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发布时间:2020-09-19 鱼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鱼童 鱼的教案幼儿园育儿心得: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我的女儿已经三岁半了,回想起来,女儿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成长过程,在这里,就来讲讲我的育儿感受。
双职工的父母少于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而培养孩子学习和劳动的兴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思考等性格素养远比让孩子掌握某个技能重要,所以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空余时间应尽量自己带孩子
因为基本素养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的事,并且这和孩子平时和谁在一起时间最长、主要由谁来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经常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比如一起旅游、唱歌、看书讲故事、听音乐、跳舞、做手工、画画、散步、聊天、游戏等,这些都是这阶段孩子尽情享受的亲情空间。
有些父母忙得完全顾不上孩子,或自己有条件带孩子却长期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有些则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使得孩子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我们认为,上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的教育任务就是上文所说的基本素养,孩子不具备有效率的学习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有耐性毅力、有条理性等),光学会某个技能不是根本,父母应负责为孩子将来主动、有效、有兴趣地学习打下性格、意志、健康体魄、好习惯等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也就是现在提倡的“让孩子尽情的玩”的原因吧。
二、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在女儿三岁后,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因为孩子的外婆平时和我们一起照顾孩子,所以我们经常和老人沟通,希望配合我们不要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一起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比如:
1、日常生活中非常有心地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有些家务可以渐渐让孩子参与,比如洗小衣物、洗碗、拖地,买豆浆点心等,自己的事情(吃饭、收玩具、睡觉、叠自己的衣服、为自己洗澡准备衣物等)自己做,基本做到孩子所处年龄段该学会自己做的事让她自己做。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我们给予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三、让孩子尽情体验幼儿园的生活
我们让女儿上幼儿园的基本宗旨是让孩子尽情体验独立与同伴相处的社会环境,提高她的社交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应变能力,在此要非常感谢新蕾幼儿园的徐冰老师,她的教学方法和爱心,和我们培养孩子的思路不谋而合,沟通得非常好。有些父母总担心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习惯、万一自己孩子受委屈怎么办?千方百计希望老师能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其实是溺爱孩子的另一种表现,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锻炼机会。因为孩子毕竟总要成长,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社会。还是这句话,孩子所处年龄段该学会自己做的事让她自己做,所以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段,幼儿园里要求的基本技能该让她自己去掌握,和同伴、老师的关系放手让她自己去相处。我们没有理由越俎代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授孩子“鱼”不如授孩子“渔
授孩子“鱼”不如授孩子“渔”周末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到了关于孩子每天下午值日扫地的事情,提醒我们尽量让孩子学会自主扫地,不会的先教一下,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相信她们一定会做得很棒!回来后我和xx商量说以后值日的时候都自己扫,妈妈不再帮忙,她同意了,而且回答得非常自信,其实平时她也很主动,只是有时候我会在边上帮下忙,从这个星期开始我将完全信任xx,相信她会做得很棒!
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都很宠溺孩子,特别是有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先不纠结隔代教育上的分歧,就宠溺孩子这一点而言,老人在心理上对孩子是更加的放纵和包容,摔一跤赶紧去扶起来、孩子和谁冲突也赶紧过去维护、家务活不让干、不管要求如何都想尽办法去满足,时间一长,孩子就养成了骄纵、懒惰、目空一切的坏习惯,有些则是只希望孩子学习好就行,其它的都可以忽略,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大包大揽,最终导致孩子成长为生活自理能理为零。
xx三岁之前放养得比较多,吃完饭,我就带她上外面找小伙伴玩,小朋友在一起玩经常会有冲突,而我一般不会第一时间就上去做“调解员”,而是在一旁认真看着事态的发展,这是孩子最初的社交,把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xx,让她学会与小朋友如何相处;xx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分配玩具和玩的方法我都不会介入,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如果我们时不时的介入反而会影响她们;带着孩子走到大自然的时候让她们自己去感受花香、鸟语及大自然的一切美妙,还可以趁着外出游玩时一起吃饭和分享零食的机会让xx学会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佳爸在这方面一直被我强调,他总喜欢把好的留给xx,这样很不好,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机会给xx体验分享的乐趣,而我们就更加要注意努力创造这样的语言和行为环境。再长大点,xx会自己穿衣服、袜子、鞋子、自己洗自己的小内裤、小袜子、帮我扫地、择菜、把垃圾带下楼,不过这中间我一直有不断的鼓励和夸奖她,这样每次她都很乐意的帮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提高了xx的情智和动手能力,还让她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比如助人为乐、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劳动的快乐、比如遇到问题一些基本的处理方法、比如如何让自己和小朋友更快乐的相处。
孩子渐渐的在长大,假想一下,平时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我们包办的,那么孩子离开了我们,她们还有生存的能力吗?从小开始,从小事开始,我们要信任孩子,交给她们自己去实践、去体会,只有经历了这些才会健康成长,而我们,要授与她们的是更多的“渔”而不是“鱼”。
专家传授育儿秘籍:孩子之间争吵该不该管?
导语:孩子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让我们认清什么才是重要的。重要的事并不必然是最好的事;有时让我们开心的那些事恰恰平凡得让人不屑一顾。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拥抱幸福?蓦然回首时,你渴望记得怎样的场景?是孩子突然扑进你怀抱的温馨瞬间,是客厅里仍显得有些杂乱蓬松的沙发靠垫,还是那天还来不及清扫干净的地板?
别管孩子们之间的争吵
孩子们之间无法和睦相处,是妈妈感到最沮丧的事之一。妈妈没做错什么,但看到我们疼爱的孩子们相互指责捉弄,甚至残酷地对待彼此,总会让我们揪心。
当我们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老大会多个玩伴和终生好友,但现实并非如此。从孩子学会“我的”这个单词起,他们就开始为了占有而相互掐架,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方面。尽管这个现实让我们很难接受,但其实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打打闹闹是正常的。
后来我也逐渐认识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终有一天会停止争吵,他们会懂得如何应对彼此间的差异。
任何有兄弟姐妹的人都明白,拥有同胞手足有很多好处。孩子们在相互争吵中能学会如何解决冲突,能逐渐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坐标,懂得如何通过谈判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彼此间的差异更加明显(比如年龄、性别、兴趣和特长),他们的争吵也会相对减少,因为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日渐清晰。
当每个人都建立起特定的身份之后,他们就停止了竞争,开始寻找各自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但要达到这一阶段需要些时间,而你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个性,避免相互妒忌。
孩子们争吵时,别当“好好先生”
就像所有的姐妹一样,我的两个女儿杰西和肯娜也是一会儿成了最好的朋友,一会儿又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她们小时候,我总是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她们的战争中,但“好好先生”不是那么好当的。通常,我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我发现,三个人很难达成冲突解决方案,因为总有一个孩子觉得其他两人在联手欺负她,而自己却孤立无援。渐渐地,我坚持要她们自己解决争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抽身,她们永远学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我教她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同时反复回答和解释自己的意图。
有时,我们会轮流充当“演讲者”,然后,我要求女儿们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们都写下来。她们两个一起决定选择哪一种,几个小时或几天以后再来看看,这个方法是不是奏效。必要时,再用另一种妥协办法。
这种处理办法为以后她们之间的争端解决奠定了基础。这些锻炼对她们的好处显而易见。很多年后,她们成长为了坚强独立的女性。
生活就是处理一个接一个的麻烦,而解决手足之争能让孩子学到诸如公平、尊重、自我控制和谈判等人生道理和技巧。我们必须明白,尽管我们的孩子生长在同一屋檐下,他们还是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就像大人一样,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待世间万物。作为父母,我们能提供的最好帮助,就是鼓励他们发现个人天赋和独特才能。当他们逐渐形成自我身份时,他们就会独立于自己的手足同胞,甚至独立于父母,这样敌对意识就会消减。我们也不要把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相比,对比只会引发怨恨。
我总是努力让女儿们明白,我给予她们的爱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方式各有特色。孩子们逐渐适应,并且对自己的独特身份感到自信时,成功、失败或者各自差异都变得不再重要。别为手足之争而抓狂,情况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好转。当孩子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时,他们也就进行了最好的沟通训练,最终一切都会柳暗花明。
孩子想哭时就让他哭吧
作为妈妈,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很多美好事物。我们希望他开心,实现梦想,身心健康;我们希望他不吸毒、不酗酒;我们希望他能找到真爱,拥有美满婚姻……不管他选择什么,我们都希望他的人生之旅顺畅、开心。
在美国的文化中,很早就有关于成功和成就的严格定义。它包含具体的学院派量化指标:智商、考试分数等,但现在这些都改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所作的贡献,他在《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中指出,自我动机、主动决断、乐观、同情心和人际关系中的社交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要素。如果只是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各种赞誉,不一定会取得专业领域的成功,也不一定会获得爱情,更不足以滋生幸福。
与此相反,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建立友谊、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能力等更有可能达成上述目标。在今天,幸福和成功比以前更难以捉摸。它和直觉相关,取决于很多非智力因素,比如对周围情景的解读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
我所认识的最优秀、最有幸福感的人都具备这些特质。令人欣慰的是,人们渐渐明白自我表达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男孩和女孩都受到旧式教育理念的禁锢,女孩必须柔声细语;男孩则要现实理智,不能表现出情绪化的敏感,“要做男子汉”。
然而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开始接纳温情。希拉里·克林顿在总统竞选游说过程中潸然泪下,当时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也忍不住流泪。我们完全可以自由表达情感。智商不再是评判政治领袖和各行业精英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也不再是衡量学生是否出色的唯一指标。
在之前的篇章中,我们已探讨过要了解孩子的强项和学习风格。这种新思维提醒我们,有些高情商的孩子可能并不是考试高手,但他们仍然可以成为杰出人才。他们会运用自己的直觉,同情心和创造力等情感要素,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学会“有选择地操心”
不管是“愿望清单”还是“必备事项清单”,作为妈妈的我们都知道“清单”上所列事项都做完的那一天永远不可能到来。除非半夜有“田螺姑娘”下凡帮你操持家务,否则家里总是有东西可以拾掇。只要孩子还没长大,做家务就如同边下雪边扫雪,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如果为此感到烦恼,那就太不值得了。
幸福始于一种生活态度,就像对自己说:“我把今天能做的事做完,完不成的事就放着,因为还有明天嘛。”所以,当你为没完没了的家务而倍感压力时,不妨暂时把它搁置一边,好好把握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
“压力靠边,快乐优先”这句话,应该成为你的座右铭。妈妈们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诸多压力,假如在每户家庭装个摄像机,我们会发现妈妈们总像消防员一样,到处灭火消灾。但是,将压力降到最小值,把有限的幸福感最大化,才是妈妈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那一刻,原以为重要的事一下子变得不重要了
我的朋友瑞贝卡在她两个孩子三岁和五岁时,被查出得了绝症。她开始接受治疗,生活也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运的是,她活了下来。
瑞贝卡后来回忆道,在她与病魔作斗争期间,她明白了最宝贵的是与孩子共度的时光。她说:“原来一直觉得很重要的那些事儿,比如干好家务活、叠完衣服存放好、等孩子消停了收拾好房间等,都变得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义无反顾地抓起伞走进雨中,陪着孩子们在泥泞的水洼中蹦蹦跳跳地玩耍。我对人生的认知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因为真正明白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很重要。”
“压力靠边,快乐优先”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你和孩子对于“什么是小事”要达成共识。这样当小事来临时,就随它去了。你大可不必事事都过问。对于如何打发业余时间,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孩子都各有想法。也许你女儿想穿着芭蕾舞短裙配一双紫色雨靴去逛杂货店,也许你十九岁大的儿子想文身。
曾经有位很睿智的妈妈告诉我一个理念:“要有选择地操心。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想把他的头发染成紫色,我会顺从他的意愿。我有很多事要替他操心,染头发是暂时性的,却能给他适当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在这些小事上我慢慢放权,那么以后我就可以逐渐对他放手了。而且,如果有一天对某件事他确实处理不当,而我适时出面阻止的话,他可能也会愿意听我的。”
如果选择快乐优先,我们就能积聚更多的精力,与家人共享天伦。我们不必非要等到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来临时才幡然醒悟。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觉醒,然后提醒自己决不能让无聊小事抢占了我们与孩子共处的宝贵时光。
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随着疫情过去,幼儿园工作已经陆续开展了,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组织考试通知”,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幼儿园资讯!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7日起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征求意见稿》分为总则、学前儿童、幼儿园的规划与举办、保育与教育、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与监督、投入与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九个章节
草案中提到,学前儿童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除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外,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商业性活动、竞赛类活动和其他违背学前儿童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财政经费、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或者支持举办营利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不得转制为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公办幼儿园、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草案明确,幼儿园应当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方面协调发展。幼儿园应当配备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的玩具、教具和幼儿图画书,不得使用教科书。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幼儿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向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组织征订教科书和教辅材料,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教育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训。
育儿心得:不比较孩子之我见
育儿心得:不比较孩子之我见
学习内容:不比较孩子,你能做到吗?请您仔细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45页,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只要看到我做错事儿,或是什么事儿做的不好,就会说“你看那谁谁,怎么整天那么乖,那么上进,那么懂事儿诸如此类”。我那时候脸皮厚,也不以为意,就觉得家里人就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的孩子要好。也有的时候很沮丧,就会和家里人说很叛逆的话,什么你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养别人家的孩子去,干嘛还来养我呢。这样说的结果当然是被揍一顿了。但是结果是我还是不服。那时候家里人似乎没有考虑到说我心里有什么想法,会不会对孩子不利这些。
但是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也格外能体会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好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不禁感慨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这真的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候这样教育以后,孩子不仅没有改掉自己的缺点,反而将这些你认为不好的行为进行放大。有一点和大人作对的心理。以我们现在成熟的心态来看这件事儿,当然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是幼稚,按时对于这些三观都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他们最好的反抗方式。当一种教育会引起孩子的反抗的时候,就说明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成功的,最好的应该是让孩子从了锌去接受你的观点,并且一次作为自己的准则。
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就是以鼓励孩子的方式为主,不去和别的人进行比较,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也没有办法去比较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一直抱着这种心态,去发现我孩子性格和行为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他就会像是充了气一样,继续做更多更好的事儿,以期待得到我的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