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讲自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1-02 讲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讲 给幼儿讲故事 我班的孩子很愿意听故事,今天又要求我给他们讲故事,我突然想何不让他们自编自讲故事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编自讲故事。一位小朋友上来讲:“一天,有一只小猴,它跑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刚讲到这里,下面的小朋友就叫了起来:“不对不对,是小白兔去采蘑菇,小猴怎么去采蘑菇呢?”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位讲故事的小朋友搞的十分尴尬,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用求助的目光望着我。
这时,我便用手势让幼儿安静下来,然后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小猴就不能去采蘑菇,而只有小白兔才能去采蘑菇呢?”顿时,小朋友们又马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小猴不爱吃蘑菇,就不去采呀!”“小猴应该爬到果园里摘果子呀”听了他们的话,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而是要求小朋友们试着动一下脑筋,从另一角度去编这个故事。
我提示:“现在小猴确实是去采蘑菇了,它会爬树,会摘果子但它也会采蘑菇,请你们一起来编这个故事,看谁编的好。
”小朋友们听我这么一说,各个睁大眼睛,动起脑筋。
过了五分钟,我请他们自由发言,有的说:“小候经常吃果子,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就去采蘑菇了”有的说:“小猴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它知道小白兔生病了,就帮它去采蘑菇。
”还有的说:“小白兔过生日,小猴想采些蘑菇送给小白兔做生日礼物。
”听了这些发言,我心底里感到高兴,他们的发言不但内容丰富,词语用的恰当,而且思想内容也很好。
通过这次创编故事尝试,我认识到在幼儿教育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让老框子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住,我们应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景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语言能得到最佳开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昨天,我带女儿去县城学跳舞时,看到一对母女:母亲说:“你咋不好好学跳舞?”“我不想学跳舞。”女儿回答。“你再不学跳舞,我就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母亲生气地说。女儿不语。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一到节假日,家长总会不顾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或是学习班。也许在他们看来,当家长的,就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此,我想起前不久我在《人生与伴侣》杂志上看到著名影星斯琴高娃和她女儿的故事:斯琴高娃见女儿乖巧懂事,身上潜藏文艺天赋。开始为女儿设计未来:让孩子学习钢琴、舞蹈、音乐,把基本功打扎实后,报考表演学院,一步一步成为光芒四射的演艺明星。为让女儿学好钢琴,她在家里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花费好几千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尽管这样,女儿还不领情。上课时,心不在焉,不仅不认真记笔记,练习时还偷工减料。当斯琴高娃责问她时,她说:“我对弹钢琴和跳舞没兴趣,我想画画,我要游泳。”直到女儿长大,斯琴高娃也没有让女儿成为她希望中影视明星,而是成为了她所看不起、女儿却很喜欢的餐厅老板。在这里,我只想说,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有益的。
让孩子自己吃鱼
今天是升入中班后的第一次吃鱼。用餐前,我提醒他们现在是中班小朋友,一定要学会自己吃鱼这个本领,所以老师谁也不帮忙,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把鱼吃掉。末了我还问了他们一句“孩子们有信心吗?”“有!”我原以为会有很多请求帮助的声音,可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在随后的用餐中孩子们都是自己吃的鱼,并且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吃鱼方法,我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先吃中间肉多的地方,没有鱼刺的地方吃完了就把鱼翻个个,一个手不行另外一个手也帮上忙了,等到没有鱼刺的肉吃完了,鱼的美味好象还意犹未尽,于是他们把边上有肉带着刺的部位也吃到了嘴里,吃掉了肉再把鱼刺吐出来。这种吃法是最成熟的一种,不过只是几个幼儿。第二种是先把头、尾及边上的刺去掉,留下中间一块鱼肉,再用勺子挑着肉吃。这种吃法幼儿人数最多,虽然吃到的肉比第一种少些,但它的好处是不容易被鱼刺卡到喉咙。第三种吃法是用勺子东挑一块肉西挑一块肉,挑着挑着鱼刺就混在了一起,找不到没刺的肉,又不敢把鱼和刺一起吃进嘴里,只好放弃去吃别的菜了。这种吃法吃到的肉是最少的。餐后我表扬了所有的幼儿,夸他们真的都很能干,没有老师的帮忙也能自己吃鱼了。离园时我听到思羽对奶奶说;“今天中午是我自己吃的鱼。”我听到这话不禁让我有很多的感触。“今天是我自己吃的鱼。”很普通的一句话,话语中流露出很多的自豪和自信,我突然觉得小班时我对有些孩子太呵护了。那时生怕他们被鱼刺卡到喉咙,又怕他们吃不到很多的鱼肉,因此吃鱼时,我和保育老师总是细心地帮他们把鱼刺分离,再让他们吃,殊不知孩子鱼是吃到多了,本领却没有学到。新《纲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地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我们真的多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当然造成我们过度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不放心。他们总觉得孩子太小,自己穿衣穿不整齐,自己吃饭吃不干净,因此更多时候宁可包办代替,这种心理也把压力转交给了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在告诉我们尝试后就会有经验。今天用第三种方法吃鱼的小朋友虽然吃到的少,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点,相反他觉得是自己吃的,反而对自己很自信。相信下次、下下次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吃到的多,不久的将来他们也能学会第一种吃鱼的方法。吃鱼如此,做其他事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时候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也许一开始他们会做得很糟糕,我们不要责怪他们而是要给予指导和鼓励,因为不久他们就会做得很好。
让孩子自己选择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自由的选择活动区玩,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玩小车,有的玩积木,有的涂涂画画等,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了。于是照例放一段音乐,示意大家整理。许多孩子们听见音乐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整理得快的就已经坐在小椅子上等候出发,整理得慢的正在加快速度。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似乎并不在乎音乐的提示,全然不顾周围的同伴一个个整理,他们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我冲着那几个孩子说道:“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说完用严厉的眼神注视那几个孩子。只见他们拽着手中的物品极不情愿放回,一副很不心甘的样子。我有点生气,走过去,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搭一座象房屋的样子;另两个孩子的手里还拿着橡皮泥没有放回去。难怪他们不愿意整理,原来还想继续他们的游戏,不舍得离开。
如果我在这时候强制中断他们没有完成的,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心情会不会因此不悦?以后对该活动还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呢?孩子的要求合理吗?规则是为自己方便,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当设定的班级常规和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该服从规定还是满足需要呢?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遵守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对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园教育的顺利进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园《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关注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为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空间。同时,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发展变化和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目标。所以,我让还没完成游戏的幼儿让他们玩好后再出来户外活动,两个孩子开心的继续进行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两个孩子收好了玩具,蹦蹦跳跳的出来和大家一起户外活动了,他们的脸上露着满足的笑容。
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解决吧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解决吧”,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是宝贝,全家人都围着这个宝贝转,平时爷爷奶奶都是寸步不离的,怕孩子磕着碰着,吃饭的时候也是追着跑着喂,可是当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他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没有了家人的溺爱,多的是许多同龄的伙伴,有了自己的主意、学会了更多的本领,今天我要和家长说的是请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航是我们班最小的孩子,平时在家里可是爷爷奶奶的宝贝,上学、放学的时候都是奶奶背着来的,也许是由于老人的溺爱,一航在幼儿园里所表现出来的依赖、自私、霸道的性格总是让周围的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时间久了,他总是爱打小朋友,也许他是要用这种办法取得别人的注意吧,可是最近我发现一航有个小小的毛病,就是每次奶奶来接的时候,他就会守着奶奶告上一状,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错误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今天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和往常一样陆续的被接走了,一航的奶奶来了,刚才还有说有笑的一航瞬间就哭了起来,我还没能明白怎么回事,他就哭着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今天小松打我了,”“是吗,谁打我家宝贝孙子,给我站出来,”这个奶奶一听说宝贝孙子被欺负了,想都不想的就想替孙子讨回公道,看见他奶奶生气的样子,我瞬间明白了一航这种性格的起因了,我先让奶奶别生气,接着蹲下来问一航:“是哪个小朋友打你了?”“小松”一航气氛的说,“哦,那他为什么打你呢?难道没有原因的就打你了吗?”“嗯。。。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打我了,”“是吗?一航,说谎的孩子鼻子可是会长长的哦,你摸摸自己的鼻子有没有变长了呢?”一航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一边哭着,一边对我说:“老师,小松没打我,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你快把我的鼻子变回来吧”,我抬头看了看一航的奶奶,显然她的气已经消了,她不好意思的对我说:“姜老师,不好意思啊,你看看我,刚才有点急了,”“哦没关系,以后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吧,”“嗯,那老师,我们还是先走了,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我突然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感到担忧。未来社会肯定是个竞争和合作的社会,目前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任性、缺乏群体概念,缺乏交往能力及解决能力。作为我们主要的教育者老师与家长,当孩子告状时一般都采取直接的帮助,批评及教育。其实我们应该交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小的事情,如:协调商量、关心安慰、等。让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间的小矛盾,使他们建立社会交往的意识和情感,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学习交往的策略和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关于“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解决吧”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故事让孩子明白
今天晨检时,我发现多名幼儿的指甲有点长,里面存了些黑黑的东西,顿时教师的职业敏感提醒了我,赶快帮他们剪剪吧。
这样,不仅讲了卫生,还能避免小朋友间脸被抓伤事件的发生。
我就让孩子们排好队,一个个来到我的面前,轮到小杰小朋友了,只听他说:“老师,我的指甲不长”,刘睿浩忙说:“老师,我不剪指甲”,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害怕”。
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干脆把手伸到背后藏了起来,说什么也不剪。
面对这情形,我得赶快想个办法,还是讲个故事吧,孩子们最爱听故事了。
“以前,幼儿园有个小朋友叫小红,他刚来幼儿园时,因不讲卫生,经常肚子疼,指甲比你们的还长。
有一次,下午吃点心时,他正想咬一口,忽然看见指甲里怎么有个小虫子呢?,小红急忙放下手中的点心,跑向老师------”,讲到这里我停下了,没再往下讲,而是提出了几个问题:“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小红为什么向老师跑去?他会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小红的指甲里为什么会有小虫子”?
我的故事的确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正确的回答让我感到欣慰。
新来园的幼儿也纷纷跑向我:“老师,快给我剪指甲吧”,“老师,我不留长指甲了”。
利用故事法向幼儿进行教育,还真管用,故事培养了孩子们讲卫生的好习惯。
从这以后,我再进行晨检活动时,发现幼儿的指甲都变短了,可能在家让爸妈给剪得吧,即使有个别孩子的指甲长一点,也会主动对我说:“老师,请你给我剪剪指甲吧”。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笑了。
五常法让孩子自己管住自己
玩具满地都是,床铺乱七八糟,家里的摆设被乾坤大挪移,到处没有一处是干净的。父母们提起孩子“邋遢”就头大,不知该怎么办。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但如果你想有一个轻松育儿生活,不妨试试五常法,让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教育孩子学习自我管理。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种品质管理技术,包括:常组织(Structurise)、常整顿(Systematise)、常清洁(Sanitise)、常规范(Standardise)及常自律(Self-discipline)五项。当运用到孩子身上时,则可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再发展到行为自律。小朋友从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到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再加上父母的鼓励,令小朋友更有信心独立自理。
1、常组织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没有用过的物品),并将保存的物品分层管理,要点在于集中存放及尽量减低存量。
好处:训练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常常检查家居物品是否卫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数量,够用即可。
实行方法:五常法强调“一就是最好”,建议小朋友只有一个放置玩具的架、一个鞋架及一格饰物格等。让小朋友门自己筛选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父母要和孩子们商量拥有物品的数量,让小朋友从小学会取舍,将不需要的物品转送别人。
2、常整顿
首先决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处:做个富有责任感的小朋友,晓得将物品分类,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处。
实行方法:“五常法”让小朋友学习一个分类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个家,并贴上卷标,让小朋友自行将物品放回原处。譬如书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层并贴上卷标,而玩具放在胶盒内,鞋子则放在鞋架内,让小朋友在30秒内找到对象。
3、常清洁
小朋友要保持个人清洁,也有责任去负责保持清洁。使其树立“我不会使东西变脏”,而且“我会马上清理东西”的观念。
好处:每天清洁身体及衣服,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实行方法:为了让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洁,衣服、鞋袜是否整齐,父母可特别将镜子挂在适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帮助他进行自我检查。此外,父母可鼓励小朋友分担家务,吃完东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时收拾书桌。
4、常规范
经过父母与孩子沟通后,利用透明度、视觉管理及园林式环境,为孩子提供规范化的环境,减少错误并且提高办事效率。
好处: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乐意与人沟通,能自订或与父母合作制定生活标准,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决、怎样寻求帮助。
实行方法:父母可利用透明胶盒贮存对象,增强物品处理的透明度。父母亦可让小朋友在房门外,挂上图画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么?”,增强彼此沟通,同时让小朋友感到被尊重。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让小朋友学习照顾,更可营造一个和谐环境。为了减少孩子出错,父母可在家中危险的地方挂上“不准进入”的标志,让孩子识别,免生危险。
5、常自律
持续地、自律地执行上述“四常”,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当父母了解到小朋友的长处与短处,再按情况做出适当的奖赏,让小朋友从他律(以成人的赞赏作为标准)、纪律,发展成为自律。
好处:做个自尊感强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实行方法:当孩子在收拾或清洁上负责任,就会得到一个印,取得若干数量后,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父母亦可与孩子一起调校闹钟,让孩子学习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观看工作清单,学习“今天的事今天做”。
在实施“五常法”的过程中,父母必须首先了解五常法,并以身作则。父母必须在教导上有共识。如果小朋友做错事,父母必须要有共同处事的原则。其实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正在运用“五常法”,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弄干净桌面或把椅子移好后,会获得成人赞赏时,他们自然地会继续做,小朋友就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而且可以不断增强信心。当然,若小朋友做错就需要罚。父母必须按小朋友的能力去制定标准,而非按成人的要求,过高过低都不宜。
放手!让孩子自己玩
有一天,我想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尝试自由活动,便说:“今天请小朋友自由活动,不过活动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一是玩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追逐打闹,不猛跑猛停,防止摔伤。二是要在老师的周围活动,不跑到远处去,让老师看得见。三是有什么事及时向老师汇报。小朋友能做到吗?”
“能!”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一会功夫,孩子们便各自开心的玩了起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他们有的在做小组游戏,有的蹲在地上打卡,有的在藏猫猫,有的在玩大风吹,有的在自己打篮球……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对我说:“老师,明天还让我们自己玩吧。”
没想到,一次看是随意的自由活动却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仔细反思这次组织的自由活动,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其实孩子们的组织力及想象力是挺丰富的,以后要多给还孩子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玩!
爱讲故事的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爱讲故事的孩子”!
我们班里有个叫袁小琳的小朋友,特别的爱动。
上课时,老师讲老师的,他自己干自己的。
屡次提醒,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
后来我发现他的自尊心很强,便以此作为突破口去引导他,教育他。
一次,我在班里讲《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故事,他坐在位子上,不是动铅笔盒,就是玩玩具。
故事我讲完了,他还是在玩他的。
我走过去,让他跟小朋友互讲故事。
他抬起头,小眼睛盯着我一言不发,小手照样在玩他的积木。
我耐着性子说:很忙吗,要不要老师帮助你?他“嘿”地一下笑出声:“不用”。
我又接着说:“刚才老师说让你干什么来着?他一边不紧不慢地动作着,一边诚恳地说:“老师,我不会讲。
在家的时候,我奶奶经常说我没长脑子,没记性,说话做事都爱忘”。
这时候我说:“奶奶这是在跟你开玩笑,回去告诉你奶奶,老师认为你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
现在,你来给老师讲一讲故事,好不好?”他看看我,半信半疑,开始细声慢气地给我讲。
在我的提示下,他把这个不算长的故事讲完了。
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我表扬了他:“袁小琳小朋友真聪明,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听你讲故事。
下一次,再给老师和小朋友讲一讲,好不好?”他点点头笑了。
下午,他奶奶送他来上学时,对我说:“中午,小琳一回家,就朝我嚷嚷说老师夸他聪明了,还讲故事给老师和小朋友听。
现在,袁小林小朋友,不但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故事,还能讲听过的录音故事,看过的影视动画片故事。
看着他讲故事时哪绘声绘色、神采飞扬的样子,想想他奶奶的评价,没长脑子,没记性的孩子。
现在,变成了小朋友们一致推举的“故事大王”。
不管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听故事的时候,都非常认真。
这不正是我所要的结果吗。
不知道本文“爱讲故事的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