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因为一双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让父母懊悔不已
发布时间:2020-10-28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提起“鞋子”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每天也都会和它打交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鞋的种类和样式也是越来越多,可选性也多了,但是很多人对鞋子的了解并不多,挑选的时候也只是看看样式,殊不知“鞋子”里也有很多讲究,特别是家长朋友们给自己孩子选鞋的时候更是不能马虎,有可能您的一个错误的选择就会给孩子带去永久的伤害。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茜茜(化名)是一位宝妈,她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宝小叮当(化名),小叮当今年两岁半,这个年龄的宝宝大都比较好动,叮当平时更是活泼的不得了,平时都是茜茜带叮当,宝宝的衣物也大多是她来购买,茜茜给宝宝选的鞋都是一些款式新颖外观漂亮的,有一次她们一家三口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当天特意给宝宝穿了一双挂饰很多的小靴子,在乘坐超市滚梯的时候,小叮当鞋上的挂饰刚好卡在滚梯防护板的缝隙里,随即宝宝摔倒在滚梯上,还好茜茜老公反应快,立刻抓住了宝宝,随后送到医院,经检查宝宝是右手骨折,还好是茜茜老公反应迅速,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发生让茜茜懊悔不已,从那以后在鞋子的选择上也十分的注意了。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了解了给孩子选择鞋子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鞋子不能给孩子穿呢?选错鞋子又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1.不能给孩子穿挂饰、装饰物特别多的鞋子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案例那样,鞋子上的装饰物过多,就容易使孩子在运动过程中绊倒发生危险。因此家长们在给宝宝选择鞋子的时候尽量挑选那些结构简单的鞋子。
2.不要给孩子穿过大的鞋
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脚长得快,买鞋就要买大点儿的,这样能多穿一段时间,其实这样的想法也都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大很多的鞋子也会给孩子带来危险和伤害。
孩子天性好动,穿大很多的鞋就会不跟脚,这样在孩子运动的时候也容易摔伤。
过大的鞋会让小脚在大鞋中得不到固定,不仅容易引起足内翻和足外翻的畸形发育,严重的还会影响以后走路的正确姿势。[范文资源网 Www.zy185.cOM]
那么应该给孩子选多大的鞋呢?正确的做法是选取内长度比脚大0.5~1cm的鞋最为合适。
3.不要给孩子穿很重的大头皮鞋
有些家长经常给孩子穿大头皮鞋,认为这样打扮孩子很时尚,但是这种大头皮鞋一般鞋底都会比较重、鞋头偏大。穿它会使重力不能均匀分布,足部支撑点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摔伤孩子,长期穿这种鞋还会让孩子膝关节的肌肉负担过重,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4.不要给孩子穿太软的鞋子
如果鞋子太软,就不能够对脚起到有效的支撑,这样孩子走起路就会特别的累,还容易引起踝关节和韧带的损伤,严重的也会形成不正确的走路姿势。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想家长朋友们就不难给孩子选出一双好的鞋子了。千万不要再让错误的选择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让更多的家长自责、懊悔了。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昨天晚上带孩子去广场玩,**去玩滑轮了,我带着乐乐坐在一边休息,这个时候也有两个人带着小宝宝来休息。一个看起来跟乐乐差不多大,一个估计有八九个月了。因为都是带着小孩,所以很快我们就聊了起来,小的那个只是比乐乐小五天,而另一个奶奶带的那个我以为有八九个月大的却只是刚好五个月。
你们会说我为何猜想五个月大的孩子会有八九个月呢?其实孩子看起来没有那么大,但是因为他坐的是那种编织的推车,只能坐着,不能躺。俗话说:七坐八爬九站,孩子要七个月才能坐起来,就算早也早不了一个月,所以我才想孩子虽然看起来小,可能只是长个比较晚吧。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根本就是没有到年龄就让家人给强迫着坐进去了。孩子因为推车只有那么一点点地方,虽然不会摔跤,但是腰部却是弯着的,整个人趴在车子的边沿。
我问孩子的奶奶,怎么给孩子坐这样的车子啊,这个奶奶回答,这个车子方便啊,又轻巧,而且孩子不能乱动,不怕他摔跤。原来是这样啊。我告诉孩子的奶奶,这样只是不可以的,虽然现在是方便了,可是孩子根本就坐不起来,强制性的让他坐起来这样非常容易伤到孩子的脊椎,到时候长大了就麻烦了。而且还是出门玩,一出来至少都是一两个小时,孩子多受罪啊。孩子的奶奶很惊讶,说:还会这样啊,我不知道呢,我就觉得方便才给孩子坐,我看很多人都给孩子坐这个车子呢。我说:那得等到孩子的年龄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啊,孩子根本就不会坐就让他一直坐着得多累啊。等到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坐了,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坐平躺的车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或者躺累了就抱一会让孩子翻翻身,活动活动。如只是图方便给孩子坐不适合他的车子到时候孩子的身体受不了,非常容易让孩子身子受到伤害的。孩子奶奶听了后说以后给孩子换个车子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别人给孩子买这个或者那个,或者是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用某一样东西,可能会想我也要要给自己家的孩子买,可是却不去想这样东西是不是适合我家的孩子呢?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并不是每样东西都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给孩子越多的东西就越好,给孩子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育儿知识: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扣帽子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而违背教育原则的事情发生,而如果这样,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还会恶化亲子关系,到头来,父母会感觉头痛,觉得自己一番“苦心”无用武之地,管孩子咋就那么难呢?
其实,我现在也有一番“苦心”没得到好报,那就是,我希望小容小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却见效甚微,如果孩子“不懂礼貌”,甚至有些“榆木疙瘩”的感觉,你会着急吗?
说来简单,就是打招呼的问题。两人从不到两岁上幼儿园,还不会说话时,我就开始教两人“见了老师要问好,然后回家时要跟老师说‘再见’!”,这个规矩呢,两人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会到了,不会说话时,也会摆着小手来表示“再见”了。可是,两人对此并不在意,经常需要我提醒,甚至一直到现在四岁,还经常显得那么“不懂事”,那就是不喜欢主动打招呼,甚至每次放学回家,老师都要主动跟两人说,“小容小韬再见!”,可即使这样的热情,都提名道姓了,两人都懒得应对。
唉,咋这么“没礼貌”呢?
但我一般不会把这顶“没礼貌”的帽子往两人头上扣,或者说,“你们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或者“你们这样真没礼貌!”然后就强制纠正过来。我觉得小容小韬这样的表现,不是因为不懂事,只是不想而已。我们都喜欢孩子懂事有礼貌,头脑灵活,待人周到,大家也看到了嘛,研究都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方面的因素只占10%,占90%的其它两大方面是情商和努力。有礼貌应该属于情商范畴吧?你看看,社会上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待人接物多圆滑呀,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可是,就小容小韬这个样子,还社会关系呢,连最起码的“再见”都懒得说。
我不往两人扣帽子,是不想给两人一些空洞的压力,一是希望两人有一天能自己认识到,跟别人保持互动或者友好有多么重要,相处是一门学问,人在社会上,早晚都会有自己和别人的相处方式。二是我不喜欢用我所认为的待人方式去影响孩子,应该怎样做,我其实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两人了,那么怎样去实施,那是两人需要去克服并实现的事情了。三是乱扣帽子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或是不了解,你知道吗?父母的很多鞭策和鼓励有时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效果可能经常相反,你越鼓励,孩子越退缩,因为你的态度已经在表明,孩子,你自己根本不行!
所以,适当的鼓励有必要,孩子明白了,就不需要说太多了,说太多就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已经不淡定了,而孩子能很明白的就能洞穿父母的心理,那就是,父母的话充满希望,其实是对我很失望了。
那天,我陪两人在青草河公园散步,碰见一退休老同事,因为以前在一个办公室,所以非常热情的聊了一会儿,老同事自然非常喜欢小容小韬,龙凤胎嘛,就算不是熟人,也喜欢看一看。可是,两人很淡定的站在那里,对老同事的热情皱着眉,简直一幅不耐烦的样子。出乎意料的是,同事一转身,小韬就跟我说,“爸爸,我没叫她‘奶奶‘!”。我吃了一惊,呀,小韬怎么知道我希望他叫老同事“奶奶”呢?关于这一点礼貌,我以前只告诉两人两件事,一是见到老师熟人要问好,走时说再见;二是见到爸爸妈妈的同事,男的叫叔叔,女的叫阿姨,老的叫爷爷或奶奶,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原来,我说的这两点两人早就领悟了,只是行动上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不但如此,虽然没表现出来,但两人对我心里对他们的期望真是了如指掌呀,否则,小韬怎么会这样准确的跟我说“我没叫她‘奶奶’”呢?我在想,很多父母觉得他们了解孩子,而事实是,孩子更了解父母,他们知道父母要对他们说的话,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还有父母将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们。
所以,扣帽子有用吗?比如如果小韬没叫老同事“奶奶”,我便给孩子们扣上“没礼貌”的帽子,虽然是想让他们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但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不信任呀,而事实是,孩子们的心里都透亮着呢,他们知道什么是“有礼貌”,并且一直自己在监视自己的行动呢。如果父母不适当的激励反而就是一种反感了。
那我们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
一是提醒
不管是什么原因,是害怕还是不习惯,或者是忘记,最起码的礼貌应该保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即使两人不情愿,我也会具体到行动上告诉两人,“快跟老师说‘再见’!”或者当别人主动跟两人打招呼,我会提醒两人说,“你们要回应‘你好’,明白吗?”,原则上的东西我就不讲了,比如要懂礼貌呀,做好孩子呀什么的,具体的行动比这些空空的话语有用多了,至少它能让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去做。
二是沟通
比如小韬刚才跟我说“我没叫她‘奶奶’!”时,我就故作惊讶的问,“对啊,你怎么没叫她‘奶奶’呢?”小韬说,“因为我害怕。”唉,害怕什么呀。不过,也可以理解,对于不熟悉的人,小容小韬是很戒备的。或许熟悉后,会主动叫“奶奶”吧?这时候就可以顺势鼓励一下了,“那你以后再见到她,叫“奶奶”好吗?”,小韬有些犹豫,但还是努力点了点头。
三是帮助孩子去实现
教育孩子时,要具体事例具体说,这样才更有指导性,孩子也更易于去实现。就像我们夸奖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或者“你真勇敢!”,或者“你真漂亮!”等等,这都是一些空话,或许在我们大人心里,我们知道这些话的标准,但对孩子来说,是空的,他们不知道“好孩子”具体表现在哪,比如很多孩子认为只要做父母喜欢的事就是“好孩子”,而失去了对事情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态度。要避免这一点,夸奖时就要具体到一件事情上,比如小容小韬争玩具,我劝小韬先让给小容,小韬最终同意后,我会说,“小韬让小容先玩,真是好孩子!”这就表明,小韬因做这件事而是“好孩子”,跟听爸爸的话是两码事。或者我要求小容戴上发卡,我会说,“小容戴上这个发卡真漂亮!”那小容就会很明白的把“发卡”和“漂亮”联系到一块儿。如果不是具体事情具体说,只经常说,“你真一个好孩子!”“你真懂事!”等等,那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对这些评论会慢慢失去喜悦,并懒得理会了。
所以,如果要帮助孩子实现,不管这顶帽子好或坏,都不要随便扣,根据事情实话实说就好了。
其实,关于“礼貌”这件事儿,小容小韬已经进步好多了。两人不是那种嘴巴很乖,很会说的人,或许每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学习的作用,还有引导的力量,关于如何做才更有“礼貌”并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相信小容小韬会自己慢慢去体会并实现的。
育儿知识:为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教育孩子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3岁以内。这段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成型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纠正起来会很困难。
对孩子的哭闹说“不”
记得女儿1岁时因家人过分疼爱,使她养成了用哭做武器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变得很任性,惯坏的孩子将来很难管教。于是我与家人商量要让孩子懂得哭闹不能解决问题,遇事要讲道理。如果她吃饱、睡好,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只是无理取闹,就要对孩子的哭闹说“不”。虽然每当此时是父母最心疼最难熬的时候,但只有狠狠心坚持住才能让女儿改掉用哭闹做武器的坏毛病,才能为以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女儿“斗争”了几个星期,女儿终于懂得无理哭闹是没有用的,不再动辄就用哭闹做武器了。
每次对孩子说“不”时我注意三点。
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讲道理之前先要弄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针对孩子的思想告诉她我们的想法,让她明白为什么不可以。
二、有些道理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及点滴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一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一些命令是必须服从的。
三、与女儿做朋友,经常与女儿交流,并把女儿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对女儿讲一讲。这样孩子对大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就更容易理解,避免或减轻孩子对管教的逆反心理。
纠正性格弱点越早越好
最难做到的是发现孩子的性格弱点如何纠正。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孩子越小,性格还没有定型,越好纠正。纠正不良性格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狠心和耐心。
具备一个好的性格对孩子将来成长很重要。如何让她变得开朗大方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带她多接触人、接触社会。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孩子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
育儿知识: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育儿知识: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孩子经常磨磨蹭蹭的,对家长来说可是心急坏了,做事磨磨蹭蹭,经常迟到,效率低……这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来说可不是好事。
那么孩子为什么办事效率如此之低,跟不上家长的节奏呢?这个问题除了我们之前常常提起的,孩子的能力不足,成长还不够之外。也有可能是孩子真的缺乏对时间的概念,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
育儿经验丨这七大步骤,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不再磨叽!
什么是时间管理呢
时间管理就是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有效利用时间的能力。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是固定的,谁能更加有效地管理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知识,取得更大的成长。所以说时间管理的能力,其实是孩子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间概念的发展是有年龄阶段的
虽然时间观念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是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上来说,12岁以前的孩子,是脑神经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也是他的认知能力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行为跟不上意识。因此很多时候无法和我们成年人一样对时间有精准的掌握,所以大人们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一点时间。
0-3岁
此时,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是从无到有的。尤其是刚出生的孩子对白天与晚上是没有概念的。0到3岁的孩子,他是从缺乏对时间的知觉体验,慢慢过渡到以知觉参与对事件的记忆,然后把这些事件记忆跟时间联系起来。比如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
3-6岁
3-6岁属于幼儿阶段,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幼儿阶段初期,孩子只懂得“现在”,对于“过去”和“将来”没有什么概念。到幼儿中期,孩子逐渐知道比较大的时间单元,比如理解“今天”,“昨天”和“明天”的概念,但是对于“前天”,“后天”,这种相对长的时间概念,也不一定能理解;一直要到幼儿后期,孩子才会逐渐的过渡到更大一些的时间概念,比如春夏秋冬是四个季节。但是他对于单元时间的长短是没有办法估计正确的,比如:一个小时、一分钟有多长。所以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我们要是要求他10分钟做完一件事,对孩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10分钟有多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对孩子来说拥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和拥有对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大有益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时间观念植入孩子的大脑,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1、家长要摆正心态,发挥榜样作用
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人,我们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要有时间观念,规定时间要做某事,就一定要做,形成规律地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抓住关键期,培养节律性
在孩子0-3岁时,要能够抓住这段时间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规律生活的习惯,也就是节律性。将孩子的日常生活时间固定,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刷牙洗脸,什么时候睡觉……随着孩子长大,2-3岁时可以逐渐引入更长的时间概念,比如“今天周末,我们去公园玩”、“时间到了,该回家了”,逐渐让孩子对时间节点有概念。
3、让孩子学会认识钟表
孩子在5、6岁时,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应该教孩子学会认识钟表。让孩子对小时、分钟、秒等时间概念有印象。除了教会孩子认识钟表,还可以教会孩子看课程表,认识到每节课的内容,也可以让孩子知道每一个课程是有时间限制的。一定不要等孩子上学了才开始培养时间管理能力,这时已经有些晚,当孩子习惯了依赖家长来安排时间,再摆脱依赖就很难了。
4、进行预估时间的练习
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一些预估时间的练习,可以给孩子买个闹钟或者计时器,最好和孩子一起挑选,选他喜欢的,这样孩子会感觉到选择权与自主意识。拥有了自己的钟表,孩子就能预估家长做饭的时间,预估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还可以让孩子看看自己预估的时间与闹钟显示的时间是否一致。
5、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深层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预设题目,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意义。比如“假如我有星期八”、“假如我有一天时间做校长”,“假如我回到过去”,通过这些预想,告诉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非常多事,时间是很宝贵的,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
6、与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安排一个计划表:要完成一件活动,可以通过什么样的目标确定,分解成多少步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去完成,先从小的事情开始。接着要培养孩子对事件的排序能力,给事情排一个轻重缓急,这实际上就是时间管理能力的综合运用了,这项能力掌握得好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在给孩子制定表格时,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是有可支配权的,我们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让孩子有动力去根据时间表做事。
7、放手让孩子去实践
在有了一定的时间表,孩子也有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之后,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合理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同时一定要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从小就学着去安排、支配自己的时间,使得孩子懂得这个时间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