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对孩子安全教育?
发布时间:2020-09-30 安全教育笔记中班 小学安全教育笔记 安全教育笔记导读: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分类进行,即不能“吓”着孩子,又不能让孩子“轻视”安全的重要性。如果学校能开一门安全教育课程,是不是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呢!这种教育甚至比课本知识还要重要吧!
在家庭教育环节,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就是“安全教育”。
很多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安全”,但大都又没有进行专项、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很多安全经验都来自孩子自身一次次的“实践”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所以,进行系统性安全教育非常必要。,
但是,进行安全教育也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质,不然会适得其反。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危险规避性”受到遗传影响度为50%!
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天生谨慎,骨子基因里都奉行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凡事小心谨慎。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就不能过分强调“安全教育”。过于渲染“危险”会使得这类型的孩子更“胆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安全教育”,就要以了解安全知识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各种安全常识即可。
这样的“浅教育”,也会使这种类型的孩子非常注重“安全”。
而还有另一部分孩子,遗传中本身就不具备“危险规避性”,非常乐于挑战一些危险刺激的事情。
那么,这种类型的孩子就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
对这样的孩子,就不妨强调“危险在身边”,进行“吓唬性”安全教育。yjS21.coM
即使如此,也很难束缚住这种类型孩子“探险”的心。
当然,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有很多项,在此不一一赘述,仅就暑假期间应重点关注的两项安全事项列出来供家长们参考:
1、 远离水!水是生命之源,但也能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结束一个生命。我们已经听到很多关于水所酿成的家庭悲剧,所以,尤其是暑假期间,父母还是应该教育孩子远离水源,不要在没有保护措施的地方游泳玩耍,甚至旅游时也尽可能避开这些区域。这一项也是中小学校放假时,老师反复嘱咐家长的安全事项。
2、注意交通安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并不知道在马路上应该“怎么正确行走”。比如说过斑马线的规则、红绿灯的规则、骑行自行车的上路行驶规则等等。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没告诉过孩子:当孩子从公交车或汽车下车后,应该从车尾部过马路,以避免被后面来车因看不到而出意外。等等这些交通经验几乎可以编一本书。据统计,因不懂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事故占了很大比例,所以,交通安全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点。
生活中还会有很多需要教给孩子的“安全常识”,在这里无法列的全面。即使作为父母来说,能事无巨细地教给孩子也的确有一定难度。
所以,如果学校能开一门安全教育课程,是不是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呢!
这种教育甚至比课本知识还要重要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怎么样对孩子家庭教育?
人是十足的感情动物,有七情六欲需要表达,而表达的方式又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感情来维系,关系的好与坏跟感情的表达方式有关,人和人之间的很多误会、不理解等,多是由表达方式不恰当,沟通有误造成的。
亲密的人之间尤其是这样,恋人之间也好,母女之间也罢,表达方式不恰当,很容易造成误解和伤害。而这种伤害往往是隐性的,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
回忆我的童年,我是个敢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就是面对高高悬在头顶的巴掌,我也必须要说,也许是为自己辩解,也许是说明事情的真相,总之是有话就要说的孩子。为此挨了很多打,但依然本性不改。
由于自己体会到过有话不让说的痛苦,因此在对女儿的教养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让孩子自由表达,只要你有话要说,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洗耳恭听。
可是,孩子的天性跟我不一样,她是个性格温和的孩子,从小就注意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眼力见儿”“会看事儿”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不会激怒父母,更不会火上浇油,似乎让人省心不少。
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就算我让她言论自由,可是说出来的多数是理性层面的,比如事情的原由,她的做法和想法,表达感受的不多。
而且,我发现她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会把一些顾虑和担忧放在心里,我想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的心理一定有一些积郁情绪需要释放。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更是指心理,而维护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这种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都是在表层显现的。会表达是一方面,让别人能够理解又是一个方面。
在亲子关系里,我和女儿都需要学习恰当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减少误会、委屈、怨恨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使沟通渠道保持通畅。
有良好的沟通,家庭教育才会有效。而良好的沟通,有赖于家长的倾听。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善于倾听孩子的感受,沟通就完成了一大半,很多时候教育不需要我们做更多,能做好这一点,就事半功倍了。
当然,现在说出来的这些想法,都是经过碰撞、磨合、反思、实践之后的阶段性总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层出不穷,我要学习的还很多,提前学习,走在问题发生的前面,做到未雨绸缪,这是最好的了。我需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两年以前,有段时间,我跟女儿的关系非常紧张,我几乎天天都要生气,常常声嘶力竭的训斥,现在想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儿。
那个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女儿跟我的情绪是对立的,凡是都要跟我较量一番,你说东她向西,好似青春期提前,似乎要证明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我的情绪也是焦虑急躁的,不知道心慌慌的想要干什么,脑袋里的思维都是混乱的。总之就是看她哪儿都不顺眼,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满意。
那是非常痛苦的一段经历,现在想来本应是亲密无间的母女俩,彼此看对方的眼神都是疑惑和对抗的,还有一些厌烦。这种状况大约持续了有两三个月,直到有一天早晨的大爆发,让我幡然顿悟。
那天早晨,我在楼下厨房里做饭,她在楼上喊:“妈妈,我的hellokid英语教材书哪去了?”我听见就上楼了,然后给她找出了那个东西。本来我想转身下楼,可是,女儿嘟嘟囔囔的说:“怎么又是你找到了?我找了半天,就是没找的。怎么老是你赢?!”语气里是极其的不耐烦和厌恶。
hellokid英语香港朗文教材
我大吃一惊,第一直觉是:我的天呀?!这是我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吗?怎么变得如此陌生和可恶!
我当即一屁股坐在床头,眼泪无声的流下来。女儿冷冷的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自己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老公看我没下去吃饭,就上来叫我,看见我那个样子,忙问是怎么回事?
我抱着他嚎啕大哭,还是说不出话来。老公拍着我的后背安慰我半天,我才断断续续的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抽抽搭搭的说:“这到底是怎么了?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养个孩子为什么呀?……”我那个伤心和委屈就别提了。
老公把女儿叫上来,让她给我赔礼道歉,我看着她不是心甘情愿的脸说:“你先不用道歉,这肯定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一定是我这儿出了什么问题,你先去上学吧,让我好好想一想。”
老公送了女儿上学回来,赶紧过来看我好些了没有,他说:“你不能这样,这会吓着她的,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事你不能跟她较劲,你也不要跟自己较劲,如果天天吵吵闹闹的,这日子还怎么过呀?”其实,老公不是很会哄女人的那类男人,但是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往往看问题比较客观,说话也常常一针见血,听见“较劲”两个字,我的脑袋突然敞亮了,我们最近的情况就是这种状态呀!我不仅跟女儿较劲,也跟自己较劲。
我希望自己能像我看到听到的那些优秀的母亲一样,什么事都做得让人满意,什么错误也不要犯,事事都按照标准来执行,事事的结果也都要完美无憾。这就是我内心里对自己的苛求,而事实是我根本就做不到,于是我每天纠结在内疚、不满和郁闷里,心根本就无法静下来,本就焦躁的情绪变得更加易怒。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都让人顺心如意,表面上我比较民主,潜意识里却希望她凡事都听我的,就算很多事可以商量,商量的结果就是她被说服。
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在对抗中消耗彼此的感情,从亲密变成敌对,我们就像战斗中的敌我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我自己没有看清这个状况,老公看出了我在较劲,女儿看出了我在对抗,所以她说出了“为什么总是你赢?!”这样深刻的话,就是这个“赢”字,让我醒悟到,我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证明我能赢,不是为了证明女儿要输,在这里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不要做统治者,女儿也不是我的奴仆。
下午接女儿放学回家以后,我搂着她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什么事都做主?你什么事都说了不算?你认为妈妈做什么事都比你好?你心里很不服气?”
“你在家里是老大,爸爸、我、舅舅和舅妈都得听你的,每次我不听你的,你就跟我商量,最后还不是得听你的。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赢不了你,我很难受。”
原来女儿想赢了我,这是她的自我想要挣脱束缚,是潜意识的在反抗,我以前只看表面现象,觉得女儿很懂事,凡事都好商量,也以为自己还是民主的。哪知道她的内心如此的压抑和抗拒。
现在爆发出来就好了,就像一个脓包,你不挤它,它就一直在危害你,挤破了,就好做消炎清理工作了。
“妈的好闺女呀,妈妈也是很多事情不懂,就像我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妈妈一样,我也在学习,也要犯错误。我是心甘情愿养育你的,我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想凡事总赢你,我跟你是战友,咱俩是一伙儿的,有事得互相帮忙,得一起想办法,这样咱们家的日子才能过得舒心。妈妈以前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我以为跟你商量了,你同意了就没问题了。我哪里知道你不是心甘情愿的呀,以后我会注意不跟你较劲,不会要求你凡事都听我的,你有什么感受都跟妈妈说,你不说妈妈也不知道,我就按照我以为对的去做,结果是错的也不知道。我要有哪里做得不好,你不喜欢,你就跟妈妈说,妈妈尽力去改。”
从那天以后,我一点一点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也经常问问她:“你觉得这件事这样做可以吗?你觉得高兴吗?妈妈这样做你喜欢吗?”等等问题,我也坦诚的表达我的感受,比如:“你这样做,我很着急,担心你没写完就困了,一困你就容易闹脾气,我也容易烦,所以,咱们还是都控制一点,你快一点,我也不催你,好吧?”
在表达感受的过程中,我总是要加上这样的话:“我不喜欢的就是这个行为,但是我很爱你。”“我知道自己是个急脾气,我有点要着急了,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错。”
有一次,我背着女儿在屋里绕圈玩,就像小时候一样,她在我耳边说:“妈妈,以前你说我的时候,或者是你打我的时候,我特别生气,我在心里说你的坏话,说你讨厌,你说,我还是好孩子吗?”
我的心一惊,我童年的一幕幕的心理感受马上就回映上来,我好似又是那个挨打以后。心里忿忿的思绪不着边际的小孩:“让你们打我,等我长大了,走的远远的,再也不会来了,看你们还打不打我!我讨厌这个家,讨厌你们!”
我轻声细语跟女儿说:“这很正常,我小时挨打的时候也这样想过,人生气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坏孩子,长大也不会是坏孩子的,你看,妈妈现在不也不是坏人吗?不也对姥姥他们挺好的吗?你可以在心里想想,可以说出来,没有关系的,我会分得清哪是你的气话, 也不会怪你的。再相爱的两个人,也有闹矛盾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说的一些话彼此都不要计较,你看,我跟你爸生气的时候,我经常说他,他怪我了吗?等火气过去了,我们不还是挺好的吗?只是要控制自己不能说太过分的话,我就从来不说离婚这样的话,也不骂人,这样就不会造成伤害,你爸也不会计较。你要记住这一点,无论你做了什么,妈妈都是爱你的,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
女儿说:“妈妈,我知道了,我以前说完你的坏话,心里很害怕,担心自己变成一个坏孩子。”
我的心很沉重,以前一直纠结在控制自己的脾气上,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要体贴理解孩子,以前自以为是的理解,看来很多时候还是不了解孩子的心。
从那以后,我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脾气也不那么急躁了,跟女儿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会倾听了,不只是听孩子表面的话,而是听孩子的心声。我发现孩子看我的眼光越来越温柔了,还经常跟我打闹开玩笑,让我也肆无忌惮的笑,生活也感觉轻松了。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教遗传密码,也许自己都不知道,我要克服的就是不要让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再遗传到女儿身上,以后她也是要做母亲的,希望她不要像我一样痛苦的剖析自己,纠正自己,让孩子的心理轻松,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真心的接纳她爱她,这是我目前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一切还只是开头,还要继续努力。
家长怎么教育好孩子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什么样?
姑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无论是怎样的父母,“榜样”也好、“教练”也好,“保姆”也罢,都有一个共同问题要面对,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对父亲来说,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妈妈的性格与脾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妈妈性格温和,孩子性情也趋于平和,内心世界稳定;妈妈如果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孩子也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做事容易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绪是做现代妈妈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1
妈妈要学的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在看到自己孩子优缺点的时候,做母亲的都不要立即就反应出来。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孩子需要空间去自己成长,母亲随意而过多的评价,往往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动力,而更多在意母亲的反应。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急躁又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可能就是这个“虚”没做好。做不到不露声色、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无法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母亲情绪的包容,要么变得谨小慎微,要么对抗性强,亲子关系难以顺畅。
2
妈妈要学的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妈妈一直强势的状态里一点点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实际上是通过示弱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孩子的内心会因此逐渐自信而坚强。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对孩子一直强势的父母,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妈妈要学的第三个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母亲真正的教育力量在于“柔和”。你会发现,越柔和的母亲,有时候带动孩子的能力越强,越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叫嚷的母亲,则往往难以胜任真正引导和带动孩子的重担。
每位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家长的心态应该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我们需要特别解读以下两个字:一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礼,这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家长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给他穿、给他洗(已经足够大的孩子)。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们讲一些东西的时候,家长再把道理点出来。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才会主动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干扰源。也就是说,孩子内在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长必须拥有情绪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静下来,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无法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状态,你读任何教育理念都是无效的。因为不能内化和沉淀,你就无法拥有实施教育的资本,无法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己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事实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视,《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孩子们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家长要怎么教育孩子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响?有个答案,我记忆至今。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你的三观里,其实藏着孩子20岁后的样子。
是的。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孩子打家长怎么教育
曾在幼儿园见过不少前来接送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万般疼爱。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心确实是无私的,就算偶尔会教训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现在家庭孩子都少,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没有多少父母会选择打骂孩子的,一般都是讲道理和孩子谈心。打骂孩子的父母不多见了,可是却能见到对父母打骂的孩子,虽说那不过是孩子年幼不懂事的行为,但如果父母不进行制止与早期教育引导,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不但不知道尊重父母,还会养成任性暴躁的坏习惯。那么,面对孩子打骂父母,到底该如何教育呢: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正确的教育方式
不和孩子对打对骂
这是那些习惯打骂父母的孩子的父母经常做的事情。只要孩子对自己又打又骂,那么父母马上和孩子开始了“对打对骂”,就像是两个有矛盾的外人一样,他讲他的理你说你的理,你给我一巴掌我打你一嘴巴子,整个就是一场闹剧。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孩子这样,那只会让孩子明白,原来父母可以这样“对打对骂”。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家里人一定不要“起哄”
我说个身边真实的情况啊,有一次春节,我和一家子的兄弟妯娌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到某一人家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对打声,还以为是两口子大过年的打架,结果一进门才发现,原来是十岁的儿子和妈妈打在了一起。这家孩子第一次和妈妈这样打骂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像看热闹那样在一边起哄,还说看看谁能打过谁之类的话,结果孩子为了争那个“第一”,对自己妈妈是又踢又打还嘴里学着说粗话。平日里只要孩子发脾气一家人就会在一边看一边笑觉得孩子长本事了。记住了,当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好玩。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立刻制止
每一个孩子在某些时期都有过挑战父母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哺乳期的时候,宝宝会试着去咬妈妈,有些妈妈会觉得很开心,哎呀孩子知道咬人了,可第一次纵容了宝宝的行为,那么宝宝一定会是一次比一次狠。宝宝年纪再小他们也明白爸妈喜欢自己什么行为不喜欢自己什么行为,如果你稍加给宝宝一点小教训,宝宝一定会明白的。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及时制止决不纵容。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和孩子平日的交流不要出现打骂行为
家长平日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就给孩子一定程度的小惩罚,比如作业没写好,那么让孩子重写并加倍,然后和孩子安静一点的谈一谈,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不对,那么孩子一定会诚心的接受这样所谓的惩罚。但如果你发现孩子作业没写好,马上对这孩子一顿大吼大叫,不分青红皂白一大打骂,孩子可能刚开始怕你,可时间久了孩子一定会习以为常,甚至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你。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在孩子出现打骂父母行为时紧紧盯着孩子
这也算是唤起孩子良知的一种心理战术吧。只要不是那种被家长惯的无法无天的孩子,打骂父母成了每天必须做的事情的孩子,这一招应该还能管用。在孩子情绪控制不住要打骂父母的时候,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眼睛紧紧盯着孩子,大声问孩子你这是要做出打爹打娘的行为吗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失控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也是瞬间给孩子提了一个醒:你面前的是你的父母,是辛苦养育你长大的人。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平日注意加强孩子情绪自控力的锻炼
打骂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整天就做一件事,不是骂父母就是对父母挥拳头,正常来讲那不过是偶尔一次罢了。孩子并不是不明白父母是不能打骂的,可是却因为控制不住情绪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行为。那么你就要在平日注意加强锻炼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凭着自己的情绪进行。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教会孩子尊重与被尊重
我曾见过一位家长,带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因为要排队上滑滑梯,那位家长竟然很小声的告诉自己孩子:把前面那个小孩推下去就很快轮到你了。结果当然是前面那个孩子被退了下去,还被摔伤了,而当那个孩子的家长和孩子责问时,那个孩子和家长理直气壮的回答:谁让你们那么慢的,摔了活该。如果家长不教会孩子尊重与被尊重,那么一定会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你教给他的用在你身上。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父母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还是那句老话,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习惯。有不少父母性格就过于暴躁,不管和谁,一旦有不满意的时候不是满嘴的污言秽语,就是挥动着拳头。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看到,他们会习以为常,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如此。对于那些习惯打爹骂娘的孩子,我个人不觉得是孩子的本性或者说是天生的,基本上都后天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师,父母的一切,绝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