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长的“教育攀比”玩坏孩子的假期
发布时间:2020-09-30 幼儿园家长玩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玩的游戏当最后一门课考完,中小学的孩子们冲出校门口的一刹那,他们或许会对自己说“考完了、放假了,终于可以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儿童乐园、动画片、玩具都等着我吧,我来了……”殊不知,等待他们的也许就是一夜的兴奋和几天的放纵,随之而来就是各种的“假期辅导”。
笔者的孩子刚结束小学一年级上半学年,在放假后的首周,兴奋的她快乐地去找小区的小伙伴玩耍,却发现小伙伴们都很“忙”,不是在上语文、数学等课程辅导的“提前班”,就是在上奥数、口算、口语、作文等能力提高的“训练班”,要不就是舞蹈、书法、绘画和朗诵等素质培养的“特训班”。寒假变相成为孩子的“第三学期”,笔者这种没报补习班的家长俨然成了“异类”。
关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让广大家长绞尽脑汁的难题。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课外班,从“琴棋书画”到“十八般武艺”,从“音律歌舞”到“诗词歌赋”,各种“拔高”“培优”“助学”。随着假期的到来,这种另类的“教育攀比”迎来了小高潮。
为什么在全社会倡导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孜孜不倦、前赴后继地给孩子“排满课表”,与孩子“互相伤害”?尤其安排在假期这段本应让孩子得到彻底放松和享受快乐的时间段里?“不能输”的心态是症结所在。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中,一些家长充满了“忧患意识”,寒暑假正是“弯道超越”的黄金期。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从小不抓紧怎么能行,假期最不能松懈,要不任由孩子疯玩,开学收不回来心怎么办。”
“大家都在补课,你的孩子不补,要是落在别人后面可不好。”
“平时不开小灶,哪能考得上名校,正好假期有时间,赶紧上上弦、加加劲。”
……
朋友们的回答,让笔者也纠结起来:“是不是我家孩子也该去报一个寒假班呢?报了,孩子少了玩的时间,不报又怕跟不上。”经过几番思想斗争,笔者选择了放平心态,尊重孩子的快乐和选择。
在笔者看来,家长们让孩子追寻进步的同时,应理性对待所谓的补习和提高。适当的补习巩固无可厚非,适量的兴趣培养亦可怡情,但过度、盲目的“追求”各类辅导和补习,就显得得不偿失。首先,辅导和补习需要与学校的知识同步,义务教育的宗旨是知识和能力并重,过多的“拔苗助长”肯定会适得其反;其次,兴趣培养要“量体裁衣”,不同性格的孩子肯定有不同的爱好;还有,孩子爱学和家长强迫学的效果大不相同,“削足适履”很有可能扼杀孩子本有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特长,给个性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其得到自由的释放其实是更好的选择。wWw.yjS21.com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大多数孩子盼着放假,为的就是有自由的空间,可以尽情地玩耍。充满玩耍的童年对孩子来说才是一个完整而快乐的童年,才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童年。孩子们在假期中需要小伙伴,需要朋友,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会倾听和谦让,在玩耍中培养担当和互助,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和感情,意义非凡。家长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不要盲目攀比、人云亦云,被所谓的培训机构“绑架”,不要把自己的选择当成孩子的选择,要给孩子多留出些空间。让孩子好好玩耍、充分休息,才是放假的本意。还孩子一个快乐的假期,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各界的努力。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孩子天性,才能让孩子的童年更加快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暑假到了,孩子们离开了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回归家庭生活后,代为看护的大多为老人,很容易溺爱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就会养出一些坏习惯!等到开学在纠正,真的要费很大的力气,不如从一开始就杜绝这些坏习惯产生的可能!
1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非常折腾。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假期里可以没有规矩。比如睡懒觉,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吃零食
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而且,吃太多零食,热能转变为脂肪,堆积在大脑组织中,导致神经网络发育不良,也会使智力水平降低。
对策
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3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把看电视排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三位,纯粹是因为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发生许多冲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对策
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会变笨、坐太久活动不够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
4“宅”在家
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因为天气太热而中暑,就不让孩子出门了,其实做好完善的防暑措施,孩子还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对策
周末早晨天气不太热的时候,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5两面派
说到老人带孩子可能会过分溺爱,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这些看护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容易变成小小“两面派”。事实上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长很不利。
对策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稳主意,然后尽量和其他看护人沟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把孩子在这一天里的表现说一说,评议评议,不是开“批斗大会”,只是把事情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当然,着重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赖心
本来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自己吃饭、上厕所、收拾东西了,待在家里,在老人照管的情况下,又变得事事依赖。这些“退化”行为,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对策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独立完成。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长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让他自己慢慢做,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对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反过来,还可以让他帮大人一点忙,他会因为自己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来疯
自己在家的时候好好的,一旦带出去,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变得任性起来。要么疯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对人不太有礼貌,不让别人好好说话;要么就表现得很“拗”,一定要这样那样,不然就撒娇耍赖发脾气;或者有很强的表现欲,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我来!”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场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说他最好。
对策
“人来疯”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关注不够多,如果父母平时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孩子内心就会很安稳,不需要在特殊场合来获取额外的关注。不过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小孩子变得兴奋,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只需要用平静的口吻简单地告诉他“要讲礼貌”、“不要打扰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过分训斥孩子,这会很伤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气
作息紊乱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晒到太阳的时间少了。光照不足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你可别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状态不佳、脾气臭臭呢!没准就是抑郁的表现。而孩子通常觉得“我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不仅在家为所欲为,连脾气都见长了。
对策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就会遵守规矩,在家就肆无忌惮。是因为家更让他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不见得是坏事。但也需要给他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太过放任,反而会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假期安全,注意事项
不让孩子独自在家,不让孩子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
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家中的药品要妥善保管,煤气阀门要及时关闭,热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孩子外出要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不离开成人的视线;
教育幼儿乘坐公交或私家车时,尤其上下车时注意交通安全;
让孩子牢记一个联系电话,万一发生意外可以立即拨打。
家园共育:小长假,别让孩子被动画片“吸”走!
案例1:一名幼儿总是爱挤眉弄眼,被医生诊断为“视频综合症”,病因是面部神经发育未完全,长时间看色彩变换频率快的视频,导致面部神经痉挛。
案例2:一位家长向记者讲述:“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看喜羊羊,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他特别憎恶灰太狼,有一次,竟然拿起板凳把我家50英寸的液晶电视给砸坏了。”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应该预见到长时间看动画片不仅仅会影响孩子视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长期看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
1、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孩子的眼部到将近6岁才算发育完全。电视有高频辐射,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就会减少眼球运动的机会,导致视力下降。而且很多孩子都是边看动画片边吃饭,这种习惯会使孩子的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2、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暴力行为。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对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也不太了解,而动画片为了趣味性和搞笑效果,往往采用比较夸张的动作和行为来表现。而那些充满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孩子在认知上觉得暴力和武力是合理的,从而,模仿动画片中的形象在生活中也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
3、减少了孩子户外运动的机会。
孩子长时间看动画片,户外活动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妨碍了儿童对大自然的感知及活动能力,也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
但是,动画片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还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烦恼,收获快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如何让孩子“看好”动画片」
1、做好题材的把关,选择能正确引导其价值观的动画片。
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科普类动画片,扩大知识面。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孩子能学到良好的品质,对孩子行为产生正确的引导,如善良、聪明机智、爱心等。
2、尽量陪孩子一起看。
在观看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比较、评价动画片中的人物、情节,让孩子讲述其中优美的文学语言,真正体验其精神实质。
3、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喜欢看电视,而是没人陪孩子玩。
建议家长回家后多抽些时间陪孩子玩,尤其是多到户外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从而逐渐减少孩子对电视的依赖。
让孩子尽情“破坏”玩具吧
女儿正趴在桌边,小心翼翼地摆弄着它们。
“你怎么把我买给你的生日礼物全拆了?”我火冒三丈,“你要不要把家里的房子也拆了?”这才玩了几天啊!玩具飞机是我从海南带回来的,花了我一个月的稿费呢。
女儿战战兢兢,央求着我:“爸爸,给我十分钟,我就能把它们装成原来的样子。”我说那你现在装给我看,心里想,这么多令人头疼的东西,看你怎么安装。我气呼呼地坐在边上,冷眼看着她。
女儿将那些零件分门别类,小心分开,然后一丝不苟地组装起来。谁知,不到十分钟的工夫,那玩具飞机、火车、坦克就都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我试了试,竟惊喜地发现,那火车原先跑起来咔嚓咔嚓地喘气,现在那杂音居然消失了,飞机飞起来也比以前轻巧了许多。
我大喜,原来女儿不是瞎折腾,真的学到了一点名堂。
打那以后,她拆她的,我也不去管她了。只是要求她再拆玩具时,别乱丢乱放,注意摆放整齐。女儿郑重其事地点点头,默默记在心里,果然以后拆的东西再多,也看不到凌乱的场面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时,女儿还摘取了全校冠军的奖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放手让你的孩子去“破坏”那些玩具吧!那里有孩子的思维在闪光,灵感在闪现,那些被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的玩具,会给孩子一双搏击长空的坚实翅膀。
家庭教育-别让炫富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们经常发现,身边很多小孩子虽然年龄小小的,可是攀比和炫富的心理却特别强,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不利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呢?
1.贫富意识对孩子的坏处
一方面,对于家境较好的孩子,贫富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以为是,而且不会太懂得如何去珍惜和保护身边的人和事物,更会在同学朋友之间经常出现攀比和炫富的心理行为,这无疑对孩子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形成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他的成长发育。
另一方面,家里经济物质条件较差的孩子,他们由于很多方面都没有其他孩子的条件那么优越,所以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会使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不良影响。
2.如何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
要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首先应该从家长方面入手,很多家长都想尽量让孩子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孩子平时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尽力满足,甚至孩子没要求要的东西,家长也会主动送给孩子,家长的这一行为无疑会助长了孩子的强烈贫富意识。
其次,家长没必要让孩子到贵族学校读书,这样反而会使得孩子的贫富意识变得更加明显,让孩子到普通学校和其他小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反而有帮助。
此外,家里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不要养成攀比心理,引导孩子努力学习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不要因为先天因素和家庭条件差就倍感自卑。
3.怎样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的贫富意识要淡化,孩子的正确金钱观更要树立好。首先,家长不要让孩子有求必应,孩子需要买的东西,家长应该先衡量物品的性价比以及孩子使用的必要性,如果确实对学习成长有帮助,那么就可以考虑买给孩子,而且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和珍惜所得到的物品。
其次,教会孩子如何理财,让孩子有自己的零花钱,家长引导孩子如何去存钱和花钱,这样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且也可以从小锻炼孩子的理财意识。
此外,贫穷的孩子不要去攀比他人,富裕的孩子不要去炫富他人,家长在这一点上必须教育好孩子,这也是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方法。
育儿观:不要拿孩子做攀比
育儿观:不要拿孩子做攀比下班回到家就听到婆婆在训儿子:“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某某某现在在做什么,你就知道天天要去广场玩,不能做点有利于学习的事吗?”看到儿子小脸上是一脸的不服,回应着婆婆说:“广场上人多得去了,你就知道天天呆在家里,你怎么就不像别人的奶奶一样天天去广场呢?”听明白了,原来儿子又想到广场溜冰去,可奶奶不肯陪,就出现了这一幕。我不能说婆婆的不对,因为老人教育孩子是从攀比中走过来的,她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和存在性。我只能找个借口带儿子去广场玩玩。等儿子消气后,再跟儿子重谈了这个话题。我问:“奶奶跟你说的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儿子说:“我没错,奶奶不陪就算了,还老拿我跟别人比,哼!不理奶奶了。”说着,委屈的泪水还在眼里打起转来。我边把儿子拥到怀里,边激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妈妈告诉你,奶奶呢!也是为你好所以才这样说,但她也是有错不应该拿你和别人比,我家睿睿是很优秀听话的孩子,那能说比别人差呢!是不是?即然奶奶老说你作业没完成,不肯带你出去玩,那睿睿下次记得要把作业先完成后,再让奶奶陪你出去,若奶奶还是不肯陪,那你也不能跟奶奶吵,你要想办法说服奶奶,吵说明什么?儿子嘟着个嘴没回应,小家伙还在生气。我接着说,吵说明一个人怕自己理亏,那睿睿把作业都完成了再要求出去玩,那一定不会理亏了是不是?儿子听了点点头。我趁机又说那现在睿睿知道下次要出来玩,为能有理由说服奶奶,那要先把什么事做好?儿子轻声的回道,把作业完成。嗯!睿睿就是好样的,来,让妈妈亲一个,说着在儿子的额头上亲了一口。儿子小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天,但婆婆的攀比始终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痕,从儿子的言语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得到,有时儿子做好某件事后,就会问我,“妈妈,你说像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比我做得好吗?”又或者说:“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做吗?”孩子在忧心着,他担心有人做得比他好,你更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听得让我心酸,才多大个孩子,就承受着这般的压力。
我一直反对拿孩子做攀比,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每个孩子都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人孩子的复制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自己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我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的基石。孩子需要的是一位可以给他们方法,来帮他们“成长”的家长,而不是用攀比做鞭挞,攀比只会把自己的孩子越比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