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于宝宝早教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0-09-30 幼儿早教故事 幼儿早教活动方案 幼儿早教故事大全家长对于9个月宝宝早教怎么做
我家儿子9个月大了,礼拜一带他去打预防针,顺便做了体检,医生说我家宝贝的说话能力有点缓慢,急死我了,该怎么办?
网友睿宸:我们家宝宝也说话有点慢,别急。
网友快快活活:我儿子也就会爸爸妈妈叫喊,其他的我们都听不懂了,叽里旮旯儿的。
网友郭德纲的分:我们以前也这样,后来不断给她讲话,进行早教就好了别急。
再来看看网友分享的早教技巧:
网友乐力钙:给宝宝买挂图和绘本,教宝宝吧,还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儿歌什么的,让宝宝听。
网友老姐:九个月的宝宝,早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让宝宝多爬——这是我三年的早教生涯中,感觉自己最做的不够的地方。另外,多读儿歌童谣之类,宝宝该学说话了。
网友i一体:首先妈妈应该和宝宝经常交流,通过谈话、做游戏、运动等方式来实现父母和宝宝之间的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妈咪育婴网:看来各位宝爸宝妈都是有很多心得。其实9个月的宝宝,语言能力发育快慢都是正常,因为有的比较早讲话,有点比较早爬行,有的比较早学走路这些都是正常,家长千万不要有攀比心理,只要宝宝健康成长就好了。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一些早教方法:
音乐篇:音乐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培养宝宝想象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宝宝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时,有很多机会需要运用想像进行创造。如,在舞蹈中,宝宝“闻乐而思”,灵敏地感知特定的时间、空间的各种情态,把音响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映出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表情幼儿音乐脑(右半球)的经常活动还可促进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加强左右两半球的联系,为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游戏篇:9个月的宝宝对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能对某一玩具或者事件的感兴趣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父母需要多鼓励宝宝进行游戏和运动。比如说妈妈可以跪或者坐在地板上,然后将宝宝脸朝外抱在自己的胸前,注意正确的姿势:一只手扶着宝宝胸部,另一手托着宝宝的PP,将足球放在宝宝正前方然后开始让宝宝伸出一只腿,帮助他用脚踢到球;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跟着往前移动,能够让宝宝继续踢着球向前走。每次宝宝的脚碰到球的时候妈妈需要配合的说一些鼓励的话或者发出欢呼声,如果有两个小“球员”能面对面地来回踢球,效果就会更好了。也可以让宝宝自己玩,把注意力转移到玩具上,学会用不同的摆法和方式使手的技巧得到进步,同时使注意时间延长。学会独立玩的宝宝能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和感知外界事物,将兴趣从依恋母亲转移到外界,为将来离开母亲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语言能力篇:9个月的宝宝已经能理解一些常用词语,并会用动作表示词义。宝宝学大人的样念念有词时,要即时予以鼓励;宝宝说得不准确时,大人可在一旁缓慢而清晰地把准确的语词说上几遍,但不必纠正他的发音;这时候宝宝说话虽然还含糊不清,但他有强烈的沟通欲望,大人要注意观察,及时予以应对。
总结:早教方法千千万万,但一定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不要盲目进行早教,不要急于求成,这样会误导宝宝,甚至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就9个月宝宝早教的注意事项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9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要求反抗了,如果宝宝特备反对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免得引起反面效果;
2、9个月大的宝宝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都想碰一碰,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什么都制止孩子,这样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有危险的东西,父母要多次强调给宝宝,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记忆力只有一天,明天很可能就不记得了。
3、宝爸宝妈是一面镜子榜样,千万不要在宝宝面前有不文明及错误的行为,这样会给宝宝造成不要的示范作用。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早期教育:一周宝宝怎么样早教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一周宝宝怎么样早教,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出生一周应该怎么早教是很多家长都想了解和知道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困惑的问题,家长应该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宝宝就有了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宝宝一出生宝宝们就开始在做一些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摇头,有时候一个小的肢体动作都是宝宝们无声的语言,只是我们家长不了解而已,那么,究竟对一周宝宝应该怎么样进行早教呢?以下是我们介绍给家长们的一些早教经验供家长们参考:
1、呀呀儿语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2、母乳喂养
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3、照镜子
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4、眼神的交流
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5、共同歌唱
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在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说:“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也可以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6、换尿布时间到
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用不同质地的布料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也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让他有个触觉体验
以上介绍的这些家长对自己宝宝的早教应该有所了解,每个宝宝对感知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只要做家长的做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宝宝的每一个变化,这样,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每一个不同的动作进行不同交流,有时候家长还需要多对宝宝做肌肤的接触,让宝宝感知家长对他的爱抚,更好的增进母子关系,在让宝宝听音乐的同时可以给宝宝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这样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对宝宝的智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从0开始得到很好的智力开发,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去观察自己宝宝的每一个变化,对一周宝宝的早教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抓住宝宝的每一个动作去给宝宝做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家长可以试着和宝宝们对话,一周的宝宝是有听觉的,只是对家长的语言以动作表达而已,只要家长抓住时机对一周宝宝尽心尽力的引导,我们相信宝宝一定会对家长的付出有所回报的。
宝宝做事拖拉怎么办
举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拖着不办;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总要拖到两个小时以上……不少家长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拖延症却在孩子们中间日趋蔓延。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父母不管不问,儿时的拖延症甚至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造成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点击下面视频,来听听开福区新竹二小的郑湘莎校长怎么说吧!
1
生理原因
不少家长想当然地以为,拖延症只是隶属“坏习惯”范畴,但诸多研究表明它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在大脑功能分区中,与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的脑区,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当这部分区域功能受损或不活跃的时候,大脑排除杂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注意力也会严重受到影响,做事效率会显著降低。如果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比同龄人逊色,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仿佛“慢半拍”。
如果孩子在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方面,明显比同龄人逊色,那么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加诸如跳绳、打球、下围棋或者游泳等运动,刺激孩子神经末梢和协调功能的发育。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应该给孩子下达过多的学习任务,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多运动,同时可在睡前对孩子进行全身按摩。
2
心理原因
总是拖拉的孩子,通常不快乐。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父母总是不断地在“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标,很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强势的父母,孩子很无助,只能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斗不过你,但是可以拖”,并由此强化了自己的拖拉行为。
想让孩子不把“拖沓”当武器,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心。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于尊重孩子和给孩子选择权。孩子的责任感,表现在他能主动、有效地完成与他有关的事情。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应该到了小学阶段写作业的时候才开始强调,而是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开始。责任感的培养,并不是不断地给孩子下达指令或者提要求,首先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对待孩子的事情,父母正确的行为态度应该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你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你必须自己承担”。如果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你一直喋喋不休,孩子往往会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来与你进行软对抗。反过来,如果你从一年级的时候开始,便把写作业的事情交给孩子,孩子慢慢地便学会自己去掌控时间。
3
行为原因
有的时候,孩子拖拉只是单纯行为层面的。但是,在拖沓的行为背后,其客观的原因往往缺乏时间观念,缺少计划性和做事没有条理,又或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力没法集中。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就意识不到用两小时的时间做完原本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是一种不当行为或者会带来某种损失。当孩子没有计划性或者做事没条理,不能很好把握事情的重点和节奏,那么势必效率会大大降低。此外,如果孩子写作业时,环境嘈杂,总是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自然难以专注于完成作业这个既定目标。
面对孩子的拖拉行为,父母一定要明确一定的界限,让孩子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一旦孩子出现越界行为,必须要给予合理的惩戒,以提高孩子的行为自律性。以培养“准时”为例,可以给孩子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准备好书包,5分钟后出门”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如果孩子写作业磨蹭,那么不断地嚷嚷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自己不急,让孩子急。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肯定会问他原因。当孩子得到教育后,就会认识到磨蹭带来的害处,第二天就会加快速度。
4
拯救拖拉孩子实战小技巧
1
任务重组
有了拖延症的孩子,很难短时间内通过自我束缚来改变拖拉的行为,作为父母可以通过心理学层面的“任务重组”策略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比如说,尽量缩小设定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写作业为例,过去如果你规定孩子2小时完成作业,他总是完不成。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可以让他半小时做4道题或者5道题,目标明确的短期项目,往往比长期的开放型任务更容易被及时完成。
2
增加计时性活动
有的时候,孩子拖拉原本只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但如果这种拖拉变成习惯,便会蔓延到所有的事情之上。因此,想要让孩子拖拉的事情变得有效率,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比如说,让孩子在半小时内做一个绿豆冰棍。在孩子做冰棍之前,先规划一下流程,并预估一下每一个流程需要多少时间,以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速度性游戏,让孩子意识到:原来我竟然可以这么快!
3
改变评价角度
不要总是埋怨孩子,你老是这么“拖拉”。在提醒孩子时,少说“你很慢”,而是有意识地强调“你可以快起来”。为了加强孩子对“快”的认知,闲暇时可以多和孩子玩计时性竞赛游戏,比如说比赛看谁穿衣快、比赛谁出门快等,同时不妨多让孩子赢。“你比我更快”的结果,作为一种非常有激励意义的评价,对于孩子改变拖延症而言往往比上百句“孩子,你太慢了”要管用。
4
给时间设定明确界限
当孩子有了既定任务,父母只需要给他一个到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的节点表,然后提前5分钟提醒他进入“执行”状态,并且在时间节点到来前提醒他一次,让他自由支配自己的“工作”节奏。其实,无论孩子还是大人,没有谁会喜欢自己的行为突然被强行制止。所以,你可以考虑利用一个闹钟或是计时器什么的来帮助你。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尽量避免说“待会儿”、“很快”这些字眼,而应该明确为“10分钟”后或者“5分钟”后等,一方面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清晰认知,另一方面也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心理准备期。
三岁宝宝爱哭家长该怎么办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他们的哭有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发泄情绪,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发脾气。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
我家的小男孩已经上幼儿园,平时也不娇惯,但是遇上一点点事情,就会哭,跟他讲道理当时会好,但下次还是会同样的发生。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3岁这个年龄男孩女孩都一样,还没有形成大人期待的男子汉的性格。他刚刚才粗浅的意识到男孩头发短,女孩头发长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哭有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发泄情绪,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发脾气。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
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哭得多,有几个原因:
1、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比如孩子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父母亲就老是去“关心”他,一会儿就来问一问、摸一摸,表示过多的担心;又比如孩子为什么事不满意或为得不到某些东西而哭,父母就想尽办法让他不哭,把他想要的东西全给他。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
对策: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家长千万不要助长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不过,在孩子情绪过分激动时,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者给予一点亲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给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
2、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
对策: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3、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对策: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帮助(或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孩子向外走,孩子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孩子两下,孩子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当宝贝行为粗暴时,家长该怎么做
场景一
那天天气晴朗,小区里的孩子们都在沙坑里玩沙子,羽煊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铲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抢在手里。秋秋来夺,羽煊一把把他推倒,接下来孩子哭、大人喊,一场混战……
场景二
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羽煊玩,妈咪也怕他闯祸,干脆在家自己玩吧!可稍不顺心他就发脾气,那天他喜爱的小汽车可能是没电了,怎么也不走,他举起来就摔,妈咪说了几句,他就踢妈咪两脚。
1.设定界限
孩子小时候难免和小朋友有肢体冲撞,不见得都是什么暴力倾向。所以,对于孩子之间偶尔的攻击行为,家长不必特别在意。如果不论大小“毛病”都要控制、惩罚,势必造成孩子的谨小慎微或逆反。但如果这类行为变成经常性侵犯行为,并带有报复性和恶意的时候,建议家长予以严教,不能护短。
2.讲究方法
如果孩子采取各种攻击性行为仅仅是为吸引你的注意,只要没有危险,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利用冷处理让他彻底受到冷落。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明白,他的这一招丝毫没有效果,那么他会考虑放弃。
3.创设良好的环境
针对孩子行为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可以为他创造一个有足够大的空间、足够多的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的活动场所,让他有充裕的玩耍时间,感受良好的气氛,减少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应尽可能避免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4.增加体力运动
体力运动是发泄孩子旺盛精力的一个好方法。体力上的对抗和竞争虽说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但它是在一定行为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特别强调规则性。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这样的对抗性游戏,激发他的拼搏精神,树立他的规则意识等。
5.减少不良视觉影响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所以父母对孩子看什么样的节目、书籍应该有所选择,要做到心中有数和正确辅导。
6.加强亲子沟通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可以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情绪;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传授正确的方法。特别是2-3岁的孩子,缺乏关注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
7.教孩子宣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自控力较弱,烦恼、挫折、愤怒等情绪易于引起攻击性行为。适当的哭诉、发泄可以减轻他心中的不满,只要不以暴易暴、伤害他人就行。
8.帮助孩子学会正确交往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由于分寸没有掌握好,比如手比较重或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就生拉硬拽,这样就要劝他动作“温柔”一点,表示友好多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
9.良性的心理暗示
有的小男孩会欺负小女孩,家长可以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用男子汉的品格提醒他,“男子汉是不欺负人的”这样激励的话常常挺有用。另外,还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受攻击的小朋友等,引导孩子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让孩子“感同身受”。
10.问清原委
经常听到孩子抱怨:“爸妈不讲理,什么都不问就怪我!”特别是在对孩子“制裁”之前,应该问问他为什么打架?为什么摔东西?如果原因在于周围的环境或父母和其他人的失误就不能一味地只责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