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让孩子帮忙做事
发布时间:2020-09-28 教育孩子笔记 幼师读书心得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育儿心得:让孩子帮忙做事
彤彤今年5岁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一些育儿心得,以下我就从五方面谈谈自己几年来的育儿心得: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伤心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先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跟彤彤爸爸约定好,每天都要跟彤彤说一次“我爱你”,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行,有时候是她刚睡醒,有时候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是去接她放学的路上。这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应该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彤彤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非常久的时间,以至于吃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后来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彤彤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她,她平时在家也喜欢画图画剪纸,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她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现在她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还会一一把画的图案剪出来。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彤彤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
育儿心得: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
周末在家无事,子琦(10岁)想学习炒菜,我说:“好的,爸爸可是厨师!”子琦:“爸爸,你是厨师?”“是的,爸爸还有厨师证呢!”我回答。我和孟三火商量了一下,决定教她一个最简单的菜—土豆丝。我叫她把蒜、姜、土豆、红椒洗了,我帮她切好。把锅放到电磁炉上后,开始让她动手,倒油-放入姜蒜-把土豆、红椒丝倒进去-加入盐、酱油、醋,子琦操作的还算不错,炒熟让子琦尝了一下,他说:“有点咸。”我让她放点糖,出锅前又让她加点鸡精,后来我吃了,味道还不错。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把孩子当作‘小祖宗’供着,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沾手,还有些家长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务活都是一手包办。但是,有研究表明,对于家务这不仅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能增强孩子体质及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亲自体验家务劳动能让孩子认识到家长的辛苦,在丰富孩子内心情感方面有很大帮助。相比之下,经常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会更加孝顺,懂得心疼父母。做家务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很多家长也曾让孩子做过家务,但是孩子的积极性很低,容易产生厌烦。首先家长在做家务的时候尽量在孩子面前说积极的话,如:用开心的语气说脏衣服经过我的洗涤又像新的一样了、经过我的努力现在地板干干净净的了、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我做的美味佳肴等等,让孩子认为做这些家务是有趣、有意义的事。
2.告诉孩子,收拾玩具、叠衣服、整理被褥、扫地是每个孩子必须要自己做的家务。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感觉做家务像游戏一样,很有趣。当孩子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的时候,拿起放玩具的箱子,用另一种语音对孩子说:我是可爱的箱子,我现在好孤独,我想玩具们都能到我的肚子子里来,谁能帮帮我啊?当孩子满床的衣服时,对孩子说:我听说你会一种魔法可以让床上的衣服变的整整齐齐的。像刷碗﹑扫地﹑擦桌子之类的家务活,随意给他分一份,刚开始要注意时间和体力。刚开始时间要短,不怎么消耗体力。从第一天以后,这一份即是他的,一定要坚持下来。可以制作一个值日表,也可轮流做。
3.各年龄的幼儿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应视孩子能力范围,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找一些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可以完成的家务让孩子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刚开始不要超过三种)。
4.监督、激励,称赞。孩子爱玩是天性,所以忘记和不愿做家务是常事,这个时候需要做家长的多提醒和督促。当孩子这次家务做的比上次做的好一点时,我们要适当夸奖他,我们可以说出我们看到的情景,告诉孩子这是他努力的结果。还可以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体贴父母、热爱劳动),还可以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育儿心得:学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听话的宝宝虽然能让人省心,可是如果一旦遇到需要宝宝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帮着做决定呢?
注重培养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
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这是父母必须知道和遵循的规律,但父母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宝宝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宝宝做选择。于是,宝宝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
当宝宝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宝宝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宝宝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宝宝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让宝宝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学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让宝宝自己做决定的好方法:
1、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要提高宝宝的自主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宝宝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宝宝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宝宝。
2、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
宝宝有不同意父母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具有发言权,同时,宝宝也有提出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父母要让宝宝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3、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静静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静静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静静时,都会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宝宝做,总是自己做或请老师做。
于是,每天早晨静静来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做决定,自己没办法做选择。
妈妈认为这样不行,同静静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静静接了回来。爸爸妈妈既不过多地干涉静静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静静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做;静静洗澡时,爸爸妈妈让静静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静静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再让静静留在饭桌旁了;到了该睡觉、该外出散步或者该回来的时候,都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静静妈妈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把她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是成为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的“小木偶”。现在,静静已经是个5岁的“父母”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不再是先前那个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4、尊重宝宝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宝宝,要尊重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把他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任何涉及宝宝的事情,都应尊重或听取宝宝的意见。要尊重宝宝的见解,甚至当父母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宝宝的尊重。例如,在和宝宝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宝宝,不要干涉宝宝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育儿心得:帮孩子学会交往
育儿心得:帮孩子学会交往
与人交往是孩子日后成才的重要能力之一,文章里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成功的比例为30%的才能和70%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方法。
1、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做游戏,让孩子来分配角色,尽可能的激发孩子与人交往的愿望。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不断进步的标志,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怪异,我们都要先给予肯定,树立信心,然后同孩子共同分析找出结果,这一点我认为尤为重要,不管干什么事情有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班里有的孩子孩子内向,不爱和别人说话,有的孩子爱说爱笑,自然朋友也多。
4、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意见,要多听孩子的意见。
5、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应多给孩子参加群体活动的机会。
6、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可不能小看他们,我们要多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他们,在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在伸出援助之手也不晚!
育儿心得:孩子趣事
育儿心得:孩子趣事
每个孩子的将来都有无尽的可能,能与他(她)们共同进步这也是我美好的愿望。
谈不上什么心得,仅将我的孩子翟轩朗的成长过程中的趣事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下。
他从小开始就很喜欢各式各样的车,所以我和他爸爸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看到没见过的玩具车样和飞机都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买。他没上学时在家就是天天在家里玩他的车和飞机,他玩起来不愿意别人打扰到他,无论是谁都不行,他把所有的车都挨个排好摆的很整齐,车头都是顺着一个方向的摆,有的时候当他很投入的时候我就会在他很投入摆放的时候故意把其中的一个把它颠倒排放下看他能不能察觉的到,他只要看一眼就马上可以看到哪一个摆的不对了,就会发火然后自己再把它排好。别的小朋友如果来玩碰了他摆好的车他马上就会察觉到,如果让他玩的话他能一上午或一下午都能在一个地方玩的很认真。本来以为他就只知道玩车没想到他在玩中会数数了,会认识很多种车。这真的是让我和他爸爸感到惊讶。只要是玩到这一类东西就很安静很投入,很有耐心。这就是注意力很集中的一种态度。
他还喜欢撕纸,他爸爸每天都会喝一瓶啤酒,后来发现他就喜欢撕啤酒瓶上面的商标啊和酒瓶上面的纸,他不着急如果很难撕他就会一点一点的撕一直把纸撕完为止,很有耐心。反正只要是商标之类他都会去撕,所以从这小小的撕纸开始我就发现他在别的方面就非常有耐心,不会很急躁不会很恼。所以我觉得无论小孩做什么事情喜好什么大人都不要去干涉他,他们有他们的小想法,也许你们看到的就是孩子在玩在胡闹在调皮,其实他们也有在学习在探索。
这就是我家小朋友非常非常爱好的趣事了。
育儿心得:让孩子私心变爱心
育儿心得:让孩子私心变爱心
现在的宝宝都是家里的独苗,宠着惯着在所难免,可当家长的有没有想过,当你用爱心呵护孩子时,是不是在有意无意间滋生了他们的私心。
第一次意识到儿子有“私心”,是在他3岁的时候。那天他过生日,我给他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蛋糕做得很精致,上面还有诱人的水果,漂亮得大家都不忍心吃它,最后还是我,握住儿子拿刀的小手,把蛋糕切成了几份。吃蛋糕的时候,我和他的爸爸破天荒地每人吃了一小块。想不到这下可惹了大祸,儿子先是吃惊地看着我和他爸爸,继而开始生气落泪。又哭又闹,不依不饶……最后儿子终于闹腾够了,不再理睬我们,躲到他的小房间里半天不出来,蛋糕也没吃一口,弄得我和他爸爸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隐约猜到,可能是因为我们分吃了他的奶油蛋糕。难道孩子有了“私心”?
从那次开始,我们便格外留意起儿子的行为,果然发现他的“私心”在慢慢滋长。有一次,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里做客,看见他心爱的玩具车后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立即大声发作:“别动!那是我的玩具车!”吓得那个孩子赶紧缩回了小手,邻居很不高兴地带着孩子走了,弄得我和丈夫一脸尴尬。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不仅源于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更是由家教的客观环境造成的。看到儿子日益膨胀的“私心”,我们开始反思起儿子的教育来:难道是我们对他的教育出了问题?
儿子刚出生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我和他爸爸都是上班族,每个月还要还月供。尽管如此,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思想支配下,儿子喜欢的食物,我们一点都不吃,全部留给他;儿子喜欢的玩具,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买给他,哪怕自己勒紧腰带。爷爷奶奶更是倾尽所能满足他的愿望。虽然我们也明白这中间有溺爱的成分,但是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觉得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才是对他的爱。久而久之。儿子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好东西应该留给他吃,好衣服应该买给他穿,小小的“私心”就日渐膨胀起来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和丈夫赶忙商讨解决的办法,最后一致认为:爱孩子,应该保留一份爱,不能再滋生他的私心。以后再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和他分食,哪怕不喜欢的东西,也吃一点。刚开始,儿子看到我和他分享一块好吃的水果或者食物,自然很吃惊,很不习惯,甚至用各种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和抗拒,可是久而久之,他慢慢地不再闹腾了。
每天晚上临睡前,我和他爸也有意给他讲些文明礼让的小故事。讲到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时,儿子偏着小脑袋,稚声稚气地问我:“孔融为什么要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呢?我没有哥哥和弟弟,我不用让。”我耐心地对他说:“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好孩子应该做到的,你虽然没有哥哥弟弟,可是你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小伙伴,所以你也要向孔融学习啊!”他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有一次,朋友从外面回来带给我一些精美的水果。我随手放在客厅的餐桌上,儿子从幼儿园回来,看见后,一把抱在怀里,用小鼻子闻闻说:“真香啊!”我以为他老毛病又要犯了,谁知他只是把玩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想吃水果,咱俩一起吃吧!还有……”他歪着头看我,“我想留一份给妈妈,妈妈你同意吗?”这次轮到我吃惊了,看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心里开始有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