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11-1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有一天,我因为去印刷厂排报纸,比较晚才回家。老猫告诉我,傍晚他去接**的时候,**泪流满面。因为旁边一个阿姨逗他说:糟糕了,今天爸爸妈妈这么迟还不来接你,他们不要你了!你还是和阿姨回家吧!**听了说:我要回自己家!哼!阿姨逗得更起劲了: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还回家!正好这时,老猫来接**了,阿姨看到了,继续逗:哎哟,你爸爸倒是来了,但是他不要你了,怎么办呀?**终于放声大哭……

我听老猫说完这过程,气得不行。更心疼得不行。

是的,我最最讨厌别人逗我的孩子,尤其是用“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来逗!

讨厌的逗孩子的话还有:叫阿姨!不叫就把你妈妈抢掉!

叫叔叔,不叫不给你糖吃!快叫叔叔!

还有就是: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个好不好?不好?你真是太小气了!

要不然来一句:走喽,我们去玩了,你不乖,不要你去!

……他们用各种话逗着孩子,看到孩子被折腾得满脸通红或者愤怒不已或者惊恐万分,便哈哈大笑。

但我真的很想说一声:别逗我的孩子!

我相信如果我真的说出来,这些人肯定要说我不识抬举:我可是喜欢你家孩子才逗他玩!一般人的孩子我懒得理呢!更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做人有问题:小孩子懂什么,逗一逗有什么关系,你这么较真!

但是,我还是要对这种逗法坚持抵抗。没错,大家不过是想表达一种对孩子的喜爱,毫无恶意,可是,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最深的伤害。很有可能我们做父母的花费了很多精力给孩子树立的安全感,会因为这样几次逗弄而土崩瓦解。因为孩子可进入不了大人的世界,他会很完全地相信大人说出来的话,要不就不会听说父母不要他了便伤心痛哭。而孩子因此而痛哭,家长要安抚起来,却很艰难,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对这么一点大的孩子说清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开玩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逗小孩玩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丰富社会知识等。可是有的逗小孩玩的方法不可取,甚至令人担忧,特别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牌局前,2岁半的男孩二娃蹦来跳去,很自在,孩子爸爸单位的某主任带着酒意抓住孩子问:“二娃子,你有几个妈?快说,说了给你买玩具。”孩子嬉笑着说:“两个。”大家哄笑继续问:“晚上谁睡在你妈身上......你将来找几个女人。”后面的语言更加粗野,孩子对答如流,显然是逗习惯了,狂笑后的男人给了孩子10元钱作为奖励。

一岁多的良俊是同事的孩子,还穿着开档裤,蹒跚来到我们面前,指着小鸡鸡让大家看,原来上面用颜料画得五颜六色,很滑稽的样子咿咿呀呀的说:“刘叔叔画的。”原来是我们学校体育老师画的,当时孩子的妈妈说:“真想一拳打在他鼻子上。”当时我也有此想法。

五岁的东东和小伙伴玩游戏过家家,东东不愿意当“娃娃”,可其他孩子不愿意他当“爸爸”,结果不欢而散。东东将委屈告诉爸爸,和爸爸一起玩麻将的牌友说:“不和他们玩,把他们全杀了,叔叔给你出气好不好?”

类似这样的逗小男孩的很多,也许是认为他们小且是男孩,就无所顾忌,忽略了他们好模仿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之所以有的孩子在学校很难教育,语言、行为习惯差,与家庭环境直接有关。古时孟母三次搬家,为了有个好的环境利于孟子成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

如果孩子生活在文明中,他将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粗俗的环境中,他将学会粗野

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懂,只不过有些朦胧罢了,不懂的是那些无视孩子的人格与尊严、无视孩子发展的人。

家长和教师们请对乱逗孩子的人说不。

不要这样逗着伤害孩子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懂礼貌、孤僻、爱发脾气、爱打人?

粑粑麻麻们认真的看完这一篇,边看边想一想对比下,自己和自家宝宝有没有类似经历,相信看完后,你们就会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经意间“逗”出的伤害

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但“逗”过之后产生的结果,却可能是亲友甚至孩子家长都想不到的?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案例二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案例三

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去亲戚家,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还有带小孩的。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

然后,亲戚们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

他不肯,说:不行!

我说:弟弟喜欢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说: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

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没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

他就说: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生气的打人家。

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说:请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说:我说了的,人家还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这时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不和你玩了!

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换成是我,我也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

我告诉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

他说: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

他还跟我说:“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们还要逗我,讨厌的很!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孩子也说出来了——不喜欢别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不尊重他的,这让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打”。

可能是碍于面子,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愤怒,和妈妈杠上了。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

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

家长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还以这个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

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

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

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

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

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

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

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周周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逗”,小的时候我替她说出她被逗时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会表达后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我还和她进行演练。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叫我阿姨,我给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吗?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

周周:给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脚,我带你去游乐场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

周周: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晓晓那个案例,我也用演练的方式帮她消除阴影。起初,晓晓对姨妈说的“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当时的场景,我扮演晓晓,家人扮演姨妈:

家人:晓晓,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我:你骗人,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

家人:是真的,你妈妈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顾你弟弟,没时间照顾你了。这不是说明她不爱你了吗?(大多数老大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担心妈妈不爱她了,在此我设计了这句话,打消孩子的疑虑)

我:那是因为弟弟太小,不会照顾自己。

家人:你妈妈亲口跟我说,她不爱你了。

我(大声):请不要逗我,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我们演示的时候,晓晓看得非常认真,眼里有泪光闪烁。接下来,我邀请晓晓一起演练,我扮演姨妈,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练过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复要玩“这个游戏”,我知道她已经相信姨妈是骗她的,并觉得这种“逗”很可笑,她对这个事释怀了。

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奶爸说】

看完几个案例后,粑粑麻麻们有没有想起一些类似的经历?之前不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和举动,是不是找到了些许原因?

还是那句老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有的问题都出自家长。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纸上面最终写出什么内容,涂画出什么色彩,都是源自家长和环境。

育儿观念: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育儿观念: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逗小孩玩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丰富社会知识等。可是有的逗小孩玩的方法不可取,甚至令人担忧,特别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牌局前,2岁半的男孩二娃蹦来跳去,很自在,孩子爸爸单位的某主任带着酒意抓住孩子问:“二娃子,你有几个妈?快说,说了给你买玩具。”孩子嬉笑着说:“两个。”大家哄笑继续问:“晚上谁睡在你妈身上......你将来找几个女人。”后面的语言更加粗野,孩子对答如流,显然是逗习惯了,狂笑后的男人给了孩子10元钱作为奖励。

一岁多的良俊是同事的孩子,还穿着开档裤,蹒跚来到我们面前,指着小鸡鸡让大家看,原来上面用颜料画得五颜六色,很滑稽的样子咿咿呀呀的说:“刘叔叔画的。”原来是我们学校体育老师画的,当时孩子的妈妈说:“真想一拳打在他鼻子上。”当时我也有此想法。

五岁的东东和小伙伴玩游戏过家家,东东不愿意当“娃娃”,可其他孩子不愿意他当“爸爸”,结果不欢而散。东东将委屈告诉爸爸,和爸爸一起玩麻将的牌友说:“不和他们玩,把他们全杀了,叔叔给你出气好不好?”

类似这样的逗小男孩的很多,也许是认为他们小且是男孩,就无所顾忌,忽略了他们好模仿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之所以有的孩子在学校很难教育,语言、行为习惯差,与家庭环境直接有关。古时孟母三次搬家,为了有个好的环境利于孟子成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

如果孩子生活在文明中,他将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粗俗的环境中,他将学会粗野

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懂,只不过有些朦胧罢了,不懂的是那些无视孩子的人格与尊严、无视孩子发展的人。

家长和教师们请对乱逗孩子的人说不。

孩子,请你这样带!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感觉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自杀,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无知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为一套房,一套电器,一套家俱,反复斟酌,查询相关知识并不断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妇为生个孩子反复斟酌、不断考察、不断寻求相关知识?还有人认为有爱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长大,恕不知有爱并不等于就有好的养育。

二、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把他接回来,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三、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有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劳碌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四、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

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做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的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故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同样做法的。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儿童心理的把握让很多家长左右为难。打?骂?好言相劝?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教育专家早有论断,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引导不当容易入歧途,所以交流方法很关键。

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事,作为家长的首先不要激动,要温和的与孩子交流。示范给孩子看,面临压力的时候,可以波澜不惊。

当孩子没考好,不必如临大敌,否则孩子对事情的理解也会被父母这种情绪影响,认为“没考好成绩,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父母说:考试就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对自己汇报就可以了,这次没考好,下次继续努力。

许多时候我们耐着性子跟他慢慢磨,好言好语相劝,得到的却往往是孩子更加无理的举动。当我们的耐心被一点一点消耗完的时候,我们就会如点燃的炸药桶一样轰地炸开。每次愤怒过后都会感到深深的内疚,每次情绪崩溃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自责。

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想要教育好熊孩子,就先要管控好自己。曾几时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内心便掠过少许担忧。

每个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一个趋向成熟拥有智慧的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线。若不能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乖、不容易发脾气,我们自己就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们打交道时,自己要做到是一个温和的父母。

孩子总让我们生气,可是在我们要发怒之前,请先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愤怒?我们真的有认真听孩子在说嘛?我们是因为孩子生气还是因为自己的状态?当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一切都会变的简单起来。

我国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母亲的,不用担心她对孩子的不慈爱,值得担心的是她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让那些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孩子们的成长。

相关推荐

  • 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逗小孩玩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丰富社会知识等。可是有的逗小孩玩的方法不可取,甚至令人担忧,特别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牌局前,2岁半的男孩二娃蹦来跳去,很自在,孩子爸爸...
    2021-11-23 阅读全文
  • 不要这样逗着伤害孩子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懂礼貌、孤僻、爱发脾气、爱打人? 粑粑麻麻们认真的看完这一篇,边看边想一想对比下,自己和自家宝宝有没有类似经历,相信看完后,你们就会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经意间“逗”出的伤害...
    2021-01-29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育儿观念: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逗小孩玩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丰富社会知识等。可是有的逗小孩玩的方法不可取,甚至令人担忧,特别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牌局前,2岁半的男孩二...
    2020-10-22 阅读全文
  • 孩子,请你这样带!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感觉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
    2021-08-11 阅读全文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真的,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无暇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成人某些自私的思维来考虑事物,那么,必将给孩子纯真的心灵受到易想不到的伤害! 前几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马佐...
    2020-03-18 阅读全文

逗小孩玩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丰富社会知识等。可是有的逗小孩玩的方法不可取,甚至令人担忧,特别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牌局前,2岁半的男孩二娃蹦来跳去,很自在,孩子爸爸...

2021-11-23 阅读全文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懂礼貌、孤僻、爱发脾气、爱打人? 粑粑麻麻们认真的看完这一篇,边看边想一想对比下,自己和自家宝宝有没有类似经历,相信看完后,你们就会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经意间“逗”出的伤害...

2021-01-29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请别那样逗小男孩 逗小孩玩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丰富社会知识等。可是有的逗小孩玩的方法不可取,甚至令人担忧,特别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牌局前,2岁半的男孩二...

2020-10-22 阅读全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感觉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

2021-08-11 阅读全文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真的,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无暇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成人某些自私的思维来考虑事物,那么,必将给孩子纯真的心灵受到易想不到的伤害! 前几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马佐...

2020-03-18 阅读全文
Baidu
map