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孩子是否有个好习惯,跟爸爸妈妈有关
发布时间:2020-09-30 幼儿好习惯故事 幼儿园好习惯说课稿 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是否有个好习惯,跟爸爸妈妈有关,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都是相信这句话的,一个家庭之中爸爸妈妈有着良好的各种习惯,那么他们的孩子身上肯定也有着良好的习惯;相反,孩子身上就会有坏习惯。
1.对人有礼貌
在文明礼貌方面,孩子远不如早些年那一群孩子好,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现代人都住在商品房里,周围的邻居一个都不认识,孩子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样生活在一个大院里,一起玩,见人就会打招呼,所以在礼貌上方面缺少强化意识。
事实上,这也只是一个借口,爸爸妈妈有礼貌,孩子肯定也会见人微笑,打招呼,有礼貌。
2.要尊重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他暂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尊重,不过大人都知道,比如在别人讲话时不随意插嘴。
爸爸妈妈平时就要对孩子有所要求,爸爸妈妈讲话时,孩子要好好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再说话,不能打断别人的话,这其实就是在尊重别人。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孩子肯定也能够慢慢学会,并不需要过多地对孩子严格要求,好的习惯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
3.要懂得感恩
如今很多孩子没有学会感恩,总是觉得爸爸妈妈的付出是应该的。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家庭大多孩子少,孩子是全家人的焦点,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所以就不会换位思考,也不懂得感恩。
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懂得如何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辛苦,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会感恩。
4.爸爸妈妈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样,而不是坏榜样: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效仿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顶嘴,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顶嘴,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顶嘴的行为让爸爸妈妈觉得非常生气,在生气的同时也会担心孩子这种脾气以后怎么和人好好相处。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爸爸妈妈首先应该找出孩子爱顶嘴的原因,然后跟孩子说明不能顶嘴的原因,要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一、孩子为什么爱顶嘴
1.孩子心里苦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心里面有委屈。一些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并没有先了解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孩子初衷是好的,但是爸爸妈妈的不理解和不包容,就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很多的委屈,因此,就会和爸爸妈妈顶嘴了。
2.孩子不知道尊重别人
孩子爱顶嘴可能是因为孩子现在还不知道尊重别人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那些才是尊重别人的行为。如果孩子不知道尊重之道,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蛮横、顶撞。
3.爸爸妈妈不信任孩子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得不到爸爸妈妈的信任。一些爸爸妈妈总是质疑孩子,因此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尊重自己,不信任自己,就总会想和爸爸妈妈争辩,所以就会出现爱顶嘴的坏习惯了。
4.爸爸妈妈做了坏榜样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就是喜欢和别人争论。孩子非常擅长模仿,如果爸爸妈妈没有以身作则,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行为,就会直接模仿了。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然后再教育孩子。
二、怎么纠正孩子爱顶嘴的行为
1.告诉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正确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包括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语气,如果孩子有顶嘴的习惯,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其改正。
2.明确原因
爸爸妈妈要先搞清楚孩子爱顶嘴的原因是什么,不要委屈和冤枉孩子,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和性格养成有着不良的影响。
3.多和孩子交流
平时,爸爸妈妈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交流,还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出现顶嘴的情况后,爸爸妈妈一定要先找到孩子顶嘴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要怎么做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上一年级,总是会把学校的东西拿回家,比方说拿同学的本子、橡皮等等。为了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们在家里使用东西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拿,要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
孩子其实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但孩子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经过多次教育都不见改正,有的孩子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却还会做呢?
孩子的世界其实是非常单纯的,有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拿。爸爸妈妈要怎样教育和处理呢?赶紧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严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就算是捡到一件小东西也会上交给老师或者爸爸妈妈,但是一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想着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规,让孩子有一个好习惯。
2.喜欢的东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会有欲望,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的欲望,所以我们在饿了之后就会寻找东西吃,在渴了以后就会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就想要拿到手里,如果无法获得的话就会哭泣。
有时候,孩子的这些心理欲望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偷东西等行为。比方说,孩子某一天回到家会带回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告诉孩子这样子做是不对的,然后跟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人家。
3.及时纠正
孩子如果出现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如果爸爸妈妈默许孩子可以乱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长大以后就有可能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4.提前跟孩子说明
爸爸妈妈要提前和孩子说明,一些东西是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拿的。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到了幼儿园或者别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事先和别人打声招呼,在得到允许或是不允许的情况之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拿别人东西这个坏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的话,以后可能就会变成小偷小摸,这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要帮他纠正过来。
孩子胆子小跟爸爸妈妈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的胆子很小,那肯定是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压力和负担,会让孩子无法释放天性,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很胆小。
那么,爸爸妈妈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呢?又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的胆子变大呢?
哪些误教育区让孩子变得胆小
没有“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总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很多爸爸妈妈有没有实现的梦想,于是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
没有兴趣的教学是失败的,孩子的潜能也没有办法被挖掘出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了畏畏缩缩不敢坚持自己想法的个性。
过分保护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都特别宝贝,总是担心孩子出去会遇到危险,所以不让他出门。其实过度保护反而是错误的,这样会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等到了孩子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孩子就没有足够的能力了。
太严格
孩子要学会释放天性,如果爸爸妈妈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或者对孩子过于严格的话,那么会让孩子的天性无法得到释放,让孩子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跟着爸爸妈妈的想法来生活,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胆子也不大。
怎样让孩子的胆子变大
好的环境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所以爸爸妈妈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成长,孩子的天性才能够得到释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要充当纠正者的角色。
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
都说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爸爸妈妈不胆小,足够自信的话,那么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会变得勇敢。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类似的故事。
让孩子有独立性
要对孩子有信心,让孩子经常出去走走,多多交朋友,尝试和陌生人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解决,遇到选择的时候也不要畏首畏尾。
孩子如果胆小的话,会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再胆小。
爸爸妈妈一定不能纵容孩子的这四个坏习惯
孩子从生下来,就需要父母的关爱,甚至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多多宠着自己,想想自己小时候也希望这样,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当然对孩子多加呵护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妈妈要理智,千万别宠坏了,如果孩子出现了下面的行为,一定要制止,不能惯着!
1.大人说话假装听不见
一提醒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直接漠视大人的话。
分析:事事做提醒,下指令,会让孩子养成被动的习惯,渐渐地还会厌烦,不想理会你说的话。这种习惯发展下去,会让孩子变得目中无人,不懂尊重别人。
纠正方法:说话时尽量走到孩子跟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他的肩膀,呼唤他的名字,关掉电视等行为都会有助于集中他的注意。如果他不听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
2.得不到就发脾气,甚至动手
一要玩具,父母不肯,就大发脾气,看电视时只看少儿频道,转台慢了都要闹一番?
分析:在人前一闹,愿望就被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粗暴。将来遭遇拒绝、遭遇挫折,哪还有好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纠正方法:孩子发脾气时,应该默默地把他抱起来,或是平静地注视他,等孩子自己安静下来。妈妈们要知道,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3.说大话,夸大事实
人家有2辆小汽车,孩子就说自己有5辆,人家考了90分,硬说自己考了100分,争吵起来,不依不饶。
分析:你可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如果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证明孩子的虚荣心越来越强。
纠正方法:了解孩子说谎的目的,告诉他即便是说谎,目的也不一定能达到。谎说多了,别人可就不信了。纠正这种现象,对比较小的孩子,讲故事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4.过分依赖父母
早上等着妈妈帮穿鞋,晚上等着妈妈帮收书包,发现上学没带水彩笔,气急败坏地给妈妈打电话,“快送过来!”
分析:这样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一点小事就开始着急慌张,遇事从没想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纠正方法:大人平时切忌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完成事情;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自信。
好的习惯就像一抹清新的阳光,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孩子就会少走弯路了!
爸爸妈妈要培养这些影响孩子性格和命运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长和进步。所谓,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又塑造性格,而性格又决定命运。
宝宝睡眠、吃饭、睡眠和大小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妈妈。孩子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如果从小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宝宝吃饭习惯要从小培养
1,新生儿因每次进食量较少,常常是不定时进食,因而需要按需喂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进食量会逐渐增加,家长也要培养宝宝按时就餐的习惯。
2,如果宝宝每天按时就餐,到吃饭时间就会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道蠕动,产生食欲,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宝宝消化系统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消化能力水平低,胃容量小,越小的宝宝生长发育越快,对营养的需求量也越大。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满足宝宝日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注意事项:宝宝吃饭的环境不要太嘈杂,以免影响进食情绪;进食最好一次性喂饱,一次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让宝宝含饭不咽或边吃边玩;进餐的位置要固定,不要边走边吃。
教宝宝正确使用餐具
1,训练宝宝使用餐具可以增加食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所以,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宝宝用奶瓶喝奶。等10个月以后再培养使用杯子喝水、奶或者果汁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拿不稳,或者呛到、洒出来,但只要多练就会慢慢好转。1.5岁的时候,宝宝基本就可以自己捧着杯子喝水了,刚开始只需要在杯子里倒一点水,然后试着用手扶着让他们喝。
2,1岁的时候,家长要教宝宝自己吃饭。从开始手把手的教,到宝宝自己拿着小勺舀着吃。也许最初学吃饭会比较糟糕,且弄得到处都是,但家长要尊重宝宝吃饭的热情。
注意事项:吃饭前先给宝宝洗手,餐具要选择安全、无毒、小巧玲珑且不易摔破的,教宝宝吃饭时要看好宝宝,以免发生烫伤、被筷子戳到等危险状况。
培养宝宝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1,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睡眠习惯又要确保宝宝足够睡眠的前提。
2,宝宝睡觉时消耗的氧和能量最少,可以很好的消除疲劳。同时,睡眠有助于脑细胞的发育和完善。
3,睡眠期间,宝宝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比清醒时增加3倍,有助于生长发育。
培养宝宝大小便习惯
1,了解宝宝大小便的规律,培养定时大便,自己坐盆的良好习惯,从小进行常规性训练,有助于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提高宝宝自信心。
2,培养宝宝大小便的习惯,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让宝宝有规律的大小便,可以在大脑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提高机体的工作效率,保证各器官良好的工作和休息。
家长该如何安排宝宝一日作息?
1,每天坚持让宝宝按时进餐、睡眠、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婴幼儿身心正常发育。
2,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能保证他们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合理的作息可以保护宝宝的消化功能。
3,注意幼儿的睡眠安全,仔细观察宝宝睡眠状态。健康的宝宝在睡着以后安静、呼吸均匀,头部略有微汗,有时候还出现一些微小的表情;如果出现烦躁不安,时而哭闹乱动,睡后易醒或宝宝皮肤干燥发烫,呼吸急促,脉搏加快,摇头抓耳等现象,应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4,根据婴幼儿不同月龄的生理特点进行安排。年龄越小,吃睡的时间和次数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
5,根据季节特点,冬季也常可安排晚上早睡一些,夏季昼长,晚上可稍晚点上床,午睡时间可适当延长,保证宝宝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6,一天作息要动静结合,脑力和体力活动结合,室内和户外活动结合,让宝宝生活的有规律,精神愉快。
不同月龄的宝宝睡眠次数和时间对照表
年龄次数白天睡眠(小时)夜晚睡眠(小时)总睡眠(小时)活动时间(小时)饮食次数间隔小时2-6月3月4日1.5-28月10日14-181.5-263.5-47-12月2月3日2-2.51013-152月3日541-3岁1月2日1.5-21012月13日3月4日3月4日4注意事项:按照作息安排来执行,最好不要随意更改,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
不同月龄宝宝作息参照表
因为不同月龄的婴幼儿,其生理特点不一样,所以每天作息活动安排也稍有调整。
7-12个月婴儿的一日作息安排参考
7:00-7:30起床、喂哺
7:30-8:30室内活动
8:30-10:30睡眠
10:30-11:00喂哺
11:00-12:00室内或户外活动,做婴幼儿体操
12:00-14:00睡眠
14:30-16:30室内或户外活动,做婴幼儿体操
16:30-18:00睡眠
18:30-19:00室内活动
19:00-20:00盥洗、坐盆
20:00-22:00睡眠
22:00-23:30喂奶
22:30-次日继续睡眠
13-18个月幼儿的一日作息安排参考
7:00-8:00起床、坐盆
8:00-8:30早餐
8:30-10:00室内或户外活动、游戏、喝奶
10:00-11:30睡眠
11:30-12:00午餐
12:00-14:30午睡
15:30-17:30室内或户外活动、游戏
17:30-18:00晚餐
18:00-20:00室内活动
20:00-21:00盥洗
21:00-次日睡眠
19-24个月幼儿的一日作息安排参考
7:00-7:30起床、坐盆、盥洗
7:30-8:00早餐
8:00-9:00室内活动
9:00-9:30上午加餐
9:30-11:30室内或户外活动,游戏
11:30-12:00午餐
12:00-15:00午睡
15:00-15:30下午加餐
15:30-17:30室内或户外活动,游戏
17:30-18:00晚餐
18:00-20:00亲子活动
20:00-21:00盥洗、喝奶
21:00-次日睡觉
25-36个月幼儿的一日作息安排参考
7:00-7:30起床、坐盆、盥洗
7:30-8:00早餐
8:00-9:00室内活动
9:00-11:00户外活动,游戏、喝水
11:00-11:30午饭
11:30-12:00室内活动
12:00-14:30午睡
14:30-15:00下午加餐
15:00-17:30室内或户外活动、游戏、喝水
17:30-18:00坐盆、吸收
18:00-18:30晚餐
18:30-19:30亲子活动时间
19:30-21:00盥洗、坐盆
21:00-次日睡眠
很多妈妈不注重宝宝生活习惯的养成,但事实上“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高招妈妈培养孩子好习惯
一、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
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儿子爱上了识字卡。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成了我与儿子的精典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妈妈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消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2、物质奖励
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小书架。买回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二、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故意忽视
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
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儿子吐舌头。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着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2、责备和不赞成
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蓝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历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里扔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3、自然结果
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