的肩没说什么。她一言不发地走到摇床上,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神情木然。我想,是不是我过于重视安全而抑制了孩子的挑战精神?后来。我在这个玩具下面铺设了塑胶地毯。
那天,又到了玩六面玩具的时间。我看到叶子拼命抓住拱形钻洞外面的突出部分,很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往上挪。我正想走过去鼓励她一下,转念一想,叶子难得愿意重新尝试,挑战自我,我不能打扰她。于是我悄悄地观察她,只见她脸绷得紧紧的,先夹紧两腿慢慢往上挪,同时用双手攀住上面突出部位,看看周围没有人注视她,她的表情轻松了许多。接着,她吸了口气,继续往上爬。她先踩在突出部位上,伸直身体,想去抓平台小栏杆,但没够着。一会儿,她把两手往两边一拍,双脚同时往上一夹,身子有点上去了,可不知怎的又滑了下来。她停了下来,看看周围没人注意她,便继续尝试着。直到第四次,她的双手总算抓住了平台的栏杆,把头往里一伸,成功了!我边鼓掌边走向她,她笑了。
过了几天,又到了玩六面玩具的时间。叶子主动提出要带大家一起爬,我满口答应。大家便跑到叶子身后一个一个地跟着往上爬,玩得不亦乐乎。
叶子原本是个能干活泼的孩子,只因一次意外而有了一点心理障碍,所以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这时,教师的“不作为”恰恰为她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能充分释放能量的空间,使她大胆尝试,找回了自信,并在带大家一起玩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幼儿园观察记录:抢玩具
每天早晨一入园,蒋涵就会急冲冲地跑进他所喜欢的区角。一会儿到娃娃家烧饭,一会儿去“画画我自己”画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堆积木产生了兴趣,看见朱影小朋友在玩一辆自己带来的警车,他则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抢了汽车开始独自玩耍。朱影小朋友“呜呜呜”哭着跑来告状,指着蒋涵说:“老师,他抢我的汽车……”
分析:
蒋涵的争抢行为是因为他对玩具产生的兴趣和急于求玩的心理需求而导致的。这与婴幼儿缺乏交往意识和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有关,他们往往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缺乏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表达能力,所以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
对策:
1.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也应由托班时以“平行游戏”为主转变为“合作分享”为主。大多数男孩喜欢玩汽车,在“汽车城”中,应增添足量的汽车,满足多数男孩玩汽车的需求,从环境与材料提供上避免幼儿在游戏中的争抢行为。
2.通过故事《大家一起玩》,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互相谦让、不争抢玩具,逐步体验分享才快乐的愉快情感。
3.利用泛灵心理创设“汽车生病了”的游戏情景,激发蒋涵做个“爱护玩具的好宝宝”,引导他学习礼貌用语并对孜孜说“对不起”。
效果与反思:
通过一个阶段的个案跟踪研究,蒋涵渐渐地变了,逐渐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现在,他乐意与同伴一起友好相处,不争抢玩具,喜欢在活动中主动帮助同伴。在幼儿共同生活和游戏中,他能以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并热心为同伴服务,成了大家的“好伙伴”。渐渐地,他在同伴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同伴们都愿意接纳他,亲近他,还经常赞扬他。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1.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做到“以情动情”“因人施教”,要善于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教师要把观察放在首位,走近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水平。要不断观察幼儿的行为,不断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的原因,并思考有效的教育策略。
3.幼儿的教育必须注重”互动式”的家教指导,要与家长“沟通、合作和研究”,通过家园共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