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倔宝宝:耐心和技巧一个不能少
发布时间:2020-10-29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应对倔宝宝:耐心和技巧一个不能少家有倔强宝宝,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会着急、心烦还有头疼,**妈也一样。别看**平时挺乖的,但有时候倔起来也是超级让人头疼的。印象最深刻的倔得最厉害的一次竟然连续哭了一个半多小时呢。
面对倔强宝宝,我们应该怎么办?**妈一点点的体会就是耐心和技巧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两手都要硬。
首先面对倔强宝宝的哭闹,耐心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地安抚孩子,让他的心情尽快平静下来。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跟孩子沟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对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别看宝宝小,现在还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话,但只要坚持耐心地教育,孩子会慢慢地接受并改变的。
面对倔强宝宝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耐心,强硬地制止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倔强,因为第个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你越是强硬地阻止他,他就越是要这样干。再而打骂孩子会影响他的心情,甚至会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心情不好的话食欲也会跟着下降,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如果孩子执意要干的事情很危险那就另当别论了,肯定要当机立断地制止他了。孩子哭是免不了,安抚无效的话,就冷处理一下,等他哭够了、闹够了,再给他喝点水,以免上火,等他心情平静下来再找机会给他上“政治课”吧。
再一个技巧也很重要,当孩子非要干某一件事时,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孩子玩别的东西高兴了,他自然就会遗忘他刚才想干的事情了呀。同时技巧包括安抚的技艺、沟通的技艺、教育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要考验我们父母的聪明才智了。
最后**妈觉得对于孩子偶尔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倔强,比如要吃棒棒糖、要吃薯片等等,我们还是要顺从一下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新事物都好奇着呢,如果我们一昧严格地约束孩子,这样只会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11项技巧应对宝宝分离焦虑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
4.慎选临时照顾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带上喜欢的物品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6.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7.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8.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9.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10.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1.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0-9个月宝宝手部技能巧开发
训练孩子的手脚,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手的动作,代表着孩子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宝宝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进度一:出生开始大多数的婴儿都有吸吮小手的兴趣。他们将整个小手放进口中吮吸,津津有味,感到极大满足,有时拉都拉不出来,当他小手可以握物后,也总是将手里的东西送进口中。
游戏:当宝宝把小手伸出来时,成人多抚摸它,把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上练习抓握,这时他的手握得很紧。
进度二:满3个月的婴儿就会看自己的小手,而且看得很认真,并会用小手抚摸他所接触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小床的边缘。
游戏:2个月以后要把玩具放在宝宝手里练习抓。要让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发展触觉。
进度三:4个月的小婴儿会把手伸向奶瓶,扶在奶瓶上,也会将手放在小桌边上做弹琴动作,手指灵活但还抓不住玩具。
游戏:把东西放在宝宝的手旁,或碰他的手,引诱他抓。
进度四:5个月就可以伸手抓住东西了。
游戏:让宝宝抓住玩具连自己的手一起摇动。
进度五:6个月后的婴儿会坐了,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或将玩具倒手。他的手已经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器官。
游戏:能坐起时,引导宝宝去抓放在面前的玩具,玩具应放得比他手高一点,可以吸引他把手举高或伸出,身体前倾。
把玩具放在宝宝身边可以吸引宝宝翻身,把玩具放在宝宝前面可吸引他去爬。玩“欢迎,欢迎”,练习拍手。
进度六:9个月后的婴儿会同时屈伸五个手指,可以有目的地抓抓玩玩,并且已经从满把抓发展到拇指和食指对捏了,到10个月时还能够准确有目的地松手,手已经成为宝宝认识世界的工具。
游戏:玩“抓抓挠挠”的动作,把“小馍头”、钙片等较安全的小颗粒状物品或玩具从小筐里取出来再放进去,多做捡和扔的动作。
手是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触觉的主要器官。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这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对宝宝的智力开发十分重要。
哄宝宝开怀一笑的十个技巧
1、吹嘴唇宝宝
都是很喜欢抚摸的。轻轻地在宝宝的手、脚和肚子上吹嘴唇,这是让宝宝开嘴笑的最好方法。不久,你可能就会发现你吹嘴唇的声音影响有多大,因为宝宝可能开始会学你吹嘴唇的声音。
2、假装吃他们的手指
大部分的宝宝都会喜欢父母假装轻轻地咬他们的手指、脚和脖子。这种充满爱的轻咬的动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即使是两岁大的孩子仍还会喜欢吃手指。
3、天真而夸张地动作脸部表情越夸张越好。
宝宝都喜欢其他人的关注,如果你对着他做鬼脸,无论是多傻的鬼脸,他都不会抗拒。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在宝宝出生以后都要努力学习做鬼脸的技巧。有时即使是打喷嚏都可能会逗得宝宝大笑起来。
4、吹肥皂泡
宝宝对于神奇的肥皂泡都很感兴趣,许多宝宝看到泡泡甚至会爬向它想要抓住它。并且父母并不会因为吹肥皂泡而增加压力,既经济小宝宝又喜欢。
5、带进其他的家庭成员
宝宝一天到晚看着同一个人有时可能会觉得闷,如果他见到比他大一点的小朋友,或者在外面工作了一天的爸爸,你就可能会看到宝宝的笑容了。
6、“躲猫猫”
这种是经典又受落的小游戏。拿宝宝最喜欢的棉被,或者藏在家具的后面,然后探头出来,再把自己藏起来,不断重复,用这种方法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宝宝的笑脸。
7、最喜欢的玩偶
颜色鲜艳的玩偶绝对能够引起宝宝的注意,如果还能够发声的话宝宝就很容易会笑了。
8、歌曲和音乐
宝宝都喜欢歌曲和音乐,如果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的话他们会更加喜欢。宝宝都喜欢看、听和做一件事,如果你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来笑并且跟他玩得很开心的话,他很快就能够模仿这种行为。
9、宠物
在电视上我们业能够经常看到宝宝跟宠物一起玩会玩得很开心,但是一定要注意卫生与安全的问题。
10、模仿动物的叫声
宝宝对动物都会很感兴趣的,如果父母也能够模仿动物的声音的话,他们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好奇心可能就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笑。
宝宝耍聪明家长巧应对
聪明的谎言,别打击
案例:阳阳升中班的时候搬家了,转到了新的幼儿园。开学才两个星期,阳阳已经拿回家五六个小红花了,大家都夸阳阳表现真好。有一天,爸爸去接阳阳,在幼儿园门口当着老师的面问阳阳今天有没有得小红花,阳阳红着脸支支吾吾不吭声。之后,通过询问老师才知道,新幼儿园不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小红花,阳阳拿回家的是他自己在手工课上剪出的小红花。
怎么做:阳阳爸爸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行为,应当严厉批评,但阳阳妈妈认为不能粗暴对待孩子。妈妈做了一个小本子,告诉阳阳,如果觉得自己表现好,就把自己的表现告诉妈妈,妈妈会给他在本子上画一朵小红花,但不能再说谎。
点评:阳阳的行为,属于“欲望满足型”说谎,这是儿童为满足想像中的愿望而无意中采取的偏差行为。阳阳想用虚拟出的“小红花”来证明自己表现好,说明他很想做一个好孩子,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家长单纯因为孩子说了谎而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愿望也是错误的,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导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聪明的把戏,别炫耀
案例:婷婷这几天总说她在幼儿园里写字每次都是第一名,不过大人却并没觉得她的写字速度有提高,这是怎么回事?这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来接婷婷的爷爷,婷婷做书写练习的时候常常把字写得很大,这样很快就能写满一页纸,但字数比别人少很多。
怎么做:回到家,爷爷得意地把婷婷耍的这个小把戏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还说:“我的孙女真是越来越聪明了!”婷婷的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但当着老人的面也没有办法反驳。过后,爸爸妈妈单独给婷婷讲了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害处,还告诉她爷爷的夸奖是因为喜欢她,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聪明”。
点评: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显然孩子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一些老人由于“隔辈儿亲”的缘故,反而会夸奖孩子的小聪明,这无疑纵容了孩子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老人的炫耀而将小聪明继续耍下去。
聪明的借口,别中计
案例:五岁的玲玲一直很活泼外向,可是,最近她似乎变得“胆小”起来。每天晚上练琴时间一到,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走到钢琴旁,又触电似的“弹”出房间,尖叫着:“有虫子!真吓人!”玲玲家住郊区,屋子里难免有些飞虫出没。每回玲玲一叫,爸爸妈妈都要忙活半个多小时帮玲玲把虫子清理干净。这样一来,玲玲每天练琴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玲玲的父母很困惑:女儿的胆子一直不小,却为什么这么怕琴房里的飞虫呢?
怎么做:慢慢地,玲玲的父母了解到,让玲玲这样做的原因是,有一次她在老师家学琴的时候屋子里飞进一只蝙蝠,老师花了好长时间才把蝙蝠赶出去,于是那次钢琴课的时间就缩短了。之后,玲玲就开始以“怕虫子”为借口磨蹭了。发现了这个情况,爸爸妈妈没再帮玲玲捉过飞虫,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如果玲玲继续磨蹭,就会推迟睡觉时间,让她弹够规定的遍数。几次之后,玲玲不再嚷嚷有虫子了,每天主动按时练琴。
点评:玲玲讨厌的不是飞虫,而是弹琴。如果大人就事论事地给玲玲讲虫子不可怕、要勇敢之类的道理,就中了孩子的“圈套”。轻描淡写地对待孩子的借口,坚持让孩子完成任务,孩子就会知道任何理由都无法推托自己该做的事,也就不会再耍小聪明了。
聪明的掩饰,别揭穿
案例:四岁的平平和两岁的表弟在一起玩。玩着玩着,表弟突然拿走了平平手里的玩具枪。平平很生气,举起手来要打表弟的头。这时,他发现奶奶正在不远处看着他,机灵的平平马上收回拳头,做出抚摸表弟头发的样子,边摸边笑嘻嘻地对奶奶说:“他的头发毛茸茸的,好可爱啊!”
怎么做:奶奶知道平平是要打弟弟,只是怕奶奶责备他,才临时改了主意。这说明平平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因此不用再对他讲道理,也就无须揭穿他的想法。于是奶奶故意夸奖平平:“平平真有大哥哥的样子,知道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了。平平再带弟弟去喝点水好不好?”平平点点头,高兴地领着表弟去厨房了。
点评:虽然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不少道理,但偶尔还会犯错。如果孩子发现大人看到自己犯错的时候马上耍个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行为,说明他有了足够的是非观念,只是需要时间和大人的持续引导才能坚持。这时,大人不必马上揭穿、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应当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淡化他的“错误”,强化孩子对正确行为的认识。
小聪明不见得是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从“实话实说”到“耍小聪明”,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过程,是孩子从单纯的“直接要求”到具备丰富思想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小聪明”,将“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同时,孩子是一张白纸,时刻记录着家长的言行。如果发现孩子学会耍“小聪明”了,家长也要问问自己:平时敷衍孩子的借口是不是会被孩子看破并学到手?曾经给孩子的许诺是不是会按时兑现?只有家长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心智发育才能更加健康顺利。
宝宝自理能力培养小技巧
宝宝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能自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就会学着而且也很乐意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了,从刷牙到为自己盛饭菜不一而足。虽然眼瞅着孩子越来越自立会让你感觉苦乐参半,不过,学着照顾自己是他个人和社会能力发育的重要部分。
宝宝的自理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穿衣服和脱衣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已经能不太费劲地穿脱衣服了。不过,外衣上的拉链、扣子、按扣和搭勾可能还需要费些劲,虽然不少孩子很容易就能解开,但要系上时多半需要帮助。不过,尼龙粘扣很容易让宝宝的小手操作。如果鞋子也是用尼龙粘扣,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自己穿鞋了。
准备早饭:3岁的小孩子也许能为自己准备早饭了,尤其在很饿的时候。孩子练习得越多,就会做得越好。如果他想自己做早饭,你要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是吃面包牛奶,把面包、牛奶盒、果酱、小勺子都放在他能够到的地方或直接放在餐桌上。不过,你要做好他会弄洒东西的心理准备,别责备他,从长远来看,这是值得的。
使用叉子和勺子:到4岁时,孩子应该就能像大人一样拿住叉子和勺子了。但使用筷子则需要更多的技巧,有的孩子4岁时已经用筷子用得很好了,另一些孩子还要多练习才行。给宝宝一些指导,他也能掌握如何使用刀子。而且最让人高兴的是,他就要准备好学习就餐礼仪了。
帮忙做家务活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帮忙收拾自己的玩具(不过,他们通常不愿意这样做),4岁的孩子开始能自己铺床。当你和丈夫在厨房或家里忙碌的时候,他也能帮忙做些简单的事情。比方说,很多孩子都喜欢帮忙搅鸡蛋,或者给花浇水。不要想着你有权利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要鼓励孩子帮忙,而不是要求他做。多肯定鼓励孩子,长期下来会让你受益很多。
刷牙:很多孩子在三四岁时刷牙都相当熟练了,不过,还是需要你的帮助和指导。用手握住牙刷在嘴里刷来刷去,并确实起到清洁作用,还是需要相当好的协调能力的。不过,还是让他自己做吧,这会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也有助于为宝宝以后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一定要让他只用豌豆那么大一点的含氟牙膏,因为他不能把牙膏完全吐出来,容易把一些吞进嘴里,而吃太多的氟可不是件好事。
使用马桶:大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都能自己上厕所了,不过,有些孩子要到4岁才能做到。在3岁之前,你的孩子很可能用得是儿童便盆,而不是抽水马桶。现在他需要适应在家里和别的地方都用马桶了。小男孩开始用马桶时,一般还是坐着小便,不过,3岁之后,他们会想要模仿爸爸、大哥哥或小伙伴们站着小便。另外,如果你的孩子还需要起夜,到了这个年龄段,就可以具备整夜不尿尿的能力了。
孩子学习自理时,你该做些什么
在孩子开始尝试以前没试过的事情时,要多留意他,告诉他为什么不是什么事情他都能做。比如,跟他说清楚为什么他自己开微波炉或切菜不安全。也许他会不高兴听这些,但是他会理解的。
鼓励是关键。当孩子尝试一种新技能时,你要告诉他你为他尝试去做感到骄傲(不管结果如何),并且还要鼓励他再次尝试。不要总是急着去帮助他,重要的是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学会去做。也尽量不要在他还不能做到的时候给他压力。你还要懂得变通:让孩子自己准备早饭,就意味着你要清扫洒在地上的饭渣,所以还是别抱怨了。如果你的孩子还不能把床铺得像宾馆里的一样,也别担心,只要买简单的床上用品,让铺床变得简单到孩子能自己做就行了。
孩子今后还会具备哪些自理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孩子会越来越能照顾自己。他将能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澡,接下来他能自己洗衣服、做饭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更不用说他自己就会积极练习的踢球技巧之类的能力了。
有哪些孩子自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每个孩子掌握技能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要比别的孩子学得快些,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拒绝尝试以上提到各种技能,或是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你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
应对暴躁宝宝方法要巧妙
生活中的小宝宝,有的很乖很听话,但有的就很暴躁,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宝宝不让父母离开,妈妈爸爸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到了商店里,他一定要买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不买就大吵大闹等等。
应对招数: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坏情绪原因之2:遭遇失败
宝宝的心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宝宝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房子突然塌了。宝宝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
应对招数:同情并给与鼓励
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以此缓解宝宝的压力和自责的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不要吝啬你的亲情,轻吻一下宝宝或抱抱他,都是让宝宝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等宝宝情绪稍稍稳定后,再帮他找到失败的原冈,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务。
坏情绪原因之3:要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终归是宝宝,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他在街头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当众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时,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很多父母也许都会忍不住厉声喝斥,但这对控制场面毫无用处,对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是没有帮助的。宝宝会很长时间愤愤不平,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是父母对他不好。应对招数:保持冷静教导宝宝
的确,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是宝宝在公众场所闹别扭。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因为你的干预愈多,他的脾气可能愈强烈。宝宝闹情绪,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建议这时,你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宝宝说话,这也是给宝宝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宝宝见你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宝宝“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当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他一会儿,宝宝“打仗”找不到对手,过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感到没有意思,发脾气也就停止了。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对于容易暴怒发作的孩子,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并为他们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供他们学习。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提及一点,家长不要自已经常暴怒发作,摔盆砸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