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情绪对孩子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排泄情绪说课稿 幼儿园健康情绪说课稿“老师,今天我妈妈不高兴了。”“为什么?”“不知道,我跟我妈妈说话她都不理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触:当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有情绪波动时,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是幸运的,会陪孩子一起玩或做游戏,甚至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都会给予满足,当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受点委屈:“一边儿玩去,我忙着呢!”“叫你干什么你快点儿行不行!”甚至于还给孩子两下,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总结为“情绪感染”。
每个人都有情绪糟糕的时候,家长工作忙、压力大,有时难免情绪烦躁,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坏情绪是负面的,家长把坏情绪带给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是不可取的。纵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亲近,但也不能不负责任的把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必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因此,父母应注意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更肩负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
家长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把坏情绪带回家。要懂得克制,明白把坏情绪带给别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即便是带给自己的孩子也一样给他造成伤害。
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制作一个“阴晴表”,以表情图像来表示当天的心情。当孩子表情栏里出现“委屈”的表情时,家长要及时发现,给孩子排忧解难,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情绪,并无形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样,当自己出现这种表情时,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所以说,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孩子最大天性就是好模仿,自己生活中一点一滴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人民教师都应谨记: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
有不良情绪时,不要教导孩子。作为家长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那就尽量少和孩子说话,也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批评孩子,以免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给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氛围。
幼儿教师不能可将坏情绪带给孩子,如果坏情绪来临时可以深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平复下来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沟通,切记带着不好的情绪与孩子交流、沟通。幼儿教师的工作繁琐、沉重,更应该调整好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时适度的调整。也可以制作心情“阴晴表”与孩子一起记录心理变化,记录一段时间后,让孩子们自主分享始终保持好心情的秘诀。(鼓励平时稍显羞涩、不爱说话的孩子们勇敢回答)【ZJAn56.COm 赵老师教案网】
情绪的流动对幼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都应具备基本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作出良好的示范。也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让孩子自主分享书中的内容。
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希望自身能吾省自身,时刻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孩子进行不同的调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育儿观念: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基于晨间谈话所引起的,早晨有一个小朋友拿来一盒拼图,小朋友们都挣着看,都想玩,xx(女孩)拿了一组正准备玩时,被xx(男孩子)给抢走了,xx(女孩)哇的大哭起来,等小朋友收起来时,我说小朋友之间可不可以抢玩具,抢书呀!孩子异口同声的说不可以,其实小班的孩子虽小,懂是懂的,只是有时好奇,有时喜欢热闹,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我又说:“男孩子更不能抢女孩的东西,男孩子要保护女孩的,”长大了我们就和爸爸一样就成男子汉了,爸爸都要保护妈妈的。我这一句话刚落,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了,老师我跟你说吧!我爸爸打我妈妈的,都给妈妈打哭了。我爸爸也打的,我妈妈生气了都不理爸爸了。我妈妈打我爸爸的……。
这时的我不只该说什么了,孩子的反映让我出乎意料。我马上说:“爸爸妈妈他们是闹着玩儿的,孩子们又说:“不是的,是真的吵架的。”
从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孩子说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也许有这种情况的存在,家庭是幸福和温馨的发源地,他的恬静与美丽,跟他的流淌与律动分不开。在家庭中,一个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至关重要,他简直就是孩子性格和品德生长的土壤。
和睦的家庭,他们相亲相爱,互敬互爱,笑声不断,这种家庭的孩子就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他们为人和善,容易交到朋友,小朋友都喜欢他玩。
爱吵架的家庭,他们为一点儿小事就是唇枪舌战,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家庭的孩子每天生活在这种氛围下,时间久了,性格就会暴躁、攻击性强、不会合作。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孩子就会养成责任心不强,自控力差。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家庭教育也不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身上,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养。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和终身环境。所以我们的父母们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庭港湾。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孩子既有高兴、得意、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也有愤怒、恐惧、嫉妒、担心等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长期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不能有消极情绪,更不能压抑孩子的情绪,作为父母重要的是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接受孩子的情绪。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整天高高兴兴地很快乐,但孩子总有不愉快的时候,甚至有的孩子会有强烈的愤怒、担心和恐惧。情绪虽然有消极有积极之分,但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应允许孩子各种情绪的表现,接受孩子不愉快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哭就批评或取笑孩子,因为孩子发脾气而惩罚孩子,孩子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表现自己的情绪,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促进孩子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孩子情绪通常是快乐的。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孩子提供活动时间、空间和材料。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适度,使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就感是孩子快乐和自信的基石。父母的爱、关心和尊重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快乐的前提,父母不仅应关心孩子的身体、学习,也应关心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关于孩子的事要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应每天花时间陪孩子一起同玩同乐。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孩子肯定和积极的评价。给孩子充分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满足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乐趣。
Baby情绪消极会影响发育
导读: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育儿观念:孩子总是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怎么办呢?首先,家长不能盲目的批评孩子,一定要先找出真正的原因。因为孩子的心思单纯不会没有理由去抵触老师,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化解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原因吧。
1孩子对老师有抵触的原因
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孩子的年龄越大,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
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给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当。有许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要如何有效化解孩子对老师的抵触呢?
2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怎么办
倾听。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时,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要认真倾听,并采取适宜的方法解决。如果是属于孩子认识偏激或行为错误时,家长要积极引导;如果是属于老师处理
存在片面性或有失误时,家长要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换意见,以化解孩子的抵触心理。
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对老师表示不满。这既不能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缓解师生间的矛盾,还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向很溺爱,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觉得孩子什么都好。
一旦孩子对老师有意见,就不假思索地指责老师。家长这种不经调查研究、草率表态,一味批评的做法,将助长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并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
沟通。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老师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对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时总会产生一些偏差,如果此时家长能及时提供孩子的日常行为状况,有利于老师实施教育。同时,家长也应该逐步将孩子视为一个求知的学生,而不再是成天被捧着的、被护着的小宝贝。
父母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成长伙伴。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需要特别注意控制: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