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需要充当专业老师
发布时间:2020-10-31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幼儿园老师向家长道歉 幼儿老师故事我虽然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问题上教师这个职业对我帮助也不是很大,因为我用来对付学生的那一套不一定会适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为我不是学前班的专业老师,所以我要在这里想广大的学生家长说一句话:知识传授的任务教给她们的老师,我们要做的事是鼓励、支持、监督,还有给他们爱。
一般的家长会认为,有时候学校里教的不够,或者自己的孩子成绩比别人差,自己要帮他一把。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传授是不是符合老师的传授思路,你的传授是不是能够被孩子承受,你的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知识积累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因为孩子的知识积累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没有其它方面的成长只有孩子知识积累的快速增长无疑会快速消耗孩子的学习潜力,原有的天才就可能被你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我一般不会直接介入孩子的学习,直接去代替老师的传授,哪怕你是一个名师也是不恰当的。
家长虽然不需要去充当专业教师的角色,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父母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做出巨大的贡献。首先去鼓励孩子的学习和运动,当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不要因为有危险直接否决掉它,因为孩子并不会懂得你为什么不让她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很大的逆反心里,你对孩子的帮助就会失去作用,甚至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也会拒绝你的帮助。在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很耐心,让孩子感受到危险,再跟她说怎么样去避免危险,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不可能一辈子在孩子身边,你的责任是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而不是干扰阻碍孩子的独立。孩子上学前班了,可能孩子在学校里学习需要的东西特别多,有的家长可能不是很在意,其实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你一次马虎的准备可能就会让孩子失去一次学习的机会。因此,一般学校里孩子需要什么东西我会尽量去准备,有时候还会让孩子参与到这个准备的工作中来,让孩子去感受这些东西,因为感受也是幼儿阶段的一种学习方式。WwW.yjS21.Com
还有家长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是监督,监督孩子的习惯养成,这个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耐心,因为孩子不是成年人,她不知道对错,她有的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因此,家长需要在她的日常活动引导孩子玩,而不是一味的禁止孩子玩耍。只有适当的引导孩子,才能有效的监督孩子,让孩子不至于养成不良习惯。当孩子有不良习惯的苗头时,不能直接封杀,那样会让孩子更加对这件事感兴趣,甚至会加速不良习惯的养成。我一般会用一些好玩的活动吸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快乐来扼杀这种不良苗头,等孩子不感兴趣的时候才用一些事实让她明白这种不良习惯的坏处。
其实
,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也不是很多,我只是抱着爱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过的快乐一些。但是也不过度宠孩子,只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出现偏差,至于知识的积累是孩子的天赋和自身决定的,你的帮助是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园共育,家长需要配合老师的17件事
1、对待我们应该像朋友一样
因为,当你的孩子看到我们的关系很亲密,他也会感到很愉快。比如:父母是否可以和我们幼儿园里的老师一起与孩子照张合影,然后把照片挂在家里的墙上。
2、要把握好时间
如果你每天总是担心上班迟到,结果匆匆忙忙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会使孩子感到紧张,要腾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孩子安顿下来。如果某天下午你很忙,你可以提前给我们打电话,这样等你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提前帮他准备好。
3、不要把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来小孩子通常是不喜欢与别人分享他自己的玩具的,而且幼儿园里已经准备了玩具让小朋友们分享。
4、要带足孩子的用品
如果你的孩子的物品用完了,要我们从别的孩子那里借用,这是不公平的,而且只有自己带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尺寸。
5、家里带来的私人用品写上孩子的名字
把你从家里带到幼儿园的东西写上孩子的名字。有时,我们并不能把每个孩子的东西都分得一清二楚。
6、给我们留一些你的小物品
当孩子想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你留下的这些东西给他,比如:你和孩子的照片,你自己的录音视频,或者一条小手帕,上面洒上你平时使用的香水等,这些通常会使你的孩子感觉舒服一些。
7、离开幼儿园时要微笑着跟孩子说再见
送孩子到幼儿园时,要微笑着和孩子说再见。想到要一整天见不到孩子,所以当与孩子说再见的时候,父母的心情都很复杂,但不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好吗?如果当你要离开的时候,表现得很难过,那么孩子也会表现得更难过。这种情形下,他们更不愿与你分开。
8、请对我们放心
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请你放心,我们希望你的孩子过得愉快,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使你的孩子感觉这里就象他的家里一样。
9、对孩子的小情绪不要反应过度
你要知道,你的孩子并不总是兴高采烈、情绪良好。他既然在家里有情绪不好的时候,那么他在幼儿园里也是。既然他在幼儿园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很高兴的,那么对他的小脾气就请不要反应过度了。
10、接孩子尽量守时
如果我们幼儿园是在下午5点放学,请不要在5点30分才赶到幼儿园接孩子,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家长接而他没人接会很难过,次数多了孩子会很失望。
11、及时看留言
看看我们给你的通知留言,上面通常有重要的信息。比如幼儿园的各种通知,你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活动。
12、和我们保持统一要求
在家里要和在幼儿园的要求保持一致。如果你在家里允许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而这在幼儿园里是不允许的,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13、你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穿反了裤子,不会系鞋带,请不要急着责怪我们,因为你平时在家里就需要教孩子自立。
14、告诉我们关于孩子生活环境的变化
告诉我们关于孩子生活环境的变化。如果你离婚了,或者你的家里有病人,甚至你的丈夫出去旅游了,要让我们知道,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孩子一些特殊的举动。如果你家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不要告诉孩子:在幼儿园要保守秘密。孩子要在幼儿园里呆很长时间,和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他也需要觉得自己很诚实。
15、请了解我们的发烧规定
你的孩子如果发烧了,当他要重新回到幼儿园时,必须是已经退烧了,而且是已经停药超过24小时后。
16、及时交纳生活费等
如果你的财务状况发生问题,或者你需要做特殊的安排,提前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照顾你的孩子。
17、说谢谢
一定要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你的孩子所做的事得到了你的认可。如果你有不满意的地方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及时改进,尽量不要在别的父母面前抱怨,因为孩子好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和校园共同创造的。
家长管教孩子不需要大喊大叫
家长管教孩子不需要大喊大叫
孩子们顽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成熟,像个成年人一样彬彬有礼。但有时他们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头发取乐或将你急需的东西藏起来看你火烧火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妈妈也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一味地惩罚不是办法,管教需要恰当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像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为知道拽人家的头发是不对的而乖乖听话,而并不是因为他心里惧怕再惹妈妈发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数时候,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似乎对明天还要阻止他做出更坏的举动没有什么帮助。孩子到底何时才能学乖一点儿?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教给他们。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下面所讲的这六个秘诀非常有效。虽然,它不能防止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它可以帮助你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小孩从这样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1、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儿童的原则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来表示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的做到这一点。但当他们知道你会怎样做,或犯了错会发生什么时,他们就可以预测他们选择那种行为的后果,这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这一点?
“说到做到”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规矩和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你的孩子。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之前请三思,你运用的语气和措词的不同,效果差别会很大。像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硬,但过会儿,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另一些情况下,把你所期望的作为要求他们必须做到的解释给他们听。假如,你要带他们逛超市,告诉他们不要乱动和拿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了的后果是什么。
说到做到要求你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须大声威胁。
2、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两个最无效的方法。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尽量吝啬你对孩子行为的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做?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并不因为你惩罚了他,他就会从对自己不好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语(“为什么你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也许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使其挥之不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暗示着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自尊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我做了正确的事,我会自我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正确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3、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读一声)。如果你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你会失去大量的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拿起玩具,你通过像奖励她一小块点心这种具体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样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你很难相信,但却要反复这样想:他想做个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时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当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
如果有其他人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大加赞赏,建议父母应将这些表扬转达给孩子们,这会让他感到骄傲,并且这些表扬会比父母对他们的赞许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这一点?
你不必因为孩子说个“请”字就大加赞许,但是表扬他的时候应该更具体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而应该说:“今天你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你会表扬他,以及原因是什么。
表扬就是表扬,避免在表扬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话,说出类似:“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为什么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这种貌似表扬实为批语的话没有什么好处。
做个好家长需要技巧
家长要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精神供氧者,将“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习惯”六大精神软件,植入孩子的生命中。
近日,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将这个秘诀透露给郑州300多位学生家长。
做个好家长需要技巧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董进宇博士深情演绎马迪·金《如果您能记住》,从一个孩子的角度道出对父母的深切期盼,令现场不少父母眼角湿润,悔恨愧疚。
一位母亲说,过去责骂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看到自己就躲闪,母子关系很僵。董博士的一句话点醒自己,“爱,毫无疑问,还要讲究一个表达方式。”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家长是用责骂将他推出去还是用爱和责任将他拉回来,需细斟酌,讲技巧。
董博士指出,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推一把还是拉一把考验的是做家长的实力,包括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储备。
家长要成为孩子“精神供氧者”
董博士认为,当家长最需要技巧却普遍缺乏训练,教育孩子是个长期活儿,人人都渴望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逼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却忽视了自己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董博士指出,真正的好家长,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六个角色。
除了供孩子吃喝拉撒,还要成为孩子的拉拉队队长,人生教练,生命导师,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的精神供氧者。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和优秀的家长,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才能给孩子遮阴蔽日。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给予他爱,陪伴,确认,鼓励和表扬,一句话,孩子的心智、人格成长都需要心灵的养料,这些都需要父母来供应。
在“塑造子女成功未来”的讲座上,董博士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到场的300多名家长,让家长学习,做孩子精神的供氧者。
育儿观: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
育儿观: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
培训中听到一个故事,题为《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还真深有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纽约唐人街有一家酒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好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后就开始下滑,酒店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各种硬件设施是一流的,酒店菜肴质量也是一流的,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天,一位富豪邀请了几位朋友在这家酒店里小聚,酒店老板顿时受宠若惊,为表示敬意,频频上前敬酒,使出浑身解数与富豪套近乎,他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客源,无论如何一定要拉牢他。而在餐厅的另一边,则靠墙站着一位小伙子,是新来酒店上班的服务员,他在一边暗暗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当那位富豪离开的时候,老板又亲自将他送到了门口,返回酒店的时候,小伙子叫住了老板:“我们酒店的生意不怎么好!”
“是的!可是你也应该看见了,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现状!”老板说。
“假如您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意将会更差!”小伙子说。
老板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请我做一个月的主管!并且我做主管的一个月里,你要听我的安排!”小伙子从容地说。
“可以!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有让我听你安排的实力呢?”
“我敢肯定,刚才你送到门口的那个人不会再来我们这里吃饭了!”小伙子说。
老板听他这样说,以为他是个故作神秘没事爱乱讲话的人,就开玩笑地答应了下来:“如果今后一个月里他真的一次不来,我立刻请你做主管!”
时间一晃过了一个月,本来老板以为那个富豪一定会被他拉成“固定客源”的,可是还真像那小伙子所说的,富豪再也没来过,而且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差。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小伙子,老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对小伙子兑现了承诺,让小伙子做一个月的主管,并答应不过问任何事,一切由小伙子一人负责。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天里老板只是暗中观察,他发现那小伙子对任何客人都只是微微一笑一点头,更要命的是他从不知道向客人敬酒、套近乎,但是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从小伙子上任以来,生意却一天比一天好,老客户也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他又惊讶又好奇又感激,恨不得立刻要知道那小伙子究竟用了什么回天之术。
终于,一个月时间到了,老板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小伙子问他:“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简直是小儿科的问题!当然是尽量满足客人的需要啊!”老板说。
“说得很对!但是你有没有去想过,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而你们只知道客人需要什么,却不知道客人‘不需要’什么!”
“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老板懵住了,说实话,他真的还没去想过客人不需要什么,“难道我们尽量去满足客人的所需还不够?”
“当然!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们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去敬酒,但是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来吃饭,是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而不是来接受你的敬酒,你的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做自己的事情,这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同一宴席上,有主次之宾,在不断向主宾敬酒的同时,其实你也在向同一桌上的其他宾客做暗示:我不在乎你们。这也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在你对某一桌上的宾客敬酒的同时,更是对其他桌子上的宾客的一种不平等的对待,他们会想:难道他们是客人,我们就不是客人了?这样的感觉同样是别人所不需要的!你在无意识当中给了顾客这些他们根本不需要的感觉,足以让他们对你的酒店产生反感,这就是导致你的生意每况愈下的原因!”
老板听后茅塞顿开,从此,他除了揣摩顾客需要什么的同时,更下大力研究顾客“不需要”什么。20年以后,他的酒店在全美国都开设了分店。而当年那位小伙子,就是如今被誉为华人中最顶尖的成功学专家、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国际上继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的第四代励志成功学大师,也是世界华人中唯一一位国际级励志成功学大师——陈安之。
陈安之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是:“成功一定有方法!”
同理,我们的教育也要关注孩子的“不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不够从容,不相信孩子,在孩子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就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受阻。
举几个例子:
1.生活自理能力。保育员为了不让家长有怨言,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冷暖,帮他们穿衣、穿鞋等。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大班孩子应当有了比较强的自理能力,教师要给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比较好的做法,先教会孩子们基本的方法,然后就每天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尤其穿衣服。天不太冷时,午睡起床了,让孩子自己穿衣,相互看衣服穿得反不反,然后老师在午睡室门口进行最后一道把关,发现不对的让其纠正,这样既不会因为孩子不会自理,穿衣不当而影响其身体,又不会因为老师过多帮助而让其失去学习的机会。
组织保育老师开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专题活动,让保育员更新观念,不再包办,而是要伸一只手帮助,给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并非不需要帮助时去帮助,当孩子通过自己努力不能解决问题,他十分需要你帮助时要给予帮助。
比如孩子拉拉链,他想自己尝试着拉上来,可是一次又一次拉链头对不准,拉不上来,孩子仍然耐心地拉着,此时,就不必去帮助,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样孩子的成就感才会更强。
2.思维能力。孩子提出问题或成人给孩子一个问题之后,要允许孩子有一定的时候思考,在其实在不能解答时用启发式进行引导。和同事一起去“豪享来”西餐店用餐,点了牛排之后,同事7岁的女儿对西餐比较好奇,就指点服务员送上来的菜问这问那。“这个丝是什么呀?”我正想说:“你猜猜看。”妈妈马上回答:“是包芯菜吧。”孩子释然:“哦。”一盆水果沙拉送上来了,我试着考考孩子:“妞妞,你看这个水果里有一种白白的小方块是什么水果啊?”同事马上拿起叉,叉了一块送进嘴里,品尝之后说:“这是香瓜。”女儿急了“我知道的,我尝了就知道的,不要你说。”是啊,妈妈这样做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思维需要的做法,孩子不需要你这么快给出答案,也不需要你抢在她之前给出答案,她不但没有了成就感,而且慢慢长久下去就会习惯于听妈妈说了,因为妈妈总是为她解惑,她不需要自己努力解了,长此下去,思维的惰性就形成了。事后我悄悄跟同事说:“你这个妈妈呀,好在是搞幼儿教育的,一点机会也不给孩子,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自己判断呢?她并不需要你这样的帮助啊。”她听后惭愧极了。
3.哭了马上去安慰。给其发泄的时空,孩子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不需要你的安慰,越安慰她反而越不舒服,应该让其通过言语、行动发泄心中的不快。“我讨厌爸爸”,把对爸爸的不满先全都发泄出来,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显得更畅快,效果更好。
4.摔了马上去扶起。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高尔基曾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而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有把教育孩子当做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呢?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8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伏尔泰:“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结语
爱是理解接受和成全,爱孩子就别让他为难;爱不是束缚,爱孩子就让孩子自然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生灵,教育孩子成长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用心雕琢的艺术品。
而我们每个家长则是一位匠师,怎么把孩子雕琢成一个优秀的艺术品,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成长,我们才能把它雕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