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爸爸请多分一些时间给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10-23 幼儿园爸爸的教案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育儿观念:爸爸请多分一些时间给你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的家庭都是妈妈担当者主角。爸爸很少参与其中。爸爸的时间都给了工作。
在我们每天的接送中,爸爸总是带着孩子直接就回家了,很少跟老师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表现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是孩子正在进行的一项操作还没有完成,也不管了,直接和孩子说不要做了,我有点事情快回家吧!
在我们幼儿园举行的家长开放日中,能够来参加活动的大部分是妈妈,爸爸来参加的是极少数的。究其原因,大多的家庭认为是:”爸爸才是家中的重要支柱,教育这样的事情交给妈妈或者是完全的交给爷爷奶奶了。爷爷奶奶的观念中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吃得好,长的身体棒棒的就可以了。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缺失,使得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性格比较软弱,依赖性强,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
在孩子们的眼中,爸爸是很厉害的。是自己的榜样。,一些研究也充分的显示了爸爸经常能和孩子在一起的,孩子的智商会比较的高,而一些缺失父爱的家庭,孩子的行为会出现一些缺陷,成年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各位为了家庭忙碌的孩子爸爸们。请你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多分一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让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多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育儿观念:多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父母都希望宝贝能够在自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殊不知在某种情况下却给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插上了更多的荆棘。
很多家长在自认为正确的情况下打扰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把孩子的一些行为看成是在胡闹,如果不加以阻止就是对孩子的纵容。事实上,当孩子淘气的时候,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他把所有的注意都放在了自己渴望知道的东西上。孩子天生喜欢水,喜欢玩泥玩沙,虽然有些家长也会带孩子去游泳去玩沙,但在平时孩子日常生活的环境里如果孩子要玩水,抓泥时却横加阻止。家长在这个时候干涉孩子,孩子专注的情绪会被打扰,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很不利的,孩子正是专注的行为里培养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现在一些孩子常见的“感统失调症”,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行动的自由造成的。孩子大脑想到的,手脚却做不到,所以就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好奇心,没有思想的束缚、敢想敢做。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只有积极鼓励,从正面引导孩子,给他空间,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舞台。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语,都会使孩子如沐春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真正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促进孩子心里健康发展。
育儿观念:爸爸妈妈们,请放开你的手!
育儿观念:爸爸妈妈们,请放开你的手!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深受长辈的宠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要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能被满足。在吃饭问题上也是如此,这个不要吃,好,那就不吃。那个我也不要吃,好,那就也不吃。在家里,想让孩子吃饭,就跟求菩萨一样的,一家人围着一个人转,人跑哪里,饭碗就端到哪里。如今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可没有家里的这么优厚的待遇,只能人人自己吃。一到家,就又“不会吃了”,为此家长们也经常说:“哎,吃饭时要是有老师在那就好了!”
例如我们班的如如在幼儿园我们给的饭都能全部吃完,虽然吃得有点慢但至少可以独立完成,但每天早上来园如如总是拿着早点到幼儿园来吃,一问其家长才知道原来如如在家是一点饭都不吃,中午在幼儿园吃好,晚上回家居然都不吃饭的,一家人都围着他们转,用尽了各种办法,软磨硬泡,都无计可施。早上起来也是如此。为此家长很是头痛,于是便有了这一情形。她妈妈就在想了如果吃饭时老师在就好了。
其实,家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在老师面前吃饭很容易,也许家长会想这是因为孩子怕老师。其实不然,孩子在幼儿园里不能享受在家的优越感,他所享受的是他在完成一件事以后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也正是因为这份肯定使他们乐此不疲。还有,幼儿在家吃饭,随时会有打翻碗、掉米,吃得慢的情况发生,孩子迎来是家长的责骂,图省事的家长就包办代替,“喂”,既干净又快,从此以后孩子养成了不愿动手的习惯。而在幼儿园,孩子们能充分发挥自己,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鼓励和肯定。如果家长在家也能以赞赏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对孩子放手、放心,那么我相信孩子在家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能自己独立的完成。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请你们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完成吧,要以一颗赞赏包容的心去对待,不要一味的包办代替,好吗?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背景:
我们家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孩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吃饭、睡觉、穿衣等基本都由奶奶包办,甚至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也顺着奶奶的想法。奶奶总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吃饭吃的慢,看不下去就喂他。衣服不会穿,就帮他穿。孩子的锻炼机会和独立意识在无形中被剥夺了。
爸爸妈妈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陪孩子写字、做算数、讲故事,玩游戏等,但在孩子的生活习惯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会跟奶奶沟通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上幼儿园后,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家的孩子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案例一:吃饭慢
在家时常会听到“小宝,这个营养好,吃这个”、“小宝,这个比较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多吃点,那个少吃点”。吃饭时,也时常会听到奶奶的催促声,让孩子快点吃。一旦吃饭吃的慢了,奶奶就会喂他,特别是冬天,怕饭菜会凉掉,奶奶先把孩子喂好,然后自己再吃。
分析与对策: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不少”。在家奶奶怕孩子吃不好,吃不多就长不大,拼命的给孩子喂。
发现问题后,我们家长进行了沟通和反思,决定用奖罚并用的方法,一是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绝不再喂。二是规定孩子在半小时内吃完。孩子比较喜欢玩游戏,半小时内吃完就让他在周末玩半小时的游戏作为奖励,吃不完“面壁思过”10分钟。三是积极的鼓励。只要他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全家就会好好的表扬他,并送给他小星星。
案例二:独立性较差
生活起居,完全由奶奶包办。起床,奶奶会帮孩子穿衣服,而孩子就躺在床上看电视,连辅助穿衣的动作都没有。刷牙时,奶奶帮着刷。洗脸时,一边孩子专注的看电视、玩玩具,一边奶奶帮着擦;奶奶去哪里,孩子也要去哪里,对奶奶的依赖性非常强。
分析与对策:
主要原因是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太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替他做好。恰恰是这种想法扼杀了孩子独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孩子能做的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逼着孩子自己做。并且在孩子面前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思想,让他懂得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收拾玩具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二是让孩子学着做家务。有时周末孩子会与我们一起做家务,让他明白他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应该负起责任。孩子也会乐此不疲的帮忙,完成后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三是自我时间的管理。晚上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很宝贵,所以要求小宝在白天自己安排做一些小算数、写字等。
案例三:胆子比较小
在外面碰到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他都会躲在爸爸妈妈的背后,不肯礼貌的叫人,有的叔叔阿姨想抱他一下他就哭。还有一些可供小孩玩乐的场所,他也不肯去体验。甚至还害怕小狗。但在家里却是生龙活虎,典型的“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蛇”。
分析与对策:
孩子在外面,奶奶总会担心这个不要碰,那个不能玩,太过小心的呵护,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动,而孩子却得不到锻炼机会,导致他对外界事物感到陌生和恐惧,很多事物不敢接触,小时候接触的人也不多,缺乏自信。对于小动物也是,总是让他离得远远的。
通过生活中多方面的锻炼,让他胆子变大。一是平时多带着他到外面去玩,多接触外面的人,让他不再畏惧陌生人。我们还为他报了一个画画的兴趣班,让他多与其他的孩子和老师接触交流,同时提高他画画的水平。二是时常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希望能在适当的时候多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一有做的好的,就及时给予肯。三是领养小动物。不能让他从小对小狗有恐惧心理,所以我们考虑给他养了一条狗,其实他内心是喜欢的。
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和能力都很强,请家长们不要剥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不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能力,要适当的放手。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适当的引导、肯定与赞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育儿观念: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听一听她的心声
女儿两岁半了,是个小淘气,总爱做些“破坏性工作”,比如拆玩具,撕书…这不,她又开撕了。好好的图画书被她弄掉了一页,于是,开始肆无忌惮得撕起来。看到她的“胡作非为”,我刚要大声训斥,却听到他娇滴滴的说:“妈妈,我在做面条,好吃吗?”听到她稚嫩的声音,看到她调皮的表情,我顿时烟消云散。当我仔细看时,发现她撕的纸真像是刚切好的面条,非常整齐。我品尝着他做的面条,赞不绝口“真好吃,真棒!”我又找来了一些废纸和她一起撕起来,并悄悄的把她撕的书纸藏起来。我们玩了好一会,女儿高兴极了。
后来,我拿来了那本书,和被女儿撕坏的书纸对她说:“书被你撕坏了,怎么看?我们快把它修好吧!”我和女儿一起修书,并告诉她以后做“面条”要用没用的废纸。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应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再做妥善处理。我不知道自己处理得怎么样,但我想一定有更好的处理办法,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
育儿观念:给孩子发泄的时间
育儿观念:给孩子发泄的时间
早上,杰杰开开心心地走进教室,看到我就马上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可是打完招呼
,他往建构区一看,发现已经坐满了6个小朋友,这时,他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脸上开
心的表情消失了。我说:杰杰,怎么啦?妈妈马上解释:他在家就说要来玩积木。我说
:”哦,原来想玩积木,现在玩不到没关系,等会区域游戏的时候再玩。”可是他生气
地对妈妈说:“你叫你,来晚了。”妈妈说:“我在家就催你了,你自己慢吞吞还责怪
我。”我说:“那你等会玩也一样的。”他马上生气地说:“可我就是想现在玩。”我
见他站着不动,就走过去说:现在玩不到了,我们就等换一样,要遵守游戏规则。他看
了我一眼就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趴着一动也不动。我说:“我来和你一起玩。
”边说边把玩具塞到他的手中,可以是他手一甩。这时,妈妈说:“你用理他,让他冷
静一下,等会就会好了。”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没有玩其他的游戏,但是他开始和旁边
的小朋友聊天了。杰杰对建构区很感兴趣,早上一来园就想进入这个区域,为了每次都
能玩到这个区域他每天都要求妈妈送他早一点来园。在这次来园中,他因为没有玩到心
目中的游戏而显示出了不高兴的心情。我想通过老师的安慰,让他能够释怀,可是没有
用,后来接受了妈妈的意见,让孩子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老师进行旁观。不过,在接
下来,要和幼儿进行一次谈话,让幼儿明白参与各种区域游戏的好处。
育儿观念: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育儿观念: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看似细微的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教育内容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教育方式上: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有些爸爸把教育宝宝的责任推给妈妈,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宝宝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询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宝宝,宝宝才会感到爸爸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爸爸是高山,妈妈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育儿观念:请家长对孩子多一些耐心
育儿观念:请家长对孩子多一些耐心
很多孩子家长会来幼儿园当着小朋友的面问我们老师,说:“老师,我家宝宝在幼儿园是不是很笨啊?”“老师,我家宝宝在上课的时候是不是不听课?”的确,家长基本都很重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很重视幼儿的学习,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家长会做出努力,尽力去教育好孩子,但是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期望的要求时,有些家长便会渐渐失去耐心,便会发火,对孩子进行斥责,甚至会暴力相加。我们大人都有自尊心,同时孩子也一样。
我们班的吴傲然是位聪明,但有点内向的小男孩。在昨天上午做数学课堂练习题时,宝贝他有一题做错了,于是我将题目给孩子讲解了一遍,孩子先不说话,但在我耐心的讲解,引导之下,孩子最终肯开口回答我的问题,最后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同时在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发现当他遇到一点小困难时,他不会第一时间找老师或小朋友来帮助他,而是哭。老师也因此经常和他沟通,鼓励他,希望宝贝长大了可以坚强点。但还是无济于事,直至有次看见宝贝他爸爸由于他没有喊老师好,而对宝贝大声斥责,我才恍然大悟,真正原因是出现在家长身上。我发现然然宝贝的家长习惯于在别人面前数落批评他,也正因为如此,时间长了,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也会渐渐丧失殆尽,从而导致宝贝平时在班级做事的时候经常怕这怕那,做任何事都会有胆怯的心理。
当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以后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希望我们家长今后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孩子失败了,我们应及时送上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泼凉水。孩子幼小的心灵正是靠父母和幼儿老师的细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爸爸与孩子的亲子时间
爸爸们实在太忙了,离开家门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东奔西跑不说,还得打着鸡血去应酬......
爸爸回家刚坐到沙发上想休息一下,宝宝就过来了。有哪些轻松简易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在沙发上就能和宝宝嬉戏呢?马上来看看下面精选的6个游戏!
1)爬上爸爸山
玩法:爸爸在沙发上坐好,让宝宝往你的身上爬。可以边玩边这样说:从山脚(爸爸的脚)往上爬,爬到半山腰(爸爸的腰部)了,爬到山顶(爸爸的肩膀)了……然后爸爸将宝宝举起来,在地上转个圈,放下。如果宝宝喜欢,就继续玩。
宝宝OS:这座山真陡啊,爬的时候还挺费力气呢~!2)枕头顶牛
玩法:爸爸拿一个枕头(如果孩子力气比较大,也可以用硬度高一点的沙发靠垫)顶在头上或肚子上,孩子拿一个枕头向爸爸冲过来,看看能不能将爸爸冲倒。如果冲不倒,孩子还会发出第二次、第三次进攻。感觉差不多的时候,爸爸就让孩子冲倒一次吧,给他/她一种成就感。
3)爸爸专属按摩
玩法:爸爸抱着宝宝,或者让宝宝躺在床上。爸爸将脸凑近宝宝,用下巴或脸颊轻轻地蹭宝宝的脸颊、小手或者小脚丫等。一边玩一边和宝宝说话、逗笑。爸爸的胡子对宝宝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按摩,不过对新生的小宝宝,爸爸的胡子可要事先刮一下。
和爸爸的亲密接触感觉很不一般,皮肤这一全身最大的触觉感受器也获得了不一样的触觉体验。
这个玩法可是爸爸的专利,妈妈是无法给予宝宝的!
4)打中爸爸
玩法:爸爸坐在地上或床上。宝宝可以将自己的手比划成小手枪,从不同的地方对着爸爸瞄准。宝宝嘴里喊一声:“叭——”爸爸假装被子弹击中,应声倒下。然后坐起来接着当靶子。
5)和宝宝一起回忆
经过上面3个游戏,爸爸都累了吧?现在可以与宝宝享受一个温情的时刻~
玩法: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边搂着宝宝,一边向宝宝发起提问。比如,今天妈妈带你去哪儿了?和哪个小朋友玩了?看到什么了?告诉爸爸吧。爸爸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新鲜有趣的事情讲给宝宝听。
6)干!瞪!眼!
如果你累得已经什么都不想说,那这个游戏最适合你了!
玩法:爸爸和孩子对视,看看谁能忍住不笑。你们可以把脸凑得很近,也可以做出各种怪表情,直到把对方逗乐为止
以上这几个超级简单的小游戏,送给所有既要顾着妻儿,又要忙着事业的爸爸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