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说:请让我来
发布时间:2020-10-29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让孩子学会说:请让我来孩子愿意自己动手是好事,可是如果在跟你商量的而你又不知道他想要做的情况下,你把这件事情做了,孩子回事什么反应?如果有时候你觉得他做不了的事情孩子又想自己动手而你又准备帮孩子完成的时候,孩子会是什么反应?我家xx的反应就是----------哭她总是那么的爱哭,每次家里只要她能动手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做,决不让大人插手,所以家里很多事情都等着她做,去外面回来一定要让她开门,家里吃饭时一定要让她端碗,如果有一天没有让她做,她就会哭,所以我也会烦恼,有时候是急着要做别的,有时候是不小心忘了。所以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真想干脆就像慧爸说的什么都不用她做算了,当然这样现在是安逸了,但是却抹杀了孩子动手能力。对她以后没有帮助,所以只能是自己想办法让孩子去改变。
可是怎么去做呢?这两天在因为天气热了的原因,xx妈我一直在打扫屋子,把厚衣服被子什么的收起来,把夏天的衣物给拿出来。挺忙的。xx也要帮忙,当我拿起扫把扫地时,xx就哭,说要让她来,本来我就忙,又不说她要扫地。就直接哭,我觉得老是这样让她以哭来要挟总不好,所以我就没有理她,直接全部扫完,一点都不让她做,她一直哭啊,我也不理,知道她哭到不哭为止。然后我再跟她去讲道理。
我说:“你为什么要哭呢?”
见我一问又撇了撇嘴想哭,不过忍住了。
我再问:“你有没有跟妈妈说你要扫地?”
“没有”
“你这样对不对?”
不做声
再问:“你这样对不对?”
“不对”弱弱的回答到
“那不对为什么要哭呢?”
“我想扫地”
“可是你没有告诉妈妈,妈妈怎么知道你要扫地呢”
不做声
“下次你如果想要扫地就一定要说出来,你不说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你要做什么。知道吗?”
“知道”
“如果下次你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说:我想要....请让我来。好吗?”
“好”
当天,孩子还有几次想帮忙做别的事情,一开始还是开口就准备哭,然后我就提醒她:“应该怎么说?”
于是她也赶紧说:妈妈,我想收桌子,请让我来好吗?我点点头。她见我同意了,很开心的就去忙她的了,这两天,xx已经学会了说:妈妈,我想做XX请让我来好吗?
当然有时候也会忘记,但是,只要你稍微提醒一下:你忘了说什么了?然后xx就会马上说:妈妈,请让我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让孩子学会珍惜
让孩子学会珍惜**的玩具实在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给**买玩具,曾经我是比较限制的。因为我怕**买的玩具太多,他不懂珍惜,觉得什么都来得很容易,那我就成为了溺爱他。
但现在,我对**买玩具的要求比较开放。他要买玩具而我也买得起,我就会给买。能做到这一点起码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不会因为渴望一个奥特曼玩具就被陌生人骗走。而更大的价值在于,对**买玩具的态度进行观察后,我发现,玩具本身对**有一点吸引力。但这个吸引力很小。重点在于这个过程,他可以感受到,他的愿望和需要,父母是重视的,愿意尽力给予满足的;买玩具时,一般情况下,他想挑多久,那就可以挑多久,要买什么样的他是有自主权和选择权的,他享受到我自己说了算的感觉;挑玩具的过程中,父母是在陪伴的,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指导和讨论。
因此,我的观察是,玩具不是**真正想要的,但是通过买玩具这个过程可以享受到的爱与重视,是他想要的。
教会孩子珍惜也很重要,不过,如果我们对孩子提出买玩具的要求总是拒绝的话,他有什么可珍惜呢?珍惜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拒绝吗?
父母愿意不愿意给孩子买玩具,这是一回事;买了玩具后,孩子如何对待玩具,这其实是另一回事。前者如果做到了,那才有基础来带着孩子了解珍惜这个问题。
我让**自己管理玩具。如果没有好好管理,就要承担一些责任。我也尽量陪他了解玩具的玩法,并争取把玩具的作用发挥出来。还有在**买玩具的时候进行一些指导提一些建议。不过,表达对孩子重视的机会和方式很多。还有比给孩子买玩具更好很多的。事实上,我认为孩子对玩具的真正需要是很小的。就像我们大人,会需要很多张床吗?需要很多只碗吗?有人会说,女人就需要很多包和衣服和鞋呀。这没错的,但是,假如这个女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美丽,对于如何进行着装的搭配毫无概念,那再多包和鞋和衣服,又有什么用呢?
孩子向大人讨要玩具,其实只是需要重视,需要玩。
大人常常是各行各领域的专家。孩子其实也是。他们是玩的专家。玩是他们活着的第一责任与需要。
对**来说,玩的时候有父母参与似乎是最重要的。如果在父母参与的情况下,又能照顾他的兴趣爱好,那就堪称完美。有一次我和老猫带着**去一个岩洞里“探险”,一年多后他仍然念念不忘。在探险过程中,**的冷静与配合也让我极为难忘。
让他一个人玩也有一些很好的选择,比如玩水,还有玩面粉,另外还有玩沙子和泥巴。我还准备让**种花种树玩。我记得小时候我种过一盆小葱,感觉太美妙了。
更大一些了就让孩子们自己找朋友玩。
父母陪孩子玩,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带着父母重返幼年世界,而不是由父母带着孩子进入成年世界。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
一天我带着孩子到商场给他买运动鞋。买完鞋以后,还带他去了他最喜欢的快餐店给他买了可口的午饭,然后又给他换了一堆硬币让他打游戏机。我希望他过得愉快,但是他对我所给予他的每一件东西都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我也没有想过应该要求孩子这样做。
我突然意识到,大多数父母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其他人说声“谢谢”,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鼓励孩子对父母表示谢意也是同样的重要。大多数父母的观点是,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的责任。这种观点和态度将使孩子们知道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同样需要向父母表达谢意,充满感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全然付出的爱。子女对父母充满感恩的心是孩子感受到爱意时很自然的一种回馈。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情感交流的融洽,会逐渐影响到他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其他的成年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方式,他会更加采用积极和感恩的心态面对他人和遇到的事情。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会大大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培养。
孩子感恩心态的形成首先从形成感恩的意识出发。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时,首先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心意,那就是“如果能听到你说‘谢谢’我会非常高兴”。此外,让孩子学会感恩,还要充分注重环境的影响。在一个充满感恩家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会更有可能形成感恩的心态。因此,在家中父母之间也可以相互配合,当妈妈给孩子准备好了他最爱吃的饭菜时,爸爸就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做了这么多好吃的饭菜是不是很辛苦?你和我都应该谢谢妈妈。”这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妈妈的反应。因为当孩子看到他的感谢每次都能使妈妈开心地笑了,慢慢地他就会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懂得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更加开心!
学会让孩子倾听
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该怎样培养倾听能力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
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该怎样培养倾听能力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朋友参考。
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结合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利用听辩错误法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
常发现有的孩子听说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如,“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说可以印证孩子是否仔细倾听,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听完后回答问题。如:小蚂蚁想去哪里?汽车上坐着谁等等。
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传话法可训练孩子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有家长说我儿六岁半,今年九月上学;孩子表现得非常聪明好动(朋友与老师都这样认为),但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很随意说话,说话内容有时是专心听讲问题,有时则不着边际。他不仅爱说,还很爱动,老师说他淘气方式与别人不同,他见什么动什么,非常好奇。孩子好奇是好事,但他言行常不受环境约束。
这是他在幼儿期没有训练约束自己习惯造成的。儿童初涉人世,是带有许多“自由人”的色彩的,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有一个教育环境,从小(一两岁开始)就训练孩子约束自己,那么他到小学就不会随意说话了、随意活动了。有约束才有秩序,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孩子没有约束自己的习惯,自控能力很差,需要帮助。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家长和老师都要和他讲道理,但不要唠叨,举一些实例,告诉他不守秩序、不安静听讲,是学不会知识的,而老师和家长都希望他多学东西,多学技能,长大做个有用的人。
2、和他本人谈话,要求他尽量约束自己,有疑问的时候举手提问,或下课提问,如果有几次做到了,要大大表扬。
3、在家里也要对他的行为有约束,做到家园一致。要正面诱导,不能打骂。
4、他已经六岁半了,再学习约束自己,是很困难的,家长和家里人要一致、要耐心,多讲道理,多表扬好行为,还是有效果的。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因此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爸妈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爸妈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您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您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您应当让孩子认为:您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当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您须在思想办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大家应当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办法是变更您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您",把"大家"<爸妈>对您<孩子>的表扬改造成您<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日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爸妈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它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如何认可自己都不晓得了。这样的孩子假如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您应当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您完全可以告诉他:"您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您可以对自己说您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办法许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1本"功劳簿",让孩子每个星期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1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您还能够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办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艰难正踌躇畏缩时,您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伙伴,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当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让孩子学会“出风头”
你的孩子好表现吗?你会遏制孩子的表现欲望吗?看看美国人是怎样鼓励孩子自我表现的吧!
在美国的幼儿园,每逢周一会有一个“圆圈时间”,孩子们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向小朋友们展示,进行几分钟的即兴表演。(想了解各国幼教:海外幼儿园教育大观)
游戏刚开始,5岁的可尼抢着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来:“瞧,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开关,火箭便发出声音,红光一闪一闪的,孩子们大叫:“哗,真酷!”可尼得意地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我乖,爸爸就给我买了它。”
接着出场的是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的罗拉,她腰间系着一片片绿色的“树叶“,款步走到大家面前,骄傲地说:“看看,这是夏威夷裙子!”接着边跳“草裙舞”边说:“夏威夷的人跳的就是这种舞。”
3岁的卡仑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慢慢走到老师面前,有点不知所措。看到他手上什么也没拿,老师轻轻地搂住他,同时“搜索”着可以“展示”的东西。“哦,新运动鞋!“老师对大家说:“看看,卡仑今天穿的新鞋子真漂亮!“同时启发卡仑:“告诉小朋友,鞋子是什么颜色?“卡仑小声地说:“白色。”老师鼓励道:“跳一跳,看看鞋有没有响声?“卡仑不再紧张,跳一下,又跳一下……脸上越来越兴奋。老师带头鼓掌:“谢谢卡仑,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新鞋子。”
没错,“圆圈时间”就是这么一个“出风头”的舞台。美国人就是要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谁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谁就会引人注目,成为“中心”,获得大家的欣赏,荣誉感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在“圆圈时间”,孩子们机会均等,谁都有可能在那么几分钟里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让每一个人面对大家来自由发挥本领、表现自己,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
不要小看了这样的游戏,这对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益处可大得很呢。
让孩子“挣”来满足感
现今是一个便捷的时代,我们只要动动指尖,就能让很多事情发生。现今时代,物质主义气息浓郁,媒体的发达又让这种物质主义展示无余,这对教育孩子来说是个太富有挑战的环境。面对这样一个速食时代,给孩子减少物质、制造艰难,其实就是在给予孩子财富。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体验物质匮乏与生活艰辛呢?带孩子去农村生活?野营、军训?我想了很多,却发现可实施性不高,也就暂时搁置了。不过,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重新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脚步也越发紧迫。那天在小区的广场,看到一个小姐姐拿着长管水枪在玩,女儿凑了过去,说她也想玩。可那个小姐姐轮流借给边上的几个大孩子,就是不借给女儿。小姑娘的妈妈在旁边看得着急,过来让她借给女儿,她还是不借。女儿虽然没哭,但是一脸的委屈和难过相当明显。见状,我劝走了女儿,回家等她心情好一些时,跟她分析为什么小姐姐不借给她。我说,可能是看你小,怕你拿不住掉水里,也可能是因为她跟那几个大孩子平时总一起玩,跟你不熟。然后我问她,如果你有一个很喜欢的玩具,你也不一定愿意借给很小的孩子玩,是不是?她说是。接着,我告诉她,小姐姐一定有她的原因,这样想,你就不会难过了。我当时很想答应她明天就给她买一个,但是总觉得这里有点不对劲。后来跟她讲,妈妈可以给你买一个,但是是有条件的。现在你已经4岁了,从现在开始,你要买什么新玩具,都不能白白给你买,需要你自己做出一些努力去“挣”来。然后我提出几个选项让她挑,比如做某些家务活,或者连续几天完成一些自立或锻炼身体的任务。最后她挑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连续扫3天客厅的地。看着她一脸轻松,我严肃地对她说:“这不是比划一下就完事的事情,这3天如果客厅脏了,你就得不到玩具。”女儿痛快地答应了。从这一天开始,女儿开始了她的“挣”之旅。我列出一个奖励的单子,供她完成任务后选择。这些奖励中有少量物质的,多数是非物质的,比如某种特权或者活动、经历。列好奖励后,我在每周日晚都会给她画下一周的日历表,日历表上列出一些任务,也供她选择。她可以每天选不一样的任务,做到了,给画个她喜欢的图案。如果连续一周都做到,就可以从奖励单子里选一个奖励来“享用”。这样,逐渐把平时的一些满足,变成特权奖励,需要她努力才能得到。当然,我还会将表格里的内容及时调整,把一些事情逐渐变成应该做的,比如照顾自己生活和承担部分家务,同时,为了不让她厌烦,偶尔会增加一些新的、有挑战的任务。如此一来,一周只能挣到一项奖励,获得一个满足,不仅延迟了满足,也让她学会了等待。说起来,延迟满足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怎样做,真的需要多交流、多总结。我想,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大概比较多的是让孩子先学会等待,同时,少去主动给孩子提供各种物质满足。这么大的孩子,很多东西家长不买,孩子就还不知道去要。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可以讲道理,训练孩子对未来几天的事情做计划,对于孩子的要求提供一些替换选择,教给孩子怎样合理做选择,有些事情可以坚决不满足。在做延迟满足之前,先对孩子的需求表示理解,认同他的感受。延迟满足不是要训练孩子不敢提要求,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很少得到任何满足,他也会变得灰心,对生活缺乏期望。对于四岁以上的孩子,平时要制定好规则,让他知道违反规则会有哪些后果。同时,设计一些激励办法“有条件地满足”,让孩子通过努力、做事,去挣来一些满足。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孩子忍耐坚持的能力,而且让他从小就明白要努力奋斗才有收获,同时,也培养了感恩心。当孩子的奖励都是经过了努力、期待、坚持才得来的,他才会真的懂得珍惜、懂得知足和感恩。让孩子努力做事去换来满足,这或许只是把孩子的生活变得更“艰难”点的一个小办法。希望我能从这里开始,努力去做好,让孩子有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肯于为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做事,学到知足和感恩。希望大家都努力,让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好好去做,把索取和容易的时代,变成付出和奋斗的时代。
“五常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五常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常组织
好处:训练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常常检查家居物品是否卫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数量,够用即可。
实行方法:建议小朋友只有一个放置玩具的架、一个鞋架及一格饰物格等。让小朋友自己筛选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从小学会取舍。
常整顿
好处:做个富有责任感的小朋友,晓得将物品分类,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处。
实行方法:每件物品都贴上卷标,让小朋友自行将物品放回原处。譬如书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层并贴上卷标,玩具放在胶盒内,并让小朋友在30秒内找到对象。
常清洁
好处:每天清洁身体及衣服,保持健康的习惯。
实行方法:为了让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洁,衣服、鞋袜是否整齐,父母可特别将镜子挂在适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帮助他进行自我检查。
此外,父母可鼓励小朋友分担家务,吃完东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
常规范
好处: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乐意与人沟通,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决、怎样寻求帮助。
实行方法:父母可让小朋友在房门外,挂上图画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么?”增强彼此沟通,同时让小朋友感到被尊重。
此外,还可以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让小朋友学习照顾,营造一个和谐环境。
常自律
好处:做个自尊感强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实行方法:当孩子在收拾或清洁上负责任,就会得到一个印花,取得若干数量后,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另外,父母亦可与孩子一起调校闹钟,让孩子学习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观看工作清单,学习“今天的事今天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