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流淌:应对情绪冲突父母孩子一起成长
发布时间:2020-09-30 幼儿园排泄情绪说课稿 幼儿园健康情绪说课稿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孩子需要充分体验不同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需要体会当情绪得到抒发之后的愉悦感受。所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让情绪得以抒发。
3岁多的齐齐放学后,跟妈妈回家,路上在超市买了包饼干拽在手里,回到小区,几个正在玩滑板车的大孩子凑上来:“齐齐,你手里是什么呀?吃的吗?”齐齐下意识地捂住饼干袋子,大孩子们嚷嚷着:“齐齐,小气鬼!不给我们吃,就是小气鬼!”齐齐还没回过神来,大孩子们已经闹哄哄地骑着滑板车走了。齐齐气鼓鼓地回到家,妈妈让齐齐换鞋,齐齐生气地喊:“讨厌!”把鞋子狠狠地扔在地板上。“齐齐,你那么生气呀!来,扔这个吧!”妈妈说着,递给齐齐几个海绵球,齐齐使劲地扔着,边扔边叫:“讨厌!讨厌!讨厌!”扔了一会儿,齐齐开开心心地去洗手吃饼干了。
齐齐显然是因为被大孩子说成小气鬼而生气。齐齐妈妈的一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给予了孩子两个支持。第一是替孩子表达了“生气”的情绪,第二是引导孩子安全地把情绪抒发出来。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这两件事。
孩子正在体验“生气”的情绪,父母帮孩子用语言命名这个情绪“生气”,孩子就会把体验到的情绪感受跟情绪的名字对应起来,几次以后,当他再度生气的时候,就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表达情绪这件事对孩子很重要,对成人更是如此。当我们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我们就不会被情绪左右,就能有意识地去调整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很多成人,一辈子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原本只是为某个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而生气,当下通常不会表达,转了几个弯,会在别的人别的事情上过不去,原本只是简单的一个生气的情绪,结果却派生出许多复杂的情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回到刚才的案例中,齐齐妈妈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给了孩子几个海绵球,孩子通过扔球的过程将情绪抒发了出来。在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充分体验不同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需要体会当情绪得到抒发之后的愉悦感受。所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让情绪得以抒发。跺跺脚,跑一跑,捶捶枕头,叫一叫、喊一喊,大哭出来等等,这些方式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健康的宣泄情绪的好方法。
在孩子爆发情绪的当下,父母只要记住做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帮助孩子的情绪健康发展,而要做好这两件事,父母必须同时学会觉察,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对于父母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请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
婴幼儿期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无缘由的闹情绪而无所适从。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不仅体验着安全、快乐、满足、亲密和依恋,同时也体验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敌意、抑郁和挫败感。而家长要做的就是识别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家长这样说过“我儿子才五岁,在家里特别爱发脾气,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每次他发脾气的时候,我总想给他一巴掌,然后将他关起来自我反省。可是又有点舍不得!”我就反问她“您知道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吗?孩子那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孩子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家长想了想说“屁大点孩子能为什么事,总是莫名其妙的呗!”这就反映了好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孩子闹脾气的原因和目的。孩子也不懂自己闹脾气的方式对不对,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该怎办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情绪有正确的识别。
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晨刚刚起床,妈妈让孩子自己穿鞋,然后着急的去给孩子做早饭。结果突然听到孩子哇哇大哭,还用脚踢地上的鞋子。妈妈见了以为孩子不想穿这双鞋,就又给孩子换了一双鞋,刚刚转身孩子又发作了。气的妈妈大发脾气,严厉的训斥孩子。事后妈妈才知道,当时孩子是因为自己穿不上鞋而气的大发脾气,后来是气妈妈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家长要识别孩子发脾气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发脾气,或者家长可以适当给出孩子几个选择,如问孩子“宝宝你是不想穿这双鞋还是你穿不上鞋呢?”,这样妈妈就会慢慢明白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并游戏模仿愤怒是什么样子的,悲伤是什么样子的,开心是什么样子的……等到孩子学会了各种情绪,那么他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正确运用了。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有时候孩子在发脾气或哭闹的时候并不是在悲伤或愤怒,他只是想要让父母关注他,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其实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对情绪没有正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试着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哭是伤心的时候运用的,愤怒是委屈的时候运用的……然后在了解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后告诉孩子“宝宝,妈妈刚刚不知道你是想要干什么,以后你可以告诉妈妈,因为发脾气其实是很伤心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表达情绪。
最后,家长要促进孩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一点,发脾气是可以的,但是发脾气的时间过久对身体有害的。然后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一件事发脾气就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好好地表达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是否需要发脾气。最后,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大多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比如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喜欢砸东西,那么他的父母中往往有类似通过破坏来发泄愤怒的行为。所以家长自己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引导孩子十分重要。
总之,对于孩子总是闹情绪、发脾气的家长来说,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和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将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将来的人际关系等等!
帮孩子轻松应对考前情绪
一、自我诊断:您的孩子是否具有以下的症状?
症状一: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激动,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甚至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抖动。
[处方]找一两件高兴的事去做,也可以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愉快故事,与家长在饭桌旁讲一些高品位的幽默小品。这样,整个家庭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或者有意识地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扫地、擦擦桌子等。陪父母聊聊天,出去散散步。也可以适当地去找同学轻松轻松,因为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同龄人在一起可以互相鼓励,找到慰藉。
症状二:失去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
[处方]自信心不足,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知识不能扎实地掌握,还存在知识空白点。这时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夯实基础知识。另外也要注意回忆自己的优点和考试的成功经验。早晨起床时马上暗示自己心情愉快、有信心,适当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放松情绪。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多进行本书中所列举的提高自信心的心理训练,克服自卑情绪。或以伟人、杰出人物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人物,遇险不惊、沉着机智是他们的优点,这正是在高考临场中要树立的典范,在心中树立他们的形象,也能帮助自己以良好的心态参加高考。
症状三:越是临近考试,越是觉得知识生疏;越是拼命复习,越是觉得掌握不扎实。
[处方]这是心绪紧张的具体表现,属于正常现象。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疲劳战术的恶果,必须缓和绷得太紧的神经。具体方法为: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但不能过于剧烈;一旦感觉到学习得特别疲劳了,立即放下书本,休息锻炼。即使在这时,头脑里仍然要注意对知识系统的完整梳理和把握。
症状四: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对很小的事情也容易发火。
[处方]在疲惫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有时也很容易发火。内向的考生这个时候可出去散步,看看风景,平复心情;外向的考生在不伤害他人和自身的情况下发泄一下,如大笑、大哭、打枕头等,但要有度,否则引起情绪失控,只会适得其反。
症状五:怀疑自己得了“健忘症”,不仅对所学知识常常遗忘,日常生活也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处方]这时需要暂时放下所有功课,做一些放松训练,以减轻直至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具体做法是:全身放松地坐在一张软椅上,脚撑着地,两臂自然下垂,双眼微合,深呼吸10次。吸气时收小腹,绷紧身体。呼气时要慢慢放松下来,心中默念:我的左手变得很沉重,我的右手变得很沉重……就这样把左右手、臂,眼、脚都缓慢地默念2―3遍,同时专心体验各部位的沉重和松弛感。然后默念:我现在开始全身放松,我感到非常轻松、非常的舒服,我的心情很愉快……为配合训练,也可选一些轻松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症状六: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如呕吐、拉肚子、过敏等。
[处方]身体出现不适,就要注意合理饮食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用刻意地吃得特别好,如果肠胃不适应的话,反而会收到负效果。考试前既不可空腹,也不可过饱。要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每天定时睡觉、起床,调整好“生物钟”也是保证最佳身体状况的方法。很多身体不适的原因也有心理紧张的因素,可以参照消除紧张感的方法使自己放松,心理上轻松了,身体上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症状七:出现失眠,晚上难以入睡,越是逼着自己睡,越是睡不着,结果白天没有精神。
【处方]不要硬逼自己入睡,可以用一些小方法诱导自己睡觉。如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在第二次吸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放松,……”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反复地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绪激动的词语和景象来占据自己的思想。用这个方法来催眠。不可急躁,不应急于求成。
症状八:临考怯场,一进考场就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感,不能放松下来。
[处方]考试前做好精神、物质上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放松紧张心情。精神准备除了要凋整好情绪外,也可以适当做些“幻想式的应考法”测试,暗示自己能够沉着、成功地通过考试。还应熟悉到考点的行车线路,考场所在的学校、楼层、教室,考场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编号甚至厕所的位置。看考场后,心里不断暗示自己:我的座位真好,我一定能正常发挥。这些准备工作都能缓解怯场心理。
症状九:精神难以集中,总是走神,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处方]当注意力集中得不是很好时,最好先放松一下而不是拼命地去看书,适当放松一下再回到桌前看书时,会发现你的注意力比没放松前强很多。有些考生复习得很累了,在有厌倦心理的情况下,注意力就难以集中。这时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些比较容易做的题目,不要做非常难或怪的题目,然后从易到难,精神状态会更好一些。
症状十:一紧张就想上厕所,在考场上也总想上厕所。
[处方]这种现象是紧张造成的。考前几天若能每天闲侃、散步或娱乐一阵,保持心情愉快,有利于预防应考尿频现象的发生。同时控制饮水量,这对降低排尿频率大有帮助。在考试当天,早、午餐少喝或不喝饮品,少喝一点菜汤。考完后则可适量饮矿泉水,以供新陈代谢所需。另外,在饮食中适当降低含盐量,以免因口渴而饮水过多。
父母应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探讨的一个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专家们把它定义为四个主要的成分:
一是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二是运用情感进行思考的能力;三是理解和分析情感并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方面的能力;四是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其实,这个定义强调了情感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更加聪明。那么怎么样来促进孩子情绪智力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先来做个测试吧!
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今天在学校有同学打我!”
身为父母的你,这时候的反应会是……
答案A——“这种小事别放在心上。”
答案B——“你不会也教训他吗,你有没有打回去?”
答案C——“我现在很忙,晚一点再说。”
答案D——“还好吗?有同学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让我们公布正确答案吧!重视孩子情商的父母亲之答案,会是最后一个——D。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情商高手的基本功,就是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要能很快了解自己的当下情绪。因此父母在这个情况下,应先帮助孩子辨识出现有的情绪状态:“所以你不开心了?”,“所以你感到委屈了?”。
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会带来两个天大的好处。
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了,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
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心理难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别人,别人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会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第二,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我认识一个妈妈,周末会带着她初二的孩子去上瑜珈课。原因是她发现孩子上了中学之后,个性变得急噪。而她自己有做瑜珈的习惯,就带孩子一起去上儿童班。孩子渐渐地学会静心,放松的技巧,脾气也随之温和多了。另外,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第三,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该如何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信?
事实上,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四,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乐观孩子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有次老师当众批评他的历史成绩。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还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
而在碰到挫折时,例如孩子上台演出不理想,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
第五,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重视情商的父母亲在孩子参加这些团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会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例如“我的孩子个头比别人高多少?”,或者念着“我的孩子学习比别人快还是慢?”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较量“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此外,也应鼓励孩子学会分享。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临离开时,她的妈妈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拿出一个纸袋,要女儿送我们每个在场的同学一人一张相同的磁带(那时还只有磁带),现场顿时一片欢呼,因为那是我们共同偶像的最新歌曲专辑,同时也不免狐疑:“不会吧?哪有寿星送礼的道理?”
同学说:“我妈妈的意思是,每个好友一份,这样在我们念书很累的时候就可以听同样的音乐,有着同样的心情,让我们感情更加亲密。”一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这个贴心好礼。而现在想来,这个同学妈妈的做法,不但让孩子会记得这个特别的聚会,更重要的是,她教导了孩子如何分享快乐。有些父母亲在孩子的派对中,只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注意力的焦点,而错失了培养孩子人际关系能力的良机。真正高情商的家长,则会鼓励孩子去招呼大家,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
同时,也别忘了鼓励孩子主动向他人提供协助,这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父母亲该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而主动提供帮助。不妨常问孩子:“你有注意到有谁特别需要帮忙吗?”,“你觉得你能够做些什么去帮助别人吗?”而在孩子提供他人协助时,例如帮家人提东西,则该立刻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14、15岁之前,是情商能力培养及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若能积极地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让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得以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让孩子有能力去经营一个成功与快乐并存的美好人生!
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设个“出气角落”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脾气、发脾气都是正常的。父母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个专门的区域,作为全家人发泄情绪的场所。父母与孩子共同约定,无论当时心里有多不痛快,都不能随意发作,也不能迁怒别人。深吸几口气,把气愤、难过等强烈的感情压抑下来,立刻参与到其他活动、游戏或工作中去。回到家以后仍觉得心里不舒服的话,完全可以一头扎进“出气角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宣泄“情绪垃圾”。
当孩子在“出气角落”宣泄情绪时,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除非孩子觉得有人陪他聊聊天更好。当孩子自愿从“出气角落”出来的时候,父母将会看到一张神清气爽、笑逐颜开的可爱面孔。他们还会主动分享反省的心得体会,寻求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布置“出气角落”的2点建议:
1。“出气角落”可以是一个宽大的旧沙发,或是几张软垫子,最好能有一个帘子(方便与其他空间隔离开),布置得温馨舒适些。
2。可以放些旧的毛绒玩具、画笔、白纸、小杠铃、图书等,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习惯的发泄方式,如拍打毛绒玩具、胡乱涂鸦、做点运动、阅读喜欢的书籍等。
●打个秘密暗号
孩子最喜欢秘密,也最珍惜秘密。父母的一方可以与他设定一些“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暗号,比如眨左眼表示“干得不错”,眨右眼表示“继续努力”,右手小指碰头表示“停下来,想一想”,竖大拇指表示“你是我的骄傲”等。平时可以适当使用这些暗号,形成相互间无言的默契。当孩子拿到五角星,父母眨一下左眼,他会比听到口头表扬更加兴奋和喜悦;当孩子学会跳绳,父母眨一下右眼,孩子将备受鼓舞,更加勤于练习。当然孩子也会时不时打出几个动作,看父母是否心领神会,父母必须要反应敏捷才行。
在孩子即将当众发怒的时刻,再多的劝告都已经苍白无力,甚至只起到反向的作用。此时,父母充满信任的眼神,加上右手小指碰头的有趣动作,却有神奇的效果。孩子的脸部线条可能会变柔和,急促的呼吸也渐渐平缓,紧握的双拳伸展开,一场“危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化解了。当孩子暂时平静下来后,父母最好马上带着他远离当时的情境。
●来个“亦褒亦贬”
有时候,批评不当也可能导致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
1。分寸把握不到位
父母千万要记住,不赞成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他本身的否定,一定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平时一向很乖,有一回感冒了却提出要吃冰淇淋。父母假如借题发挥,由这一事件轻率得出“你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小孩”这样的结论,孩子当然会忿忿不平了。
2。表达过于直接
开门见山的责备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想指出孩子当天上午对长辈没有礼貌的言行,聪明的做法是先从孩子的优点说起,赢得他的好感,特别要列举他平时礼貌待人的“闪光事迹”,随后引出上午的不礼貌事件,形成强烈落差,最后请孩子自己分析和解释。
“亦褒亦贬”的批评方式能够满足孩子与日俱增的自尊心,提升他的自我期望,引导他适度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反应,不失为提升孩子控制情绪的一大高招。
●做个平衡补偿
孩子做游戏输了,他当然会郁闷、不开心。但是如果每次父母都能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告诉他“你是最棒的”,孩子就能逐渐克服消极的内心感受,坦然而从容地投入到下一个游戏中。这就是情绪的相互补偿起了作用,将有力的积极情绪与较弱的消极情绪配对,缓冲消极情绪发作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
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通常容易犯“火上浇油”的错。孩子的坏情绪已经像火山那样一触即发,父母还要当众呵斥一番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导致后果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在“暴风雨”来临前夕,父母能慈祥地看着孩子,温和地安慰和劝说,轻描淡写地替他解围,并迅速把他带离情境,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能就不会熊熊燃烧起来。对待孩子的怯生现象也是如此,父母越是煞有介事地要求他当着陌生人的面表演,他越是害怕退缩。不如先让他很自然地和陌生人说说话,一起做游戏,相互熟悉后,孩子反而愿意把自己的“拿手功夫”秀出来。因为他内心的恐惧情绪已经与共同活动的愉悦感发生了“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