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换个方式接孩子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这个学期,由于我的工作变动,下午不上班,于是由我接替老公去幼儿园接儿子。
我没想到,这些小小的变动却给儿子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由我找儿子变成儿子找我。之前,我们去接儿子时,总是站在人群最前面,急切地从老师牵出的队伍中找儿子。我决定变一下,把自己藏起来,让儿子来找我。
只见儿子的眼光焦急地在家长群中梭巡,没找到我的儿子显得很失望。可是他没有放弃,走近人群,眼光穿梭几个来回,终于在人群后的角落找到我了。儿子立时绽放出欢欣的笑脸,满是惊喜地钻进我怀里,紧紧地抱着。仿佛,他刚才失去过我这个妈妈,小嘴竟然附在我耳边说:“妈妈,我爱你!”是的,四岁的小人儿,以为家人永远都在那,像幼儿园前面的石墩一样不会离开。今天,经过了这样的费力寻找,小小的心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亲人,他多么孤独,从而逐渐懂得珍惜与家人的这种缘分和亲情。
然后,小家伙开始找车,却没找到。我说:“宝贝猜猜,今天妈妈有没有开车来?”儿子环视一周,说:“没有。”然后笑,“我知道了,妈妈是骑电瓶车来接我的。”我亲他一个:“真聪明!”儿子问我为什么不开车,我则趁机向他灌输环保观念。
娘俩骑上车子回家,我特意带他走了一条小路,风景优美,还有很多带有小院子的人家。儿子不停地问这问那,显得特别开心,说:“妈妈,骑电瓶车也很好玩哎,还可以看好多风景。”
从此,去接他时,我总是变换交通工具,有时开车,有时骑车,有时坐公交,有时则干脆步行。走在路上,我会有意引导他观察和思考。比如,这棵树发芽了,叶子一点点长大了;这株花有了花骨朵了,第二天含苞待放,第三天盛开了!有时看到蚂蚁搬家,小鸟筑巢,我会停下车来和他一起观察很久。
儿子从这些小变化里感受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每天有不一样的体验,学到不同的知识。比如认识了很多植物,知道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行车规则,了解了不同工作的人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舰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拓展。
还有,我们谈话的内容也特意做了改变。之前,我们接到他,第一时间总是问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现在我不这样,一开始很少问他在幼儿园的事,让他猜妈妈今天是骑车、开车还是坐车来接他的。小家伙眼珠一转一转,说:“今天下雨,妈妈肯定不会骑车;没有看到我们的车子,说明妈妈没开车。我知道了,妈妈是坐公交车来接我的!”我击掌:“猜对啦,好厉害哦!”这样的开头使儿子的兴趣特别高,很愿意跟我交流,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一路上都极少说话,兴致不高。然后,看到小鸟唱歌,我会委婉地说:“小鸟唱歌了呢,小五(儿子小名)是不是也把今天在幼儿园学的歌唱给小鸟听啊。跟小鸟比赛,看谁唱得好。”如果儿子兴致勃勃真的唱起来,我就由此知道他今天学了什么。或者,他也会告诉我,今天在幼儿园没学唱歌,而是学了什么什么,再一点点透出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则趁着他的情绪高,巧妙教育和引导。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儿子改变了很多:变得很乐于跟我交流,对家人也由之前的爱理不理变成尊重有礼了。而且他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迅速提高。幼儿园举办演讲比赛,他居然自己组织了一段演讲词,题目就叫《妈妈接我的路上》,说得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得了一等奖。当裁判的老师十分喜欢他,主动邀请他当幼儿园大型活动的小主持人。当然,为他的成长欣喜之余,接他的路上,我更得花些心思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行为不好,会把小朋友给弄疼的。戴戴的这个行为也就到此终止了,两个孩子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玩儿起了玩具。
但是嘉嘉的奶奶并没有离开,一直在窗外看着这个过程,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嘉嘉奶奶走进了教室,走到戴戴的身边,凶巴巴地开始数落起戴戴来,“你怎么能这样啊。不是都是好朋友吗,我家里有绳子的,下次你再这样打嘉嘉我就把你手绑起来”,戴戴第一遍没有作答,也没多大反应,只是默默地玩儿着玩具;奶奶又对着戴戴说了第二遍,戴戴抬起头似懂非懂地“嗯”了一声。然后嘉嘉奶奶就走了。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失落,也有一点儿失望,更多的是感慨。
我问自己:“孩子之间这样的行为算‘打’吗?两个孩子,戴戴碰了嘉嘉,嘉嘉也觉得没什么问题,这算是‘打’吗”?
家长一直在行使一种权利——该和什么样的相处、不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心胸开始狭隘,并学习挑剔别人的缺点。谁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孩子自己会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委屈,都不会告诉老师,最后只会带回家跟家长说,那说明,这个孩子本身就缺乏一种求助的能力。然而这种求助能力,是家长不能够包办代替的。
在和戴戴妈妈沟通了之后,我发现原来戴戴妈妈和爸爸在家经常拌嘴,有时也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就算有时的好心情也会在打打闹闹中度过,所以戴戴就认为这样的打打闹闹是在对朋友表示喜爱,所以当看见好朋友来了之后才会这样“热情”的欢迎他。戴戴妈妈还说回家一定会“严惩”戴戴,怎么可以打小朋友,戴戴妈妈的这种行为被我立即的制止了。
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给戴戴妈妈的建议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并告诉他妈妈爱他,不要让孩子有做错事不被爱的感觉。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里的事情,老师会尽能力解决。如果要上升到家长的层面,那就很糟糕了。如果嘉嘉奶奶,戴戴妈妈都在场,我不能保证这会不会变成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哪怕是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若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太着急了,把孩子看作了一个“易碎品”,结果到最后真变成“易碎品”了。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隔代教养是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加上独生子女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人的眼中都是最棒的最好的。这就造成了家长们看不到孩子的不足,更接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善意的批评。
班上有个调皮的女孩子,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话比较多,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上课的时候不停的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找身边的小朋友讲话,是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作为大班的孩子,需要为以后上学做准备,需要培养基本的规则意识,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大班的小朋友,要求更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严格。但是大班的孩子有自己的脾气,有很强的个性,对老师的惩罚会不听,不服从。于是老师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可是得到的却是这样一段话:“我家宝贝是最棒的,我家宝贝要哄着,她吃软不吃硬。”“我家宝贝还小,以前带过她的大人都说她很听话,很懂事的。”
对于家长心疼自己孩子的心理我很能理解,他们每天跟孩子相处,是最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他们最知道原因也最能理解,可是因为这位溺爱,他们忽视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停的有人为他们犯的错误收拾残局?不是!是自己知道并克制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也只是出现在个别的家长身上,而且基本是老人。常说隔代溺爱,因为宝贝自己的孩子,所以眼中只能看到孩子可爱的地方,耳朵只能听到别人的夸奖,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完全包容,对于别人提出的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不愿接受,他们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但是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都是很棒的。所以对于幼儿园老师的新的教养方式和他们的老式教养方式发生了冲突,这中间需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来调节。因为大家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
育儿观念:换一个角度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育儿观念:换一个角度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最近家里一宝很是有自己的思想,想不到的事情层出不穷,从起床到睡觉,从磨蹭到破坏,从反抗到哭闹,有时让这些为人之父母疲惫不堪。
孩子若是在家,要不不好好吃饭,要不挑剔饭菜不合胃口,要不想着方法看电视,再不然就是玩游戏机,到了睡觉时间迟迟不愿睡觉,家中长辈劝说该收收那颗爱玩的心了,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到底怎么收,如何收?
在父母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孩子自然生长,这些大道理似乎人人皆知,可是,行动起来还是会出现种种问题和困难,往往父母的陪伴没有换来孩子的快乐,僵持到最后,似乎河东狮吼一声才能让孩子们乖乖的听话,到头来“两败俱伤”的还是累呀,其实,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独立思想,何不尊重他们,换一个角度来管教孩子呢。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
早晨的时间非常的宝贵,从起床、穿衣、洗漱、入园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面对家里的磨蹭一宝,该出发了他还偏要换换他的上衣,脾气再好的家长也会此时不停的催促。
还是先来讨论一下有关磨蹭的计划吧,坚持十天早入园奖励一个自己的小小愿望,每天自己穿衣,拿上自己的物品,在规定时间里准备完毕后自己张贴一枚小贴画,早晨起床时故事和歌曲轮流播放,或者扮叫他最近喜欢的动画人物声音,这样一来,孩子也能跟上大人的步伐了,妈妈既不生气也不批评了,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或许结局是正面的或许是负面的,而所有的结果都需要自己承受。
孩子喜欢玩游戏,不守约定。
家里的手机和平板上的游戏都是一宝下载安装,现在的孩子真是无师自通呀,没人教授,没人指导自己就会,打完这关还要玩下一关,没完没了,和他讲道理不听,强制关闭后就会很生气,为了玩游戏闹脾气,发火,生气,很想轻松看待这些事。
召开家庭会议讨论一下,其实现在低头一族的人越来越多,孩子就是家长的缩影,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问题家长”
讨论的最终结果是,早晨不允许玩,晚上做完自己的事情后,看电视和游戏时间不得超过三十分钟,每次开玩前先定好时间,如有超过会有相应的惩罚,情况严重就会停止时间,放下自己的情绪就让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磨练孩子和自己吧。
换一个角度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换一个角度去管理孩子,因为生活中才是教育的肥土,让孩子在这片沃土上播种、施肥、浇水直到慢慢绽放。
育儿观念:和孩子沟通的七大技巧和方式
育儿观念:和孩子沟通的七大技巧和方式
俗话说: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这里将给家长描述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⒈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⒉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⒊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⒋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⒌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⒍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⒎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孩子接受溺爱方式教育的五个信号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就是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几种情况,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01
对外人发脾气
当孩子会说“我”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不过大多数孩子都是局限于“窝里横”,虽然偶尔对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收敛的。
但是,如果孩子对外人都经常耍性子、发脾气的话,可能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点过度膨胀了。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有点过于顺从了。
02
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就会萌发“交换观念”,用自己的劳动去跟父母换一些小奖励:“妈妈,我考了100分,你能带我去吃必胜客吗?”“妈妈,我要是好好吃饭的话,一会能让我看会动画片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行为,有付出,有回报。
但是有的孩子,却发展到了无理谈条件甚至威胁父母的程度:“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这明显就是“强盗逻辑”,不跟你讲道理,反正你必须满足我!也就是说,孩子在试图控制你!
如果有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诱惑来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绝分享
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甚至小学,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不是什么好苗头了。
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学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爷爷奶奶分享。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非常自私,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唤爷爷奶奶
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对爷爷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学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来接我?”“菜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来说,当孩子尝试着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般都是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下手的。因为老人往往舍不得训孩子,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时间长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会急剧膨胀,变得目无尊长,叛逆难管。等到了青春期,就会很难控制。而且,孩子现在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是将来对年迈的父母的态度。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1252139371,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05
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有些孩子“眼里没活儿”:自己书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滩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妈妈忙着做饭让他帮忙摘菜都不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因所谓的“爱”而不让孩子参与家务,那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发展,越长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话语尽量不要说
“不要怪他,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这样了!”
经常见到这样的护子心切的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闯了祸别人找上门,都会用“孩子小,别跟他一般见识”来替孩子开脱,试问这个社会会以“还小”为借口原谅孩子的一切过失吗?
“乖乖吃饭,吃完饭妈妈给你买......"
听完这句话,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拿不吃饭、不上学等理由威胁你了,暂时的诱惑或许会让孩子听话,但是你总不能整天用这种诱惑的方法使孩子听话吧?
“桌子坏坏,打它,谁让他磕着宝宝的?”
无形之中你在告诉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过错,与自己的不小心没有关系。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对孩子的将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学会拒绝
从明天起,拒绝百依百顺,拒绝心软,不要因为看见孩子掉眼泪就慌忙的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做家长:该买的、需要的咱一样也不给孩子落下,不该买的、多余的,能不买就不买。
惯子如杀子,愿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开明的父母,让孩子活的有温度、有力度、也要有“难度”,孩子一定要爱,但千万不要溺爱!
换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换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孩子难以交流的母亲发出的无奈心声。“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已成为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最大苦恼。
了解是沟通的前提。母亲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最近由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开展的“你对孩子了解多少”千名母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很多母亲对孩子比较了解,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在和孩子交流的技巧方面,很多母亲还需要提升。
其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挑选最适合的方式。
“我很想和孩子交流,但孩子就是不想跟我谈,我也很难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有时候谈不上几句孩子就嫌烦了,甚至谈着谈着就吵起来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家长们也为此衍生了很多苦恼。
其实,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想一下,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
1、书面交流: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书面交流方式相对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于家长,可以尽量斟酌语句,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于孩子,在嗅着温馨墨香、感受来自家长亲笔关爱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和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而且,这还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家庭可以设一本谈心本。有经验的班主任常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谈心。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方式也是可取的,它简单易行,只要准备一本本子和孩子交换写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就可以了。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和孩子共用它来写日记。
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留言或写信。有些不好口头表达的东西,你可以通过写留言或书信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你可以准备一块白板,随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孩子也可以通过它来向你传递信息。或者写一张纸条直接给孩子,也可以将写好的纸条放在孩子的书包里,夹在他的书中等等。写给孩子的书信,可以直接给孩子,也可以通过邮局寄给孩子,但两种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2、网络交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基于网络的交流方式和传统的书面交流方式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多媒化: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可以使用文字表达外,音乐、图片、动画等各种有利手段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虚拟化:这是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由于虚拟,你可以以孩子同龄人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也可以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教导。由于距离产生的美,孩子更易听进这种“第三者”的话语,交流会变得更加容易。多角色:由于虚拟,你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或年龄的,或性别的,或身份的等等。
BBS交流。如果你的孩子有上BBS的习惯,你可以到他常去的论坛注册一个用户名,然后和他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我和孩子交流的重要方式,我每天把孩子的作文发到BBS上,然后用一个虚拟的用户名和他交流一些看法,几个月的实践证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
电子邮件。和写信相比,电子邮件有着更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等都可以帮助你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你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出现,这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来确定。
QQ交谈。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是个十足的网虫、聊民,我建议你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式应是最佳选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用孩子嗜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也许更为容易,效果更好。
3、电话交流: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电话交流有面对面交流的优点,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面对面的尴尬。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你给他发一条温情的短信,他的内心就会撒满阳光,在和孩子交谈遇挫的时候,一条短信可能会打破言语的坚冰。
4、委托他人:借助第三方力量
当你在和孩子交谈无效的情况下,你可以邀请别人(比如亲戚、老师、同学等)和孩子交谈,间接地表达你的观点。这样做有时候会比自己直接说一些问题更有效果。
交流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和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大发雷霆,在冷静下来后,你会想到并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的。
育儿观念:教会孩子乐观的方法
育儿观念:教会孩子乐观的方法
乐观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陪着孩子,或者因家庭的
一些琐事在家里吵架,从而导致孩子比较内向,产生偏激的想法。
在xx小学五年2班就有这样一名学生,一来学校就满脸委屈,只要有同学说她一句她不爱听的话,她马上
哭,说什么不公平。不仅如此,老师也发现她和平时不太一样,成绩一落千丈。当老师找她交谈时,她
表现出非常气愤的神情,说:“不公平,不公平,没有人对我好,她们都讨厌我……”在老师的因势利
导下,才发现原来她还有个妹妹,父母与外公外婆都非常喜欢她的妹妹,由于她的父母只带她来晋江务
工,相比之下,一回老家会比较疼爱她的妹妹。这或许给她的感觉便是:“父母不疼我了,外公外婆不
疼我了,谁都不爱我了。”谈到这里,老师马上想到:这个孩子此时的心情非常糟糕,应该让她往乐观
的方面去想。
老师与她的聊天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后来老师通过观察并与其家长交谈,让她的父母不要再像平时一样
对待她,让她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并一发现她的优点就及时表扬。
通过几次与她及家长面对面交谈,这孩子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悲观,成绩也进步了。这个事例,提醒我们
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以下是几点教会孩子学会乐观的方法:
1、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环境
2、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要学会欣赏孩子
4、父母要保持乐观情绪
5、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6、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7、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8、不向孩子宣泄“垃圾情绪”
9、帮助孩子面对缺陷与挫折
10、不要总拿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比较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享受快乐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会有一个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