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引导孩子按时入睡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0-10-14 幼儿入睡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教师引导语育儿观念:引导孩子按时入睡有妙招
宝贝儿,早上好,该起床了!每天早上,幼儿园及以上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是这样被叫醒的呢?在儿子上幼儿园时,基本不太需要早起,只要正常入睡一般第二天早上都是可以起得来的,并且幼儿园里大多都安排得有午睡,想保证孩子的睡眠充足还是很容易的。
当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也是到了贪玩的年龄,如何让孩子按时入睡和起床就成了一件让家长纠结的事儿。一般来讲,孩子受家长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家长有晚睡的习惯,那孩子自然乐得玩个畅快,但是如果孩子睡眠不好,势必会影响第二天上学的课堂听讲的。长期睡眠不好的孩子会比较爱动,在学校的学习质量不好成绩也会上不去,并且对身体健康也是极其不利的。
说说让孩子按时入睡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想让孩子晚上能按时入睡,家长最好先养成和孩子一起早睡的习惯,最晚21点也要上床休息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一个人回卧室睡觉,而家长不是在客厅看电视就是玩电脑,自然让孩子分心,不能踏实的入睡了,家长能以身作责是比较重要的。不能只安排孩子一个人的作息时间,最好全家的作息时间是一致的,只要是没有需要加班的工作去完成,可以规定家庭入睡时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20点半或者21点都是可以的。其实孩子一般比我们成人都入睡得快,家长也可以等孩子睡着了后再起床惬意地看电影看电视或玩游戏了,嘿嘿。
我的经验是在晚饭后,早点儿安排完洗漱,然后上床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讲讲故事进行亲子阅读,注意,最好是在床上看书讲故事哟。在20点半时按时关灯,让孩子在床上躺好,多数时候可以有个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躺在床上陪着他谈谈心聊聊天儿,也好对他的心里动态进行很好的了解,从而进行引导,这一点其实真的很重要,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是愿意和你说出心里话的,在和孩子互动聊完了后,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睡眠状态。【fANwEn.hao86.COm 好工具范文网】
为了避免因聊天提高孩子的兴奋度,家长还是需要掌握好聊天的分寸和态度的,语气一定要温柔轻声平淡,不管孩子和你讲什么,都不要太激动和太大声,否则就会把睡觉的气氛给破坏了。大概聊了10分钟左右时,可以提醒他该睡觉了,或者家长说自己困了该睡觉了,孩子没有被勉强的感觉,就会顺从的入睡了。如果和孩子聊天互动完了后,家长不想一起入睡,可以送孩子几个晚安吻,留孩子一个人在床上睡觉就好了。时间长了,让孩子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就养成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引导孩子有感恩之心
育儿观念:引导孩子有感恩之心上周六在公车上遇到那么一幕,如此平凡的一幕,却又如此感人的一幕,又是如此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幕。
从XXX站下车的乘客有那么的两三个,可上车的乘客却是那么多。车上原本站着的那个约10岁的小男孩,见乘客下车有座位可坐,便坐下,而原本站在其身旁的母亲则往车厢后面走去。刚上车的乘客中有一位是孕妇(其肚子大得已有点规模),跟随其后的是一位抱小孩的年轻母亲。待乘客打完车卡后,公车再次启动,这时一位头发斑白的老爷爷站起来,伸手拍拍那位孕妇的肩并示意让其坐自己的位置。孕妇道谢后便坐下,孕妇坐下后于是让那抱小孩的母亲把小孩给自己帮忙抱着。在我站着的旁边也有一位老人(估计这位老人是小男孩的爷爷),只见他在那小男孩耳边低语着,可小男孩不为所动。没过一会儿,老人便站了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那位白发老人。这时,白发老人说不要紧,但黑发老人说:"我觉得你应该比我大,你坐吧。"白发老人说:"我快80岁了。"黑发老人说:“我快70岁,你比我年长,你坐吧,我站着。"打量了一下这两位老人,白发老人虽然年长,但体格比黑发老人好,看起来挺硬朗的,而黑发老人则比较廋削,看起来有点孱弱……
这么一幕,让我联想到很多,如今大多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且多是娇生惯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老爱幼。加上年轻一代的父母不懂得如果更好的引导小孩子,只知道一昧的溺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心只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可往往忽略了给孩子最好的其实是一颗感恩的心。当一个孩子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学习,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生活,我想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
而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是老一辈的那淳朴的思想,从他们身上我们仍能看到儒家思想的礼让谦虚与孝悌。我想他们才是我们后一辈人学习的好榜样。
引导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引导孩子培养时间观念本周学习《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我原来一直没有对**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上学之前倒也没感觉到有多大影响,可是自从去年**上学后,才真正感觉到好习惯的重要性。由于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开学非常不适应。我也疲惫不堪。比如他生活习惯不好,反映到学习上就是粗心。看书读题漏字、跳行,数数漏数。写作业拖拉散漫,边玩边写,没有一点时间观念。此时我才深刻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其中拥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就是好习惯的源头。
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必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抓起,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任务意识和时间观念。对此我最近对**进行好习惯培养采取了如下的行动:
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自己用的东西分类归档,学习用具、玩具等放在不同的抽屉,抽屉上贴上标签,平时要求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看过的书要摆放整齐,教会孩子有规则、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这其实是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上学之前一直对时间没有概念的,不懂得珍惜时间,上了一年级后,在韩老师指导下建立了作息时间表,手腕上带表,培养他自己掌握时间的观点。现在对作息时间表执行的还不错。
为了让**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我引导**做了一个时间存折,让他将他每天要完成的事归分为3类:
1、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学校的作业、写围棋题目、练字,阅读、听英语。
2、每天节约下来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听史记故事、画画、拼积木、玩纸牌……
3.星期天出去爬山、、与小朋友玩……
把这个时间银行,大概意思与跟**一说他就知道意思了,像银行一样,如果每次干事节约了时间,就记下节约的时间相当于存钱用+,如果是支付了或是超过了时间,就减时间相当于取钱用-。也可以把节约的时间用来换取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一味的图快,写作业或做事情没有质量也是要扣分的,也相当于支取。比如前几天他想要书,那就拿时间银行存下来的换取一本书。
同时为了培养**做事有计划,又引导他做了一个做事计划本,每天要做事情列出来,每天每做完一项在下面打一个勾,这样列计划也提醒**每天要干的事情,而且我发现**每完成一项打一个勾非常有成就感。有的事情是每天必须做的,有的事情是练习的游戏比如打牌,有时时间晚了我们就不打了。他今天打完勾就发现好长时间没打牌了,也好长时间没听英语了,自己说“这两项没打勾啊,说明我完成的不好奥。要加油了。”
通过这两个本子的记录加上作息时间表,**最近对时间有了概念了,知道要节约时间了,早上刷牙洗漱明显要比原先提高效率了。通过列做事情计划,使**明白了每天必须干的事情,知道那是自己的事情,做事情时就减少了拖拉现象。
育儿观念: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读英文
育儿观念: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读英文
记得刚开始在群里看到很多妈妈提到早读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在本学期开学初我自己信誓旦旦的帮谕制定了早读计划,开始每天的《日有所诵》谕还能坚持,英语一直抵触,后来因为谕的不配合,所以就不了了之了。我意识到那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孩子的内动力没有,只是为了应付差事,结果孩子疲于应付,我也苦恼,聪爸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早起的也有夜猫子,后来干脆放弃。
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完形丢两分完全是因为没有语感,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趁机建议是否考虑每天抽出十分钟读一读英文课文。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不再过多干涉,只是提建议。我看谕没有反对,我就继续说:“你不愿意早晨读,也可以晚上读。”后来谕告诉我晚上读,我告诉她既然你想好了打算做这件事就一定要坚持,妈妈可以负责监督提醒,到时你不要嫌妈妈唠叨吆。
自从定好计划后,我也计划上墙,提醒自己要记得每天监督。今天我看了一下表格,本周七天共读了五天,期中有两天是因为我忘记了。开始谕还是自己想着每天做完作业来找我读课文,但是后几天不知是懈怠还是真的忘了,需要我的提醒才能读。不过每次我提醒她后,都能很配合地读,看来提前跟孩子商量好进行起来确实不一样。
通过这几天读课文,我觉得谕课本掌握的挺好,只是个别单词发音还是不很准。毕竟学校课文太简单,内容也少,读起来要容易。只读了一周我就觉得课本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应该想办法让她读一些分级读物了,之前囤了一大堆分级读物应该能派上用场了。接下来我就要考虑如何才能让她愉快的接受这个安排,最好让她自己提出来,我要好好想想。然后还要把手头的资源进行一下梳理,做一个合理安排。
育儿观念:孩子会自私,教育要引导
育儿观念:孩子会自私,教育要引导
生活中时常会听到孩子说“这凳子是我的”、“我要一个人玩汽车”等等与之类似的话。不
少人由此感叹道:“现在的孩子多自私呀!”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自私呢?有人说,人的自私
是与身俱来的;有人说,人的自私是后天习得的。究竟谁是谁非呢?看了下面的例子就能明
辨是非了。
一个小孩在吃糖,一位阿姨问:“给我吃一块好吗?”“好的”,小孩边说边大方地把糖
递给了阿姨。可当这位阿姨把糖放进嘴里时,小孩哭了。
为什么这个孩子的前后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可以推测,在之前这都是成人逗孩子玩玩而
已,并不会把小孩好吃的真吃掉,而是说:“宝宝真乖,那么大方,这块糖还是宝宝自己吃
吧!”可见,人的自私是后天习得的,是由成人不正当的教育造成的。那么,如何进行正确
的教育呢?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儿童的道
德要逐渐涵养”。他还特别强调“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
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因此,我们要抓住关
键期,创设良好的氛围,逐渐引导幼儿形成互助、合作、分享的优良品质。下面主要就陈鹤
琴教育思想来具体谈谈:
一、让孩子享受真爱。什么叫真爱呢?真爱就是“爱”与“严”相结合,严爱相济。爱
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爱是崇高的,无私的,有理智的,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爱不是溺爱,陈鹤琴反对过分溺爱而姑息迁就,他指出姑息足以发展儿童的自私心。
如有的父母总是把最好的菜留给孩子吃,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让他独享。久而久之,孩
子就会习以为常,把这一切看作是应该的,一旦别人吃了、玩了、碰了他的东西,他就会不
高兴,甚至是发脾气。在他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俗话说:“严是
爱,松是害”,这是千古真理,是行之有效的育孩原则。因此,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严
格不等于严厉,更不等于体罚。陈鹤琴反对处处用成人的意志要求儿童,用成人的道德规范
儿童,他指出严管则会摧残儿童一切活动的倾向。如孩子不会念儿歌,老师和父母就大声训
斥,甚至数落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从而变得孤立封闭。因此
,成人必须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真正做到严爱相济,互相结合,让孩子享受到真
爱。总之,既要让孩子感到师长的坚强意志,体会到师长所坚持的正确原则,在坚持原则中
又亲切又关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寓严。
二、让孩子喜欢合群。陈鹤琴认为:“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儿、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
了。2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5-6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既然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
,成人就应创造条件让孩子的乐群心得到发展。
要孩子喜欢合群,唯一的办法是给他们创造一个群体环境,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品尝与玩
伴合作的各种滋味。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他的玩伴主要是大人。因此,大人应多抽出时间
与孩子一起玩,做孩子游戏的伙伴。2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他们
都各自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偶而望望别的小朋友,可是还不会一起玩,这是孩子社会交往能
力初步发展的时期。成人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到3岁以后
,孩子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一起玩。4岁以后,孩子之间逐渐形成了小团体,一起玩的能力增
强了。到5-6岁,孩子在一起玩的游戏中集体精神加强了,同时也形成了某种固定的交往关
系。因此,对于3岁到5、6岁的孩子,成人要采取放手政策,让孩子自己寻找伙伴,并根据
孩子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参与群体活动,尤其是对性格孤僻的孩子更要有目的地鼓
励他进入群体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成人不能回避孩子之间的矛盾,要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矛盾。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学会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让孩子体验到
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促使孩子的乐群心得到发展,成为喜欢合群的孩子。
三、让孩子学会爱人。陈鹤琴指出:“一个成人的情绪表现,有许多都是由他幼小时代情绪
生活来决定的。”因此,从小让孩子学会爱人是非常必要的。爱是一种特殊的内心体验。
爱的情感和其它情感一样,都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
1、要让孩子爱人,首先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热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者,父母为了孩
子的健康成长,历尽艰辛,付出了伟大无私的爱,孩子在这溶溶挚爱当中长大成人,便产生
对父母的依恋和热爱。父母可以结合“三八”妇女节,“五一” 劳动节等特殊的节日让
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强化孩子热爱父母的情感。父母还可以抓住具体事例进行训练,使孩
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比如妈妈生病了,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妈妈哪里不舒服
,需要些什么帮助,并让他为妈妈做一些小事情。这种训练,可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的病痛
冷暖,体会父母的喜怒哀乐。
2、要让孩子学会爱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
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心灵里理解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放心地说,我们在他身上培养
起了最重要的情感——对人的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可以通过文艺
作品的感染,如让孩子听雷锋小时候的故事,激发他们对雷锋的同情心及敬仰之情;也可以
通过孩子在生活中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如体验亲人患病时的痛苦,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
小昆虫小动物受伤害后的痛苦挣扎等,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促使孩子出现移情、同情,而
后主动地表示爱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要让孩子学会爱人,还必须创设良好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教师之间、亲子之间要互
相尊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要树立情感丰富健康完美的师长形象。陈鹤琴指出:“这个
模仿心,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等,大大
依赖这个模仿心。”所以师长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爱人。
一个享受真爱,喜欢合群,懂得爱人的孩子是不会自私的,对于自私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教
育也一定能得到改善。社会需要不自私的人,因为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能和睦相处、协手共进
,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