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给宝宝穿鞋这件事,科学的解释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0-09-29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宝宝游戏 幼儿园认识字宝宝的说课稿

给宝宝穿鞋这件事,科学的解释在这里!

上个周末,我和朋友们一起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那天阳光普照,天气极好,孩子们玩儿了一会就开始出汗,有些孩子脱掉了帽子和外套,最后索性连鞋子和袜子也脱了,赤脚走在地上。

“天啊!你在干嘛!”一位母亲尖叫道:“都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脱鞋!不能脱鞋!你怎么就……”这位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已经泪眼汪汪了。

我知道一些父母不允许孩子赤脚外出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的脚受伤,但事实上,除非孩子身处一个到处都是碎玻璃的城市,否则受伤的可能性很低,尤其是在家和幼儿园里,只要孩子小心,就能避开扎脚的物体。

育儿大师凯文·吉里曾表示,在鞋子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的脚其实更健康。

穿鞋实际上对儿童的足部发育并不好,鞋子会限制儿童的足部生长,削弱足部运动神经的敏感度,从而使孩子在运动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儿科专家卡西·弗莱格博士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讨论过婴儿学步和神经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婴儿赤脚可以提高其感知能力,让婴儿通过脚部的触觉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这也是在鼓励孩子去独立探索,让孩子拥有自主意识。

最后,赤脚是一种放松状态,能够带给家庭成员带来更多的欢乐。想想你和孩子一同漫步在沙滩上的惬意,想想一家人赤脚接触夏日清晨草坪的清爽,还有和孩子一起赤脚踢球时的喜悦……

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些赤脚时光吧,这是值得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小班宝宝不适应,常规差,培养方案在这里!


小班入园不适应怎么办?小班幼儿常规差怎么办?别担心,新生入园问题很普遍,关键在于幼儿园老师要有耐心,要讲究方法,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并逐渐培养日常常规。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我园教师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园适应

1、标记——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将认识标记安排在幼儿与家长共同来园熟悉环境的时候。老师事先将每位幼儿的标记制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标记图案佩戴胸前。标记成为幼儿来园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

2、床位、座位自选:入园幼儿可随意选择小椅子,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对于睡觉床位的选择则尊重家长和小朋友的意愿,将相识幼儿的床铺安排在一起。教师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睡眠习惯,允许幼儿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当孩子哭闹较厉害时,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小食品分发给他们(量不能多,以免影响正餐),孩子吃着自己平时熟悉的等食品时,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一个个喊着:“老师给我,我不哭了。”

二、良好常规的培养

1、设立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两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3、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4、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5、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爱你”。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三、专注力的培养

方法一:每日请5名幼儿上前捂住眼睛,其他幼儿发出不同声音,请幼儿猜猜是谁。

方法二:听音数数

方法三:教师用最轻的声音点名,要求点到名的干什么,没点到名的干什么。

 四. 巧用指令,规范幼儿的基本行为

指令对于幼儿来说好学易懂,教师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运用指令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接受也很快。所以刚开学,根据幼儿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自己编了一套关于规范幼儿行为习惯的指令:关于坐姿:手放平,脚摆正;关于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先举手,老师叫再张口;关于站姿:关于集中注意力:小眼睛,看老师;关于站姿:手摸裤线身站直,挺胸抬头,目视前方;关于摆放椅子:小椅子,靠桌子,小椅子,转过来……,这些指令操作性强,对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幼儿对于指令有疲劳期,刚开始觉得新鲜,做着有趣,声音响亮,但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幼儿熟视无睹,闻而不听,怎样才能让指令深入幼儿的内心,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首先教会使用,教师边说边做,示范规范的动作。接着训练,并选出做得好的小朋友到前面做给大家看,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其次经常使用,幼儿的遗忘周期特别短,所以教给幼儿的东西要及时复现,加深印象。

结语:

此外,教师在幼儿常规培养时也可经常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教会孩子怎样做,懂得遵守每条常规的道理。例如:用木偶表演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一日生活的常规,让孩子多次练习,他们就会做了。良好常规的建立需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加强检查,坚持不懈。

促进宝宝大脑发育需要做这四件事


1.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与大脑健康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有的宝宝能有效运用与三角形有关的一系列模型操作。但是,睡眠时间不规则的宝宝与生活习惯有规律的宝宝相比大脑发育相对较慢,生活习惯没有规律的宝宝会做的事情没有生活有规律的宝宝多。

2.让宝宝多做游戏

各种游戏都能促进宝宝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要给宝宝提供游戏玩具,让他与同伴或大人一起玩乐。宝宝如果缺乏运动,大脑的发育就会迟缓。捏土、画画能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游戏能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折纸游戏可以使宝宝双手的动作更加灵巧等。

不要让宝宝整天看电视。电视看得过多,不利于宝宝智力的发展,因为看电视时,仅仅是电视单方面的交谈,宝宝无法参与这种交谈.缺乏交流的机会。父母一定要限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并且要为宝宝选择优良的儿童节目。

3.用形象的语言启迪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父母培养宝宝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教育自己的宝宝时,尽量让宝宝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以便较早地开发宝宝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例如, “笔是用来写字的” “我们每天都喝牛奶”“吃饭要用筷子”等,通过生动、新颖、形象的话语,促进他的理解和记忆,萌发出宝宝们的形象联想,并调动其自由天真的幻想。

4.左右脑同时开发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即左半脑和右半脑,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脑负责处理节奏、旋转、文学、图像和幻想(形象思维)。宝宝在学习时很少使用右脑,培养绘画能力、手工劳动及体育训练是开发婴幼儿右脑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多做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的运动;要有意识地激发婴幼儿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种运动,尤其是要训练其手脚的精细动作,促进小脑的发育和平衡。

给宝宝取名用这8大绝招


1、提前准备。

一次散步,站在车水马龙的二环路立交桥上,爱车的老公无限感慨地说:“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车呀?”爱孩子的我说:“什么时候能拥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自己的窗户和自己的满床爬的孩子呀!”那时单位同事常在晚饭时分在楼下叫孩子,“叮当——”“豹子——”拖着尾音,幸福自在其中。我的想法是充分利用国策,生一对双胞胎,最好是男孩,成天在家劈里啪啦,活力四射,小名就叫“大乒小乓”。如果有本事生三胞胎,就再加个“光光”,意思是家有男丁,动静小不了。怀孕时,有经验的妈妈们一致判断我是怀男孩,剖腹产我听到孩子洪亮的哭声后问医生是男是女,他却反问我:“你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手术台下来后进到病房才知道是个宝贝姑娘,所以大乒小乓和光光这三个男孩子名字都没用上。

2、查字典——最基本常用的办法。

听说过有人取名时嫌麻烦,翻开字典随手在某页上一指,就这个字。我没有这样随意,但也查了好几本字词典。因为老公姓王,我在给孩子取名时就想带个斜玉边,翻遍字典,挑了自己喜欢的、涵意深刻又读来朗朗上口的十多个,如:玥(音yue,美玉)珏(音jue,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珙(音gong,大璧玉),琅(音lang,琅琊山),琦(音qi,不平凡的美玉),琰(音yan,雕饰的美玉),琪(音qi,美玉,福气)等等。还一一解释给学理工的老公。可他的反应是:孩子还没影呢,急着取什么名字?

3、引经据典。

我很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看了台湾学者南怀谨著的《论语别裁》,启发很多。其中中国古代对男子品德的五个字概括为“勇智清艺礼”,形容一个成功男子应该具备勇敢,智慧,高洁的品性,多才多艺又知书达理。因为老公的名字已经占了“勇、智”二字,贪心的我想把美事全部拥有,给梦想中的双胞胎儿子取名“清艺,清礼”。只可惜生出来的是个漂亮姑娘,两个男孩名字先存着吧。

4、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缺点,在最终定夺时备选答案太多,难以取舍。

姥爷是个学究,能自己拟对联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为取名,专门买了一本书《取名大全》,根据孩子预定的出生时间(2002年7月29日盛夏)和地点(陕西西安),拟了几个不俗的名字,夏欣(夏天出生的新生命欣欣向荣),夏筠,凤朝(百鸟朝凤,凤鸣朝阳),骊君(马年出生),骊欣(骊是骊龙颌下的珍珠),一骊(出自成语一串骊珠)。可惜都被一一否决。夏欣,听着好象是厦新电视VCD;凤朝,还雀巢咖啡呢!骊君,跟邓丽君重名;奶奶信周易八卦,托专业取名按照生辰八字和五行,什么第一个字12画第二个字5画,取名王贺生,被老公一句话就否定了“怎么象姓王的和姓贺的人生的孩子?(我姓戚)”。奶奶再接再厉,继续提供高见,说菡(音汉,古人称含苞的荷花为菡)高洁,又是夏天的时令花卉,“琪”字表示有福气,取名“菡琪”好。爸爸又说谐音不好,象是“旱旗”。

5、名人效应。

姥爷很推崇乔冠华和章含之夫妇,对“含之”这个名字也喜爱有加。想照搬给外孙女。但奶奶反对,理由是作为女人,章含之的命运太坎坷,太不幸了,用同样的名字怕给孙女带来不祥。

6、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我的一位同事预产期和我差一个礼拜,说到取名时开玩笑说:“把我和老公的姓氏一旦组合就是绝妙姓名,且绝对不会重复。”——她姓王,她老公姓蒋,准备给孩子叫蒋(家)王朝。受到启发,我将自己夫妇的姓氏组合,可没有直接叫“王戚”的吧,总不能用陈毅的革命诗歌“城头变换大王旗”当名字吧。经过苦思冥想,妈妈用了个很巧妙的谐音“含”字将两人姓氏组合,王含戚,这也正好印证了那个著名的婚姻比喻:孩子是婚姻这道拉锁的拉链,让孩子来见证父母的和谐吧。

7、读音很重要。

名字是显示父母学问的舞台,综合反应了父母的学识,追求和品位,但是应该避免取名的字太难,太偏。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起直到大学,凡是点名都被老师叫错,那种尴尬和沮丧心情是多么糟糕!老师也不是完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汉字。如果老师为了避免叫错而不让你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压根不答理你的孩子,那父母的好心不是白搭了吗?妈妈原本很得意地给龙凤胎取名为“依袆(读音是“一一”),怡琰(读音是“一言”)”,女孩子小鸟依人,男孩有一家之言。但小范围地调查以后,十有八九的人都将“袆”读成“伟”。“袆”字本意是美好,但总被人读错的滋味可不好,于是忍痛放弃。

8、常规做法。

根据女孩子特征和社会角色,将常用字组合。如:静怡(雅静怡乐之意),怡然,秀洁(秀美高洁),如晶,如嫣,妍晶,姿晶,妍妮……。这些字词虽然很好,但是都太普通,一看就知道是女孩。爸爸妈妈还想将名字取得中性一些,不能太阴柔。所以都被放弃。

考虑到双方老人的心情,我们夫妇两人只好采用折中方案,用姥爷提议的“琦”字(不平凡的美玉之意),用奶奶提议的菡字的谐音“涵”,加上妈妈的精心解释,“王含戚”才算通过。

最终结果是历经漫漫长时间,花费长途电话无数,以我――孩子他妈、姥爷、奶奶为代表的两地三方七八口人群策群力,在申报户口的最后截止时间,折中选用了“涵琦”这个名字。具有戏剧效果的是,报户口时电脑统计王姓用“琦”字的当年新生儿仅西安就有五百多个!看来每家在取名时都经历了大同小异的过程。本想别出心裁,谁知道还是不能免俗。

家园合作——宝宝会穿鞋了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期,我们就抓住这个时期有利的教育因素,在家长的支持下,从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开始,我们小一班就从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穿鞋子开始,经过几个多月来的家园共同配合、努力,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开学后的第三周,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调查记录,结果是39名幼儿中有18名幼儿会自己穿鞋,而且还能分辨左右鞋。其余21名幼儿不能分辨出左右鞋,属于乱穿鞋或者说是还不会正确穿鞋子。如何让这些幼儿既能分辨左右鞋,学会正确穿鞋子呢?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开始想办法,后来在网上发现这么一首帮助幼儿穿鞋子的儿歌:“小宝宝,来穿鞋

,小搭扣往外边,小弯弯在里边,先把小脚伸进去,再把鞋子拉上来。”便开始了实践性操作,几天后发现班上的幼儿学着儿歌学穿鞋,效果非常好!有些孩子都会正确穿鞋了,心里很高兴。

可是班上有一个女孩——暄暄,还是不能分辨出左右脚,经常性地穿反,她的这一现象,我便在联系本上写明暄暄在园穿鞋的情况,并且附上了这首儿歌,请家长配合她练习。下周一午睡起床,我奇怪地发现她会穿鞋了。一时还不能相信,忙问旁边的幼儿,鞋子她自己穿的吗?我还让她脱了下来,有意放反了,让她再穿一次,嗨,还真穿对了,我摸了摸她的头,还在班上表扬她,暄暄会穿鞋了,她也乐了。在班级“穿鞋子”比赛中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她妈妈说:“这些日子在家也在练习,跟她讲“小搭扣往外边,小弯弯在里边…”有了这首儿歌配上,易于暄暄学。通过比赛活动,也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孩子的进步离不开家、园的携手共育。

这样叫宝宝最可爱


名字是区别人与人的称呼,而昵称呢就要亲切些,可以叫得有个性,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那大家都来说说在家里爸爸妈妈们对自己宝宝的昵称吧

网友妈咪:这样叫宝宝最可爱

硕妈眯:我一般都习惯叫他宝贝或阿妞(闽南话对孩子的爱称)有时候也叫硕硕一直都没给他取小名(他爸爸说男孩子取什么小名叫硕硕就可以了)

彤彤妈:在家里严肃时就叫宝宝的学名,平时叫彤彤,表示亲近的时候会叫她小屁屁或小狗狗.刚开始叫彤彤小狗时,她也说妈妈是大狗,可后来她知道那是喜欢她才叫的,就让叫了,每次叫她,她还学小狗叫呢

昊妈咪:因为我家昊爸爸小名叫大为,所以昊就叫小为为!哈哈

深海微尘:我家琪琪有好多的哥哥姐姐表哥表姐,所以叫她“妹妹”,只不知以后会不会是姐姐

果果:我家宝宝小名就叫“果果”,她奶奶会叫她“妮妮”,这也是我们潮州人对小女孩的昵称

夕子姐姐:偶女儿原来的昵称叫宝宝和囡囡,可是后来有一次去健康检查,医生说一定要叫她名字,让她对自己的名字有所记忆,所以我们现在的昵称就叫婷婷,不过偶尔偶还是会叫她囡囡的。

小木子:我们叫诺诺的多,有时也叫宝宝,宝贝,小臭屁,小坏蛋什么的。。。不过她现在会说我不是小坏蛋,你才是大坏蛋!

VIVTOR妈咪:那很多了……宝贝、贝~、小肉肉(沪语)、肉肉、多多、囡囡、小囡……哈哈

杰杰:杰杰自已说自已叫杰宝

父母别这样教宝宝学说话


认为宝宝听不懂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语言环境复杂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

毁掉宝宝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许你正这样做


小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大人耐心培养的,那么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你做到以下几点了吗?

谁没这样“帮”过孩子?

那天,陪孩子去上创意课,内容是制作一副名为《秋天》的手指画。

老师先做示范:给几张纸条画上树皮一样的花纹,用不干胶把画好的“树干”粘在已经涂抹了颜色的背景板上,再用手指蘸上红黄相间的颜料,在“树干”周围点缀些“落叶”……

示范完毕,手工材料发到小朋友手中。在场6位小朋友都是3岁左右,由妈妈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动起手来,有的研究画笔,有的拿着纸条挥舞,有的专注于撕不干胶……

我看着喆同学笨拙地画“树干”,那些纸条被画得乱七八糟,坐在他旁边,有一股想要帮他的冲动在我体内升腾。

妈妈们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你这样画不行,得这样画……”“你看,树干要斜过来一点,这样才好看……”“你别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点颜料,像妈妈这样点点点……”

举目四顾,妈妈们已纷纷上阵,小朋友被指挥着,有的拿着材料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妈妈操作。有个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边玩去了,急得妈妈喊起来:“你过来自己做啊,是你在上课还是我在上课?”

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妈妈的心思都一样——我们爱得很着急,急孩子没用“正确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标,急得忍不住要在他们旁边指点,恨不得替他们成长。

我们是在陪伴还是在打扰?

表姐家有两个孩子,哥哥7岁,妹妹刚满两岁。说来奇怪,已经7岁的哥哥时常跟大人撒娇:陪我玩嘛!怎么都没人陪我玩啊!但妹妹却能自己看书、摆弄玩具,自得其乐。

照理说应该是越小越黏人啊,这兄妹俩怎么倒过来了?表姐解释道,哥哥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独生子,全家人围着他转,他很少有独处时间。而妹妹出生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岁数都大了,表姐一力承担看护重任,当她忙于那些必须且紧急的事务时,妹妹便需要自己打发时间。

表姐还记得,哥哥一岁多时,在家里爬凳子,爸爸立刻拿起手机拍照:“宝宝,看这边看这边。”姥姥赶忙提醒:“宝宝,当心别摔着!”姥爷在厨房烧饭,也走出来举起大拇指夸赞:“宝宝真棒,都能爬上凳子啦!”

爬个凳子而已,却如众星拱月,这就是哥哥的生活常态。只要房间里没他的声音,姥姥姥爷就会轮番呼唤:宝宝,你在哪里?宝宝,你在干什么?所有人都想给他最好的照料,总有人在逗他玩,让表姐头疼的是,哥哥几乎不会自己专心去做一件事,只要没人在他身边,他就无所适从。上学后,这个问题越发突出,读书写字做功课,他通通没法集中注意力。

我们给孩子的关注与陪伴越多,孩子独处的时间就越少。然而,独处是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机会,孩子需要在独处中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会面对自我。能独处才会专注,我们给了孩子那么多爱,却不曾想,过多的关注会打扰孩子的成长。

打扰让孩子失去了什么?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01、被打扰的孩子不专注

喆同学一岁多时,有次在地板上专心搭积木,把积木堆起来又哗地推倒,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很专注,推的时候很兴奋。这时,爷爷凑过去了:“在干什么呢?不要总是推倒,来,我们盖个结实的大高楼。”爷爷边说边拿起一块积木,喆同学却不买账,跺脚大叫:“不,我不要!”

孩子经常会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来无趣的事,请不要随意参与,这可是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发展的好时机。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02、被打扰的孩子不独立

在游乐场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用积木盖房子,摆摆这边,摆摆那边,不知该怎么摆才好,就坐在那里想。他妈妈在旁边提醒:“摆上边,把房子摆高一点,用红色的摆更漂亮……”

如果孩子能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请不要过多干预。我们帮忙越多,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差、依赖性也越强。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他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也许更棒。

03、被打扰的孩子没有好奇心

在动物园的猴山,一个小男孩在看猴子。爸爸催促道:“走了走了,还要看熊猫呢,好多动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小家伙不为所动:“我要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还会嗑瓜子呢,猴子的手指跟我们的一样!”

每个孩子都具备专注的品质,尤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专注观察时,不要为了赶时间而打断孩子蓬勃的发现力。与其走马观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来一次,让孩子尽情享受发现的乐趣、探索的乐趣。

04、被打扰的孩子没有创造力

去看一位朋友,她边跟我聊天边做家务,一岁半的孩子自己在游戏垫上玩耍,试图拿旁边书架上的一本书,却够不着。小家伙环顾四周,把自己的小椅子推过来,慢慢爬上去,把书拿了下来。朋友早就看到孩子在做什么,却没出声,只是迅速靠过去,以便发生意外能够保护孩子。

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是最可贵的学习能力。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最可能产生问题?当然是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想拿放在高处的玩具却够不着,想拿零食却打不开盖子……如果身边有大人挺身相助,就不再需要孩子去思考,而如果没有大人帮忙,孩子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性思维就是在“自己想办法”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怎样的陪伴最能保护孩子的天赋?

小区里,孩子最多的地方有两处:沙堆和水塘。

这天散步,路过沙堆,看到几个孩子在玩耍,多是爷爷奶奶带着,只有一个小男生是爸爸陪在身边。老人带孩子很仔细,奶奶们捧着水壶,一有机会就凑到孩子嘴边给喝几口,不停帮孩子擦手、整理衣服,嘴里唠叨着:别玩这个了,容易迷眼睛,沙都灌进鞋里啦,硌脚,过来我帮你弄干净……只有那位爸爸饶有兴致地看着儿子,一直没说话。

当别的小朋友都陆续被爷爷奶奶带走时,那个小男生突然从沙堆上站起来,对爸爸说:“我鞋里有沙子了。”爸爸温和地问:“那该怎么办呢?”小男生想了想,坐下来,自己把鞋子脱掉进行清理。

在小区的水塘边见过一位妈妈,当老人说“别离得太近,危险”时,她只是紧跟在孩子身旁,伸手护着孩子,保持一种随时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势。孩子用树枝拨拉水面、捡石子扔进水里,她很紧张,却始终一言不发,直到孩子心满意足。

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类大脑是通过“感受”来学习的,每一次感受,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画面,新的画面与之前储存的画面不断进行比较,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画面,脑细胞在这种比较与扩展中变得越来越活跃。这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模式,需要两个条件才能达成:一是自身经历产生真实感受;二是在一次次重复中逐渐完成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有独立空间去感受和接触事物。

那位爸爸,给了孩子真实感受的机会;那位妈妈,给了孩子重复探索的机会。这是我见过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边,却不打扰你。

“请不要打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不合时宜的关心就是打扰。很多妈妈都说孩子不专心、坐不住,恰恰是因为孩子受到的关注太多了。大人已不满足于能看见孩子,还不断通过语言和行动进行关心和管束,最终演变为干预和控制,结果就是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甚至扭曲。

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若没人打扰他,这种专注就会逐渐变成他自身具备的品质,而如果总是被打扰,他的专注力就会慢慢丧失。

每个孩子都自带天赋而来,与其想方设法激发,不如先好好保护。

当孩子独自玩耍、自得其乐时,哪怕你觉得他做的事很无聊,也请保持尊重,默默旁观;

当孩子研究碗里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时,哪怕你洁癖发作几近抓狂,也请深呼吸,别让责备打断他的探索;

当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来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时,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请耐心等候,别用你的热心帮助阻止他的尝试。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嘘,别出声。

看完以上这些,家长们是否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呢?快快做起来吧!

相关推荐

  • 小班宝宝穿鞋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三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三位老师很烦恼。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学过的儿歌《鞋宝宝》,我觉得儿...
    2021-10-26 阅读全文
  • 宝宝扔鞋子事件 中午起床的音乐响过,孩子们纷纷从床上坐了起来,没睡着的更是兴奋,快速穿好衣服、鞋子,在老师的提醒下有序地喝水、上厕所,而没睡够的孩子则是慢吞吞地穿衣、拿鞋子……老师一边帮孩子们整理衣服、床铺,一边招呼...
    2020-10-09 阅读全文
  • 教育叙事:小班宝宝穿鞋子 小班大部分的孩子还分不清裤子和鞋子是不是穿反了,每天起床我们几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裤子和鞋子穿的对不对,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会自己穿,但是当老师发现他们穿反去纠正并让他们换过来时,有的孩子能穿对了,但还有...
    2021-05-10 阅读全文
  • 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鞋子在这里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鞋子在这里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按物品特征分类。 2、操作目标:能用棋子统计不同靴子的数量,并比较数目的多少。...
    2021-08-19 阅读全文
  • 小班宝宝不适应,常规差,培养方案在这里! 小班入园不适应怎么办?小班幼儿常规差怎么办?别担心,新生入园问题很普遍,关键在于幼儿园老师要有耐心,要讲究方法,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并逐渐培养日常常规。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
    2020-01-13 阅读全文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三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三位老师很烦恼。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学过的儿歌《鞋宝宝》,我觉得儿...

2021-10-26 阅读全文

中午起床的音乐响过,孩子们纷纷从床上坐了起来,没睡着的更是兴奋,快速穿好衣服、鞋子,在老师的提醒下有序地喝水、上厕所,而没睡够的孩子则是慢吞吞地穿衣、拿鞋子……老师一边帮孩子们整理衣服、床铺,一边招呼...

2020-10-09 阅读全文

小班大部分的孩子还分不清裤子和鞋子是不是穿反了,每天起床我们几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裤子和鞋子穿的对不对,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会自己穿,但是当老师发现他们穿反去纠正并让他们换过来时,有的孩子能穿对了,但还有...

2021-05-10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鞋子在这里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按物品特征分类。 2、操作目标:能用棋子统计不同靴子的数量,并比较数目的多少。...

2021-08-19 阅读全文

小班入园不适应怎么办?小班幼儿常规差怎么办?别担心,新生入园问题很普遍,关键在于幼儿园老师要有耐心,要讲究方法,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并逐渐培养日常常规。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

2020-01-1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