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熏陶感染塑心灵
发布时间:2020-11-04 幼儿园心灵美说课稿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亲子活动方案 熏陶感染塑心灵许敏
情景一:“谢谢你的关心——宝贝!”
2008年1月18日,海宁的天空飘起了小雪。这是我们的宝贝女儿——亲亲出生以来的第一场雪,她从没见过真正的雪是什么样的。因此,我在上班时打电话回家,想让她外公带她走出家门去认识一下雪。电话接通后,才知道他们已经看过雪了,并且外公已告诉她:雪是水变化来的,融化后还是水。认识到这一点,亲亲担心起妈妈来,说:“外公,下雪了,妈妈回不来了,我们给妈妈拿伞去好吗?”听到这个消息,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马上在电话中向亲亲表示感谢,感谢她对我的关心,并且告诉她不必为我担心,我带着雨披呢。
下班后,我在擦窗,亲亲在看少儿电视。当我爬到窗外去擦上面的玻璃时,亲亲忙跑过来喊道:“妈妈,小心啊!”“谢谢你的关心——宝贝!”我再次说道。
情景二:“谢谢你的爱心——小宝贝!”yjs21.cOm
“5·12”大地震,对于我们亲亲而言,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从5月13日起,我们全家一有空就关注电视和网上的地震灾害信息,亲亲也不例外。很多时候,我们一边观看,一边给亲亲当解说。没过两天,才三周岁的亲亲就明白地震是怎么回事了,有时甚至和大人们一样,深感恐惧和不安,怜悯之心常常溢于言表。
5月17日那天,我决定也让亲亲去社区捐款。出发之前,我们照例在看新闻。我对亲亲说:“宝贝,那边的孩子那么可怜,他们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家,连吃的饭饭也没有,他们快饿死了。你愿意帮帮他们吗?”“嗯,好的!”亲亲认真地点点头,说:“妈妈,我们给他们一点饭饭吧?”“不行!”她爸爸解释说,“我们离他们太远了,等饭送到他们手上,全都馊了,他们要吃坏肚子的。”“那怎么办?妈妈说他们快要饿死了!”亲亲急了。“我有个好办法。”我说,“我们也给他们捐点钱吧。你看,那么多人都在捐钱,他们有了钱,就可以买饭吃了!”于是,我拿出两张纸币,面额分别是一百元和五十元。我告诉亲亲,这两张钞票分别可以让10个或5个灾区的小朋友吃饱饭。不过,我们如果捐出那张一百元的话,今年我们就不再去肯德基吃好东西了;如果我们捐出那张五十元,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去华联买下星期亲亲要吃的零食和牛奶了。当然,亲亲也可以选择不捐,只是那边的小朋友会饿死。这个选择让亲亲左右为难。我们又开导她:爸爸妈妈、舅舅、舅妈、还有诺诺姐姐都捐过钱了,我们做了好事都很开心。就连外公、外婆年纪那么大了,他们没有很多钱,可他们还是到村委会去捐钱了。灾区的小朋友收到我们的钱了,他们可高兴了,不用再饿肚子了……在榜样力量和我们的引导下,亲亲终于拉着我的手,主动拿着那张一百元走向社区了。一进门,社区的工作人员就夸奖了她:“谢谢你的爱心——小宝贝!”这更让她觉得做这件事很光荣。然而过了好久,她手里的一百元却始终不肯“捐”出来。再三追问才明白:原来,她在找电视画面中的那个红盒子——捐款箱。于是,工作人员只好临时找来一个红色的选举箱充当。看来,这虽然只是个简单的形式,对于孩子来说,却也意义非凡啊!
第二天中午,我们一家人在一饭店就餐。邻座是一位打扮得十分前卫的年轻女孩,也在边看新闻边吃饭。电视画面中,胡锦涛主席在一线不顾危险慰问救援的官兵并鼓舞士气。这时,画面突然强烈地颤动起来——又一次强烈的余震发生了!这一幕震撼着饭店中每一个人的心灵。突然,邻座的女子却笑着对她的同伴说:“这个余震真刺激!”这声音特别刺耳:如此没有人性的人啊!愤怒的我真想痛骂她一顿。这时,亲亲也看懂了画面,大声叫道:“妈妈,他们又在地震了!又有好多人要被压扁了吗?”我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可怜吗?”亲亲说:“真可怜。妈妈,我们回家再去给他们捐钱好吗?”此刻,我想:亲亲的话语一定比我的痛骂更有力!
反思: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人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更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养。与我们的孩子——亲亲一样,现代家庭的儿童往往集几个家庭的宠爱于一身,他们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却很少懂得知恩图报,关爱他人。因此,这些孩子们缺少的不是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而是他们给予别人的关爱。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教给孩子一颗善良之心,一份仁爱之情呢?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熏陶感染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必经之路。所谓“近朱者赤。”家人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和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其文明风范十分重要:父母温文尔雅、和蔼善良、仁慈博爱,其平时的言行举止,经孩子的耳濡目染,能逐渐内化成健康文明的心灵,使关爱他人成为孩子的一种品格,一种习惯。其次,营造爱意浓浓的生活氛围,在细节中渗透爱心教育,更是爱的升华。一个爱意浓浓的家庭,其关爱如暗香,如阳光,如清泉,源源不断地感染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家庭成员的每一个爱意浓浓的善举、每一句爱意浓浓的话语,无不蕴含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事哲理,这也是对孩子心灵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记得雨果还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如果我们的孩子也爱心常驻——那便是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孩子,贵在可塑
我是一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参加工作将近7年的普通教师,同时又是一位三岁半孩子的母亲。
在孩子还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想看一下这么小的孩子对事物的推理。于是,我在桌子上放了两块糖果,其中一块里面被我换成了小石子。也真不巧,她一手拿起的正是装石块的那个糖果,自己不熟练的剥开,一看是石头,另一块连看都没看便走开了。我那时候就意识到,为什么俗语说“三岁看到老”,当然这不是绝对,但不可否认,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作这样的推理,势必会对她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时也会“如法炮制”。
我们平时经常说:“这孩子的脾气真随妈妈或者爸爸”,但转念一想,遗传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所谓“铁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事作风与原则给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当孩子看自己的父母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尤其在小时候,他们都会去模仿。这里就提出了孩子的可塑性,怎样去塑造一个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的这样一个孩子是教师的“任务”,更是每一个父母的努力方向。
说到这忽然想到一件事:不是说每次,而是大多数周一开学,老师们就有感慨,就放了两天假,学生怎么连大前天的内容都忘了,坐姿和习惯也要一一再作强调呢?最后总结了一个道理:5+2=0这样一个算式。也就是说,孩子一周五天在校时间各方面都以形式习惯,而周六周日在家两天,这些东西像跑得无影无踪了一样,虽然简单的提醒会重新遵守。试想,从此孩子离开这个地方,他是多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孩子的可塑性再次被提及,它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各种因素中,除了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外,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和“为”影响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一样的学校,甚至是同班一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有脾气秉性、气质、、兴趣、成就完全不同的孩子的原因。我们不是常听人说“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之类的话,所谓“家学渊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方面,父母的言行、个性、事业对子女来说太重要了。孩子自小就以父母为榜样,从父母那里学到做人的准则。
莫让嫉妒污染孩子的心灵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妈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嫉妒心更会上升,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鲜艳,骑的童车新颖,便会感到不快。上学以后,有的孩子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对小伙伴在表演节目得奖而闷闷不乐;有的见自己最好的朋友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会莫名其妙地耿耿于怀……?
在男女孩中,嫉妒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有嫉妒心的儿童,性格怪僻,难与小伙伴相处,若不及时进行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受到污染,理智被摧毁,良知泯灭,长大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给事业、社交带来意想不到的困境。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嫉妒呢?
言教身教并重。家庭是孩子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满嫉妒心家庭中的孩子,因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往往产生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
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心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批评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孩子丧失自尊,身陷嫉妒的痛苦之中。应面带微笑,静静地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化解孩子心中种种不快的阴云,消除孩子因敌对情绪产生的愤怒。理解和体谅,可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并将嫉妒转化为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小孩子爱写爱画,遇到事儿爱问为什么。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这些作为,不是鼓励,而是呵斥指责。这种做法,极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学家指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有鉴于此,家长对孩子每一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的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健康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心胸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培养孩子的宽容心。如今的孩子有许多是由爷奶或外公外婆带大的,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极易形成以“我”为中心,只有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宽容心,将来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育儿心得:让阅读点亮心灵
育儿心得:让阅读点亮心灵
每位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作为新手妈妈,我从孕育孩子开始就在思考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长。通过阅读育儿书籍,听别人介绍经验,我发现优秀的孩子除了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天资、良好的习惯和持续的兴趣外,阅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是我家孩子到实验幼儿园上学后,幼儿园也把亲子阅读作为特色课程,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决心。现在想把我在培养孩子阅读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抓住语言敏感期。读了国内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后,我明白了孩子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于是我在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内,给他读书,不仅大声朗读,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饱含感情。我发现每次在他面前读书时他都会盯着我的嘴巴看,等孩子会说话后,吐字较为清晰,发音较为准确,周围的朋友经常说我家孩子词汇量很多,用词还很恰当,时不时冒出的词语会让我们感觉超出了他的年龄。我认为是这样的读书习惯帮助孩子建立了绘本、词语、声音与嘴巴之间的联结,对他语言的发展非常有好处。有时看到同龄的甚至比他大的孩子说话还不太清晰时,我都忍不住告诉他们的父母多给孩子朗读听。虽然这不是真正的阅读,但我认为很关键,也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
二、是大量广泛阅读。幼儿阅读主要是看绘本,现在的绘本很多,如何保证绘本内容的质量,我一般会选择获得国际大奖的绘本,比如凯迪克大奖、国际安徒生奖、格林纳威大奖等。还会选择知名的出版社,比如明天出版社、信谊出版社、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等等,英语启蒙书必选外研社等。绘本的主题也很多,内容也很丰富,那就让他大量看,大量选。从我们看的《青蛙弗洛格》系列、《古利和古拉》系列、《卡梅拉的故事》系列、《安的种子》、《大卫、不可以》、《父与子》、《黑猫警长》系列等等,绘本的主题从生活习惯、人格发展、幽默故事,甚至宇宙太空,跨度都很大,涉猎面很广。慢慢我发现,男孩有他的兴趣点,就是对各种汽车、恐龙类的绘本很感兴趣,去图书馆也是优先选择这类。孩子通过大量阅读,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特别难忘的是每次读到《我爱你》这本书时,看到孩子长大了与妈妈挥手分别,他都会流眼泪,让我感受到孩子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中慢慢地长大。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点,不给他设限,也没有强加给他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只要他想看的,哪怕是翻几页,或只对其中的某一页感兴趣,都可以。我唯一做的就是增加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绘本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是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还采取了多种形式来调动他的积极性,比如我在家里床头、沙发上、餐桌旁都放置有绘本,节假日外出旅游时也会携带绘本,让他想看即取。常会带孩子去图书馆、城市书房、博物馆等这些场所,还给他下载了幼儿画报、钱儿频道等听故事的app,现在他不仅已经学会借阅书籍,并且逐渐对历史有了兴趣,会把应天门、天子驾六等历史文化遗存与看过的书、讲过的故事进行联系,不停的追问来龙去脉,反复地要求讲解,这说明看到的东西调动了头脑中的阅读储存。我们还经常在家做游戏,或者演情景剧,比如看到好玩的故事情节,他会和我们分饰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乐此不疲。这无形之中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营造了阅读的氛围、也加深了对绘本的理解,让他保持了阅读的兴趣。
四、是固定阅读时间。想让任何一件事成为习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都去做。我家的阅读时间基本是在每晚洗漱上床后至睡觉前这段时间,至少一个小时。现在每晚上床后,他会很自然的拿起书本去看,我会有计划地读一些绘本,应该说孩子基本形成了阅读习惯,这也成了我们全家每天雷打不动的亲子活动。
我深知养成阅读习惯仅仅是开始,把阅读变成影响终生的能力、滋养心灵的力量还需要长久的努力,相信坚持阅读定会有丰厚收获,希望更多的父母和家庭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实现孩子与我们的共同成长!
育儿心得:照进心灵的镜子
育儿心得:照进心灵的镜子
时间匆匆而过,就像飞驰的列车,让你来不及多想就已经到达另一个领域,当我还在感叹沿途的风景没看够时,才发现要面临新的挑战了。
我的小小苏已经7岁了,今年九月份他就要走进小学了,我才发现孩子已经在不经意间长大了,也变了很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无法掌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是不是代表着孩子已经开始成长,开始慢慢衍生出自己独立的性格了,是不是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做家长的要开始慢慢放手,让他自己去发掘,去成长了……
很多心理专家说:“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能照进你的心灵,让你发现你的内心。”
我觉得这个专家一定是个很权威的儿童心理专家,他说的太对了,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真的是我们身上所有的,当你发现孩子很任性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想想我自己是不是在某些地方很任性;当你发现孩子做作业拖拉时,你是不是该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很拖拉;当你发现孩子经常乱发脾气时,你是不是该想想我是否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大声的指责孩子。
我觉得只有我们自己改掉了这些负面的东西,才能让孩子真正变得像你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做为家长的我们也要时刻警醒自己,在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反醒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